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宜宾市四中2022年秋期高一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7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对它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指阅读内容的碎片化,读者阅读的是片段性的内容,即随时可中断的零碎化、片段化、非结构化的阅读内容;二指阅读时间的碎片化,读者利用工作或者其他活动的间隙和零碎时间,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
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带来了诸多弊端,我们不应该提倡碎片化阅读。理由如下:
其一,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是一种低效的、缺乏深度的阅读方式。
碎片信息具有重结论、轻原因,重噱头、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特点。它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大脑本能地接受相对简单的信息。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碎片化信息,简化了思考,导致阅读思维不连贯,前后连接起来费力气,可能会导致阅读效率下降,难以形成深厚的知识体系。而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实际上只是在扩充事实,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其二,从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会让人养成惰性思维,缺乏创造力。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方式的简易化,容易让读者患上惰性思维症,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交流等方式来获得知识,导致思考方式的简单化、表面化,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史学博士廖峰认为“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阅读弱化了读者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使读者依赖于接受知识,而非探究其来源。
其三,从社会氛围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挤压系统性阅读的空间,易形成浮躁的社会风气。
碎片化阅读让阅读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碎片化阅读占据了我们的时间,耗费了我们的精力。阅读时间过多花在知道信息是什么上,减少了深入思考的时间,不利于深入理解,降低了我们对系统化文学的兴趣,使得经典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长久的碎片化阅读,会让读者形成求快求新的心态,更多关注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当读者沉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之中时,就难以再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而如今碎片化阅读的普遍性,使得这种弊端放大,在社会形成了一股追求速度的浮躁风气。
(摘编自《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我们是否应提倡碎片化阅读》)
材料二:
碎片化的阅读并非一无是处。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其一,碎片化阅读并不意味着低效。
碎片化阅读交互性强,拥有更新信息速度快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因而更方便,更易于人们查找资料,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低成本、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而且碎片化阅读使阅读简易化、轻松化。这些都是传统的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
其二,反对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未必会影响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代的《论语》是碎片式语录,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碎片式的,现代的报纸、杂志也无一不是碎片化阅读,没有人说不好,为什么现在有了手机可以更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就不行了?
其三,有人因其对经典文学作品支离破碎的截取表示不满。其实不然,恰恰因碎片化阅读,经典得到普及,影响力得以提升。碎片化阅读甚至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因传统文化经典内涵丰盈、博大精深,除了学者与专家能够潜心大量阅读原著之外,一般读者往往碍于学识、阅历、时间等的限制,只能对传统经典敬而远之,但内心又渴望了解宝贵文化遗产和各种典籍。于是,他们借助互联网、手机以及订阅感兴趣的公众号,阅读专业人士对各种经典进行的观点摘要和深入浅出的诠释,这种类似导读的形式满足了一些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的人群对国学经典的仰慕与求知欲望,更让传统经典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接近读者,即传统经典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碎片化阅读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其四,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与其可能的弊端相比,这个利更重要,我们更应该注重平等。
在数字时代,一本电子书可以储存千万数据,随时随地可以查阅信息,使阅读变得轻而易举,所有的知识与理论都可以共享。无论是教授、学生还是农民,都可以平等地分享人类社会的智慧,甚至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电子书是国民进入全民阅读的一个通道或一个载体。而且,碎片化阅读的开放性与可参与性,让使用者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不再局限于传统垄断媒体的束缚,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相关信息,过滤自身不需要的烦冗内容,节约时间,并且通过参与讨论与传播观点,形成一个自媒体。因此,碎片化阅读让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时间、经济、脑力成本,以相对快捷的方式找到其所需信息,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克服了读者与创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感。
