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影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时间;为人教版老教材必修二第六章的内容。本考点要求考生掌握环境问题的内容,表现和成因,能够针对区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本考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例如:2021年海南高考的第4-6小题,2021年湖北高考第16题等都考查了本考点。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1.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过度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太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垃圾围城现象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噪声污染建筑、娱乐、交通城市噪声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白鳍豚功能性灭绝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3.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二、可持续发展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实施可持续发展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原则含 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单选题(2021·海南·高考真题)图左示意我国某热带雨林地区人工多层经济林模式,图右示意我国某地区“猪沼果”模式,二者均为生态农业模式。据此完成下列1-3小题。1.图左模式中能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是( )①土地②水③光照④热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目前,制约图右模式在我国南方农村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是( )A.政策、劳动力 B.环境、资金 C.原料、运行管理 D.降水、技术3.与图右模式相比,图左模式的环境效益凸显在( )A.减少土壤污染 B.减少水污染 C.减少大气污染 D.减少温室气体【答案】1.B 2.C 3.D【分析】1.读左图“我国某热带雨林地区人工多层经济林模式”可知,分层经济林,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采用植物趋光性的原理,将弱光性的喜阴的植被种在高大乔木下面,充分利用光照资源,①③正确;分层经济林模式不是考虑水和热量的因素,②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在我国南方农村大面积推广“猪-沼-果”模式,制约条件不是政策、劳动力,因为生态农业模式是政策提倡的,南方农村劳动力不是短缺的,A错误;也不是环境、资金,因为生态农业模式只会让环境变好,南方不是欠发达地区,资金来源不是问题,B错误;南方农村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如果资金来源不是问题,那么技术也不应该成为制约因素,所以D错误;“猪-沼-果”模式如果大面积推广,南方农村至少要具备大面积种植果树的自然条件,显然,从地理环境上看,南方农村有平原地区的水田农业,有山地丘陵的林果业,但南方丘陵山地多以酸性红壤为主,也并非都能种植果树,也不能广泛种植粮食作物,所以制作沼气的原料并不充足。而且大面积推广“猪-沼-果”模式,必将带来模式化、标准化综合性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在产业运行管理方面,南方农村在农业现代化条件并不发达的今天,只能慢慢推广,逐步实施。因此原料和运行管理是制约推广的因素,C正确。故选C。3.与右图模式相比,图左模式中植被覆盖率高,环境效益凸出表现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D正确;左图模式比右图模式,可能用到的化肥农药较多,右图为生态农业模式,化肥农药少,因此图左模式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可能要较大,AB错误;二者中大气污染都较少,C错误。故选C。(2021·安徽马鞍山·一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强调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下图为“新三农”耕地相互联系关系链。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4.生产活动集约经营主要目的是( )A.节约资源 B.互通信息 C.技术合作 D.适应市场5.新农业与新农村在生态层面存在价值响应,主要表现在( )①生态宜居②农业高产③绿色发展④农民增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6.“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背景下“新三农”需要( )A.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B.扩大农业土地供给C.增加化肥农药使用 D.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答案】4.D 5.C 6.A【分析】4.通过种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换,实现经营集约化,推动着生产生活系统中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对提高农业生产市场适应性起重要作用,D正确。约资源、互通信息、技术合作都不是生产活动集约经营主要目的,ABC错误。5.根据图示新农村与新农业在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层面存在价值响应,在生态层面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优化、农村美好、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所以选C。6.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符合经营集约化,A正确;扩大农业土地供给能增加粮食产量,但与“新三农”耕地利用倡导的可持续集约化不吻合,B错误;增加化肥农药使用违背了绿色可持续发展,C错误;拓宽粮食进口渠道增加进口不属于“新三农”范畴,D错误。(2021·河南信阳·二模)丹麦矿产贫乏、森林丰富,工业城市卡伦堡最初是一个只有一座火电厂和一座炼油厂的深水不冻港,经过数年发展,企业门类和数量逐渐增多。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主要企业间相互交换蒸汽、热水以及各种副产品或者“废料”,形成了“产业共生体系”。下图为卡伦堡市产业共生体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7.发展初期,发电厂、炼油厂在卡伦堡集聚主要为了节省( )A.营销成本 B.土地成本C.运输成本 D.设备成本8.卡伦堡市产业生态园的突出特色是( )A.各产业均衡发展 B.资源跨行业流动C.废弃物“零排放” D.高耗能产业集聚【答案】7.C 8.B【分析】7.根据图示信息及文字材料,炼油厂可以为发电厂提供燃汽等,因此,两厂集聚可以减少中间运输环节,降低生产成本,选C。