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重难点04 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4 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回归教材重难点04
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夕
1、 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工业文明冲击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促使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影响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复习备考时注意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对自然经济的冲击及新经济因素的产生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对洋务运动的活动及特点的认识:洋务运动从经济、技术、军事和教育等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高考命题多从近代化角度考查洋务运动的目的、特点及影响,复习备考时注意紧扣时代特征,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本考点在高考中属于高频考点,如:2021年广东卷第6题考查自然经济解体,河北卷第6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2020年全国Ⅲ卷第28题、全国Ⅰ卷第28题、山东卷第17题考查了洋务运动;2019年全国Ⅰ卷第28题考查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全国Ⅱ卷第41题第(1)问考查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关税率的变化,全国Ⅲ卷第28题考查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社会结构的变化;2017年全国Ⅰ卷第28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全国Ⅱ卷第28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军用工业;2016年全国Ⅰ卷第28题考查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等等。
2、 鸦片战争后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中西方文明交流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思想观念的变化:“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思想具有社会进步性,是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体现。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主张及实践中考查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将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本考点属于高考考点高频考点,如:2022年浙江卷第10题考查中体西用的背景和内容;2020年山东卷第6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全国Ⅰ卷第28题考查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2016年全国Ⅲ卷第29题考查了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等等。
1、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直接、主要原因),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前提条件)。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特点:①解体速度:东南沿海地区解体的速度要快于内地。②解体动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主要动力)。③解体结果:自然经济依然长期占主导地位;中国未建立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影响:①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②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 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自强、求富。思想:“中体西用”主张。
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意义: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近代军事工业的特点:(1)浓厚的封建性:封建官办;不是追求利润,不拿到市场去销售;资金来源于官府拨款;生产经营完全由封建官员决定。(2)依赖性:在技术、器械设备等方面,处处仰赖外国具有浓厚的买办性。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独立的民族工业或资本主义企业
(3)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工厂的产品虽然不以商品形式出卖但工人的劳动力却以商品的形式购买,这就使这些官办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若干色彩。
近代民用企业的特点:(1)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生产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3)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外,还投放市场;(4)采用雇佣劳动(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洋务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影响:(1)思想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开始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3、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③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④洋务运动的诱导。特点: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表现:东南沿海产生首批民族企业:上海方举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①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②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4、 新思潮的萌发:19世纪40.50年代
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对后世的影响:①“自强”“求富”过程中,洋务派认识到不仅要学习生产技术和武器装备,更要学习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促进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认识在中国的传播;②洋务运动推动了先进知识分子更深入的认识和学习西方,推动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一、单选题
1.(2021·广东·高考真题)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
2.(2021·河北·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
C.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近代前期,江浙等地的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灵活安排生产、销售,或者减少生产,出售棉花,或者顺应形势,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等,表明农民正逐渐适应市场,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C项正确;农村手工业者在恶劣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排除A项;部分手工业者购买机纱织布,不能说明机器生产成为共识,排除B项;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与很多织户“出售棉花”“采用机纱”生产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可知,材料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甲午战后出现维新变法思想,排除A项;“师夷长技”只反映了学习西方技术,不能体现“有体有用”,排除B项;甲午战后出现实业救国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北京东城·一模)有学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时指出:国际形势演变,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内部派系之争,但根本点则是因为中国此前三十年所谓“自强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该学者意在表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晚清政局变化的突发性