确实,碎片化阅读会带来一些好处。但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它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弊端,关键在于阅读者如何对待它。要想带来更多的好处,让利大于弊,读者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者应有的能力。但在目前情况下,能够具备这种理性自觉意识能力的人还不多,尤其是未成年人作为碎片化阅读的主力军,更不具备这种能力。柏拉图式的思想者,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太少。
目前,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引导和完善,朝着更好的方向深化。同时,还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而不是碎片化内容的阅读。还是应该多用点儿时间进行深入阅读。
(摘编自《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我们是否应提倡碎片化阅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碎片化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作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关键在于阅读者如何对待它。
B. 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有诸多弊端,材料一从获取知识、思维能力、社会氛围三个方面阐释其理由。
C. 材料二认为碎片化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应大力提倡碎片化阅读。
D. 碎片化阅读需要好的内容去支撑,不能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未成年人是碎片化阅读的主力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廖峰博士认为碎片化阅读会弱化读者的思考能力。
B. 材料一认为经典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的现象是碎片化阅读导致的。
C. 各种典籍原著除了学者、专家阅读,一般读者是不愿阅读的。
D. 只有具备理性自觉意识能力的人,才能让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碎片化阅读”观点的一项是( )
A. 教师赵刚是红学爱好者,研究《红楼梦》十几年了。
B. 年轻人在乘坐公交车时利用手机阅读网络小说。
C. 职工老李每天早饭前都会阅读《人民日报》。
D. 《墨子》是碎片式语录体,中学生自学其中的片段。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碎片化阅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一,对“碎片化阅读”下一个定义。
【答案】1. C 2. C 3. A
4. ①材料一侧重诠释碎片化阅读的内涵及其带来的诸多弊端。②材料二从四个方面阐释碎片化阅读的好处,并指出进行碎片化阅读所具备的能力,最后总结观点。
5. 碎片化阅读是指在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阅读内容碎片化或阅读时间碎片化的一种阅读形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应大力提倡碎片化阅读”错误。比照材料二结尾这句话,作者提倡的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而不是碎片化内容的阅读”,不是“大力提倡”,而是提倡应该多用点儿时间进行深入阅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一般读者是不愿阅读的”错误,材料二内容是说“但内心又渴望了解宝贵文化遗产和各种典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碎片化阅读是指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A.“研究《红楼梦》十几年了”,显然是理性化、系统化的学习和阅读,不符合“碎片化阅读”观点。
B.“在乘坐公交车时利用手机阅读网络小说”,体现了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C.“每天早饭前都会阅读《人民日报》”,体现了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D.“《墨子》是碎片式语录体,中学生自学其中的片段”,体现了阅读内容的碎片化。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对它通常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带来了诸多弊端,我们不应该提倡碎片化阅读。理由如下:……”可知,材料一侧重诠释碎片化阅读的内涵及其带来的诸多弊端。
从“碎片化的阅读并非一无是处……其一,碎片化阅读并不意味着低效……其二,反对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未必会影响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三,……恰恰因碎片化阅读,经典得到普及,影响力得以提升……其四,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可知,材料二从四个方面阐释碎片化阅读的好处;从“但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它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弊端,关键在于阅读者如何对待它”可知,指出了进行碎片化阅读所具备的能力;从“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而不是碎片化内容的阅读。还是应该多用点儿时间进行深入阅读”可知,最后总结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从材料一“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对它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指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二指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可知,碎片化阅读是指在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阅读内容碎片化或阅读时间碎片化的一种阅读形式。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曙光
陈敏
王丑根四年来一直是老何帮扶的对象。这个老鳏夫一开始总喜欢索取,他常常要求老何为他劈柴、挖土豆、担水,还问他要挂面、白糖、肥皂和卫生纸。
不过,王丑根除了这些毛病外,倒还有一些可爱的小优点,比如,他爱笑,见人就笑,谁问他问题,他只说一个字:“好。”他掌握了说话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于是,他倒成了一个有福之人了。这一切源自他从一次事件中得来的教训。
一天,新上任的镇长微服私访,王丑根碰巧被相中,成了被访对象。
镇长问:“你脱贫了吗?”
王丑根:“还没有哩!”
镇长又问:“你啥时脱贫呢?
王丑根:“已经脱了!”
镇长:“怎么脱的?”
王丑根:“干部把眼睛往上一翻,我就脱了!”
王丑根抬头,怯生生地瞅身后站着的老何,立即改口。
这场对话上了当天的新闻头条,凡有手机的人都看到了这则令人发笑的消息。可以想象老何接下来的日子该有多么难过。
王丑根当然不知道老何所受的训斥,老何也没必要将他的委屈对牛弹琴般地讲给王丑根听,老何就窝了一肚子的火气。
老何第二天把他受到的训斥加倍赏给了王丑根。
“我每月给你送的挂面让猪吃了吧?那些米、那些油都进了狗肚子了,那个啥?今后少问我要东西,今天要糖,明天要洗衣粉,后天要卫生纸,我宁肯把那些吃的用的扔到河里也不给你了!你这个吃红肉屙白屎的东西!”
