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地理意义类选择题之洋流的地理意义(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4368/0-169327117879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21 地理意义类选择题之洋流的地理意义(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4368/0-169327117887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21 地理意义类选择题之洋流的地理意义(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4368/0-16932711789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21 地理意义类选择题之洋流的地理意义(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1 地理意义类选择题之洋流的地理意义(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1页。
专题21 地理意义类选择题之洋流的地理意义【方法指导】 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①分布规律: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②具体分布图示: 海域大洋环流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③成因图示:④洋流性质特点:大陆东部或大洋西岸附近海域是暖流;大陆西部或大洋东岸附近海域是寒流。(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①分布规律: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②具体分布图示:③成因图示: ④洋流性质特点:大陆东部或大洋西岸附近海域是寒流;大陆西部或大洋东岸附近海域是暖流。(3)南半球40°S—60°S附近海区①分布规律:南极大陆外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②具体分布及成因图示:(4)北印度洋海区①分布规律: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旋转。②具体分布及成因图示:北印度洋冬季洋流图北印度洋夏季洋流图③特点: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动,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简称“夏顺冬逆”。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方面具体表现实 例气候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大陆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秘鲁渔场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四大渔场形成类型具体表现洋流名称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沿岸冷水秘鲁渔场冷海水上泛处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秘鲁沿岸的秘鲁寒流 【拓展练习】读某区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图1)和北太平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1.与图1中洋流A性质一样的是( )A.①洋流 B.②洋流 C.③洋流 D.④洋流2.关于图2中所示洋流,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②是受夏季风影响形成的 B.洋流③是盛行西风影响形成的C.洋流④是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的 D.洋流⑤是受冬季风影响形成的3.洋流对地理环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寒流可以降温减湿,导致④⑤沿岸形成大面积的沙漠B.洋流会使污染物扩散,因此必然会加剧海洋污染程度C.②⑤交汇处由于海水扰动、饵料丰富,有大渔场形成D.“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与洋流①的势力加强有密切关系【答案】1.D 2.B 3.C【解析】1.图中A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为寒流。图中①为北赤道暖流,A错误。②为日本暖流,B错误。③为北太平洋暖流,C错误。④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图中④洋流与A洋流性质一样,D正确。故选D。2.洋流②为日本暖流,是赤道暖流向大洋西部运动遇到陆地阻挡向南北运动形成的,在越过副高一带后受西风带影响规模扩大,是地形阻挡与风共同引起的,A错误。洋流③为北太平洋暖流,是盛行西风影响形成的,B正确。洋流④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属于补偿流,是由于南、北赤道暖流向西运动海面下降附近海水补偿形成的,C错误。洋流⑤是千岛寒流,是极地东风引起的风海流,D错误。故选B。3.寒流可以降温减湿,⑤洋流沿岸气候寒冷,蒸发弱,没有形成了沙漠气候,是亚寒带针叶林带,A错误。洋流会加快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因此有洋流流经的海域也会发生海洋污染事件,B错误。寒暖流的交汇处会形成大渔场,因此②⑤洋流交汇处的北海道附近形成了大渔场,C正确。全球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秘鲁寒流异常增温有关,④洋流是加利福尼亚寒流,不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D错误。故选C。哈德孙湾结冰时间早于同纬度其他海域。西部重要港口丘吉尔港生活着上千只北极熊,它们以浮冰为平台捕食海豹。海冰融化后,北极熊则在陆地觅食,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状况受到世人关注。图示意哈德孙湾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与同纬度海域相比,哈德孙湾结冰时间较早的主导因素是( )A.洋流 B.冬季风 C.海拔高度 D.海陆分布5.与阿拉斯加半岛北部沿海相比,丘吉尔港海域北极熊生存的不利条件( )①结冰期较短,捕食时间短 ②海区封闭,海水流动性差③人类活动多,栖居地减少 ④河流注入,食物来源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近年,北冰洋沿岸冰川面积变化导致( )A.北极熊在陆地的活动时间缩短 B.北极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C.北极沿岸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增大 D.北极地区航海通航时间会缩短【答案】4.D 5.C 6.B【解析】4.哈德孙湾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地区,海湾深入内陆,水浅,受陆地影响较大,海水降温快,所以与同纬度海域相比,哈德孙湾结冰时间较早,故D正确; 哈德孙湾受寒流影响,但是同纬度大陆东岸,也受寒流影响,所以洋流不是哈德孙湾结冰时间较早的主导因素,故A错误;该地不是季风气候区,故B错误;哈德孙湾海拔较低,不会导致其结冰时间偏早,故C错误。故本题选D。5.与阿拉斯加半岛北部沿海相比,丘吉尔港海域结冰期较短,捕食时间短,北极熊则前往陆地觅食,当地人类活动较多,栖息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减少,不利于北极熊生存,故①③正确;海区封闭,海水流动性差,会导致海面容易结冰,利于北极熊生存,与题意不符,故②错误;河流注入,会带来食物,使食物增多,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①③ ,本题选C。 6.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北冰洋沿岸冰川大量融化,面积减少,这会导致北极熊在陆地的活动时间延长,故A错误;北极地区冰川减少,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降低,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故B正确;海冰融化,陆地出露面积大,北极沿岸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减小,故C错误;全球变暖,海冰更易融化,结冰期变短,北极地区航海通航时间会增加,故D错误。