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朗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这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
    材料二: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幸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空相隔的“距离”,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而获得的。
    B. 《悲愤诗》是诗人蔡琰痛定思痛之后的创作成果,可见艺术创作需要站在客位进行观赏,情感并不能产生艺术。
    C. 诗人要获得审美意味,就必须改变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观照和品味。
    D. 一般人即使拥有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经验,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客观化的艺术处理,也不能创造艺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品味古代诗人笔下的绿竹形象时,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才能发现其被诗人赋予的能力和美好品质。
    B. 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境界。
    C. 在生活中保持适当的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能够使本来寻常、熟悉的事物变得光耀夺目,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D. 陶渊明的笔下多写闲逸的田园图景,少见农人耕种的艰辛,是因为他能够从实用的世界观赏田园生活本身。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的是( )
    A. 在雾海航行,水手和乘客暂忘海雾的危险,欣赏到水天一色的美景,获得了自由、恬适之感。
    B. 在《唐吉诃德》中,看多了游侠小说的唐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于是行侠仗义走天下。
    C. 登上泰山之时,我们不禁感叹“岱宗天下秀”:面对长江之时,我们不禁“羡长江之无穷”。
    D. 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嫦娥五号宇航员带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但网友却纷纷表示这不是那个从小在古典诗词中熟悉的月亮形象。请结合材料,简析网友无法理解欣赏月球表面的照片,却能感受诗词中月亮的美、诗意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
    【答案】1. B 2. C 3. A
    4. 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提出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
    ③然后分析“心理距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④最后提出解决“距离的内在矛盾”的方法,以达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境界。
    5. ①诗词中的月亮与人们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人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月亮,从而发现月亮中的美和诗意;
    ②月球表面的照片则会使人们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消失,容易使人回到现实世界,从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
    ③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有关月亮的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艺术情景与人们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共鸣;
    ④月球表面的照片则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无关,导致人们与月亮之间的“心理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欣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情感并不能产生艺术”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可知,客观化的情感能够产生艺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应是不将竹子视为实用的寻常之物,从诗人的眼光来欣赏他们笔下的竹子。
    B.“如果能做到……,就可以……”错误,根据材料一“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可知,原文的意思是达到了“不即不离”的理想境界,审美主体就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D.“是因为他能够从实用的世界观赏田园生活本身”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不即不离”理论是说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能“入乎其内”。
    A.以实用的态度对待海雾,心理距离太近了,不可能产生美感;只有超越实用的态度,舍物质功利于度外,纯然观照事物形象本身,即与实际生活保持一个恰当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因此,能支撑“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
    B、C、D三项都是距离消失或过近,无法支撑“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一段“‘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可知,作者首先介绍时空距离,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进而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由材料一第二段“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朗待我归’(钱起)”“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可知,文章在此通过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具体阐释了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
    由材料一第三段“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文章在此分析分析“心理距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由材料一第四段以及第五段“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这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可知,文章最后指出解决“距离的内在矛盾”的方法,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不断提升审美主体修养,以达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境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目中“月球表面的照片”让人们大失所望,“表示这不是那个从小在古典诗词中的熟悉的月亮形象”,结合文本可知本题实际上问的是“为什么诗词中的月亮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月球表面的照片则不能有这种作用”。
    由材料一“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分析,诗词中的月亮与人们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月亮,从而发现月亮中的美和诗意。