C.国家出路探索的复杂性 D.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性
【答案】C
【解析】学者对于晚清困局的原因分析时提出国际形势演变、甲午战争失败、派系斗争、洋务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晚清时期国家出路探索具有复杂性,C项正确;材料不是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旨在分析晚清面临诸多困难,而非政局变化的突发性,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北京西城·一模)1876年,天津机器局建成第一座铅室法硫酸厂,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开端,此后各类化工厂陆续建成,如表所示。永利碱厂的纯碱赢得国际金奖,合成氨厂的产品为农业提供化肥。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①中国化学工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
②中国化工厂都设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③中国某些化工产品已达到世界水平
④中国的化工产品推动了农业近代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1876年,天津机器局建成第一座铅室法硫酸厂,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开端,说明中国的化学工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①正确;延长石油官厂位于内陆而非沿海,②错误;永利碱厂的纯碱赢得国际金奖,说明我国部分化工业产品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③正确;合成氨厂的产品为农业提供化肥,说明中国的化工产品推动了农业近代化,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6.(2022·山东青岛·一模)1882年,李鸿章上疏朝廷说:“臣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这表明李鸿章( )
A.鼓励发展资本主义 B.率先学习西方科技
C.主张发展民用企业 D.宣扬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C
【解析】李鸿章认为国家的发展立足于民生,先富后强,这说明当时的李鸿章主张以富求强,即发展民用企业,C项正确;李鸿章是地主阶级代表,不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B项错在“率先”,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中体西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河南开封·模拟预测)洋务派在继续经营军事工业的同时,大力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主要的有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目的在于“运粮揽货,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1877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又收购了美国旗昌洋行轮船18艘,组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航行于沿海与长江沿岸各商埠。这说明洋务企业
A.奠定了我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B.瓦解了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致使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局面结束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运用廉价的商品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洋务派兴办一些近代民用工业,“略分洋商之利”“收购了美国旗昌洋行轮船18艘,组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航行于沿海与长江沿岸各商埠”,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C项正确;奠定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基础的是洋务运动,不仅仅是洋务派兴办的这些近代民用工业,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用工业对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作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列强仍然控制着中国的通商口岸,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2·江苏连云港·二模)《上海洋场竹枝词》中写道∶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纷纷洋货号争开,各有专门定办来……快船亦有局争开,各处商人往复回。这反映出上海当时
A.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崇洋媚外心理出现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入,民族企业创办,航运业得到了发展,这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崇洋媚外无关,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2·广西广西·模拟预测)1866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广州博济医院增办博济医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1879年,学堂招收了两名女生并最终学成从医,学堂开办46年共培养了120多名毕业生,孙中山年轻时,也曾在此就读。博济医学堂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A.西方侵略手段更加隐蔽 B.广州市民对西医较认同
C.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 D.“经世致用”新学风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博济医学堂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这说明中国的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不是西方侵略手段更加隐蔽,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没有广州市民对西医较认同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新学风,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2·安徽马鞍山·二模)魏源编订的《皇朝经世文编》是当时经世之学的重要代表,但续编者却认为“八纲六十三目”“不及算学”,且“西学之书日新月异,层见叠出”,“阙而莫载,遗憾实多”。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天朝上国思维遭到摒弃 B.知识体系急需更新
C.师夷长技重点发生改变 D.经世之学已经过时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续编《海国图志》的人认为《海国图志》对西方的成就收录不够全面,有很多缺陷,因此说明当时的中国知识体系急需更新,B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摒弃天朝上国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的知识体系已经需要更新,并不是师夷长技的重点发生改变,排除C项;《海国图志》开始过时,但经世之学是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是不会过时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2·安徽·模拟预测)在近代中国,林则徐提出“悉夷”就承受了巨大压力,及至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受到的抨击更为猛烈,“以夷变夏”“溃夷夏之防”“为倡乱之阶”。梁廷枏在评述鸦片战争的《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抗英称赞有加,却对“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表认可,甚至激烈批评。这些从整体上说明
A.顽固派势力阻碍近代社会的转型 B.政治变革提上重要议程
C.晚清国内士人对西学态度的差异 D.“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中“悉夷”“溃夷夏之防”“对林则徐抗英称赞有加”、“甚至激烈批评”等信息可知,随着鸦片战争中国国门的打开,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内部对怎样看世界有不同的态度,C项正确;顽固派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B项发生在戊戌变法后,排除;“天朝上国”迷梦打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
