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一,农作物的推广,禽类的推广,非洲物种的传播,情境二,物种交流的特点,全球性,双向互补性,主导性,丰富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10页内容,了解“美洲物种的外传”情况,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① 15C末16C初传入(观赏) 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推广,成为主粮和饲料。③17世纪传遍欧洲,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①传播途径:明朝传入(三路并进)②种植情况: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材料一: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 ——摘编自(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清朝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报功祠、“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甘薯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 ——摘编自《福州市政府志》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甘薯能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
①商人陈振龙推动了甘薯的引种、推广;②政府的倡导激励了甘薯的迅速传播;③甘薯具有适应性较强、产量高的优良特征。
材料三:(甘薯)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予行大江,天大旱,五谷不等,民食草木之实亡厌,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为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根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毫童食之而不患便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篙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匾焉。 ——何乔远《闽书》卷一百五十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①有利于解决粮食饥荒问题;②延长了中国人的寿命; ③促进了人口增长;④扩大了土地的开垦利用。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
明朝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根据咖啡的传播和咖啡馆的普及,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一一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1)范围具有_____________(2)交流具有_____________(3)欧洲具有_____________(4)内容具有_____________(5)结果具有_____________(6)时间具有_____________
材料一: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材料二: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突破9亿。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三: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2)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
材料五: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材料六: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材料七: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材料八: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繁殖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乱砍滥伐,植被破坏; 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严重。
材料九:死板的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杨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5)新物种的引进冲击了传统思想和原有社会等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完美版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土豆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禽类的推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背景图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美洲物种的外传,农作物,亚欧物种传入美洲,人口激增,饮食习惯,对外贸易,生态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