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7 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7 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第1页
    17 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第2页
    17 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7 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

    展开

    这是一份17 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    2,C    6,D    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
    17 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
    1.C    2.C    3.D    
    4.①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显贵大臣才不能阻塞蒙蔽(建议),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
    ②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从我等保全性命之时,隐太子东宫、齐王府左右的人,都命令赦免不再追究。现在又押送李思行,这样做其他的人谁还再相信皇上的诏令而不疑虑呢?朝廷派我们安抚山东,人们一定不会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很微小的疏忽,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赦原”是固定短语,“赦免、赦宥”之意,且“赦原不问”是“令”的内容,不可断开,排除AD;
    “徒遣使往彼必不信”,“彼”是“必不信”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用来。句意: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
    第二个“以”表结果,相当于以致。句意: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B.正确。“耽”都是沉迷的意思。
    “耽嗜滋味”句意:如一味讲究吃喝。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句意: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C.“含义相同”错误。
    第一个“闻”,听说、知道。句意: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
    第二个“闻”,使……知道。句意: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D.正确。
    第一个“善”,认为……对、好。句意: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第二个“善”,与……交好。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
    D.“魏征认为……太宗出现的骄奢淫逸的苗头,会使国家陷入危亡的境地”错误。这是唐太宗的看法,不是魏征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是故”,因此;“壅蔽”,阻塞蒙蔽;“通”,通达。
    ②“休”,休止;“凋残”,穷困凋敝;“侈务”,奢侈的事务;“恒”,常常。
    参考译文:
    等到太宗即位以后,提升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派他去安抚河北。魏征到了磁州,遇到隐太子的千牛李志安、齐王的护军李思行被囚禁着送往京师。魏征对副使李桐客说:“自从我等保全性命之时,隐太子东宫、齐王府左右的人,都命令赦免不再追究。现在又押送李思行,这样做其他的人谁还再相信皇上的诏令而不疑虑呢?朝廷派我们安抚山东,人们一定不会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很微小的疏忽,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况且有关国家利益,明白了没有不去做的,宁可自己承担责任,也不能损害国家大计。现在如果释放李思行他们,不再追究他们的罪责,那么信义的感召就会远达天下。古时大夫出使,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况且我们这次出使,皇上给予我们灵活行事的权力,皇上既然对我们以国士相待,我们怎能不以国士相报呢?”副使同意,立即释放了李思行等人,并上书呈报皇上,太宗非常高兴。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5.C    6.D    7.C    
    8.(1)凡治理人民,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疾苦,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
    “相连以事”与“相及以禄”是对称结构,都是状语后置句,故应在“以事”后断开,排除AD。
    “省刑罚”与“薄赋敛”也是对称结构,“刑罚”作“省”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间”:前句解释为“一会儿”,句意: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后句解释为“从小路”,句意: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B.正确。“意”:前句解释为“意思,意向”,句意: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后句解释为“料想”,句意: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
    C.正确。“济”:均解释为“渡河”,句意:就像过河有船只一样。/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D.“含义相同”说法错误。“则”:前句解释为“那么”,句意:宽缓刑政,那么百姓就不愁死罪;后句解释为“是”,句意: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管仲先是委婉表示反对”说法错误,原文“管仲不对”的意思是管仲没有回答,并不是表示反对。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牧”,治理;“惧以罪”,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以罪惧(之)”;“止以力”,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以力止(之)”。
