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3958/0-16932684140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3958/0-16932684140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3958/0-16932684140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
古代诗歌阅读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塞上·高适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④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B.“亭埃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寫军队士气。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迁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16.“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别韦少府李白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乌江项王庙严遂成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项王庙的气势、氛围落笔,引发诗人对项羽千秋功罪问题的探寻。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D.尾联诗人认为如今《楚辞·招魂》不仅为招屈原之魂,也表达了对项羽的悼念。16.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8月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 ·杨万里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篇淮水碧无情。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B.诗中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C.诗歌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D.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山头”“不因”“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15.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江楼夕望招客①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此诗作于长庆三年,为登楼远跳即兴之作。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傍晚时分,诗人登楼远眺,海天一色,暮色苍茫,山接水,水连天,气象阔大,意境高远。B.诗歌前四句画面组织独具匠心。以“东望”领起后三句,由近及远,整个画面显得飞动,有跳跃性。C.颈联通过艺术的对接把相互矛盾的自然现象变得合情合理,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照应题中“招客”二字。D.整首诗前六句写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结尾则由景及情,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情趣,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19.苏轼评价“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不到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的高妙之处。古代诗歌阅读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塞上·高适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④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B.“亭埃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寫军队士气。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迁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16.“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16.(6分)同:都表达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异: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燕歌行》还表达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答对“同”给2分;答对“异”给4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别韦少府李白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15.B16.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乌江项王庙严遂成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项王庙的气势、氛围落笔,引发诗人对项羽千秋功罪问题的探寻。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D.尾联诗人认为如今《楚辞·招魂》不仅为招屈原之魂,也表达了对项羽的悼念。16.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C (3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用范增、韩信,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16.(6分)同: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2分)异: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不能用人、功业未竟的惋惜;(2分)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2分)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8月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 ·杨万里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篇淮水碧无情。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B.诗中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C.诗歌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D.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山头”“不因”“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15.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14.B【解析】“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错误,颈联是感慨中原景象被淮水阻隔,以淮水的冷漠无情反衬诗人对中原故土的无限怀念与热爱。15.①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有种久闻胜地而末曾一游的遗憾,故“未到负平生”;(3分)②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黄河对岸的渔火,想到被金人统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怀难以抑制,自然伤心断肠。(3分)【解析】“闻名未到负平生”是说盱眙军东南第一山鼎鼎大名已经听说很久了,一直没能游览,简直辜负生命。结合写作背景“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来看,若不是受朝命来接待金国使臣,是不会到这样一个最前线的要地的,“未到负平生”表达了作者久闻胜地而未曾一游的遗憾。尾联写诗人从盱眙东南第一山北眺,遥望中原,作者悲痛欲绝,看见被金人统治的淮河北岸渔火,那儿的人民该有多少辛酸和苦难。倾泻了作者对中原的无限深情,面对失陷之地,想到南宋朝廷不思收复失地,作者忧愤满怀。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表达了作者对在金人残酷统治下广大北方人民的同情和难以抑制的爱国情怀。【诗歌简译】第一山上的第一亭,闻名已久,只是没有机会到此一游,简直辜负平生。如果不是因为公事来到此地,哪里有机会和高人一起游览这座向往的山。北望中原,青翠沧茫,广袤无垠,俯瞰淮河,但见半篙碧水,浩浩荡荡。暮色四合,凉风四起,浑然不觉,我凝视着淮河北岸的渔灯,痛断肝肠。【诗歌简析】这是组诗的第一首,语言浅显,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土中原的无限眷恋之情,此诗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余韵悠长。“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首联写此地的不同寻常,早就听说过盱眙著名的第一山,可惜未曾亲临此地,深感辜负此生。盱眙(xū yí)军位于南宋境内,紧邻淮河,治所盱眙(江苏省盱眙市),第一山原名南山,位淮水南岸,因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第一山”三个字而易名。第一山风景优美,又有历史典故,令人向往,北宋灭亡后,此处是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不论是金人南使,还是宋人北去,都要从这里过境。“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颔联写来此地的原因,彼时,杨万里的身份是迎接金国贺正旦的接伴使,虽然是因公出差,可这趟差事,却让他心绪难平。“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颈联写江山如画,站在第一山的顶峰,北望中原,广袤无垠,青翠万里,俯瞰淮河,浩浩荡荡,碧波万顷。杨万里此句中的“青未了”,化用杜甫《望岳》诗中“齐鲁青未了”之句,用以描写中原苍翠美好的景色,。尾句“碧无情”三个字语浅情深,写出了一水两治百姓流离的痛楚,表达了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美好愿望。“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尾联总束全文,望着淮北的灯火,想着沦陷的中原,和不思进取的南宋朝廷,诗人不由得怅然若失,肝肠寸断。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江楼夕望招客①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此诗作于长庆三年,为登楼远跳即兴之作。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傍晚时分,诗人登楼远眺,海天一色,暮色苍茫,山接水,水连天,气象阔大,意境高远。B.诗歌前四句画面组织独具匠心。以“东望”领起后三句,由近及远,整个画面显得飞动,有跳跃性。C.颈联通过艺术的对接把相互矛盾的自然现象变得合情合理,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照应题中“招客”二字。D.整首诗前六句写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结尾则由景及情,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情趣,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19.苏轼评价“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不到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的高妙之处。18.B 19.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江楼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充溢其中,为下文借景招客做铺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六两句,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答题方法,如何鉴赏?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