王丑根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忙嘿嘿地给老何笑,笑完又扇脸,扇嘴巴,用拳头击打自己的头部,最后又像童子军那样举起右手向老何发誓,今后再也不说错话了。老何的心就软了下来,他抱着头,在地上蹲了一阵子。
之后,他们又恢复了正常关系,老何想了一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送给王丑根一些蔬菜种子,让他整理门前屋后的土地,并要求他在地里种植蔬菜,那样,王丑根就可以用自己的蔬菜和他交换那些他需要的日用品。
王丑根的双手得到了开发和利用,脑袋也随之灵活了,并学会了见机行事,不管谁问他什么,他只是笑,只说个字:“好!”
一次,老何一大早又接到指令:市县各级领导要来检查贫困户家庭的卫生状况,要他做好迎接准备。老何天没亮就起来,跑去通知王丑根。
天已经大亮了,王丑根还长睡不起,鼾声大得像过山车,老何喊了几嗓子也不见王丑根回声。时间不允许他再磨蹭,看来,那家伙是指望不上,老何只好拿起扫把,亲自动手,清理王丑根房前屋后的破柴头、烂布絮、树叶、瓦渣。
打扫完毕,老何抱着膀子转悠,开始漫长的等待。周围依然没有一丝动静,不会又要放一枚空炮吧?他已经被告知过三次,可领导们并没有来,他一直处于待命状态。老何转身去村口,探听动向。
这次,“狼”真的来了!老何老远就认出了一行人中的那位“扶贫攻坚战区指挥长”。他拧过身子,赶紧往回转。
附近上空突然冒出一股浓烟,不用分辨,老何一眼判断出浓烟来自的方向,他觉得自己血管中的血液翻腾,心跳加剧。
四周寂静没有风,浓烟瞬间弥漫了狭窄的山沟。
老何加快步伐,朝前跑,尽快先将火灭掉。
王丑根把老何刚才扫的那堆垃圾点燃了。
老何扛着一把铁锨,朝火堆奋力扑打,狼狈不堪的样子被各级领导们撞了个正着。
老何黑头黑脸,浑身稀脏,低着头,不敢看领导们阴着的脸。
“关键时刻,你给我脸上抹黑!”指挥长离开时斜了老何一眼。
老何用手抹了一把被烟灰熏黑了的头和脸,半天没明白:这分明是自己脸上的黑嘛,咋就抹到指挥长脸上了呢?
倒是王丑根此时得意得不得了,他“嘿嘿”地笑,不住地给每个人说“好”。
“好你个屁呀!”老何顿时怒火上涌,“嘭”的一脚,踢向王丑根额头。这个动作让他立即意识到接下来的结局。
老何连夜写了五千言的检查稿。他被要求在全镇干群大会上作深刻反思。
创卫突击检查,老何挂了,他顺便把晋升正科的机会也给丢了。
老何抽了一夜闷烟。第二天天没亮,他掐灭最后一支烟头,披着大衣,赶往王丑根住处。
黎明的曙光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人的影子。走近,是王丑根。
“你干啥呀?”
“好!我到地里呀!”王丑根扛着板锄,露出一嘴白牙,给老何笑。
王丑根生平第一次勤快起来了。
老何猛一抬头,见东方露出一抹曙光,一轮红日喷薄欲出。
(原载《河洛文摘》2020年1月5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周寂静,没有风,浓烟瞬间弥漫了狭窄的山沟”,简单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烘托了老何紧张焦急的心理,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
B. 老何帮扶王丑根脱贫的过程充满艰辛,采取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老何付出了不少心血,最终王丑根在其打骂下主动下地干活,走上脱贫之路。
C. 小说结尾的“曙光”既指老何起早赶往王丑根家时所见到的真实曙光,又指老何从王丑根的变化看到他脱贫的希望和中国扶贫事业成功的希望。
D. 小说意蕴丰富,既表现了扶贫不在于送物质,而在于改造思想的主旨,也反映出像老何这样的一线扶贫人员压力巨大,需要关注等现状。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直接点明老何和王丑根之间的帮扶关系及方式,暗示了老何帮扶工作的坚难,为下文做铺垫。
B. 小说情节简单,但曲折有致,通过叙写老何与王丑根两次应对上级检查的不同表现来展示矛盾。
C. 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典雅精致。如“干部把眼睛往上一翻,我就脱了!”“你这个吃红肉屙白屎的东西!”。
D. 小说虽然表现是脱贫攻坚这样的宏大主题,但是选材很贴近寻常生活,情节和人物富有喜剧色彩。
8. 领导第二次检查工作后,老何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王丑根形象的。
【答案】6. B 7. C
8. ①领导第二次检查工作时,王丑根点燃垃圾堆,害得老何再次出丑,老何当场怒火上涌,脚踢王丑根。②老何在全镇干群大会上做五千字检查,还丢了升职的机会,心里憋闷。③老何抽了一夜烟,黎明时分向王丑根家走去,说明老何对王丑根没有放弃。④老何看到王丑根黎明时下地除草,又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9. ①正面描写其言行,如叙写他回答镇长关于脱贫与否的话,表现出他对脱贫并不关心;他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让老何挨训,又是赔笑又是自虐,说明他的质朴。②通过对比见变化,如王丑根一开始总喜欢索取米面及生活用品,要老何为他干活,到用种的蔬菜换取生活用品,再到天没亮就下地,表明他在老何的帮扶下走上自强之路。③通过他人来衬托,如老何痛骂他的话、已经帮他打扫好卫生他还久不起床,说明他是个需要扶贫、更要扶志的农村贫困人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最终王丑根在其打骂下主动下地干活,走上脱贫之路”错误。老何虽然对王丑根有打骂行为,但也是有具体原因的,老何更多的是对王丑根的真心实意的帮助,王丑根是在老何的感召下才主动下地干活,最终走上脱贫之路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语言……典雅精致”错误。小说行文无论是人物话语,还是叙述语言,比较口语化生活化,没有体现出“典雅精致”的特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领导第二次检查工作中,老何早早替王丑根打扫了院子,结果不成想王丑根点燃垃圾堆,害得老何再次出丑,“老何黑头黑脸,浑身稀脏,低着头,不敢看领导们阴着的脸”,结果让领导批评。老何当场怒火上涌,脚踢王丑根。
因为打人事件,老何在全镇干群大会上做五千字检查,还丢了升职的机会,此时老何的心理是憋闷和委屈的。