    (2)“霸王”,称霸诸侯;“举”,成就;“本事”,根本的事。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疾苦,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桓公说:“怎么去施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桓公说:“好啊!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坐在位子上,管仲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为什么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就像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桓公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桓公说:“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按时开放,关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书契而不收税,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他好像流水一样。
    9.D    10.B    11.C    
    12.①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
    ②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国家之大,丢失一座城,不足为大的损失,这是人们经常说的。以至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然后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来挽救它,也无济于事,天下的筋骨已经散了。
    “天下之大”主谓结构,句子结构完整,“亡”作动词丢失,放后一句与“损”相呼应,排除AC。
    “无及于病”是“倾天下之力以救之”的结果,中间要断开,排除B。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不企是选者”中的“企”意思是赶上,句意:那些达不到这等级的马为散马。
    “不可企及”中的“企”意思是希望,句意:没有希望达到。两者含义不同,此项正确。
    B.“及夷王之季年”中的“季”意思是晚年,末年,句意:等到夷王的末年。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两者含义不同,此项错误。
    C.“外厩先,盗北”中“北”指战败,句意:外厩先上阵,盗贼败北。
    “追亡逐北”中“北”指失败的军队,句意:追击败走的敌军。两者含义不同,此项正确。
    D.“其老羸皆殍”中“殍”指饿死,句意:那些老弱的都饿死了。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中“殍”指饿死的人,句意: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两者含义不同。此项正确。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按照马的优劣给予食物的办法大家都不甘心”错,原文为“莫不甘心”,意思是大家没有不甘心的。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寤”,醒悟;“卒”,最后;“为李园所杀”被动句,“为……所……”表被动;“门下之士”,门下的食客。
    ②“寡”,少;“奚以”,宾语前置句,“奚”作“以”的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是“以奚”,凭什么;“闻于王”,被动句,“于”表被动,被大王知道;“右”,偏袒。
    参考译文:
    郁离子说:疾病侵入人体,开始时对一部分纹理没有知觉,或者有知觉而忽视了它,于是就发展到不可挽救,以至于死亡,这不是可悲的么!国家之大,丢失一座城,不足为大的损失,这是人们经常说的。以至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然后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来挽救它,也无济于事,天下的筋骨已经散了。楚国太子用梧桐的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能发出凤凰的鸣叫声。春申君说:“这种枭鸟有天生的习性,不可能改变啊,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朱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是不可能用食物改变它的特性而成为凤凰的,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而你却宠爱、器重他们,把精美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将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鸣的做法有何不同呢?”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穆天子得到八匹骏马,回来后征伐徐偃王,消灭了他。就建造天闲马厩和宫内外马厩。八骏住在天闲,每天吃一石粟米;其次的马住内厩,每天吃八斗粟米;再其次住外厩,每天吃六斗粟米;那些达不到这等级的马为散马,散马每天吃粟米五斗;再下等的马为民马,不能吃到官俸。用造父当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马没有被遗漏的良马,而按照马的优劣给予食物的办法没有不甘心的。穆王死,造父死,八骏死,马的良莠不能分别,然后就以产地来加以区别。等到夷王的末年,造反的蜂起。内厩的马该当服兵役,它们都待遇好而骄惯,听到战鼓就避让,看见旌旗就逃跑。便将它们放到外厩。两厩(内、外厩)的养马人不和。内厩的说:“我(的马)是用于王车拉车的。”外厩的说:“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不久和盗贼遭遇。外厩先上阵,盗贼败北。内厩又优先论功。于是外厩的士兵和马都懈怠。盗贼乘机进攻,内厩的马率先逃跑,外厩的看见却不相救,也跑。昂首阔步的马全部死了。国王非常害怕,就命令派出天闲的马。天闲的马平时都是练习平安盛大的仪式,就跟国王说了便召散马。养散马的人说:“打仗拼的是力,食物充足就力大。如今食物比我们多一倍的尚且不能承担的任务,我等力气小而且常年劳累,恐怕不能负担啊。”国王反省而觉得惭愧,慰劳他们便派他们出征,便命令他们和天闲同等食物,但仓库的粟米供应不上,徒有虚名而已。于是四种马的足迹在野外交错,看见粟米就吃。农民不能耕种,那些老弱的都饿死,强壮的都逃跑了,马也一样。国王没有马,不能建立军队,天下萧瑟凄然。
    13.A    14.B    15.D    
