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莒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及答案(九科)
2022莒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莒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 级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卷
一、选择题
1. 泛素(Ub)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研究发现Ub在细胞自我监测和去除某些“不适用蛋白质”(即靶蛋白)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调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合成一个Ub分子,至少生成75个水分子
B. Ub在细胞中的主要作用是水解某些靶蛋白
C. Ub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 过程①中ATP分解产生的AMP可用于DNA转录
【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为Ub作用过程图解,①过程表示Ub与靶蛋白(“不适用蛋白质”)结合形成Ub-靶蛋白,此过程需要酶和消耗ATP;②过程表示Ub-靶蛋白被蛋白酶体水解,此过程也需要酶和消耗ATP。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A、据题意可知,Ub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因此,合成一个Ub形成75个肽键,至少生成75个水分子,A正确;
B、据题意可知,Ub在细胞中的主要作用是与某些靶蛋白结合形成Ub-靶蛋白,交由蛋白酶体水解,B错误;
C、Ub是多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
D、过程①中ATP分解产生的AMP是合成RNA的原料,可用于DNA转录,D正确。
故选B。
2. T2噬菌体、艾滋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的核酸有的是双链DNA、有的是单链RNA,还有的病毒的核酸为单链DNA或双链RNA。现发现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属于哪一种类型,应该( )
A. 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例 B. 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C. 分析碱基类型,分析五碳糖类型 D. 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五碳糖类型
【2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碱基组成是A、T、G、C,RNA的碱基组成是A、U、G、C;含有T的一定是DNA,含有U的一定是RNA;双链DNA中的碱基A=T、 G=C;双链RNA中的碱基A=U,G=C;不同的核酸其碱基类型和比例不同。
【详解】A、分析碱基类型可以确定是DNA还是RNA病毒,其次再确定碱基比例可以确定是单链还是双链,A正确;
B、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无法确定病毒的类型,分析碱基类型只能区分DNA病毒和RNA病毒,无法确定单链还是双链,B错误;
C、分析碱基类型,分析五碳糖类型只能区分DNA病毒和RNA病毒,无法确定单链还是双链,C错误;
D、分析五碳糖类型只能确定是DNA还是RNA,无法确定单链还是双链,D错误。
故选A。
【点睛】
3. 基于对脂质组成及其功能的理解,下列有关脂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过多摄入不利于健康
B. 动植物体内脂肪的物理性质不同与其脂肪酸的饱和程度有关
C. 维生素D能够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所以在补钙的同时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D
D. 性激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它可以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产生
【3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保温、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胆固醇和磷脂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胆固醇还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过多摄入胆固醇不利于健康,A正确;
B、动植物体内脂肪的物理性质不同与其脂肪酸的饱和程度有关,B正确;
C、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所以补钙的同时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C正确;
D、性激素是一种固醇类激素,而不是蛋白质类激素,D错误。
故选D。
4. 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过程可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的过程
B. ③与离子或分子结合后,在能量的推动下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C. ①与细胞间识别密切相关
D. ②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③是蛋白质,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膜结构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A、a过程是自由扩散,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A错误;
B、离子或分子在与载体蛋白结合后,在能量推动下,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正确;
C、糖蛋白①功能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C正确;
D、磷脂双分子层(②)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D正确。
故选A。
【点睛】
5. 对图中各结构的判断及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为核膜:具选择透过性,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B. ②为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NA分子可以自由进出
C. ③为内质网:具有较大的膜面积,是蛋白质加工和运输的通道
D. ④为核糖体: RNA 和蛋白质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①核膜是双层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②核孔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③内质网的在细胞内面积很大,为许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④核糖体由RNA 和蛋白质构成,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A、①核膜是生物膜,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核膜为双层膜,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A正确;
B、②为核孔,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但核孔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如DNA分子不能出细胞核,B错误;
C、③为内质网,内质网膜可以增大膜面积,是蛋白质加工和运输的通道,C正确;
D、④为核糖体,核糖体由 RNA 和蛋白质构成,是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场所,D正确。
故选B。
【点睛】
6. 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通过形成“自噬体”用于清除细胞内聚物及受损细胞器,进而维持细胞内稳态的一种途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噬体是一个由两层膜构成的囊泡,其与溶酶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B. 营养缺乏条件下,细胞自噬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线粒体分解,为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
C.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D. 胎儿指间细胞的死亡以及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细胞自噬的结果
