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四(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四(含答案解析),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四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2.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3.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明中叶以后,在学术界、思想界出现了一些具有叛逆传统精神的思想家,他们重视工商业活动,力图把一向为人所轻视的商贾、优伶等,渐从儒家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个性解放,树立新的道德观。在此影响下,明清两代工商业者的社会自觉正在不断增长。许多商人以及商人世家的人,都为商人地位的提高而大加疾呼,甚至把为商之道与封建伦理道德、天道相提并论。然而,明清商人观念的变化,是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脱胎而来。他们固然敢于大胆反抗传统对于工商的轻视,却又往往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去寻找反抗的依据,而缺乏决裂的勇气。——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材料二 一系列均衡性显示出,迟至1750年,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在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即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使用的手工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能够对其进行的计量范围内,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因素中占关键地位的劳动生产率、重要商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广度及自由度等,看起来都大致相同。欧洲的核心地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叛逆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并作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50年前中西方经济发展的相似点,并分析18世纪末以后欧洲经济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人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人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答案解析1.答案为:(1)变化:周代,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宋明时期,获得纵深发展(或宋明时期宗族共同体在士大夫推动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内容全面复兴)。特征: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同构。(2)背景:门阀制度的衰落;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宗族间相互救助;理学的崛起。(3)背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和社会转型;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政治理念;“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新文化运动继起。看待: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互为表里,对其发展有过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际,消极作用逐渐彰显,仍蕴涵一定积极因素。(或回答具体内容亦可:宗族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基层地方自治上一定程度有利于和谐及社会的安定;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组织依托;是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有消极作用) 2.答案为:(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思想: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王道”“君舟民水”等。(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3)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说明: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逐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材料“着重论证君臣父子……之不可移位……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进行概括。(3)第一小问,“途径”从材料直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地位回答。 3.答案为:(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三省宰相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实施);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3)原因: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4)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回答。(2)依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机构以及决策方式回答即可。(3)依据材料三“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的信息归纳回答。 4.答案为:(1)特点:具有反传统的重视工商业精神;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提高商人地位;不敢与传统彻底决裂。评价:具有反传统的重商精神,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思潮的兴起;但脱胎于传统思想,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2)相似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不断增长;出现重商思想。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启蒙思想传播;工业革命;科技进步。解析:(1)根据材料“他们重视工商业活动”“渐从儒家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个性解放,树立新的道德观”“敢于大胆反抗传统对于工商的轻视”,结合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的相关内容概括出答案。评价:一方面要看到这种“叛逆思想家”在推动社会思想进步、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根据材料“却又往往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去寻找反抗的依据,而缺乏决裂的勇气。”看到其局限性。因此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2)相似点:根据材料“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在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即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使用的手工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可知,中西方在农业的经营模式、商品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思想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经济方面的内容与西方在近代前期经济发展的内容概括回答。原因:根据所学,18世纪末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到工业革命时代,因此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对外的殖民扩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5.答案为:(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解析:(1)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归纳概括。(2)中国瓷器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变化;其原因要抓住“17、18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五(含答案解析),共5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十(含答案解析),共7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三(含答案解析),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