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6 地理过程类综合题概述(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展开专题36 地理过程类综合题概述
【方法指导】
1.概念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作答时需要根据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变逻辑进行答案组织,知识体系如下:
2.经典地理过程类问题举例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2)河漫滩形成的过程: 河流的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
(3)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 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 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 山麓地带堆积下来, 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4)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加之潮水顶托作用,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三角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5)地上河的形成过程: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在多雨季节,使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使黄河河水含沙量极大。至下游地区,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6)风成湖的形成:风成湖是因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由四周沙丘汇集洼地而形成。
1、广阔沙漠中的沙丘,有流动的,也有半固定的。
2、众多沙丘逐渐流动,形成沙丘链。
3、沙丘链和沙丘链之间,形成链间盆地或洼地。
4、如果这些沙丘间的盆地或洼地有降水或地下水补给,便形成风成湖。
(7)黄山“四绝”的形成过程
☆分析云海的成因:
①黄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
②山高谷深,林木茂密,日照时间短, 湿度大,水汽多易成云致雾。
③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 水分蒸发速度快,受山谷风的影响,云雾变幻诡谲。
☆分析温泉的的成因:
黄山千岭万壑,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
雨量充沛,当地表水或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相接触, 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
地下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拓展练习】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珊瑚虫一般分布在水深50米以内的清澈水域。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从海水中吸收钙和二氧化碳,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形成骨骼与外壳,经不断堆积形成珊瑚礁。
材料二甘泉海台(虚线内)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水下台地,位于西沙海槽南侧。甘泉海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有关。下图为西沙主要海域等深线图。
(1)描述甘泉海台的地形特征。
(2)推测甘泉海台的形成过程。
【答案】(1)中间高,四周低;顶部平坦开阔,边缘坡度较大。
(2)早期,岩浆喷发形成海底火山,火山顶部水深较浅,珊瑚虫在火山顶部着生,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堆积形成珊瑚礁;地壳下沉,珊瑚礁平面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深处水域。
【解析】(1)甘泉海台的地形特征:从等深线来看,甘泉海台中间高,四周低;顶部等深线稀疏,平坦开阔,边缘等深线密集,边缘坡度较大。
(2)形成过程:甘泉海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有关。早期,地下岩浆喷发,形成海底火山,火山顶部水深较浅,地处低纬度热带海洋,适合珊瑚生存,珊瑚虫在火山顶部着陆生长,分泌石灰质物质,在火山顶部堆积形成平坦开阔的珊瑚礁;后来,随着地壳下沉,珊瑚礁平面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深处水域,形成顶部平坦、周边陡峭的甘泉海台。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暑假,某高中的地理小组到山城重庆研学,他们的重点研究方向是典型地貌。下列左图为小组同学合作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右图为小组同学拍摄的甲地地貌照片。
(1)判断图中甲地貌类型是____,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主要是____,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2)描述甲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3)我国拥有多个该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在该地貌形成过程中,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部分物质沉积,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沉积地貌。请列举四例。
【答案】(1)天坑、溶斗、喀斯特漏斗;石灰岩;流水溶蚀
(2)在长期沉积作用下,形成石灰岩层;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丰沛降水)的影响下,流水下渗溶蚀,形成溶洞;最后在地壳运动和重力作用下,地表岩石塌陷,形成天坑。
(3)钙华坝、钙华湖、石钟乳、石笋、石柱
【解析】(1)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由图中等高线可知,甲地地势较周围地区低,且周围有峭壁,由题可知,此地位于我国喀斯特地貌区,故甲地地貌景观为岩溶景观(天坑),主要岩石为石灰岩,形成该地貌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
(2)本小题为形成过程类题目,形成天坑条件为石灰岩和流水溶蚀作用,而石灰岩来源于地质时期海洋生物的沉积,经固结成岩而形成,故地貌形成过程为:①地质时期为海洋环境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②地壳抬升,形成陆地;③岩石裂隙发育,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下暗河发育,在重力作用下,地表塌陷,形成天坑。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局部地区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空气湿度大、云雾多、降水多。
材料二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融峰林地貌、冰川遣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黄山代表景观有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分析黄山花岗岩峰林景观的形成过程。
(2)简述地形对黄山云海形成的影响。
(3)从气候和地质两方面阐述黄山温泉的形成过程。
【答案】(1)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2)黄山山高谷深,林木茂密,日照时间短: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易成云致雾;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山谷风明显,水分蒸发快;受山谷风的影响,云雾变幻诡谲。
(3)黄山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接触,转变成地下热水;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解析】(1)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由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地区后在地下冷凝而成。由材料二可知,花岗岩在地表经历了球状、柱状风化。岩体风化,岩层破碎,为搬运、侵蚀等提供方便。因此黄山花岗岩峰林景观的形成过程为: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地区后在地下冷凝而成形成花岗岩; 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出露地表,经外力风化、剥蚀后形成黄山花岗岩峰林景观。