    16.①王敦让郭璞说清楚(怎么回事),(郭璞)回答说是小奴仆在跑马嬉耍。(王敦)检查审定发现不是那样,就派三十名骑兵去追,结果没追上。
    ②南州街上的人看见郭璞在卖自己以前穿过的衣服,并和认识的人交谈,不只是一个人见到了他。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一天,晋明帝召集了朝臣们,问太史说:“王敦造反最终能得到天下吗?”太史说:“王敦只是想挟制天子,并不能得天下。”晋明帝于是一个人骑上马,换了普通人的衣服,径直进了姑孰城。当时王敦正和郭璞一起吃饭,郭璞很长时间没有和王敦说一句话。
    “王敦”做“果得天下邪”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姑孰城”是“直入”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且“敦”是下一句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C。
    故选A。
    14.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的‘白’字含义不同”错误。《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的“白”意为“禀告”,与文中加点的“白”含义相同。句意:没来得及告诉将军。/你这就禀告婆婆。
    C.正确。
    D.“涕”意为眼泪。句意:流着泪。/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
    故选B。
    1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偷偷放了郭璞”错误。由原文“伍伯感昔念惠,衔涕行法”可知,行刑者感念过去郭璞对他的恩惠,流着泪行了刑。由此可知,行刑的役卒并未偷放郭璞。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小奚”,小奴仆;“检定”,检查审定;“及”,追上。
    ②“货”,名词用作动词,卖;“语”,交谈;“但”,只是。
    参考译文:
    郭璞字景纯,是河东郡人。他见识很广,博学多闻,懂得超脱凡俗的道学真谛,对于天文地理、大禹时神龟背上六十五个字的《洛书》、龙马从黄河中负出的《河图》、占卜、星象、预言未来的《谶书》和《纬书》以及给墓地和阳宅看风水定位置,他没有不探究得很深刻的。他还善于观测人和鬼的情状。李弘范《翰林明道论》中说:“景纯善于抒发遥远的寄托,做学问的人都以他为宗师。”晋代中兴时,丞相王导接受了郭璞既定的旨令,用来建国家、保社稷。郭璞精通国家的制度规范,他观察天象以太微星辰为规范,观察世情就以《洛书》《河图》为规矩,他认为帝王要建国立业,必须有天神的佑助。丞相王导的堂弟王敦当时镇守南州,想要谋反夺取皇权,就召郭璞来辅佐他。当时晋明帝才十五岁。有一天,晋明帝召集了朝臣们,问太史说:“王敦造反最终能得到天下吗?”太史说:“王敦只是想挟制天子,并不能得天下。”晋明帝于是一个人骑上马,换了普通人的衣服,径直进了姑孰城。当时王敦正和郭璞一起吃饭,郭璞很长时间没有和王敦说一句话。王敦惊讶地问:“我如今是和你商定夺天下的大计,你怎么总不说话?”郭璞说:“我刚刚看见天上日月星辰的精灵和地上五岳四海的神仙,都护卫着一个人进了姑孰城。我十分震惊,一时没了主张,没来得及告诉将军。”王敦让郭璞说清楚(怎么回事),(郭璞)回答说是小奴仆在跑马嬉耍。(王敦)检查审定发现不是那样,就派三十名骑兵去追,结果没追上。王敦说:“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我在石头城外的江中扶犁耕田,你给我占卜一下。”郭璞说:“在江里耕田,意思是说你不能造反,即使反了也不会成功。”王敦大怒,又问郭璞:“你算算你什么时候死?”郭璞说:“我今天就会死。”王敦杀了郭璞。长江之水暴涨进了街市。郭璞的尸体被冲到城南一个坑内,只见郭璞的家人早就准备好了棺木和送终的用品等候在坑的旁边,两棵松树间上有个鹊鸟的窝,这是因为郭璞预先就写信告诉家里自己的死期和地点。郭璞被杀前对行刑者说:“我十三岁那年,曾经在栅塘脱下袍子送给你,那时我就知道我的命应该送在你手里,请用我的刀杀掉我。”行刑者感念过去郭璞对他的恩惠,流着泪行了刑。郭璞埋葬后三天,南州街上的人看见郭璞在卖自己以前穿过的衣服,并和认识的人交谈,不只是一个人见到了他。王敦听说后不相信,打开郭璞的棺材一看,里面没有尸首。这是因为郭璞借兵解之法成仙了。现在郭璞成了水仙伯,注解过《山海经》《夏小正》《尔雅》《方言》,他的著作有《游仙诗》 《江赋》《卜繇》《客傲》《洞林云》。《晋书》中有他的传记。
    17.C    18.B    19.D    
    20.(1)太阳已经落山我内心忧愁悲伤,月亮已经疾行而来为什么还不渡江?如果事情紧急应当怎么办?
    (2)(伍子胥)已经要离开,告诫渔翁说:“遮掩好你的壶浆,不要让它露在外面。”渔翁答应了。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渔翁说:“我听说楚国有法令:抓获伍子胥的,赏粟五万石,封赏的爵位是执圭。我难道还贪图一把价值百金的剑吗?”渔翁推辞不受。
    “法令”是一个词语,做“闻”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D;
    “岂……乎”是固定结构,“岂”前断开,排除A。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窥”含义相同,都是窥探。句意:可碰巧有人窥视他们。/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窥探衰弱的东周王朝。
    B.错误,“溯”含义相同,都是逆水而上。句意:江中正有一个渔翁驾船从下游逆水而上。/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选文中的渔夫与《屈原列传》中劝解屈原的渔夫一样……”错,选文中的渔夫没有劝解之语,只是说“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夕”,太阳落山;“驰”,疾行;“急”,紧急;“奈何”,怎么办。
    (2)“去”,离开;“诫”,告诫;“掩”,遮掩;“诺”,答应。
    参考译文:
    楚国得到子尚,抓住然后囚禁他,又派遣兵卒追捕伍子胥。伍子胥拿着弓带着箭离开楚国。伍子胥行到大江,在林泽之中一边走一边仰天哭泣,说楚王是无道昏君,杀死了我的父亲和兄长,希望我到其他诸侯国去借助力量来报仇雪恨。太子建有子名胜,伍子胥与太子胜一起逃奔吴国。走到昭关,守关的官吏想拘捕他们。伍子胥便欺骗他说:“君上之所以要搜捕我,是为了一颗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弄丢了,如果你要抓我,我将告发说你把它私吞了。”关吏于是放了他们。伍子胥与胜出关走了,追兵在后,差一点就不能脱身。伍子胥逃到江边,江中正有一个渔翁驾船从下游逆水而上。伍子胥就招呼他,对他说:“渔翁请渡我过江!”这样连续喊了 两次。渔翁正想把伍子胥渡过江,可碰巧有人窥视他们,于是渔翁歌唱道:“日月明亮啊渐渐已经驰去,我和您相约啊在芦苇岸边。”伍子胥听到后就躲到芦苇岸边。渔翁又唱道:“太阳已经落山啊我内心忧伤,月亮已经赶上来啊为什么还不渡江?事情紧急啊应该怎么办?”于是伍子胥上了船,渔翁早已明白伍子胥的心意,就把他渡到一个很远的渡口上。伍子胥过江之后,渔翁才仔细观察他,发现他面有饥色,就对他说:“你在这棵树下等我,我去给你拿点吃的。”