【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溶酶体为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溶酶体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题图分析,图中吞噬泡将衰老的线粒体包裹形成自噬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分解线粒体,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可以将线粒体分解。
【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自噬体是一个由两层膜构成的囊泡,其与溶酶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
B、营养缺乏条件下,细胞自噬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线粒体分解,为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这样可以满足自身对能量的需求,B正确;
C、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是细胞的消化系统,能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C正确;
D、胎儿指间细胞的死亡以及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细胞凋亡的结果,与自噬无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
7. 关于酶的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验证酶高效性的实验中,设计的自变量应是酶的种类
B.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选用过氧化氢酶为研究对象
C. 在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中,可选用淀粉和淀粉酶为材料
D. 在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专一性的实验中,可用碘液进行鉴定
【7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与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实验设计: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
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
【详解】A、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而言的,因此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错误;
B、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
C、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分解,通常不选用淀粉和淀粉酶做实验材料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专一性时,反应底物是淀粉,自变量是酶的种类,碘液与淀粉变蓝色,淀粉水解后,加入碘液不能变蓝,因此可以用碘液进行鉴定,D正确。
故选D。
【点睛】
8. 如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3h后一段时间,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 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 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 实验表明,外界溶液的浓度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
【8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曲线分析: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甲组幼苗先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自动复原;而乙组幼苗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可能是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大量失水,导致死亡。
【详解】A、3h时,两组幼苗重量均低于初始萎蔫鲜重即发生了萎蔫,一方面是因为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另一方面是因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渗透失水,A正确;
B、实验开始时,甲组幼苗根系就已开始吸收K+、NO3-,而不是在6h时才开始吸收K+、NO3-,到6小时时细胞液浓度大于KNO3溶液浓度,从而使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B错误;
C、12h后,由于甲组根系还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C正确;
D、实验表明,外界溶液的浓度的高低会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因此外界溶液的浓度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D正确。
故选B。
【点睛】
9. 某实验小组为探究CO2浓度和温度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了甲(800μmol·mL-1CO2+25℃)、乙(800μmol·mL-1CO2+20℃)和丙(400μmol·mL-1CO2+20℃)三个实验组,并测量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棉花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
B. A点时,甲、乙两组棉花固定CO2的速率相等
C. 与B点相比,C点时棉花需要光反应提供更多的NADPH和ATP
D. 甲组曲线最终不再升高的主要内部原因是光合作用色素和酶的数量有限
【9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A、在每个实验组内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甲组和乙组对照自变量是温度,乙组和丙组对照自变量是CO2浓度,A正确;
B、题图纵坐标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所以A点时,甲、乙两组棉花净光合速率相等,由于二者呼吸速率不相等,所以固定CO2的速率即总光合速率不相等,B错误;
C、与B点相比,C点的CO2浓度比B点高,暗反应强度高,需要光反应提供更多的NADPH和ATP,C正确;
D、甲组曲线最终不再升高,分析主要内部原因,从光反应阶段看光合作用色素数量有限,随光照强度增大植物不能固定更多的光能了,从暗反应阶段看酶的数量有限,不能固定更多CO2和还原更多的C3了,D正确。
故选B。
10. 图1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2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
B. 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3
C. 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
D. 图2所示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相应变化可发生在图1中的b点时
【10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含量由2n变成n;图2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图1过程表示物质含量由2n变成n,但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数目或者是0,或者是4n,不存在减半的时间,故图1无法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A错误;
B、人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为46→92→46,不存在染色体数为23的时期,B错误;
C、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可以有1或2个DNA分子,因此n为1,C正确;
D、图2过程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则b的染色体数为n,对应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故图2相应变化不对应图1中b时期,而应对应于图1中的a点时,D错误。
故选C。
11. 蜜蜂群体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其中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减数分裂,分裂过程如图(图中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雄蜂的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进行不均等的分裂
B. 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方式最终产生1个精子