    由材料二“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可知,月球表面的照片则会使人们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消失,这种现实的实用目的压倒审美享受。
    由材料一“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可知,有关月亮的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艺术情景与人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
    由材料一“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分析,月球表面的照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人们无法准确将月亮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这种“心理距离”无法调整,导致人们无法理解欣赏。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痛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可能不是偶然。
    B. 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C. 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 “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体现,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
    B. 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 “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反问、感叹语气的同时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是其自豪的原因之一。
    D. 小说的情节设置得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8. 阅读小说全文,分析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
    9. 本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答案】6. D 7. B
    8.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
    ②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 ①交代背景,交待了主人公和特殊天气情况。用爷爷修饰“雷雨天”,也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
    ②“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
    ③塑造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本文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了他们的形象。
    ④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下的红军英雄形象,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一系列的动作”错误。“眼睛不再浑浊”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表现了……爷爷的勇敢”错误。由原文“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可知,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结合“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等分析,爷爷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说明这支队伍不拿群众的东西,爱护群众,有严格的自律精神。
    结合“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他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等分析,他们相扶相助,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说笑、哼歌;白天行军,晚上住山洞;遇到危险时候,不顾一切救助他人,这是一支有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队伍。
    结合“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拉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等分析,老兵在情急之下救助战友和爷爷,他们有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爷爷的雷雨天”这一标题由两部分组成,即“爷爷”“雷雨天”,所以它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爷爷”,也交代了雷雨天这一特殊的天气背景。结合“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等分析,用爷爷修饰“雷雨天”,也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
    从情节安排上看,由“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可知,当年“爷爷”为给北上的红军带路,遭遇敌军轰炸,右脑重伤,直到现在,每逢雷雨天气,他总会回忆起当年的战火硝烟,以此为题,不仅设置了悬念,而且串联了情节,是全文的线索。
    从人物刻画上看,由“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老兵大喊一声……”可知,本文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了他们的形象,以此为题,有利于塑造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从主题上来看,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下的红军英雄形象,更能引发读者深思,有利于读者快速把握主题。以此为题,告诫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不忘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个年代的鱼水情深,要时时刻刻保持着对英雄前辈的尊重与敬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十四年春正月,陕西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言:“祗畏变异,痛加修省。”劝上:“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费。将陕西织造绒褐内臣,早取回京,以苏军民之困。”上嘉纳之。礼部尚书傅瀚率九卿疏弭灾、时政三十一事,不报。瀚复言:“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疏入,从之。时南北九卿上疏言事,俱报可。三月,保定抚臣献白鸠以为瑞,礼部尚书傅瀚劾其不当,奏诏斥遣之。冬十月,改马文升为吏部尚书。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上一日问:“诸卫所卒强勇可用否?”对曰:“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上曰:“在卫有粮,戍征有行粮,何乃穷也?”对曰:“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他困又不止此。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B. 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C. 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D. 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卿,明分大九卿和小九卿,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