渔翁离开后,伍子胥对他有点怀疑,就藏身到了芦苇深处。过了不久,渔翁回来 了,端着麦子饭、腌鱼羹和一罐水,来到树下找伍子胥,却不见人影,就用歌声呼唤他:“芦苇中的人,芦苇中的人,你难道不是一个穷途之士吗?”这样喊了两次,伍子胥才从芦苇中出来答应。渔翁说:“我看到你面有饥色,为你拿点吃的,你为什么要猜疑啊?”伍子胥说:“我的性命属于上天,现在属于您老人家,哪里敢有疑心啊?”二人吃喝完毕,要离开了,伍子胥便解下一把价值百金的宝剑,送给渔翁说:“这是我祖父的宝剑,上边有铸有北斗七星,价值百金,我送给您作为报答。”渔翁说:“我听说楚国有法令:抓获伍子胥的,赏粟五万石,封赏的爵位是执圭。我难道还贪图一把价值百金的剑吗?”渔翁推辞不受,对伍子胥说:“你赶快逃走,不要停留,否则就要被楚国抓获了。”伍子胥说:“请问您老人家的姓氏名字。”渔翁说:“当今世道是这样凶险,两个叛贼碰到一起,我就是以后人们所说的把楚国流亡的叛贼渡过江的人了。两个叛贼相投合,这种投合表现在默契,哪用得着知道姓名呢?你是芦苇中的人,我是老渔翁,今后富贵了,不要忘记我。”伍子胥说:“好的。” 已经要走了,又告诫渔翁说:“遮盖好你的壶浆,不要让它露在外面。”渔翁答应了。伍子胥走了几步,回头看渔翁,只见他已经把船弄翻而自沉在江水之中了。
    21.D    22.C    23.A    
    24.(1)当今的大计,没有什么比招揽英雄,致力于取悦民心,建立高祖一样的功业,拯救万民的生命更重要的了。
    (2)邓禹凭着大功劳(或:首功)而被授以太傅之职,谒见皇帝时被安排在面向东的尊位,非常受皇帝的尊重宠信。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邓禹听说后,就自南阳驱马,向北径直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了光武帝。光武帝见到邓禹很高兴,说我能够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为了出仕为官吗?
    “上”即光武帝,是“见之甚欢”的主语,二者构成主谓结构,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B。
    “宁……耶”为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应独立成句,故应在“宁”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B.“赤眉、青犊之属”的“属”,类。句意:赤眉、青犊之流。
    “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的“属”,类。句意: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
    C.“三辅假号”的“假”,假借。句意:往往群聚假借名号。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中的“假”,临时委派。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两个“假”字意义不同。
    D.“披舆地图”的“披”,打开,撩开,散开。句意:(刘秀)打开地图。
    《鸿门宴》中“披帷西向立”的“披”,打开,撩开,散开。句意:掀开帷帐朝西站着。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A.“邓禹年轻时……如能谋划天下,将很容易平定混乱的局面”错误,原文为“时上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上知非常人,遂相亲附”,邓禹年轻时在长安求学,结识刘秀,看出他非同寻常,所以和刘秀很亲近,后来在刘秀担任大司马后,邓禹认为“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认为以刘秀的德才足可以来平定天下。选项将两个时间段的事情混在了一起。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揽延”,招揽;“务”,致力于、追求;“立”,建立。
    (2)“元功”,大功劳;“拜”,(被)授予官位;“进见”,谒见;“东向”,面向东的尊位;“见”,被、受到。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直到更始帝到了雒阳,才派遣后来的光武帝为大司马,使之安定河北。邓禹听说这件事,从南阳出发,向北径直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能够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更始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动辄以数万人,在三辅一带往往群聚假借名号。更始既没有挫败过他们,而他们也不听指挥裁决,各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向在于发财,争相使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明公虽然建立了辅佐王室的功劳,恐怕也难成大业。为今之计,不如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日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刘秀大悦,因此令左右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让他住宿在帐中,共同商定策略计划。光武到了广阿城城楼上,打开地图,指给邓禹看,说:“天下郡国如此之多,到今天我才得到其中的一个。你先前认为我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为什么?”光武帝攻破邯郸,消灭了王朗,想要向北发动精锐骑兵冲锋,邓禹说:“吴汉可以, 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他的。”光武帝认为邓禹为有智慧的人。赤眉攻入长安,邓禹被任命为司徒,讨伐赤眉,而邓禹久不进兵,光武帝敕令说:“司徒,是尧;赤眉,是桀。长安的官吏民众,谁不是翘首以盼呢?”光武帝登上皇位,授予邓禹大司徒之位,诏书上说:“前将军邓禹:深执忠孝,与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孔子说过:‘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日益亲密。’”邓禹凭着大功劳(或:首功)而被授以太傅之职,谒见皇帝时被安排在面向东的尊位,非常受皇帝的尊重宠信。建武中,辞去了三公之位,以列侯的身份免职回家。邓禹专心学习经书,教授子孙学习。
    序言评论道:优秀的人才渴望能遇到贤明的君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邓禹在二十岁左右了解了国家兴亡的道理,邓公携带粮食,鞭赶马匹,在纷乱中独奔光武,为国家出谋划策,有萧何一样的爵位,可以说是难得的人才。刚开始被任用的时候,亲自率领六师;位为先师,官位致三公,功德非常大,邓禹都具备。《易经》说有“大人风范”,《诗经》有“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这不是说的邓禹吗?