C. 雄蜂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和精子含有的染色体数可能不同
D. 雄蜂和蜂王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1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没有同源染色体;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含有同源染色体,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的,没有性染色体。
【详解】A、由图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质分裂不均等,因此雄蜂的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进行不均等的分裂,A正确;
B、由图可知,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1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只形成1个精细胞,故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方式最终产生1个精子,B正确;
C、由图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与精子含有的染色体数相同,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与精子含有的染色体数不同,C正确;
D、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雄蜂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含有同源染色体,蜂王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D。
【点睛】
12. 下图为几种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一定小于X染色体
B. 图a、图b表示的生物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C. 图c表示的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为3条或4条
D. 图d表示的生物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12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的Y染色体可能比X染色体大,如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A错误;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XY性别决定的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B错误;
C、图c中雄性个体染色体组成是6+X,经过减数分裂,可能产生6+O或者3+X的配子,即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为3条或4条,C正确;
D、图d表示的生物由染色体组数决定性别,D错误。
故选C。
【点睛】
13. 当细胞中缺乏氨基酸时,tRNA会转化为空载tRNA(没有携带氨基酸的t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如图是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 B. ②过程中翻译的方向是从左向右
C. 细胞核内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 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抑制基因表达
【1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④表示缺乏氨基酸时,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a、b、c、d是核糖体。
【详解】A、①为转录过程,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A正确;
B、根据多肽链的长短(最左侧核糖体上的肽链更长,先翻译)可判断出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向左,B错误;
C、转录时,细胞核内的mRNA合成以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C正确;
D、据图分析,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可以抑制转录过程,还能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抑制翻译过程,因此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能抑制基因表达,D正确。
故选B。
14. 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分别是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R和r控制。一对红眼果蝇交配,子代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果蝇。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关于该白眼果蝇变异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
A. 是母本产生了异常卵细胞引起的
B. 该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Y
C. 其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分别为XrY和XRXr
D. 该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1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在没有发生突变的情况下,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应为XRXr,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RY。母本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XR、Xr 两种;子代出现了一只XXY的白眼果蝇,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应为XrXrY,因此变异来源可能是母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裂异常所致。
【详解】ABC、结合分析可知,在没有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一对红眼果蝇XRX-×XRY杂交,子代出现白眼雄果蝇,则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应为XrXrY,且可推知亲代红眼雌果蝇(母本)的基因型为XRXr,红眼雄果蝇(父本)的基因型是XRY,该变异来源可能是母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裂异常所致(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r所在染色体未分离),即产生了异常的卵细胞(XrXr)引起的,A正确,BC错误;
D、结合分析,该变异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r所在染色体未分离,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A。
【点睛】
1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基因组的差异越小
B. 人和其他脊椎动物胚胎发育早期相似可用它们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C. 比较解剖学证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D. 越是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1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细胞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共同特征越多,基因组差异越小,A正确;
B、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如鱼和人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可用它们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来解释,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C错误;
D、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
16. 2020春季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国性的居家隔离。引发该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外层有冠状刺突蛋白的单链RNA病毒,下列关于该冠状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不遵循中心法则
B.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水解可得到四种核糖核苷酸