    B. 吏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 十四年,是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四种。
    D. 转漕,指转运粮饷,既可指为军队转运粮饷,也可指国家常规的粮食运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尚书傅瀚等人上疏议政,皇帝未予理睬,傅瀚再次上疏,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皇帝才予以回复。
    B. 陕西发生地震后,马文升上疏言事,劝告朝廷,广积金帛,罢止斋戒,召回陕西监督织造的内宫官员,以缓解军民之困。
    C. 皇帝告诫马文升要查访处置,宽严有度,肃清吏治。马文升不辱使命,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
    D. 刘大夏在两广任职时,两次请辞。当皇帝问其原因时,刘大夏以体弱多病、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由回复皇帝。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
    14. 刘大夏认为造成国家民穷兵困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憎恶而鼓励相爱呢?(2)先前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困乏更甚于百姓,怎么能把这些兵卒看作是精锐之卒!
    14. ①朝廷随意征收赋税、徭役。②朝廷向两广一带征收特产,耗费上万。③江南、江北的士兵分别为转漕、京操而困。④士兵的月粮和行军粮饷多被将帅克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马文升叩拜说:“陛下这样励精图冶,这是祖宗社稷的福分,臣怎敢不遵命!”从此开始,朝廷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人,,都处置得当。(刘大夏)补任为兵部尚书。
    “若此”意为“像这样”,“陛下图治”的后置状语,而不是用来形容“宗社福也”,且“宗社福也”是判断句,加上“若此”则句意不通,排除AD。
    “汰不职者二千余人”是定语后置句,故“不职者”和“二千余人”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十四年,是干支纪年法”错,“十四年”这里指弘治十四年,是年号纪年法。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理解有误,原文“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只是质问皇帝拖延一月,迟迟未复的理由,并未列举其危害所在。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把……作为;“恶”,怎么;“劝”,鼓励。
    (2)“向者”,从前;“固”,固然,确实;“殆”,困乏;“何”,怎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句子含意,梳理概括要点的能力。
    其信息点分别来自刘大夏回答皇帝的几句话。
    “止谓其不尽有常耳”意为没有按照规定的固定时间,这是对前面皇帝“征敛俱有当”的反驳,说明朝廷实际上是随意征收赋税、徭役的。
    “即巨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其中“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即指向两广一带征收特产,“费固以万计”说明耗费甚巨,多达上万。
    “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指江南、江北分别被转漕(转运粮饷)、京操(京团营的操练演习,古代的一种军事行动)这两个事项所困。
    “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中,“半与其帅共之”是被将帅克扣的一种委婉说法。
    参考译文:
    十四年(1501年)春正月,陕西发生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说:“神祇最怕灾异之事,陛下应痛加修省。”他劝皇帝说:“积储金帛以备缓急之需,罢止斋戒供奉以避免浪费。将去陕西监督织造羊绒粗衣的内宫官员早日召回京师,以缓解军民生活困扰。”皇帝赞许采纳了这个意见。礼部尚书傅翰率领九卿大臣,就消弭灾祸和时政提出三十一件事,皇帝不予答复。傅翰再次提出说:“民心最容易感化,在于要对他们施以恩泽。陛下所属众臣提出的三十一件事,都是拯救时弊的当务之急,现在提出就办还怕来不及,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傅翰第二次提出奏章之后,皇帝才采纳了九卿大臣们的意见。从这以后,凡是南北府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批复“可”。三月,保定抚臣献上白鸠作为祥瑞,礼部尚书傅翰上疏弹劾,认为这不合适,皇帝看过这道奏章以后,降诏指责并命令把白鸠送还保定。冬十月,马文升改任吏部尚书。十五年(1502年)正月,考课天下官吏。皇帝在内宫暖阁里召见马文升,告诫他说:“把全国凡是可以朝觐皇帝的官员名单,全都要汇集编制成册,爱卿你要留心逐个访查,既不要放纵太宽,也不要苛责冤枉,该提升的便提升,该罢免的就罢免。”马文升叩拜说:“陛下这样励精图治,这是祖宗社稷的福分,臣怎敢不遵命!”从此开始朝廷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个人,(刘大夏)补任为兵部尚书。刘大夏一向把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所以这道命令一下,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心悦诚服。在这以前,刘大夏在广东和广西,一年之中两次乞请退休离职,皇帝都没有允准。这次调回京师,他在朝堂上面谢圣恩,皇帝把他召入内殿,问刘大夏说:“朕一向重用爱卿,而爱卿多次以有病为由加以推辞,这是什么原因呢?”刘大夏回答说:“臣已经老了,而且有病,现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责任就在于兵部。臣自我揣度力有不足,所以推辞。“皇帝默然不语。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收税队,征发摇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摇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有一天,皇帝又问刘大夏:“各个卫所的兵卒是不是都很强悍勇武,可以调用呢?”刘大夏回答:“先前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困乏更甚于百姓,怎么能把这些兵卒看作是精锐之卒!“皇帝说:“兵卒在卫所有月粮,戍守征伐有行军粮饷,怎么能说兵卒生活很苦呢?”刘大夏答道:“江南困于漕粮转运,江北困于京团营的操练演习,其他地方的困难还不止这些。而且,所谓月粮、行军粮饷,有一半都被将帅克扣,兵卒的生活怎么能不困难呢?”皇帝听后,深为叹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得上是为民做主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选择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成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烹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民不殊,正目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运用了铺叙、渲染、夸张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选取端午节的几个场面,描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指屈原远离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写照。
