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9河流地貌的发育
展开十九 河流地貌的发育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3·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某偏远乡镇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村庄分布的显著特征是( )
A.沿河谷集中分布
B.分散在地势平坦开阔处
C.沿山脊集中分布
D.分散在地形封闭的洼地
2.与沙沟村相比,何家坡村( )
A.受泥石流威胁小 B.地下水位更稳定
C.农作物产量更高 D.受洪涝灾害威胁小
下图为金沙江某河段某段地质时期内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段河谷的沉积物主要来自( )
①河流上游 ②风力作用 ③河流两岸 ④冰川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图示地质时期内,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是( )
A.下切—抬升—堆积—崩塌
B.崩塌—沉积—抬升—下切
C.下切—沉积—侧蚀—沉积
D.下切—侧蚀—沉积—下切
(2022·秦皇岛三模)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河谷横剖面示意图,黄土层底部有厚度不一的古土壤层,除黄土层底部外,黄土层中还夹杂着层数不一的古土壤层。科学探测得知,黄土高原区124万年以来共发生了14次显著的冰期—间冰期旋回,该河流阶地形成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密切相关。据此完成5~7题。
5.一般而言,间冰期黄河壶口段( )
A.沉积作用显著 B.含沙量大
C.下切侵蚀显著 D.径流量小
6.图中阶地属于堆积阶地,由河漫滩演变而来,河漫滩和阶地分别形成于( )
A.间冰期、冰期 B.冰期、冰期
C.冰期、间冰期 D.间冰期、间冰期
7.图中T2阶地只出现在河谷东侧,而西侧缺失,其原因可能是西侧( )
A.位于凹岸,遭受侵蚀 B.位于凸岸,遭受侵蚀
C.地壳上升,遭受侵蚀 D.地壳下沉,遭受侵蚀
冲洪积扇通常是由暂时性洪水形成的山麓洪积相堆积体,一般具有粗碎屑、颗粒混杂、分选差的特点。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中部,南侧分布有山前断裂带,山体存在间歇性的抬升。下图示意大青山山前的三期冲洪积扇分布,下表示意三期冲洪积扇形成时期的环境特点。据此完成8~9题。
冲洪积扇期次 | 区域气候条件 | 构造活动强弱 |
Ⅰ期冲洪积扇 | 暖干 | 较强 |
Ⅱ期冲洪积扇 | 暖湿 | 弱 |
Ⅲ期冲洪积扇 | 冷干 | 较弱 |
8.对该地冲洪积扇形成演化影响最大的是( )
A.冷暖变化 B.干湿变化
C.人类活动 D.构造运动
9.甲、乙、丙、丁四地中,地表洪积相堆积最明显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石嘴山河道是黄河上游一处峡谷型河道,河岸顺直,河宽变化不大,河床为沙质岩体,断面最深处位置一直靠近左岸。下图示意1981年该河道汛前、汛期、汛后3次实测河床断面。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河道河床断面最深处一直靠近左岸的原因是( )
①存在断裂构造 ②岩浆喷出频繁 ③河流下蚀强烈 ④河流侧蚀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该年此段河道汛前、汛期、汛后的河床断面变化过程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12.导致该年汛期距测绘起点0~100米与300~400米两处河床断面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性影响侵蚀程度
B.流速影响搬运能力
C.坡度影响沉积物厚度
D.流量影响沉积物粒径
二、非选择题
13.(2022·泰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为嘉陵江的支流,自汇水口向上依次出现“V”形谷、“U”形谷、瀑布地貌,其中“V”形谷河段河床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发育;“U”形谷是类似由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两岸陡直的谷地,该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位于泥岩(岩性较软)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布;瀑布高 38米,丰水期落差可达30米以上,下方形成巨大的岩腔和深度超过3米的水潭,水潭周围堆积着大量的崩塌巨石。下图为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剖面图。
(1)分析该河上游河段形成“U”形谷,而下游河段形成“V”形谷的原因。
(2)指出瀑布下切作用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在现有变化趋势下,推测未来瀑布的位置变化,并分析其落差变化。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锡崖沟红岩大峡谷位于太行山脉深处,谷壁陡峭,谷中有谷,是典型的叠谷地貌(图1)。峡谷山体由红色砂岩组成,呈板状结构,硬度适中,垂直裂隙发育。锡崖沟村坐落在山谷中一处较大的平地上,古时村民多自给自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该村现有村民约800人。20世纪60年代,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从山顶上挂下绳索,在山腰间开凿公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村民在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奇险的挂壁公路(图2)。公路多贴壁而凿,悬于半山腰,每隔十余米开有侧窗,现已成为太行山景区的一部分。
