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数学同步检测试题及答案:鸡兔同笼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766769/0-169311088500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二上册数学同步检测试题及答案:鸡兔同笼
展开初二上册数学同步检测试题及答案:鸡兔同笼
1.有10元人民币和5元人民币共15张,合计120元,其中10元的人民币有( )张。
A.12 B.10 C.9 D.8
考查目的:找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巩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策略。
答案:C。
解析:在这个实际问题中,10元人民币和5元人民币的总数量15相当于“鸡兔同笼”问题中的头数,人民币的总价值120元相当于“鸡兔同笼”问题中的脚数。
2.10张乒乓球桌上一共有32名同学在进行比赛,进行单打比赛的桌子有( )张。
A.3 B.4 C.5 D.6
考查目的:利用假设法寻找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巩固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答案:B。
解析:在这个问题中,乒乓球桌的数量10相当于“鸡兔同笼”问题中的头数,同学数量32相当于脚数。假设全是双打桌,则应该有10×4=40(名)同学,实际上少40-32=8(名)同学。因为每张单打桌比每张双打桌少4-2=2(名)同学,所以单打桌有8÷2=4(张)。
3.篮球比赛中,3分线外投中一球得3分,3分线内投中一球得2分。在一场比赛中,李明总共投中9个球,得了20分,他投中( )个2分球。
A.2 B.4 C.5 D.7
考查目的:巩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加深对“鸡兔同笼”问题本质的理解。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答案:D。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解析:在这个问题中,3分球与2分球的投球总数9相当于“鸡兔同笼”问题中的头数,所得总分20相当于“鸡兔同笼”问题中的脚数。可以假设投中的球都是3分球,也可以假设投中的球都是2分球。
初二上册数学轴对称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初二上册数学轴对称试题(有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二上册数学同步练习题精选: 这是一份初二上册数学同步练习题精选,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一个角与它的补角的比是1,如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检测: 这是一份初二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检测,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