C. 该病毒可在空气中自我复制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D.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结构中存在A一U、C—G的配对
【16题答案】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无细胞结构,必须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复制。
【详解】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可在细胞内增殖,新冠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也遵循中心法则,A错误;
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初步水解产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B正确;
C、该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空气中自我复制,C错误;
D、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呈单链状,一般不存在A-U、C-G的配对,D错误。
故选ACD。
【点睛】
17.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种植温室大棚时,每当晴朗的中午,农民都要将塑料大棚开一道缝,以利于温室通风, 农民将其叫做“开风口”,下列关于“开风口”的说法正确的的是( )
A. “开风口”可以使大棚内的空气流通,能提高大棚内C02的浓度
B. “开风口”是为了增加棚内的氧气含量,以促进植物的有氧呼吸
C. “开风口”增加了温室内的光照强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D. “开风口”能够降低棚内的空气湿度,有利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17题答案】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农业生产中主要通过增加光照面积、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强光合作用效率等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例如,采用套种、合理密植等措施可使农作物充分吸收阳光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利用大棚可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详解】A、“开风口”增加大棚内的空气流通,能提高大棚内CO2的浓度,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A正确;
B、大棚内由于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所以室内氧气浓度较高,“开风口”可以增加大棚内的空气流通,能降低大棚内O2的含量,以降低有氧呼吸,B错误;
C、“开风口”增加了温室内的光照强度,有利于光反应产生ATP和还原氢,从而促进暗反应C3还原形成有机物,C正确;
D、“开风口”可以降低大棚内的湿度,增加植物的蒸腾作用,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D正确。
故选ACD。
18. 下表为部分基因与细胞癌变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基因种类
基因状态
结果
抑癌基因APC
失活
细胞突变
原癌基因K-ran
活化
细胞快速增殖
抑癌基因DCC
失活
癌细胞形变
抑癌基因p53
失活
肿瘤扩大
其他基因
异常
癌细胞转移
A. 表格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人细胞的DNA上本来就存在
B. 只要原癌基因表达了相应蛋白质,就会引起癌变
C. 细胞的癌变受多种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D. 癌细胞的转移与“其他基因”正常表达有关
【18题答案】
【答案】BD
【解析】
【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人细胞的DNA上本来就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正确;
B、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由表格可知,细胞的癌变是受多种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C正确;
D、癌细胞的转移与“其他基因”异常表达有关,D错误。
故选BD。
【点睛】
19. 玉米是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其籽粒的饱满与凹陷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若干饱满玉米籽粒和凹陷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验证分离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B. 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若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C. 两种玉米杂交,若F1表现为两种性状且分离比为3:1,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D. 两种玉米杂交,若F1表现为两种性状且分离比为1:1,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19题答案】
【答案】ABD
【解析】
【分析】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有两种,即自交和测交,具体实验思路是:①将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则某些玉米子代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让饱满的玉米子粒和凹陷的玉米子粒杂交,如果子一代表现出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说明遵循分离定律。
【详解】A、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该部分亲本为杂合子,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所以可验证分离定律,A正确;
B、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说明F1为杂合子,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可验证分离定律,B正确;
C、两种玉米(饱满玉米籽粒和凹陷玉米籽粒)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3∶1,不能验证分离定律,C错误;
D、让籽粒饱满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能1∶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显性性状的个体为杂合子,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则可验证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ABD。
20. 人镰状细胞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溶解度降低使红细胞呈现镰刀状。如图是血红蛋白基因表达合成血红蛋白的过程(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进行需要某些酶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中参与
B. ②的进行只需要tRNA和mRNA的参与
C. 氧结合区的形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
D.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基因与正常基因相比,碱基数量发生了变化
【20题答案】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红蛋白基因转录形成mRNA,②是翻译出血红蛋白。已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的遗传性贫血,即正常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患者的血红蛋白溶解度降低使红细胞呈现镰刀状。
【详解】A、①是转录,转录需要RNA聚合酶,该酶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但发挥作用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所以该酶需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A正确;
B、②是翻译,需要mRNA(翻译的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和rRNA(组成核糖体的成分)共同参与,B错误;
C、血红蛋白不是分泌蛋白,因此氧结合区的形成不需要高尔基体的修饰,C错误;
D、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基因与正常血红蛋白的基因相比,发生碱基对的替换,所以碱基数量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CD。