    25.A    26.C    27.A    
    28.(1)您要不惜贵重的器物来使吴王感到欢喜(迎合吴王的欢心),不要厌恶用谦卑恭敬的话来使礼节更为隆重(抬高行礼的等级),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
    (2)越王勾践于是拜了两次(行再拜之礼),说:“先生现在指教我(给我出好主意),这正是让我们这个濒临灭亡的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让即将死去的人再活转过来,我怎么会不听从你的吩咐呢?”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听说君王准备推行正道,诛强救弱,去制服凶暴的齐国、安抚周王室,所以我特地派遣微贱之臣文种献上先父所藏的宝器、坚甲二十套以及名为屈卢的良矛、名为步光的宝剑,来祝贺贵国军吏。
    “兴大义”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D;
    “诛强救弱”是并列结构,共同做句子的谓语和宾语,应当在“弱”后断开;“困暴齐”和“抚周室”结构一致,中间用“而”字连接,“困”前断开,排除C。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北”含义不同。到北方;败北的军队。句意:到北方去谒见;追击败逃的军队,倒下的尸体有上百万。
    B.正确,“弊”含义不同。受到损伤,被蒙蔽。句意: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大王被蒙蔽的太厉害了。
    C. 错误,“币”含义相同,“指金币,泛指一切钱币”错,都是指“礼物”。句意:君王应该接受他们的礼物。/准备了礼物送给单于。
    D.正确,“临”含义不同。靠近;面对、对着。句意:必定会举兵进攻晋国。/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从阁上看不到地面。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为了帮助越王洗雪昔年军败身辱之耻”错。结合“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疆晋,霸越,是也”可知,子贡不远千里到越国为其出谋划策的目的是“存鲁”。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喜”,使……感到欢喜;“尊”,使……隆重;“必”,一定。
    (2)“有赐”,有所指教;“存”,使……生存;“兴”,使……活转。
    参考译文:
    子贡东行来拜见越王,越王听说子贡即将到来,就命令清扫道路,亲自到郊外迎接。子贡说:“我去拜见吴王,请求他出兵救鲁伐齐。吴王的内心非常愿意,但有些惧怕越国。”越王勾践稽首再拜,说道:“从前,与吴国交战,最后失败受辱,我栖居在会稽山上,所守之地仅有海边,见到的也只有鱼鳖。现在先生屈辱枉驾,亲自来见我、教导我,我怎么会不听从你的教诲呢?”子贡说:“现在吴王既然有讨伐齐国的愿望, 您就要不惜贵重的器物来迎合吴王之欢心,不要厌恶用谦卑恭敬的话来抬高行礼的等级,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如果吴国不能战胜齐国,那就是君王的福分;假如吴国战胜了齐国,必定又会乘胜调兵去对付晋国。我请求北行去拜见晋君,劝说晋君,使晋、越两国共同进攻吴国,这样肯定能够削弱吴国。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君王可以利用吴国这疲败之际,一定能消灭吴国了。”越王勾践于是拜了两拜,说:“先生现在指教我, 这正是让我们这个濒临灭亡的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让即将死去的人再活转过来,我怎么会不听从你的吩咐呢? ”
    子贡离越返吴的时候,越王送给他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马两匹,但子贡一样都没有接受,就这样走了。子贡重又回到吴国,向吴王汇报说:“我把要讲的话都对越王讲了,越王听后惊恐失措,他大概会派使者到吴国来。”
    子贡回到吴国五天后,越国的使者果然也来了,对吴王说:“现在我听说君王准备推行正道,诛强救弱,去制服凶暴的齐国、安抚周王室,所以我特地派遣微贱之臣文种献上先父所藏的宝器、坚甲二十套以及名为屈卢的良矛、名为步光的宝剑,来祝贺贵国军吏。君王将成功大义之举,我们地方虽小,但还是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三千士兵,跟随助战。我还请求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去抵挡敌人的箭石。”吴王听后大为高兴,子贡说:“将别人的国家搞空虚了,把别国的士兵也全部拉出来,还要让他们的国君跟着一起去,这是不仁的做法。君王应该接受他们的礼物,答应他们出兵助战,但要拒绝他们的国君随行。”吴王夫差答应了。
    子贡又离开吴国去晋国,对晋君说:“现在齐、吴两国即将交战,吴国获胜之后必定会举兵进攻晋国。”晋君非常恐慌,说:“这怎么办呢?”子贡说:“让军队好好地整顿休息,准备对付吴军的侵犯。如果吴国不能战胜齐国,那么,越国一定会趁机扰乱吴国的。”晋君答应了。子贡于是离开晋国返回鲁国。
    吴王夫差果然调集九个郡的军队,与齐军大战于艾陵,把齐军打得大败。吴国的军队又与晋军在黄池相遇,晋军发动攻击,吴军大败。越王勾践得到这个情报,渡江袭击吴国,一直挺进到距离吴国七里的地方,驻扎列阵。吴王夫差听到消息后,急忙撒离晋国,赶回来与越军对垒。吴军三战皆败,连都门也守不住,于是,越军冲入城中,包围了王宫,杀死了夫差。越国在伐吴后的第三年,终于在东方称霸。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就使鲁国安宁,齐国混乱,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
    29.D    30.C    31.C    
    32.(1)我才能够在中原诸侯中居尊位,使政令推行到偏远的地方,最终称霸诸侯,如果没有您将会怎样?(2)推荐你是因为公事,仇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因为私事而损害公事,你赶紧走吧,难道要我用箭射你吗!
