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区域发展第76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生用书湘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67659/0-16931300902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区域发展第76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生用书湘教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67659/0-16931300902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区域发展第76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生用书湘教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67659/0-169313009024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区域发展第74课时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__以美国休斯敦为例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区域发展第75课时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__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十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87课时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十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88课时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十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89课时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七章区域发展第76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生用书湘教版
展开
第76课时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必备知识梳理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1.生态脆弱区(生态交错区)的概念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________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____的地区。2.荒漠化(1)概念: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2)类型①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②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指点迷津] 认识荒漠化的两个误区(1)荒漠不等同于荒漠化:荒漠是在干旱环境下发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荒漠化则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现象。(2)荒漠化不等同于沙漠化: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1.发展问题(1)经济方面: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2)生产方面: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________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2.环境问题:造成表土裸露,为_______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方针:________为主,________结合,________治理。2.措施(1)封沙禁牧、____________、合理用水、____________等。(2)保护并____________地利用自然资源。3.具体措施举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目的:实现________、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思维拓展] 三北防护林分布在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其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关键能力突破技 法 点 拨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典 题 精 研[典例] [2020·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审题解题][答案] (1) (2) (3) (4) [感悟核心素养]知能转化演练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为迎接明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选取了四幅景观图片。读图,完成1~2题。1.四幅景观图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2.我国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正确的是( )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②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③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④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学科素养专攻——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主观题规范答题指导十一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类答 题 思 路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其中成因与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点。(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根据区域特征总结如下:①在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②在干旱的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③在草原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易造成土地荒漠化。(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区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一个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因此,分析自然原因时,往往考虑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及覆盖率、地表沉积物等。②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①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②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园、淤地坝工程等。③改:改善经济结构,改坡(田)为梯(田)。④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等。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规范答题术语3.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规范答题术语学 以 致 用[广东卷]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指出该河流中下游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2分)(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第76课时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必备知识梳理一、1.过渡 差2.(2)②水土流失 土壤盐渍化二、1.(2)生产力2.沙尘暴三、1.预防 防治 综合 2.(1)禁樵禁采 生态移民 (2)科学合理4.人口关键能力突破[典题精研][典例] 答案:(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知能转化演练1~2.解析:第1题,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属于土地荒漠化;②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③哈尼梯田,通过兴修梯田,改造地形使之适合耕作,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不属于土地荒漠化;④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后,流水侵蚀导致土地石漠化严重。第2题,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属于人为原因,不符合题意。答案:1.A 2.B3~4.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第4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3.C 4.D学科素养专攻[学以致用]解析: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地荒漠化,防治措施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在农业生产中”,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回答。答案:(1)土地荒漠化。(2)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破坏行为破坏原因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水资源利用不当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区域认知根据图示及材料信息,推测出该区域降水的变化,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综合思维湖沼面积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处于过渡区域,生态脆弱;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流水的冲刷力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表破碎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耕地和资源的需求增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开矿;坡地开垦,造成表土和植被的破坏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河湖水域面积减少,河(湖)床裸露;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耕地和资源的需求增大;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等不注重环保土壤盐碱化自然原因降水量小,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利于水、盐汇集;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耕作技术不当;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等湿地萎缩自然原因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自然充满湖沼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火灾人为原因人口激增;滥伐森林;毁林开荒;伐木烧薪等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自然演化的过程;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减少、环境污染加重等);过度采集、捕猎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工程措施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具体的工程措施,如:①针对水土流失农业方面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针对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建设草方格工程固沙;③针对土壤盐碱化的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修建排水设施,及时排水;农田覆盖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改良品种、种植耐盐碱作物等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发展小水电、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经济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生态移民;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环保措施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