8.卡伦堡市产业生态园将工业、农业靠产业联系起来,使资源在不同的行业间流动形成共生体系成为其突出特色,据此选B。该产业园根据产业联系规划并非均衡产业,A错;各产业使用废弃材料或木片发电供应能源,但产业仍有废气等残留并非废弃物“零排放”,C错;产业糅合农业等,不属于高耗能产业集聚,D错。故选B。(2021·甘肃白银·三模)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以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的统称)为原材料,制成可再生物质能锅炉直接燃烧的新型清洁燃料。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缺油少气,但人均能源消费量高,能源长期依赖进口。瑞典人热爱大自然,十分重视环保。目前,瑞典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是生物质成型燃料开发利用的先锋国家。据此完成下面9-11小题。9.瑞典居民人均能源消费量高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重工业发达 B.交通运输业发达C.供暖对能源消耗大 D.能源资源十富10.瑞典人力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较强 B.森林资源丰富C.对外交通便利 D.邻近海外市场11.瑞典人力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影响表现为(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轻能源进口压力B.大量砍伐森林,导致环境破坏严重C.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加剧全球气候变暖D.实现废弃物零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答案】9.C 10.B 11.A【分析】9.根据所学知识,瑞典的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故居民取暖消耗大量能源,C正确;瑞典重视保护环境,重工业并不发达,A错误;瑞典的地域面积小,交通运输发达但是并没有很大消耗,B错误;瑞典的能源资源储量不足,依赖进口,D错误。故选C。10.材料中提到物质成型燃料以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为原材料,瑞典是欧洲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数据显示其森林覆盖率超过50%,B正确;瑞典地处欧洲,太阳辐射弱,A错误;瑞典对外交通便利,临近海外市场并不是开发新型能源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11.瑞典大力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能够有效保护环境,减少植被破坏和二氧化碳排放,BC错误;大力发展生物质能,能够调整消费结构,A正确;不可能实现废弃物零排放,D错误;故选A。(2021·山西临汾·二模)某生态农业模型体系主要由农业产业链、综合效应和政策调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农业部分由鹿和鱼养殖、食用菌栽培、水稻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形成“稻一食用菌一鱼一鹿”的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12-14小题。12.与传统农业相比,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更加关注( )A.资源循环利用 B.提高经济效益 C.增强社会效益 D.零污染排放13.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水稻种植 B.农业产业链 C.综合效应 D.政策调控14.最适宜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的省区是( )A.新 B.藏 C.冀 D.黑【答案】12.A 13.D 14.D【分析】12.据图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是““稻一食用菌一鱼一鹿”的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通过产业链物质流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和浪费,是传统农业不具备的优势,A正确;生态农业模式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关注的是生态方面的效益,BC错误;据图可知,鹿养殖过程中的尿粪污染,鹿皮制成皮革后的污染排放,表明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未实现零污染排放,D错误。故选A。13.据图可知,政策调控处于体系的中心,政策调控可以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有效管理和调控,政策调控可以根据综合效应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政策调控,D正确;水稻种植和鹿养殖、养鱼、食用菌栽培都是当地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系统的核心,A错误;农业产业链和综合效应是该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是该体系的核心,BC错误。故选D。14.据图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的农业部分由鹿和鱼养殖、食用菌栽培、水稻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分条件不好,不能种植水稻,A错误;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热量不足,不能种植水稻,B错误;鹿是草食性反刍动物,河北大部分为平原,草场资源较少,C错误;黑龙江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养鹿;且森林面积大,林下适宜发展食用菌栽培;夏季雨热同期,可以种植水稻;当地也可以建池养鱼,所以最适宜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的省区是黑龙江,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15.(2021·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养耕共生”模式是利用养耕共生系统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都市农业生产形式,适用于城市屋顶、阳台、地面庭院等地方,产品自给或在邻里市场销售。以色列国土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城市人口比重大。近些年来,以色列在城市推广“养耕共生”模式,促进了绿色科技型都市农业的发展。下图示意养耕共生系统运作原理。(1)结合图,描述“养耕共生”模式的农业生产过程。(2)分析以色列在城市采用“养耕共生”模式的原因。