    【解析】
    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设立廷理,就是要管理触犯王令国法的人。现在你违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不公正,心中怀有私念。
    “犯王令”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C;
    “释犯法者”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治”,得到治理/治理。句意:那么就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并且使士民归附/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二者含义不同,本项正确。
    B.“固”,坚决/本来。句意:我要坚决辞去令尹的官职/本来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又在哪里呢?二者含义不同,本项正确。
    C.“谢”,向……谢罪/劝告、告诫。句意:虞子羔拜见咎犯向他谢罪说/多多劝告以后的人们。二者含义不同,本项错误。
    D.“相与”,一起,互相援助。句意:于是一起作歌道/(东方六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来对抗秦国)。二者含义相同,本项正确。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错,根据原文“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可知,咎犯并没有放下个人仇怨,只是不会因私事而损害公事。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长于中国”,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中国长”;“中国”,中原地区;“令行于绝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令于绝域行”;“绝域”,偏远的地方;“霸”,称霸。
    (2)“怨”,仇恨;“以”,因为;“顾”,难道。
    参考译文:
    《尚书》上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宽广博大。”处理公事不以权谋私,掌管国家法令不偏袒亲人,奉行公事举荐人才不回避仇人。真正的君子能守护好国家从而让百姓安居,使物资丰足从而让百姓生活有保障,这才是大公啊。
    楚共王出宫打猎把弓弄丢了,侍从请求把弓找回来,共王说:“算了,楚人丢了弓,由楚人捡到,为什么一定要去找回呢?”孔子听了说:“可惜啊,他的胸怀还不够大,也可以说:‘一个人丢了弓,由另一个人捡到,为什么一定是楚国人呢!’”孔子所说的正是大公。
    楚国的令尹虞丘子对楚庄王说:“我担任令尹十年啦,国家没有进一步治理好,争讼之事没有止息,我却久居高位,妨碍众贤士晋升之路,未能治理好政务空食俸禄。所以我私下里选择国内才智出众之士,有一个乡下士绅名叫孙叔敖,他秉性没有贪欲,您如果选拔他并且授予他处理政事的权力,那么就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并且使士民归附。”楚庄王说:“您辅佐我,我才能够在中原诸侯中居尊位,使政令推行到偏远的地方,最终称霸诸侯,如果没有您将会怎样?”虞丘子说:“长久固守官位的是贪;不推荐贤能的人是欺君;不让官位给他人的是不廉洁;以上三件事都不能避免的是不忠。我要坚决辞去令尹的官职。”楚庄王听从了虞丘子的请求,任命孙叔敖为令尹。不多久,虞丘子家里有人犯法,孙叔敖逮捕并杀了他。虞丘子心里高兴,入宫晋见楚庄王,说:“我说孙叔敖可使他掌管国政,果然是这样。奉行国法而不袒护亲友,可谓公平。”楚庄王说:“这是夫子给予的恩惠啊!”
    晋文公问咎犯说:“谁可以派去担任西河守(官职名)?”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西河守,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虞子羔拜见咎犯向他谢罪说:“感谢您原谅了我的过错,把我推荐给晋侯,使我能够当上西河守。”咎犯说:“推荐你是因为公事,仇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因为私事而损害公事,你赶紧走吧,难道要我用箭射你吗!”