【点睛】
三、非选择题
21. 光合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许多化学反应。下图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叶绿素a→氧化的叶绿素a,同时释放高能电子e的过程,体现出色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被氧化,具有强氧化性,促使H2O裂解成_________并释放出O2。通过上述反应,光能被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_______中。
(2)图乙中,14CO2示踪实验证明,14C最早出现在__________中,上述过程进行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
(3)甲、乙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乙提供______。若突然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五碳化合物含量______;若加入酶抑制剂,则甲乙两个过程受到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
(4)大田中,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图中给出的外界影响因素分析,这是因为间作可以提高植物对_____________的利用率。
【21题答案】
【答案】 ①. 吸收、传递并转化光能 ②. H+ ③. ATP ④. 三碳化合物 ⑤. 叶绿体基质 ⑥. ATP和NADPH ⑦. 减少 ⑧. 乙过程 ⑨. 光能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分析图甲,在光照下,叶绿素a吸收光能后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氧化的叶绿素a,氧化的叶绿素a促使H2O分解成O2和H+,光能中的能量被转化到H+携带的化学能,H+将能量用于ADP+Pi形成ATP,H+继续参与NADPH的形成,最后ATP和NADPH共同参与暗反应。
【详解】(1)图中叶绿素a吸收光能后转换为氧化的叶绿素a分子,同时释放高能电子成为具有强氧化性的叶绿素a,氧化状态的叶绿素a从H2O中夺取e,促使H2O分解产生e、H+并释放出O2,叶绿素a的高能电子(e)经传递后参与NADPH和ATP的形成。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该过程叶绿素a的作用是吸收光能、传递光能、转化光能(只有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2)14CO2被吸收后,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14C最早出现在三碳化合物中,该过程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3)光反应和暗反应相互依存,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供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使用。若突然停止光照,ATP和NADPH量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少,二氧化碳的固定还在继续,所以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暗反应过程涉及到多种酶促反应,加入酶抑制剂后,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暗反应(乙过程)。
(4)玉米、大豆植株高矮不同,二者间作可通风透光。从光合作用原理分析,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原因是: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同时,利于对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的吸收利用。
【点睛】本题以光合作用过程图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过程判断光合作用过程;识记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题目难度一般。
22. 福橘是我国的传统名果,科研人员以航天搭载的福橘茎尖为材料,进行了研究。
(1)福橘茎尖经组织培养后可形成完整的植株,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___性。此过程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___________。
(2)为探索航天搭载对有丝分裂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组织培养的福橘茎尖细胞进行观察。
①制作茎尖临时装片的四个步骤依次是解离、___________、染色和制片。
②观察时拍摄的两幅显微照片如图。照片a和b中的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__期。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会先移至细胞中央赤道板附近,之后着丝点分裂,___________分开,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两极。
③图中箭头所指位置出现了落后的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____________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落后染色体的出现很可能是该结构异常导致的。
(3)研究人员发现,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细胞___________。因此,若要保留更多的变异类型,还需进一步探索适当的方法。
【22题答案】
【答案】 ①. 全能 ②. 分化 ③. 漂洗 ④. 中 ⑤. 后 ⑥. 姐妹染色单体 ⑦. 纺锤丝 ⑧. 凋亡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的生命现象,与细胞坏死不同。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1)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利用福橘茎尖经组织培养可获得完整的植株,此过程的发生通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依赖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来实现。
(2)①制作茎尖临时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②照片a中的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部位,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而b中的细胞处于有丝分后期,此时细胞中的行为变化是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两极。③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而图中箭头所指位置出现了落后的染色体,故可推测该落后染色体的出现很可能是该结构异常导致的。
(3)研究人员发现,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由于该现象是自动死亡,又因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这种现象称为细胞凋亡。
【点睛】熟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流程并能够正确辨别图中细胞所处的有丝分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 研究精子缺少症或无精子症有利于医学治疗和生育指导,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只表现为精子缺少症的突变小鼠,并用仪器分别检测了正常小鼠和该突变小鼠曲细精管中不同核DNA含量的细胞数量,结果如图所示(精原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2C)。
①曲细精管中,核DNA相对含量为1C的细胞可能是_____(填名称);当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时(不考虑染色体变异),该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_____。
②分析结果可推测,该突变小鼠表现为精子缺少症的原因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被阻滞在次级精母细胞时期,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与正常小鼠相比,突变小鼠曲细精管中_____。
(2)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S基因与小鼠精子缺少症或无精子WTKO症有关;随后,经过大量研究表明R、P、E、C多个基因参与了R精子形成的调控。为探究S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检测了野生型小鼠(WT)和S基因去除小鼠(KO)睾丸中相关基因P控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所示。(β-Actin蛋白的作用E是作为标准对照)据图分析可知,与S基因发挥作用有关的基因最可能是R和E,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