(3)在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大力推广“养耕共生”模式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答案】(1)微生物分解之后的营养物质一方面可以用于栽培蔬果,种植农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将水进行净化,用于渔业养殖,实现农产品和养殖业的共同发展,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2)以色列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淡水缺乏,“养耕共生”模式可以节约水资源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人口比重大,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大;荒漠广布,发展农业的耕地有限。(3)可行;西北地区水源缺乏,“养耕共生”模式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西北地区荒漠广布,可耕地面积小,该模式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不可行;西北地区人口规模小,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有限;该模式投资较大,回收周期长。【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模式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的生态节水农业模式。首先把微生物分解之后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利用其营养成分,进行果蔬栽培;微生物分解之后产生的水经过净化处理之后用于渔业养殖,构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2)从材料中可知以色列国土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可推断出该地耕地面积有限,并且缺少淡水资源,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材料中提到以色列城市人口比重大,可推断该模式可以满足城市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3)可行的原因主要分析,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和耕地面积,即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淡水资源也是非常匮乏,该模式在节约用水的同时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西北地区也是荒漠广布,该模式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面积并提高产量;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不可行的原因主要从投资、市场需求等角度来分析。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城市人口也不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有限;该模式需要投入一些设施,有一定的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16.(2021·陕西汉中·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勒泰哈巴河县野生大果沙棘产于阿尔泰山山前平原、河谷两岸。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品质优、种类多、口味独特等显著特点,有广泛的食用、美容和药用开发价值。野生大果沙棘根系发达,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是一种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珍贵树种。下图为阿勒泰野生沙棘分布图与沙棘植株图。(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2)简述沙棘成为干旱区防风固沙植被的主要原因。(3)因为沙棘果市场供不应求,有人建议在该地大力发展人工沙棘种植,你是否赞同,并简述理由。【答案】(1)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原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2)沙棘耐干旱,耐盐碱,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能够在内陆干旱环境中生长;沙棘为灌木,多分枝,防风效果好;沙棘根系发达,固沙效果好。(3)赞同。该地自然环境适合沙棘生长;该地环境洁净,沙棘果品质好;沙棘果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大力发展人工沙棘种植能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沙棘种植可以带动就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人工种植沙棘可减少对野生沙棘的破坏。不赞同。大力发展人工沙棘种植会加重该地区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荒漠化;大力发展人工沙棘种植会破坏自然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该地生态环境脆弱,一经破坏难以恢复。【分析】(1)读图可知,该流域北部支流多,南部支流少,降水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原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地形抬升,能拦截水汽,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2)原因:野生大果沙棘根系发达,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能够在内陆干旱环境中生长;沙棘为低矮灌木,多分枝,防风效果好,抗风沙能力强;沙棘根系发达,防风固沙效果好,故沙棘成为干旱区防风固沙的植被。(3)赞同。该地干旱的自然环境适合沙棘生长;该地环境洁净,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品质好;有广泛的食用、美容和药用开发价值,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大力发展人工沙棘种植能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沙棘种植可以带动就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工种植沙棘可减少对野生沙棘的破坏,降低开采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不赞同。大力发展人工沙棘种植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会加重该地区水资源短缺,会开垦荒地,会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力发展人工沙棘种植会破坏自然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该地生态环境脆弱,如果不科学研究,一经破坏难以恢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4 世界地理-【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3 中国地理-【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级阶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