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选择题之地理景观图强化训练(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5 选择题之地理景观图强化训练(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图中所示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景观图中,水热条件最好的是,比较②、③景观图,四幅景观图中,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形成桂林山水景观的岩石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5 选择题之地理景观图强化训练 下图为五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图中所示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景观的形成与岩石性质有关②处景观形成与风力有关③处景观风从陡坡吹来④处景观的形成与气流含沙量有关⑤处景观形成在出山口位置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④⑤2.下列图示地形成因与分布组合正确的是( )A.④图-风力侵蚀-湿润区 B.①图-流水侵蚀-干旱区C.③图-风力沉积-干旱区 D.⑤图-流水侵蚀-湿润区【答案】1.D 2.C【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①景观为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作用下形成的,①正确;②为黄土地貌,为流水侵蚀而成,与风力无关,②错误;③为移动沙丘,风从缓坡一侧吹来,③错误;④为风蚀地貌,其形成与气流含沙量有关,④正确;⑤为冲积扇,形成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⑤正确。综上可知,正确的是①④⑤,故本题选D。2.根据上题分析,判断分布地区即可得到答案。④图为风力侵蚀而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风力作用强的地区,A错误;①图为流水侵蚀而成,分布于流水丰富的地区,即多分布于湿润区,B错误;③图为风力沉积而成,主要分布在风力作用强的干旱区,C正确;⑤图为流水沉积而成,不是流水侵蚀作用,D错误。故本题选C。【点睛】移动沙丘,缓坡一侧为迎风坡,陡坡一侧为背风坡。读“某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C.寒带苔原 D.亚寒带针叶林4.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答案】3.B 4.D【解析】3.从图中图示的稀树、高草及长颈鹿等景观分析,该地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故B项正确。4.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与图示景观相对应。故D项正确。内蒙古高原为温带草原景观;青藏高原为高原寒漠景观;亚马孙雨林为热带雨林景观,ABC项不符合题意。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完成下面小题。5.景观图中,水热条件最好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6.比较②、③景观图(两图所在的海拔高程相同)A.②图所示区域的水热要比③丰富 B.②图所示区域的光照要比③丰富C.②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③高 D.③图所示区域的植被比②丰富7.四幅景观图中,土壤厚度最大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8.局部世界地图中的点与景观能正确匹配的是A.a—④ B.b-② C.d-① D.e-③9.从d、b、a、e的景观变化,体现了A.从沿海向内陆分异 B.垂直地分异C.地方性分异 D.纬度地带分异【答案】5.A 6.C 7.A 8.C 9.D【解析】5.图中显示,①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最好,A正确。②为针叶林,分布在亚寒带和山地地区,热量条件较差,B错误。③为仙人掌等荒漠植被,多生长在沙漠地区,水分条件差,C错误。④为企鹅等极地生物景观,分布在南极地区,热量条件很差,D错误。6.图中显示,②为针叶林景观,③为荒漠植被景观。②图所示区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水分条件较好,而③图所示区域处于热带,热量条件较好,降水少,水分条件差,因此A错误。②图所示区域纬度较高,降水较多,光照条件较差,而③图所示区域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高,降水少,晴天多,光照资源丰富,因此B错误。②图所示区域植被以针叶林为主,说明热量条件较差,纬度较高,而③地的仙人掌植被为热带植被,纬度较低,因此C正确。③图所示区域水分条件差,植被稀疏,而②地为森林植被,植被丰富,因此D错误。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厚度与植被茂密程度、水热条件呈正相关,①景观为雨林植被,植被非常茂密,高温多雨,风化壳厚度厚,土壤发育程度高,因此土壤厚度大,选项A符合题意。②景观为针叶林景观,热量条件差,地下一般有冻土,限制土壤向深层发育,因此土壤厚度较薄,排除B。③景观为荒漠景观,植被稀疏,水分条件差,不利于土壤发育,土壤厚度薄,排除C。④景观极地生物景观,南极地区无植被,气候酷寒,土壤发育极低,土壤厚度最薄,排除D。8.图中显示,a点位于北美洲高纬度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但④图中的企鹅是南极洲特有的动物,两者不相匹配,A错误。b点位于北美洲低纬度地区,为热带气候,多草原、荒漠景观,而景观②中针叶林为亚寒带森林景观,两者不匹配,B错误。图中显示,d点位于亚马孙平原地区,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景观①中的雨林植被相匹配,C正确。e点位于南极地区,气候严寒,冰雪覆盖,无明显植被,景观③为热带荒漠植被,两者不相匹配,D错误。9.根据上题判断可知,d为热带雨林带,b为热带草原或荒漠带,a为亚寒带针叶林带,e为冰原带,自然带随纬度变化而更替,体现了以热量为基础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D符合题意,排除A、B、C。读“桂林山水景观图”(图甲)及“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10.形成桂林山水景观的岩石是(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11.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图乙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0.C 11.C【解析】10.组成桂林山水的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其景观发育的岩石是沉积岩中的石灰岩,C对;玄武岩、花岗岩为岩浆岩,AB错;大理岩是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11.