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8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人口的时空变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专题08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人口的时空变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第1页
    专题08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人口的时空变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第2页
    专题08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人口的时空变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人口的时空变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人口的时空变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6页。
    专题08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人口的时空变化【方法指导】1.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依据:图1a段曲线平稳)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加快(依据:图1b段曲线坡度增大)100多年来急剧增长(依据:图2c段曲线坡度最大)(3)地区差异(1)特点:地区上的不平衡。(2)表现:国家具体特点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注意:(1)人口的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2)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出现人口问题。事实上,只有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与转变过程模式类型类型类型类型名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3.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今后变化趋势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4.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1)    总体规律: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如下图)
     (2)    具体规律及原因分布规律具体内容原因中、低纬度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N~60°N的中低纬度地区,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近海岸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距海岸200 km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由于降水量的差别而相继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不同植被带的农业布局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密集平原规律世界上海拔500 m以下的低平地区,居住着全球80%以上的人口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高山、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力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5.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1935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并提出从黑龙江省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界线。以该界线为界,约4%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地区,全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地区。6.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举例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中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高山和高原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气温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降水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水资源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土壤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也较高矿产资源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2)人文因素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活动方式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分布多交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政治、文化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影响案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土壤及土地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大庆油田的开发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非洲旱灾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2)经济因素因素影响举例经济发展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取得美国国籍的留学人员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3)社会因素因素影响举例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进了人口迁移大学生在大学学习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军嫂随军政策国家有关对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数量与流向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社会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8.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9.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2)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2)影响人口年龄结构(3)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4)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5)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促进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6)促进了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拓展练习】    “虹吸效应”是指区域的中心城市吸收了周边城市的各种资源,随着资源的聚集,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周边城市的人才会逐渐流失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受政策影响以及过度聚集的拥挤导致其技术、人才、产业、资金等向外围地区迁移,从而促使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现象。下图为广东省2012-2017年户籍人口逐年净迁移人数(万人)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上图反映出人口迁移的变化是(   A穗深人口迁入2013年达最大值 B三四线城市人口净迁出2013年达最大值C佛惠莞年人口迁入数持续上升 D2015-2016年佛惠莞人口变化幅度最大2广州、深圳的“虹吸和外溢效应”引起的人口迁移,其带来的影响是(   A加快城市职能转变 B加重城市社会负担C导致城市发展停滞 D促进城市协同发展2019年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为5.7‰,死亡率为6.7‰。年末常住人口3751万人,比上年减少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9%,比上年提高0.8%。0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3%,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3.8%。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019年黑龙江省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   A出生率低 B死亡率高C城镇化率高 D人口迁出率高4黑龙江省人口主要迁往(   A上海市 B北京市 C广东省 D海南省5导致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有(   ①计划生育政策②生育观念改变③医疗条件改善④经济发展缓慢⑤冬季气候寒冷⑥农产品质量好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⑥我国流动人口由2000年的1.21亿人增长到2010年的2.21亿人。下图为我国2000年和2010年流动人口年龄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与2000年流动人口相比,2010年(   A5-15岁流动人口数量减少 B20-35岁流动人口比重较高C40-60岁流动人口比重低 D6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数量较多7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A流动人口的变化会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B流动人口中年老者不断替代年轻者C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总体呈年老型D60岁及以上人口流动主要是为了谋求生计下图为我国1949年以来历年出生人口总数统计图。2016年,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结合图,可知我国(   A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逐年下降B本世纪以来人口出生率的降幅逐年加大C本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D当前人口总数逐年下降,就业压力减轻9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   ①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不明显②人口的迁移率迅速提高 ③产业升级更需要高素质人才④青少年的抚养成本增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下图为我国各类城市数量及人口密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反映(   A①类城市人口密度增大是由于人口出生率高B②类城市数量增加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表现C③类城市人口密度减小是由于经济发展落后D④类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11与③类城市相比,推测①类城市最可能(   A地域范围大 B人口规模小C经济水平高 D辐射能力强根据每个县域单元占全区域的面积和人口百分比,可以绘制出"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下图中,实线表示我国某区域(324个县域单元)的"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虚线表示绝对均衡线。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2据图中信息,该区域人口分布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A县域的人口比重与面积比重呈正相关 B83%左右的土地上分布着20%的人口C人口比重小的县域,环境承载力更大 D人口均衡分布更利于该区域的发展13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江淮地区下表是江苏省苏北与苏南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注: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X100%)。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市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5.5923.8954.8622.2530.4989.5255.5971.6551.11性别比101.2102.6798.91101.12101.8107.3107.79104.0104.114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苏南地区女性人口数多于苏北地区 B盐城市区人口总数比连云港少C苏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 D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较快15为什么苏北地区人口年增长率呈现负数(   A该地区经济发展快,出生率低 B该地区人口死亡率太高C该地区净迁出人口多 D女性人口比重低生育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育龄妇女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中部地区某地级市抚养比和生育率示意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和生育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图中表示老年抚养比的曲线是(   A B C D17与当地曲线②近10年的变化特征关联度最小的因素是(   A经济水平提高 B生育观念改变 C人口大量外迁 D生育政策调整婚配性别比是指在初婚市场中,某年龄段可供选择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2010~2060年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33~40岁)婚配性别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我国农村和城镇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分别从2051年和2045年开始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增速 B生育观念 C生育政策 D外来移民19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婚配性别比差异加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城镇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农村 B城镇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农村C农村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城镇 D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城镇20为了缩小城乡婚配性别比差异,当前我国应(   A振兴乡村,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B发展教育,提高乡村人口素质C鼓励生育,宣传男女平等国策 D尊老爱幼,发扬中华优良传统   

    相关试卷

    专题10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荒漠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10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荒漠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7页。

    专题10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荒漠化(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10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荒漠化(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0页。

    专题06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06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