故本题选B。胶州湾为典型半封闭浅海湾(图1),鱼类种类丰富。图2示意该海域鱼类适温性组成及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胶州湾海域鱼类种类丰富,其形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有( )①海域面积 ②海岸类型 ③入海径流 ④沿岸洋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暖水种鱼类种类季节变化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压 B.水温 C.风向 D.湿度9.若过度捕捞暖温种鱼类,将会使胶州湾鱼类( )A.多样性下降,优势种改变 B.多样性下降,优势种不变C.多样性增加,优势种改变 D.多样性增加,优势种不变【答案】7.B 8.B 9.A【解析】7.读图可知,胶州湾海域面积较大,因此有利于多种鱼类的生存,故①正确;海岸类型与鱼类种类多少关系不大,故②错误;据图可知,胶州湾入海径流多,营养物质丰富,利于多种鱼类生长繁殖,故③正确;胶州湾为半封闭海湾,沿岸洋流对其影响不大,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①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8.据图可知,暖水种鱼类在气温、水温较高的夏季较为丰富,而在水温较低的春、秋、冬季相对较少,因此暖水种鱼类受到水温的影响较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9.据图可知,暖温种鱼类四季分布数量均较多,是当地的优势种。若过度捕捞暖温种鱼类,将会使胶州湾鱼类多样性下降,优势种改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人利用帆船不断向美洲运输马匹。但航行到某一纬度附近海域时,帆船常因无风在原地停留几周,淡水和食物逐渐短缺,马匹被饿死。后来,人们将帆船遇到无风条件而原地停留的现象,称为“马纬度现象”。下图示意当时欧洲人经好望角去往亚洲的部分航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若按图示航程航行,会经历“马纬度现象”的次数是( )A.1次 B.2次 C.3次 D.4次11.途径图中四地,船员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天气复杂多变能见度小B.②地——冬季帆船可以顺风行驶C.③地——营养物质丰富鱼群踊跃D.④地——7、8月份行驶风平浪静【答案】10.C 11.C【解析】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纬度现象指在帆船航行时行驶到无风海域,只能长时间漂流的现象,根据气压带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控制的海域,由于气流分别做下沉和上升运动,因此在该海域风力较小,图中的航程经过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即经过马纬度现象的次数是3次,故C正确,自然排除ABD。故选C。11.在①航段中,经过的海域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沿岸海域存在上升补偿流,冷性海水上泛,海平面水温较低,易发生海雾,但因为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雾不易扩散,能见度差但天气不复杂多变,故A错,在②航段,是向东航行,但冬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此处受东北信风带控制,海水从东向西流,所以帆船逆风行驶,故B错,在③航段附近是本格拉寒流,受东南信风离岸风影响,海水上泛,浮游生物含量大的海水涌升,营养物质丰富,饵料丰富,鱼群踊跃,故C正确,在④航段处于非洲南端,为地中海气候,7、8月份为南半球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风力较大,故D错。故选C。非洲的玫瑰湖位于达喀尔市偏北方向30多千米处,如下图所示。无水源与外界相通。每年的某一季节水中的微生物和大量外来的矿物质在充足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湖面呈现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玫瑰湖由此得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以下关于玫瑰湖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凉爽适宜微生物繁殖 B.信风携带大量沙漠矿物质C.气压带风带北移光照充足 D.雨季时微生物繁殖较快13.以下关于玫瑰湖北侧海域洋流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B.所流经海域等温线向北凸出C.所流经海域夏季多发海雾 D.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答案】12.B 13.C【解析】12.据图可知,该湖受东北信风影响,从沙漠带来矿物质多,在阳光充足条件下与水中的微生物反应呈现玫瑰色,B正确。玫瑰湖形成原因是由于水中的微生物和大量外来的矿物质在充足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玫瑰湖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塞内加尔,玫瑰湖西边几百米就是大西洋,中间是金黄的海滩将它与碧蓝的海洋隔开,故地处平原地形,气候炎热,A错误。气压带风带北移,即赤道低压带北移控制该地,此季节处于湿季,多雨光照减弱,C错误。故选B。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由于阳光和水中的微生物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它们呈现出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此季节是早季,D错误。故选B。13.读图可知,图中玫瑰湖北侧海域洋流甲,是加那利寒流。属于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A错误;寒流流经海面水温较低,导致海面上空气降温,使所流经海域易出现海雾天气,C正确。根据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可知,甲所流经海域等温线向南凸出,B错误;寒流对沿岸环境有降温减湿的作用,D错误。故选C。相关研究表明:受季风影响,每年冬季我国沿岸海水自北向南流,直达广东沿海;夏季我国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区盛行自北向南流洋流,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则盛行自南向北的台湾暖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长江以北沿海地区的沿岸洋流冬、夏季流向不变的原因是( )A.海水盐度差异 B.夏季风推进迅速C.常年受日本暖流影响 D.西北季风势力更强15.江苏北部的沿岸流( )A.冬季弱,夏季强 B.导致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C.增加了沿岸降水 D.不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答案】14.A 15.B【解析】14.长江以北沿海地区海域封闭,有大量的径流流入,对沿岸地区的海水具有稀释作用,盐度低,海平面高,海水自北向南流,故A正确,夏季风与洋流流向相反,影响较弱,故B错,日本暖流自南向北流,洋流流向不同,对其影响小,故C错,夏季不受西北风影响,故D错。15.江苏北部的沿岸流由北向南流,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西北季风与洋流的流向一致,对洋流具有加强作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与洋流的流向相反,对洋流具有阻碍作用,所以冬季强夏季弱,故A错,该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导致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故B正确,C错,该洋流流经长江入海口处,流向偏离海岸线,可能受长江入海径流量的影响,故D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50 地理意义类综合题之湿地的生态意义(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8页。
这是一份专题48 地理意义类综合题之资源调配的意义(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8页。
这是一份专题46 地理意义类综合题之产业集聚的意义(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