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通过理解算理,发现规律,总结计算方法。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 2、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特别快,我们比试比试? 49 97 124 511 333 156 生开火车对答案。 师: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乘数,乘数,积。(板书) (二)引入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你们是怎么计算的?51 32 510 320 生:一五得五,二三得六,5乘10等于50,3乘20等于6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说一说。 生:510,10比1后面多了一个0,所以就在得数5的后面增加一个0。 生:先不看那个0,算完后再加0。 师:这个算式你们是怎么算的,为什么? 生:320 ,就是3乘2个10,等于6个10,是6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生1:1加了个0 生2:1扩大10倍 师:哪种描述更准确? 生:扩大10倍 师:谁能总结一下规律? 生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扩大10倍。 生2:积扩大10倍 师:积为什么会变? 生:其中一个乘数扩大10倍。 师: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计算这些题目吗?(大屏幕出示题目) 49 123 117 490 1230 1170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四九三十六,9扩大10倍,所以积也比36扩大10倍,是360。 生:先不看末尾的0,算完后再在末尾添上0。 师:下面这些题目你还会算吗?(出示题目) 51 32 5010 302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50个10是500 生2:30乘2个10,就是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就是600 师:观察上面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大约两分钟左右请学生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个数相差10倍,第2个数相差10倍,积相差100倍。 师:应该叫乘数,不是相差10倍,应该是扩大10倍。 生1: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三)运用新知师: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规律运用到类似的题当中去,我们计算时可以怎样做呢? 37 153 233 3070 15030 23030生:可以先不看末尾的0,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四)巩固应用 师:你能根据这个算式,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不看0,然后在末尾添上0。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五)课堂小结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北师大版三 乘法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新知,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设计,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