图1
图2
(1)推测红岩大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
(2)分析古代村民选择在锡崖沟村定居的原因。
十九 河流地貌的发育
1.B 2.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乡镇及其周边地形起伏大,多山地,受地形的影响,村庄主要分散分布在地势较高,且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高地。第2题,何家坡村等高线较密集,雨季受泥石流威胁大;沙沟村位于河流东侧,受河水的补给,地下水位更稳定,何家坡村位于坡地,地下水位变化大;何家坡村位于坡地,土层更薄,土壤肥力低,农作物产量较低;与沙沟村相比,何家坡村所处地势较高,且无河流流经,受洪涝灾害威胁小。
3.B 4.D 解析:第3题,从图例可知,该河段阶段3出现了堰塞湖相沉积,推测主要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故河谷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上游和河流两岸;金沙江地处长江上游,风力作用弱,该段河谷的沉积物由风力作用搬运可能性小;冰川作用搬运的物质一般是颗粒大小杂乱无章的沉积物,形成冰碛物,该段河谷的沉积物来自冰川沉积缺乏信息支持。第4题,由图可知,河流早期处于下切,后侧蚀加强,河床展宽;受堰塞体影响,流速减慢,出现湖相沉积;后可能冲破堰塞体或达到相对均一后,地壳抬升,河流重新下切,形成V形谷。
5.C 6.C 7.A 解析:第5题,间冰期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植被覆盖率上升,河水含沙量小,径流量大;由于河流流量大,壶口出河流流速较快,河流侵蚀力强,河流以下切侵蚀河床为主,沉积作用不显著。第6题,冰期降水减少,河流流量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流含沙量增大,下切侵蚀能力下降,河流以沉积和侧向侵蚀为主,形成河漫滩;间冰期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增大,加上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使河流的侵蚀能力增大,河流下切侵蚀形成阶地。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谷东西两侧的T3阶地海拔大致相同,说明河谷两侧的地层并未发生差异性的升降;河流的凹岸往往遭受侵蚀,阶地也可能因此而缺失,因此T2属于凹岸,遭到侵蚀而缺失。
8.D 9.B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三期冲洪积扇在大青山山前呈阶梯状分布;由材料可知,大青山“南侧分布有山前断裂带,山体存在间歇性的抬升”,由此可以推断,三期冲洪积扇是由于大青山间歇性抬升,在地壳运动的相对稳定期堆积形成的;冷暖变化、干湿变化、人类活动不会导致冲洪积扇呈阶梯状分布。故选D。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乙属于Ⅲ期扇,形成时期的气候特点是冷干,而且构造运动较弱,平时这些地区的山谷河道中无水,河谷及两岸谷坡堆满了两边山地风化剥蚀的碎屑物质,雨季时山洪暴发,山谷中河水猛涨,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向下输送,在谷口处河道变宽,坡度减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流动的大量砾石、泥沙迅速沉积形成一个从山地向平原倾斜的扇形堆积体,该时期地表洪积相堆积最明显,B正确;甲、丙属于Ⅰ期扇,形成时期气候暖干,但由于构造运动较强,不利于洪积相堆积的形成,A、C错误;丁属于Ⅱ期扇,形成时期气候暖湿,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地表碎屑物质少,不利于洪积相堆积的形成,D错误。
10.D 11.B 12.C 解析:第10题,河道河床断面最深处位置一直靠近左岸,表明左岸可能存在断裂构造,岩石较破碎,流水下蚀变深,故①正确;岩浆频繁喷出冷凝形成岩浆岩,导致河床底部升高,不会使得河床断面最深处位置靠近左岸,故②错误;河床断面最深处位置主要与河流下蚀有关,与河流侧蚀关系不大,故③正确,④错误。故选D。第11题,在汛期时,河流流量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河床海拔降低,对应丙。在汛期后,流量减小,但由于河流在汛期时的输沙量较大,汛期后河流含沙量依然较大,由于流量减小,泥沙淤积,河床高度升高,对应乙,但由于汛期整体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汛期后的河床海拔应较汛期前低,所以汛期前河床断面曲线对应甲。所以该河道汛前、汛期、汛后的河床断面变化过程是甲→丙→乙。故选B。第12题,河床为沙质岩体,岩性差异不大,故A选项错误;同一次汛期时,两地地理位置相距不是很远,流速差异不大,故B选项错误;读图,距测绘起点0~100米坡度大,河床泥沙本身淤积量较小,且泥沙不易在汛期后淤积,河床海拔变化不大。而距测绘起点300~400米坡度相对平缓,汛期前期本身的淤积量相对较大,松散的淤积物在汛期时易被流水侵蚀,从而导致河床海拔降低,汛期后泥沙易淤积,河床海拔较汛期时又有所升高,所以两处河床断面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坡度,故C选项正确;同一次汛期时,两地地理位置相距不是很远,流量差异不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3.