但他并没有因为王丑根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放弃他,从文中“老何抽了一夜闷烟。第二天天没亮,他掐灭最后一支烟头,披着大衣,赶往王丑根住处”,而看到“王丑根生平第一次勤快起来”后,老何的心情是高兴和欣慰,小说中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老何这一心理“东方露出一抹曙光,一轮红日喷薄欲出”。所以,领导第二次检查工作后老何的心理从憋闷和委屈到挂念王丑根,再到看到王丑根主动劳动时的欣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本文通过对其言行的正面描写来表现他的性格特征,如他回答镇长关于脱贫与否的话,“干部把眼睛往上一翻,我就脱了”,从中可看出其对脱贫并不关心,对扶贫干部的付出也没有切身的体会;
再如他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让老何挨训,“王丑根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忙嘿嘿地给老何笑,笑完又扇脸,扇嘴巴,用拳头击打自己的头部,最后又像童子军那样举起右手向老何发誓,今后再也不说错话了”,从中可看出他的质朴。
其次,作者通过他人的衬托,表现了王丑根性格上的弱点和造成他贫困的原因,“我每月给你送的挂面让猪吃了吧?那些米、那些油都进了狗肚子了,那个啥?今后少问我要东西,今天要糖,明天要洗衣粉,后天要卫生纸,我宁肯把那些吃的用的扔到河里也不给你了”“天已经大亮了,王丑根还长睡不起,鼾声大得像过山车,老何喊了几嗓子也不见王丑根回声。时间不允许他再磨蹭,看来,那家伙是指望不上,老何只好拿起扫把,亲自动手,清理王丑根房前屋后的破柴头、烂布絮、树叶、瓦渣”,通过老何痛骂他的话和帮他打扫好卫生他还久不起床,表明王丑根的懒惰是造成他贫困的重要因素,也表明对这类人员不仅要要扶贫、更要扶志。
最后,通过王丑根行为的变化对比来表现他的成长进步。他从开始总喜欢索取米面及生活用品,要老何为他干活,到用种的蔬菜换取生活用品,再到天没亮就下地,表明他在老何的帮扶下思想上有了变化,同时带动了他行动上的改变,这也预示着在老何的帮扶下他终能走上自强之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指曾国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山,又名岱宗,就是所说的中岳,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B. 绯服,唐代规定,官服颜色上,四品、五品官员服绯(朱红)。“绯服”的官阶远高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的级别。
C. 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则是干支纪年。两者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D. 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山封禅影响不小。按照唐代的惯例,封禅后,参与封禅的官员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将升迁一级。郑镒则凭借张说的关系越级升到了五品官。
B. 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 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姚鼐文则侧重描绘了日出前中后变幻纷呈的景象。
D.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泰山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会寄予他们的人生感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4. 选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4. 不能看到泰山日出无须怨天尤人,心胸应阔达;没有经历过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
“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阅”的宾语,句意完整,“河防”后面停顿,排除AB。
“乘”后所接宾语为“山轿”,“出”是下一句的谓语,故应在“出”前停顿,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中岳”说法错误。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中岳是指嵩山。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说法错误,从乙文“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可知,薛福成文也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循”,沿着;“僻”,偏僻;“当”,处在。
(2)“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的样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意思是“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曾国藩没能看到日出,却没有将之归咎为天气,展现出阔达的胸襟;曾国藩认为“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不能主观猜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这是说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
参考译文:
(甲)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乙)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丙)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弟二首
曾国藩
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
可惜良宵空兀坐,遥怜诸弟在何方。
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忙?