(2)黄山云海由低云和地面雾气组成,形成过程可简单理解为水汽达过饱和后冷却凝结。因此其形成需充足的水汽和降温条件。由材料一可知,黄山山高谷深,林木茂密,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易成云致雾;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山谷风明显,水分蒸发快;受山谷风的影响,云雾变幻诡谲。
(3)地下水被加热后沿地壳破碎的地方涌出地表形成温泉,因此黄山温泉的形成应与当地丰富的地下水、地热资源以及断层构造有关。由材料可知:黄山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接触,转变成地下热水;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光线在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图甲)。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都与折射引起的光线弯曲有关。某些时候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会看到不远的前方路面上好像有一滩积水,车开过去后却发现路面干燥,没有积水。这些“积水”实际上是由于高速公路上方的空气存在密度差异,使天空向下传输的光线因折射而弯曲,将天空的图像“倒映”在了路面上而形成的。这种现象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成因一致。图乙示意沙漠中海市蜃楼形成过程中光线的折射路径,图8示意沙漠海市蜃楼的形成过程。如图丙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线向下传输时因发生折射而向上弯曲形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虚像位置往往低于实际物体,这种海市蜃楼叫下蜃景。与此相反,还普遍存在虚像高于实际物体的海市蜃楼,叫做上蜃景。
(1)判断高速公路多现“积水区”的季节,并说明此时高速公路上气温垂直分布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描述沙漠中下蜃景的形成过程。
(3)海面也是海市蜃楼的多发区域,海上海市蜃楼出现时往往伴随着雾气。试分析雾气形成的原因。
(4)请推测出可能会多次出现上蜃景的地点,并画出上蜃景光线折射路径图。
【答案】(1)夏季。下热上冷,垂直差异显著。
(2)沙漠地区晴天多,夏季太阳辐射强,沙子的比热容小,吸收太阳辐射迅速增温,沙漠近地面空气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层空气温度较低,密度相对较大;光线自上而下由密度较大的空气进入到密度小的空气,折射角变大;当折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发生全反射而向上照射,形成下蜃景。
(3)海上水汽含量丰富;海市蜃楼出现时海面温度低,近海面的空气温度低,水汽析出;海上空气下冷上暖,大气稳定。
(4)高纬度地区雪面、冰面,较冷的洋面、河湖面。
【解析】(1)根据材料,高速公路的这些“积水”,实际上是由于高速公路上方的空气存在密度差异,使天空向下传输的光线因折射而弯曲,将天空的图像“倒映”在了路面上而形成的。这种现象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成因一致。出现季节主要是夏季。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此时高速公路上气温垂直分布特点是下热上冷,垂直差异显著。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沙漠地区晴天多,夏季太阳辐射强,沙子的比热容小,吸收太阳辐射迅速增温,沙漠近地面空气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层空气距地面较远,温度较低,密度相对较大。光线自上而下由密度较大的空气进入到密度小的空气,折射角变大。当折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发生全反射而向上照射,形成下蜃景。图丙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线向下传输时因发生折射而向上弯曲形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虚像位置往往低于实际物体,这种海市蜃楼叫下蜃景。
(3)海上海市蜃楼出现时往往伴随着雾气,雾气形成需要水汽、静风、逆温条件。海上水汽含量丰富,形成雾的水汽条件充足。海市蜃楼出现时海面温度低,近海面的空气温度低,水汽凝结。海上空气下冷上暖,大气稳定,所以形成雾。
(4)可能会多次出现上蜃景的地点是高纬度地区雪面、冰面,较冷的洋面、河湖面。形成下冷上暖的大气结构,结合光线的折射角度变化,绘制上蜃景光线折射路径图,光线折射角度应与下蜃景相反。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穿过三峡流经宜昌东南的丘陵进入江汉平原后称为荆江,河道蜿蜓曲折,为长江防洪最为险要的地方。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为古代大湖(云梦泽)和现代洞庭湖所在地,荆江三角洲就发育其中。由于大量泥沙沉积,荆江三角洲自枝城一带向东推进,研究者认为荆江三角洲发育的过程,就是古代湖泊消亡和荆江河曲形成的过程。下图是荆江分流水道古今对比图。
(1)简述荆江三角洲来沙量大的原因。
(2)指出荆江三角洲位置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3)推断荆江所在之地由湖泊转变为蜿蜒河道的过程。
(4)分析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洪涝灾害多发的关联性。
【答案】(1)荆江以上河段支流多,河流流量大,携沙能力强;长江上游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
(2)特点:荆江三角洲向(西)南方向扩展。理由:堆积中心区向(西)南方向移动。
(3)在河流漫流阶段,随着泥沙的沉积,湖泊逐渐变浅;在松散的沉积物上,由于流水的冲刷,河床开始发育;河水归槽,形成顺直的河道,湖泊完全消亡;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洞庭湖的顶托作用,河流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较强,河道逐渐弯曲。
(4)荆江河曲形成,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加快,河床拾高,河流水位上升;由于河道物质结构松散,河流易溃决,洪涝灾害多发。
【解析】(1)荆江三角洲来沙量大的原因可以从流量、落差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流量看,荆江以上河段支流多,河流流量大,流水的搬运能力强,携带的泥沙多。从落差看,长江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因此,河流含沙量较大。
(2)根据堆积中心变迁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堆积中心区向(西)南方向移动,因此,可以判断,荆江三角洲向(西)南方向扩展。
(3)荆江所在之地由湖泊转变为蜿蜒河道的过程经历四个阶段:湖泊淤积变浅-河床形成-湖泊消亡-出现河湾。湖泊淤积变浅:荆江所在之地地势低洼,在河流漫流阶段,随着泥沙的沉积,湖泊逐渐淤积变浅。河床形成:在松散的沉积物上,由于流水的冲刷侵蚀,形成河床。湖泊消亡:河水归槽,便形成顺直的河道,导致湖泊完全消亡。出现河湾: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洞庭湖的顶托作用,河流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逐渐弯曲,最终演变为蜿蜒河道。
(4)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洪涝灾害多发有重要的关联性:荆江河曲形成之后,由于河道弯曲,流速慢,导致排水不畅。由于河道弯曲,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加快,河床抬高,导致河流水位上升,容易溢出河岸。由于河道物质结构松散,河流易溃决,从而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专题51 地理对策类综合题概述(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51 地理对策类综合题概述(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5页。
专题51 地理对策类综合题概述(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51 地理对策类综合题概述(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8页。
专题39 地理描述类综合题概述(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39 地理描述类综合题概述(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