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支流下游河段水位高,河流径流量大,水动力强,下蚀能力强,根据材料“其中‘V’形谷河段河床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发育”可知,下游河段岩石抗侵蚀能力差,下蚀和溯源侵蚀速度快,快速向上游推进,深切形成“V”形谷。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游河段泥岩和砂岩相间分布,且上层砂岩岩性较硬,抗侵蚀能力强,下层泥岩抗侵蚀能力弱,下层先被侵蚀掏空,上层砂岩形成底部悬空的垂体,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从而形成两岸垂直的“U”形河谷。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季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瀑布下切作用最强的季节要考虑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多,河流的径流量丰富,水位高,增大了瀑布落差,加剧了下蚀,同时,河流的径流量大导致水动力更强,下蚀能力也加强。水动力的增强导致河流的搬运能力增强,泥沙、砾石等物质搬运增多,这些物质在搬运过程中会加大对河床的掏蚀,增强下切作用。第(3)题,该地区上游的海拔较高,瀑布所在位置下层为泥岩,岩性较松软,易被侵蚀,上层为砂岩,岩性相对坚硬,差异侵蚀导致下部被侵蚀掏空,上部砂岩悬空,受重力崩塌,瀑布向上游后退,这使得瀑布落差增大,落差的增大导致流水下泄能力增强,下蚀能力进一步加强,瀑布高差再次增大,从而重复上述过程,最终使得瀑布的位置向该河上游移动,或者说远离该河与嘉陵江交汇处。
答案:(1)下游河段水位高,流速较快,下切作用强,紫色土、泥岩发育,抗侵蚀能力差,溯源侵蚀速度快,深切成“V”形谷。上游河段泥岩与砂岩相间分布,下层抗侵蚀能力弱,先被侵蚀,上层砂岩垂体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两岸垂直的“U”形谷。
(2)夏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增大瀑布相对高度。流速加快,河水动能增强,提高下蚀能力;河水搬运能力强,搬运泥沙和砾石多,对河床有较强的掏蚀作用。
(3)位置向该河上游移动(或远离该河与嘉陵江交汇处)。上游地区海拔较高,瀑布向上游后退,使瀑布高差增大,流水下泄速度加快,下蚀作用增强,进一步增大高差。
14.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峡谷山体由红色砂岩组成,呈板状结构,硬度适中,垂直裂隙发育”可知,红色砂岩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说明早期该地地势低,流水搬运、堆积、固结形成红色砂岩;要形成大峡谷,已形成的红色砂岩要抬升形成高地,根据材料“垂直裂隙发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处湿润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顺岩石裂隙,流水下切侵蚀,形成峡谷;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谷中有谷,且上部宽下部窄,说明形成峡谷后,地壳较为稳定,流水侧蚀拓宽,形成宽谷;而下部的窄谷是流水下蚀形成,说明形成宽谷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叠谷地貌。第(2)题,根据材料“锡崖沟红岩大峡谷位于太行山脉深处,谷壁陡峭……锡崖沟村坐落在山谷中一处较大的平地上,古时村民多自给自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可知,锡崖沟地势起伏大,地势险恶,锡崖沟村位于大山深处,受外来影响小,尤其是受战争影响小,便于避难安居。根据材料“锡崖沟村坐落在山谷中一处较大的平地上”可知,锡崖沟村地处谷中平地,土地面积较大,土壤肥沃,便于发展农耕种植业。谷地中河流汇集,水源充足,便于生产生活。根据材料“峡谷山体由红色砂岩组成,呈板状结构,硬度适中,垂直裂隙发育”可知,当地石材丰富且易于开采,可以就地取材,修建房屋。地处深山峡谷中,人类活动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少,生态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多样,生存物资有保障。
答案:(1)早期该地地势低,流水搬运、堆积、固结形成红色砂岩;而后地壳抬升形成高地,岩石垂直裂隙发育,流水下蚀,形成峡谷;而后地壳较为稳定,流水侧蚀拓宽,形成宽谷;而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叠谷地貌。
(2)地处大山深处,地势险恶,便于避难安居;谷中平地较大,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河流汇集,水源充足;石材丰富且易于开采,利于房屋的修建;生态良好,物种多样,生存物资有保障。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0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0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9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9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