【23题答案】
【答案】(1) ①. 精细胞或精子 ②. 2C或4C(2分,答对1个给1分,有错不给分) ③. 核DNA相对含量为4C的细胞数目基本不变,为2C的细胞增多
(2)与WT相比较,KO的P、C基因蛋白表达量基本相同,而R、E基因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
【解析】
【分析】分析题上图,精原细胞可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核DNA为C的是精细胞或精子,核DNA为2C的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精原细胞或有丝分裂DNA复制之前的间期或末期,核DNA为4C的是初级精母细胞或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期和DNA复制之后的间期。
【小问1详解】
①曲细精管中DNA含量为1C的细胞的DNA含量只有体细胞(精原细胞的核DNA相对含量为2C)的一半,表示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即精细胞或精子。曲细精管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的细胞,一定是染色体复制后,若是减数分裂,次级精母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当着丝点分裂后可能存在两条X染色体,DNA含量为2C;若是有丝分裂,在后期也存在两条X染色体,DNA含量为4C。
②据分析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突变小鼠曲细精管中核DNA相对含量为4C的细胞数目基本不变,核DNA相对含量为2C的细胞增多,导致精细胞或精子的数量减少,所以突变小鼠表现为少精症的原因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被限滞在次级精母细胞时期。
【小问2详解】
图中β-Actin蛋白的作用是作为标准对照,以排除细胞取样量、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WT和KO组的β-Actin蛋白表达量基本一致,说明实验结果是有效的,KO的P蛋白、C蛋白表达量与WT基本相同,KO的R蛋白和E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WT,因此与S基因发挥作用有关的是R基因和E基因。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已知红玉杏的花朵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现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或______。
(2)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3)若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纯种个体占______。
【25题答案】
【答案】 ①. AABB×AAbb(或aaBB×AAbb) ②. aaBB×AAbb(或AABB×AAbb) ③. 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 ④. 淡紫色:白色=2:2=1:1 ⑤. 深紫色:淡紫色:白色=1:2:1 ⑥. 5 ⑦. 3/7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结合表格,深紫色为A-bb,淡紫色为A-Bb,白色为A-BB和aa--,若A/a和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的变形。
【详解】(1)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三种,纯合深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淡紫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所以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或aaBB×AAbb。
(2)①如果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和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bb):淡紫色(A-Bb):白色(A-BB+aa--)=3:6:(3+4)=3:6:7。
②如果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B:ab=1:1,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淡紫色(AaBb):白色(AABB+aabb)=2:2=1:1。
③如果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b:aB=1:1。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Abb):淡紫色(AaBb):白色(aaBB)=1:2:1。
(3)由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淡紫色植株(AaBb)自交后代中,子代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共5种,其中纯种个体大约占3/7。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物种是指_____。某小岛上蜥蜴原种进化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如下图,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并不是所有新物种都是这样形成的,请举例说明:_____。
(2)若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则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_____。
(3)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该种群是否发生生物进化并说明原因______。
(4)“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4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翅膀斑纹存在的差异,体现了_____的多样性。
【26题答案】
【答案】 ①.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②.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③. 地理隔离 ④. 生殖隔离 ⑤. 四倍体西瓜或六倍体普通小麦或寒武纪大爆发 ⑥. 10% ⑦. 没有发生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⑧. 基因
【解析】
【分析】1、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地理隔离使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种群生物没发生进化。
【详解】(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由分析可知: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因为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假设该种群共有100个个体,则XAXA个体数目为42、XAXa个体数目为6、XaXa个体数目为2、XAY个体数目为45、XaY个体数目为5,则Xa的基因频率为=(6+2×2+5)÷( 42×2+6×2+2×2+45+5)×100% =10%。
(3)基因型为Aa的种群中,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为50%,自交n代后Aa=1/2n,AA=aa=1/2×(1-1/2n),故A的基因频率=1/2×[1-1/2n]+1/2×(1/2)n=50%,a的基因频率=1/2[1-1/2n]+1/2×(1/2)n=50%,因此自交n次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4)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不同,进而导致生物性状多种多样,故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翅膀斑纹存在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点睛】该题考查了生物进化与种群基因频率的关系,需要学生记忆并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要求学生具有信息获取能力。该题还考查了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学生掌握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厦门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含解析,共31页。
这是一份2024菏泽郓城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docx、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扬州高邮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