    楚国令尹子文家族中有个触犯法律的人,廷理把他抓了起来,听说是令尹家族的人就放了。子文找来廷理责备说:“凡是设立廷理,就是要管理触犯王令国法的人。现在你违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不公正,心中怀有私念。现在我的族人犯了法已十分清楚,而你因为我的缘故而放了他,这说明我的不公正的想法,已在国事里清楚显现出来了。我掌握一个国家的大权却让别人听到我有私心,是让我活着没有道义,不如死了。”廷理害怕了,于是处罚了他的族人。国家的老百姓听说了之后,说:“令尹像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于是一起作歌道:“子文族人,违反法令,廷理放人,子文不听,忧生民愤,方正公平。”
    33.C    34.A    35.D    
    36.(1)(吴与弼)于是抛弃科举学业,拒绝人事往来,独处在小楼中,品赏《四书》《五经》,两年没有下楼。
    (2)我年轻的时候地位轻贱,身多疾病,在山林之中隐居,原本没有高洁的品行,只是因为声名超过实情,不能接受职位。
    【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帝于是派曹隆到崇仁县聘请他。吴与弼接受召见将要到来,皇上很高兴,问李文达说:“应当拿什么官来让吴与弼做呢?”李文达说:“现在给太子讲学的人,需要一个老成持重的儒者主管辅导太子的事情,应该没有谁比得上吴与弼。
    依据语法结构,“喜”的主语是“上”,构成主谓句,所以“上”的前边应断开,排除BD;
    “老成儒者”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字,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相近的称呼”说法错误,名与字不仅可以意义相近,还存在意义相反等多种关系。
    故选A。
    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他人的挑拨离间,皇帝最终还是接受了吴与弼的请辞”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而流俗多怪,谤议蜂起。先生三辞不得命”可知,原文是说吴与弼面对世人的诽谤议论,自己坚持请辞,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辞。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举子业”,科举学业;“谢”,谢绝;“玩”,品赏。
    (2)“少”,年轻的时候;“隐于山林”,介词结构后置句;“徒”,只是;“过”,超过。
    参考译文:
    吴与弼字子傅,是抚州崇仁县人。十九岁时,他到京师去探望父亲,跟随洗马杨文定学习,读了《伊洛渊源录》,内心激动,立志要在儒道上有所成就。(吴与弼)于是抛弃科举学业,拒绝人事往来,独处在小楼中,品赏《四书》《五经》,两年没有下楼。吴与弼和别人交往,都是穿的粗衣旧鞋,人们都不知道他是司成的儿子。
    他住在乡里,亲自耕种,自食其力,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很多。陈白沙从广州一带来向他学习,晨光刚能让人勉强辨清,吴与弼亲手拿着簸箕清除谷壳,陈白沙还没有起床,先生大声说:“秀才,你太懒惰了,那么以后怎么能跟从到伊川的门下?又怎么能跟从到孟子的门下?”省郡都交相推荐他入朝,他却不去。他叹息道:“宦官、佛教不除,却想要天下太平,(这)很难啊。我还出去做官干什么!”天顺初年,忠国公石亨知道自己被皇帝猜忌,门客谢昭告诉石亨,让他征召吴与弼来收买人心。石亨和李文达商量这件事,李文达就替他起草了奏疏呈上。皇上问李文达:“吴与弼是怎样的人?”李文达回答说:“吴与弼是一个行为超脱的儒者。古代的贤明君王,没有谁不喜爱贤达、谦待士人的,皇上聘求吴与弼,就是圣朝一大盛事。”皇帝于是派曹隆到崇仁县聘请他。吴与弼接受召见将要到来,皇上很高兴,问李文达说:“应当拿什么官来让吴与弼做呢?”李文达说:“现在给太子讲学的人,需要一个老成持重的儒者,主管辅导太子的事情,应该没有谁比得上吴与弼。”皇帝在文华殿召见他。皇帝说:“听闻您高洁的品质很久了,特来聘请您,麻烦您来辅导太子。”吴与弼说:“我年轻的时候地位轻贱,身多疾病,在山林之中隐居,原本没有高洁的品行,只是因为声名超过实情,不能接受职位。”皇上说:“宫僚的职务轻松悠闲,(你)不必坚决地拒绝。”(皇帝)赏赐给他酒肉,命令侍从送他到馆舍住下。
    公卿大夫们迎合他的名声,坐在他的门口求见,而世俗之人认为这很奇怪,于是诽谤议论之声蜂起。先生多次请辞没有得到命令的允许,于是称自己病重不起。皇帝问李文达说:“吴与弼不接受官职是什么缘故?如果(他)一定要回去,也须等到秋凉时节再遣送他(回家),让他终身享受俸禄,难道不可以吗?”李文达传话,先生推辞的决心更坚定。皇帝说:“真的是这样的话,也难以留下他了。”于是就答应他。大概是因先生知道石亨必然失败,所以洁身自好,行为超脱。己丑年十月十七日吴先生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先生很早就听闻儒道,身体力行,(即使)外出劳作和回家休息,也时刻不忘,时间长了,自己写成片段。临川的章衮说他的《日录》是他个人的史书,说的都是自己的事情,不像那些将自己的想法附会于已有的言论,或泛泛而谈的著述能够比得上的。
    37.B    38.C    39.C   
    40.(1)韦仲将是魏国的大臣,难道会有此事?假如有这样的事,可知魏国的仁政不会长久了。
    (2)桓玄十分喜爱和看重王羲之父子二人的作品,爱不释手,于是编选他们的绢和纸书作品中正楷,行书的上乘之作,结成一册。
    【解析】
    3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为子敬所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不能断开,先是说被子敬所知,接着说子敬“往县”,这是两个行为,中间断开,排除AD;