    C. 词的下片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意谓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D. 本词上片中一项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映入眼帘,热闹非凡;下片中一幕幕沧桑的历史画面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6.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表达词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词的上片通过虎符缠臂、门前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等节日习俗渲染端午节热闹的场面,抒发词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②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痛苦哀怨之情。屈原“异客垂涕”“泪竭陵阳处”,词人以屈原自比,感怀屈原充满悲苦仇怨的往事,看似写屈原,实际写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③表达词人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的悲愤之情。词的下片“感叹怀王昏聩”,通过抨击楚怀王昏庸、不明事理,借古讽今,锋芒直指北宋王朝,将词人的悲愤之情寓于其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词的上片运用了……象征等……表现手法”中,“象征”错,词的上片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上片“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等是铺叙、渲染;“粽叶香飘十里”是夸张。但没有象征手法。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虎符缠臂”,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俗,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僻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香飘十里”,既有“粽叶”的清香,也有“粽子”里面的各色馅料之美味。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恰逢雨天,当人们得知打捞贤臣屈大夫时,湖面上的小舟再次汇集,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 “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渲染端午节的盛况,抒发词人对屈原景仰凭吊之情。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异客:作客他乡的人。这里是指屈原已经远离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淫淫:流泪不止。鬓白知几许:两鬓如霜,知道有多少吗?“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朝夕:犹言从早到晚一整天。新亭对泣: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从早哭到晚。“泪竭”,犹“泪干”、“泪尽”尔。“陵阳处”,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异客垂涕”,“泪竭陵阳”,词人以屈原来自比,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虚写屈原,实写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痛苦哀怨之情。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正是楚怀王的昏聩导致了屈原个人的悲剧,更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直接抨击楚王昏庸,不明事理;同时借古讽今,暗讽时政,锋芒直指向北宋王朝,表达词人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小人得志的悲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答案】 ①. 质胜文则野 ②. 文胜质则史 ③. 胜人者有力 ④. 自胜者强 ⑤. 致知在格物 ⑥. 物格而后知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野”“致知”“知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湖骨笛是我国____________年代最早的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经过探索,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风格的古乐之声已经从贾湖骨笛“散入”现代人的耳鼓。在所有已经出土的史前音乐文物中,贾湖骨笛的地位都是____________的,表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贾湖骨笛的出土,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____________的实物资料。其制作工艺之精良,优美之音质、别具一格的风格,都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专家经过分析,骨笛并非是入土时折断,而是生前墓主就已经损坏。____________的是,主人并未抛弃之,而是细心地在折断处钻了4个小孔,用细线连缀,可见墓主人对它的珍爱。贾湖骨笛的出土,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迄今为止 无可争议 历久弥新 意味深长
    B. 迄今为止 无可非议 弥足珍贵 意味深长
    C. 迄今所见 无可非议 历久弥新 耐人寻味
    D. 迄今所见 无可争议 弥足珍贵 耐人寻味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要求字数相等,句式相同,结构一致。
    【答案】18. D 19. 经过专家分析,骨笛并非入土时折断,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经损坏。
    20. 其制作之精良,音质之优美,风格之独特都令人叹为观止。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迄今为止:到现在为止。迄今所见:至今所能见到的。原文是说贾湖骨笛是我国到现在为止所见到的最早乐器,应选“迄今所见”。
    第二空,无可争议:指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观点或做法,没有其他不同的看法、观点可以辩论、争论和议论。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好、做得对,做得妥当,没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批评。文中指贾湖骨笛的地位不容置疑,故选“无可争议”。
    第三空,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文中指提供的实物资料非常珍贵,故选“弥足珍贵”。
    第四空,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思索。文中是指主人并未抛弃之,而是细心地对待这把断笛,这一行为非常值得我们思索,故选“耐人寻味”。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原句共有三处语病:
    语序不当,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专家”,没有出现谓语,后句主语变成“骨笛”,应改为“经过专家分析”,让“专家分析”作状语。
    成分赘余,“并非”就是“并不是”,“并非是”中“是”成分赘余,应删去“是”。
    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生前”是形容“墓主”的,应放到“墓主”后面,才符合逻辑。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变换句式能力。
    试题要求将画线句改成排比句,句中可以用来做排比句的成分是“制作工艺之精良,优美之音质,别具一格的风格”。句中均有的成分是名词和形容词,做成排比句,则形容词和名词的先后顺序应当保持一致。可以是“精良”“优美”“别具一格”这三个形容词统一放前面,“制作工艺”“音质”“风格”这三个名词统一放后面;或者名词统一放前面,形容词统一放后面。若是形容词放前面,可以用“的”构成统一句式;若是名词放前面,可以用“之”构成统一句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自制食品在网络上盛行,从咸菜、腊肉到果酒、饼干,无不被商家打上“纯天然”“无添加”的标签, ① ,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购买意愿。这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② ,形成了双赢局面。