12.(2022·贵州铜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区。当时,不仅有奠定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造纸等行业。其中冶铁和采煤业,经过工业革命之后,成为工业世界初期机械和能源的两大支柱。乡村织布业创造的“新毛呢”,以其质轻价廉的优势,一举击败行会控制下的城市呢布业,以致城市的工匠和资金纷纷涌向乡村,史称“二次城市兴起”。它绝非一个时期或一个行业的偶然起落,而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乡村工业一改旧格局,成为日后工业革命新的生长点。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中国生丝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市场体系的扩大。从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蚕丝业和织布业来看,几个乡村工业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得益于于此。从19世纪、20世纪之交开始,在一些原始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传统的乡村工业开始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在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方面,发生许多实质性的变化。不仅传统家庭经营组织的内涵发生改变,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包买商制度蓬勃兴起,各种类型的合作制也开始出现。
——摘编自于秋华(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生产组织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前期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乡村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启示。
【答案】(1)特点:起步早、发展迅速新型工业区大量出现涉及轻、重工业多个领域市场竞争力强,逐步战胜其他行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等。
影响:助推英国农村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密切城乡经济融合与发展传统经营受冲击改变了工业旧格局。
(2)原因:欧美国家急需中国原料通商口岸的开辟借鉴西方科技成果采用新型合作制度民族工业推动外贸刺激。
(3)启示:促进乡村工业发展近代化注重技术改进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大力扶持是保障。
【解析】(1)特点:根据“ 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区。”得出起步早、发展迅速;根据“当时,不仅有奠定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造纸等行业。”得出新型工业区大量出现;涉及轻、重工业多个领域;根据“以其质轻价廉的优势,一举击败行会控制下的城市呢布业,以致城市的工匠和资金纷纷涌向乡村,”得出市场竞争力强,逐步战胜其他行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等。影响:根据“它绝非一个时期或一个行业的偶然起落,而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乡村工业一改旧格局,成为日后工业革命新的生长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助推英国农村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密切城乡经济融合与发展;传统经营受冲击;改变了工业旧格局。
(2)原因:根据“早在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中国生丝的需求。”得出欧美国家急需中国原料;根据“《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市场体系的扩大。”得出通商口岸的开辟;根据“传统的乡村工业开始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得出借鉴西方科技成果;根据所学可得出采用新型合作制度;民族工业推动外贸刺激。
(3)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促进乡村工业发展近代化;注重技术改进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大力扶持是保障。
三、论述题
13.(2022·云南·昆明一中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太炎在1918年时说:“六七年来所见国中人物,皆暴起一时,小成即堕。”重要的是,“一国人物,未有可保五年之人,而中间主于干之位遂虚矣”。胡适在同一时期也注意到同样的现象。他在1919年感叹说:“十年来的人物,只有死者能保住盛名。”1927年,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梁叔莹责备胡适一辈说:“这些老少年们还没有做完他们前驱的工作,还没有把一班人带上新时代的坦途.上,他们便撒手不管了。”
——摘编自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需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导致文化重心丧失。
阐述: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在这一冲击之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从西学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失去了自身文化的立足点,从自认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到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推动了以士农工商四大社会群体为基本要素的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传统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其传统的正统思想与文化也日益边缘化。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西方思潮的传播,从思想界到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不断冲击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根基。
总之,在应对西方冲击的过程中,中国对其学习不断深入,传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动,文化重心逐渐丧失,但贯穿这一过程的是救亡图存的需要。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思路如下:首先得出论题:根据材料“六七年来所见国中人物,皆暴起一时,小成即堕”、“十年来的人物,只有死者能保住盛名”、“这些老少年们还没有做完他们前驱的工作,还没有把一班人带上新时代的坦途上,他们便撒手不管了”可以得出论题: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导致文化重心丧失。然后结合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展开阐释:结合近代中国项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得出从西学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失去了自身文化的立足点,从自认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到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的影响得出废除科举制度,推动了以士农工商四大社会群体为基本要素的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传统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其传统的正统思想与文化也日益边缘化。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得出从思想界到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不断冲击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根基。最后得出结论:总之,在应对西方冲击的过程中,中国对其学习不断深入,传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动,文化重心逐渐丧失,但贯穿这一过程的是救亡图存的需要。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5 近代中国的壇变和民主革命的新方向——甲午中日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8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罗马-【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9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前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