    “欣觉欢乐”,“欣”指的是“羊欣”,本句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C。
    本句译为:羊欣这年才十五六岁,学习书法已达到一定的境界。王献之听说后,专程到乌程县(去看望羊欣)。进了羊欣的房间,看到他穿着一条新做的白绢裙在床上睡觉,王献之于是取过来笔墨在白绢裙和衣带上书写。羊欣醒来发觉后非常高兴,将它们像珍宝一样收藏起来,后来把它进献给朝廷。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孟仲叔季’和‘伯仲叔季’,都可以用来表示排行,也可以用来表示四个季节”错误。“伯仲叔季”只用来表示排行,不可用来表示季节。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王献之……擅长多种书体,丝毫不比其父逊色”错误。从原文“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如大则尤直而寡态,岂可同年”“及论诸体,多劣右军”来看,王献之写小楷,一点也不比他父亲王羲之差,但是大楷不可跟他父亲同日而语,其他各种书体,多数都比他父亲王羲之要差。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宁”,难道,哪里;“使”,假如,即使;“德”,德政,仁政。
    (2)“重”,看重;“撰”,编选;“帙”,册。
    参考译文:
    王献之,字子敬,尤其擅长书写草书和隶书。幼年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后来专门学习张芝的章草。再后来改变先人的章法,开创新的方法。以心为师,随意为之,暗合自然的法则。起初谢安聘请王献之任长史。晋安帝太元年间,宫中新建一座太极殿。谢安想让王献之给太极殿题写匾额,作为流传万代的墨宝,但谢安觉得不好直接开口。于是跟王献之讲前朝的韦仲将为魏明帝题写凌云台匾额一事暗示他。王献之明白他的意思,就郑重严肃地说:“韦仲将是魏国的大臣,难道会有此事?假如有这样的事,可知魏国的仁政不会长久了。”谢安就此不再逼迫他。王献之五六岁时学习书法,一次父亲悄悄走到他身后用手拔他的笔,拔不下来,于是赞叹他说:“这个孩子(在书法方面),将来一定会有大名望的。”于是,亲手书写《乐毅论》给王献之。王献之竟然很快临摹到极致。王献之写小楷,可以说是达到穷微入圣的境地,字的结构严谨缜密,一点也不比他父亲王羲之差。至于大楷则特别僵直而少变化,不可跟他父亲同日而语。唯有行书、草书造诣颇高,气韵飘逸,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其他各种书体,多数都比他父亲王羲之要差。总而言之,父子二人的书法就像兄长与小弟之间一样,差距不大啊。王献之隶书、行书、草书、章草、飞白五种书体,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八分字写得也非常漂亮。王羲之在会稽任内使时,王献之闹出过一次趣事。他看到北馆新用白土刷的墙壁,白净可爱。王献之于是让人拿来扫帚,蘸着泥汁,在白墙壁上书写一丈那么大的一个“一”字,很有气势,天天有人来观赏,如同闹市。王羲之看到后,赞叹字写得漂亮,问是谁写的,人们回答:“是七郎。”于是王羲之给亲族写信,说:“子敬的飞白大有长进,只是写在这墙壁上。”王献之喜好书法,有时也遇到奇事。有好事的公子,做成一个纸人,带着它到王献之那里(让王献之在上面写字),并说他是特意从北面来找他的。于是,王献之在纸人上书写了草书、正楷等各种书法,等到主体与两袖都写得差不多时,这个少年觉得王献之身边的仆人像是要夺走这纸人,于是拎起纸人就走。王献之的仆人果然追赶到门外,两方争抢中,纸人已经撕裂,这个少年只抢到一只衣袖。王献之去吴兴,羊欣的父亲羊不疑担任乌程县令。羊欣这年才十五六岁,学习书法已达到一定的境界。王献之听说后,专程到乌程县(去看望羊欣)。进了羊欣的房间,看到他穿着一条新做的白绢裙在床上睡觉,王献之于是取过来笔墨在白绢裙和衣带上书写。羊欣醒来发觉后非常高兴,将它们像珍宝一样收藏起来,后来把它进献给朝廷。王献之曾给简文帝书写了十多张书法。在末尾落款处题写上:“下官这些作品很合乎书法的法度,愿您保存。”这些书法作品被桓玄视为至宝。桓玄十分喜爱和看重王羲之父子二人的作品。爱不释手,于是编选他们的绢和纸书作品中正楷、行书的上乘之作,结成一册。经常将它放在身边。等到他南逃的时候,虽然行状狼狈,但还是把这些书法作品带在身边。直到他最后失败,二王的这册书法作品陪伴他一块儿沉没在江里。

    相关试卷

    18 文言文阅读之双文本阅读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

    这是一份18 文言文阅读之双文本阅读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6,D    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7 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试卷版)(全国版):

    这是一份17 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试卷版)(全国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6 文言文阅读之纪事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

    这是一份16 文言文阅读之纪事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全解全析)(全国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6,B    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