    现在还出现了认种一棵果树、一片菜地等做法,并且还让消费者在网上随时观察果蔬的长势。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获得新鲜果蔬的同时,还必定能学到不少种植知识。自制食品销售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深得消费者喜爱。可以说,为自制农副产品等食品开辟线上销售渠道,是信息时代的一项创举,应该得到支持。销售自制食品是有严格规定的,但是商家必须按规定经营。比如入网自制食品必须要有质量保证,其经营者必须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等生产、经营食品的资质,才能许可生产。自制食品一旦形成生产线,有了代理, ③ ,倘若再按自产自销来经营与管理,就极易出问题。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上述材料第二段有两处逻辑关系不当,请指出来并简要解说。
    【答案】21. ①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
    ②又让商家获利
    ③就不再是自产自销
    22. ①“必定能学到不少种植知识”的说法太武断,未必能学到。
    ②“但是”前后的内容没有转折关系。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购买意愿”可知,这些自制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据此可写“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
    第二空,从语义关系上看,前文是“既……”,所以该空应为“又……”;据“双赢局面”可知,该句的意思是为商家带来了利益,据此可写“又让商家获利”;
    第三空,由后文“倘若再按自产自销来经营与管理”可知,该句的内容是形成生产线,有了代理后,自制食品就不能再自产自销了,据此可写“就不再是自产自销”。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消费者在获得新鲜果蔬的同时,还必定能学到不少种植知识”一句中“必定能学到不少种植知识”逻辑关系不当,“必定”一词是表示肯定的推断,说法太过绝对,太武断,未必能学到,可以修改为“还可能学到不少种植知识”。
    “销售自制食品是有严格规定的,但是商家必须按规定经营”逻辑关系不当,“但是”前后的内容是因果关系,而非转折关系,应将“但是”改为“因此”。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画家马远被世人称为“马一角”,他在绘画构图上运用“金边银角”法,在边、角上充分展开笔墨,大胆裁去常规画法中中央占据的内容,使画面中间透亮,视野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这种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让人耳目一新。
    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在艺术和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留白
    懂得留白,方能得风雨不惊、宠辱偕忘之圆满。学会留白,方能得无忧无虑、安然自在之成全。
    ——题记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和智慧,于行笔挥墨之间一带而过,留下一片空白,使中国画有了无限的张力,给予我们无穷的想象。
    南宋画家马远“马一角”之称,他常常在画中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寒江独钓图》,只在画幅中央画一小舟,一渔翁坐于舟之一端举竿垂钓,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整幅画中没有水的痕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留白即为残缺,维纳斯的双臂被毁掉了,造就了一段视觉留白,在世人唏嘘不已的同时,反而成就了不朽的艺术之美,给世人无限遐想。留白即为距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诗之所以脍炙人口,长盛不衰,就在于它的朦胧,在于“佳人”从未曾正面示人,在于它给世代读者的留白,那穿越千年的想象留白,才让我们为这距离产生的美沉醉不已。
    人生如艺术,亦须留白。留白,是一种成“全”的智慧,一种完满的境界。
    友情需要留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可称之为朋友的人,有的浓烈似酒,有的醇厚如茶,但真正长久的却是平淡如水,是细水长流。真正的朋友,不是在大街上勾肩搭背,不是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而是哪怕彼此久未联系,却一直藏在心底,即使相隔再远的距离,再长的时间依旧不会疏离。这才是“不全”之全。友情需要留白,彼此关注着,懂得着,欣赏着,便是长久。给友情留白,给彼此留有空间,才会拥有灵魂深处的惬意和收获。
    心灵需要留白,人常说,心静自然凉,在这个喧嚣的世界,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片空地,一片净土,一片清凉,在心情烦躁时翻开书本,在文学作品中感受文字之美,在诗词之间感受古人之旷达,在字里行间中给自己的心灵放假,让心灵充实。
    给心灵留白,把天地之间美化作精神的清泉,滤净我的浮躁,使心灵充满沉静安然。
    生活需要留白,紧绷神经,注意力高度集中,没有放松,没有怠慢,这样的生活就像一台机器,麻木地转着。我们不能把人生填得太满,而是需要适当留白。但这并不意味着偷懒和懈怠,也不会使我们落后,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适当歇一歇,借此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反而能让我们见识更多的事物,发现更多的奥秘。人们常说,欲速而不达,只要懂得布局人生,不必那么紧张,不必那么辛苦,我们也会获得成功之圆满。
    给生活留白,停下忙碌的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人生会更加完美。
    留白不只是一个词语,还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人生路上,带着一颗留白的心,就这样慢慢前行,亦能遍览人生美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写作材料共有两段话组成。第一段话又分为两层。第一层对宋代画家马远“金边银角”画法技巧及其作用进行阐释,即他在绘画上敢于突破常规,重视在边角上下功夫,大胆裁去中央部分的内容。其功效在于“使画面中间透亮,视野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第二层为总结性话语,他的“金边银角”构思实际上为一种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擅长于山水画构图的南宋画家马远,不再像北宋画家范宽那样去全景式的表现山水全貌和正面,而是对景物加以概括剪裁,以一斑窥全豹,略去大部分画面而突出其富有特色的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使画境扩大,画外向画里扩展,画里向画外延伸,从而使“金边银角”的构图更具有主体表现性的意境,因而人称“马一角”。所以,形象“不全”,是为了使重点更突出,能更完整、更浓厚地展现画面的意境。材料第二段话实际上可以说是写作的引导语,共有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明确了写作内容,第二句话暗含了写作指令。
    考生可从四个层面去把握题意。
    一要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马远“金边银角”画技的具体含义及其作用;二要准确理解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含义;在“金边银角”与“不全”而求其“全”中建立一定的关联;三是材料的落脚点(重心)应该为以“不全”而求其“全”;四要将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延伸到处理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
    考生可以结合文字材料阐述自己对于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具体理解,可以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如在学习中适当放弃自己不擅长的,而花更多时间到自己更擅长的收益更高的学习领域,或生活中有舍也有得,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也是后也能收获“全”等。在这范围内写作,都属于符合题意。在写作时,要扣紧“不全”和其“全”,并准确解读其含义,将理论联系具体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见解。
    立意:
    1.舍弃次要,方能凸显重点之全。
    2.有舍有得,方得全满。

    相关试卷

    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