沉积岩是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形成的;读图d为变质岩,a为岩浆,b为岩浆岩,c为沉积岩,①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②为冷却凝固,③为外力作用,所以该题选C。【点睛】地壳物质循环图判断方法:(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下图为四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12.上述文化景观在我国黄土高原分布最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13.甲图景观反映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寒冷 B.地势高C.干旱 D.雾多【答案】12.D 13.C【解析】12.读图,甲是平顶房屋,是北方平原地区民居样式,A错。乙是吴哥窟,位于东南亚国家,B错。丙是我国江南水乡景观,C错。丁是窑洞,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民居形式,D对。13.甲图景观中房屋都是平顶,说明该地降水少,反映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C对。图中门窗朝向等景观,不能体现出寒冷、地势高、雾多的特征,A、B、D错。图1为伦敦白金汉宫景观图,图2为北京故宫景观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导致两地建筑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宗教 D.文化15.北京市中心没有发展成为大型的中心商务区,其影响因素是(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行政因素【答案】14.D 15.A【解析】1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当地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法国巴黎街景和北京故宫建筑群景观都是城市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D对,A、B、C错。故选D。15.北京市为我国的古都,且目前为我国的首都,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市中心为紫禁城故宫、天安门广场,而不是中心商务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读“北京房山区七渡村某山体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6.形成图示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地壳运动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17.该景观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是( )A.侵蚀 B.断层 C.褶皱 D.背斜【答案】16.B 17.D【解析】此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16.岩浆活动一般形成火山,图示山体不是火山锥,A错误;图中的景观是高大的皱褶山脉,是地壳运动形成的,B正确;沉积作用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图示高大山体是内力作用形成的,C错误;变质作用一般形成变质岩,在图中没有体现出来,D错误;所以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故选B。17.侵蚀是外力作用,不是地质构造,A错误;图示的山体没有明显的断裂结构,不是断块山,B错误;结合图示该山岩层向上拱起,图示山体属于褶皱中的背斜,应为背斜地质构造,D正确C排除。故选D。【点睛】地质构造总结:图甲为桂林象鼻山景观图,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8.图甲中岩石类型属于图乙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19.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 B.④-⑦-③C.⑥-①-③ D.③-④-⑤【答案】18.C 19.B【解析】考查地貌成因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8.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类型是石灰岩。读图乙,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即丙是沉积岩,C对。甲由岩浆形成,且位于地下,是花岗岩。乙喷出地表,是玄武岩。丁是变质岩,A、B、D错。故选C。19.图中显示④为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⑥为重融再生作用,形成岩浆;⑦为地壳运动中的抬升作用,使得岩石出露地表;③为外力作用,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①②为冷凝作用,分别形成侵入岩、喷出岩;⑤为变质作用。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之后地壳抬升使得岩石出露地表,再在外力侵蚀、溶蚀作用形成象鼻山景观。故选B。20.下图是在我国某地区拍摄的一幅景观图,图示景观图显示该地区的风主要来自(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答案】B【解析】该景观图显示的是沙丘地貌,图中沙丘一侧坡缓,一侧坡陡,呈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因此一般可以根据沙丘的形态判断当地盛行风风向,当地盛行风一般从沙丘坡缓的一面吹向坡陡的一面,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当地沙丘坡缓的一面面向西北,因此该地区的风主要来自西北方向,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28 选择题之计算类强化训练(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M和N两点的实地距离约是,下列现象可信的是,如果在图中AB处修建水坝,坝长,照片上遮盖的日期,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7 选择题之排序类强化训练(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不属于该段河道向南摆动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7 选择题之排序类强化训练(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不属于该段河道向南摆动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