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
【注】①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驻守湖北襄阳与太平军对峙,曾国藩本人则被以“骄妄”弹劾而待用。②底,何。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无端”和“茫茫”相互映衬,表现了作者已经沉入“忆弟”情思的感受。
B. 月色明亮的夜晚,作者独自静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且已音讯不通的弟弟。
C. 诗的颈联,作者借助对灯光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自己灯下苦读的感慨。
D. 作者出门眺望天际,明知自己在异地他乡,却又无法挥去内心对眼下境况的多种“妄想”。
16.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的后三联做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颔联,明月之下独坐,内心更添孤寂与思念;颈联赋闲待用、无心读书的失落惆怅;尾联,思念遥远家乡的孤独与归隐的幻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表现了作者已经沉入‘忆弟’情思的感受”错误。“无端绕室思茫茫”意思是没来由地在室内踱步,思绪纷乱迷茫,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此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烦乱。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可惜良宵空兀坐,遥怜诸弟在何方”写月色明亮的夜晚,作者独自静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且已音讯不通的几位弟弟,一方面表达出自己的孤独之意,另一方面表达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颈联“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忙”写了散乱的那些书籍还有谁看呢,那明亮的灯光你到底在忙什么呢?结合注释可知曾国藩本人此时则被以“骄妄”弹劾而待用,所以这句话透露出的是作者赋闲待用、无心读书的失落惆怅。
尾联“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意思是走出门去独自吟诗胡思乱想,远方那片孤云望不到的地方是家乡,表达出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归隐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和“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白居易《琵琶行》中,当琵琶女以“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动人心魄的演奏后,“______,______”二句以景结情,传达出丰富的“不尽之意”。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答案】 ①.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②.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③.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④.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 佛狸祠下 ⑥.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霓”“瑟”“鸾”“舫”“唯”“佛”“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过去几年里,一个名叫“公共事业管理”①的专业,从83所大学的名单上消失了,高校专业的撤销和新增,实际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每年集中进行一次。大学的专业设置确实要(1),结合时代发展,该新增的新增,该撤销的撤销,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
但是,一个专业因何而撤,因何而增,却应该被严肃对待。有高校教师在谈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的原因时指出:“主要是这个专业大而全,空泛,主干课程核心竞争力不强……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特的专业技能,就业难。”②此番解释不难看出,一些专业的设置,主要不是从专业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来考量,就是因其好“糊弄”,这才成了一些高校追求专业扩张的优选。这显然是一种(2),同样的,撤销某个专业,一些学校也可能更多是基于自己的小九九。比如,从就业率来考虑某个专业的去留,似乎成了一条“(3)”。但其实,一个专业的就业率低,并不一定是说社会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了,也可能是专业培养能力不够,未能真正向社会输送出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对专业的撤销,显然也应该有更周全的“专业”③考虑。
公共事业管理成为一种“短命”④专业,本质上还是高校扩招背景下学科建设盲目跃进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角度讲,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专业处境,也是一个有力的警醒:高校的专业设五,理应慎之又慎。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添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简要说明文中标序号处引号的作用。
【答案】18. (1)与时俱进
(2)本末倒置
(3)金科玉律
19. 从此番解释不难看出,一些专业的设置,主要不是从专业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来考量,而是因其好“糊弄”,这才成了一些高校追求专业扩张的优选。
20. ①特定称谓
②直接引用
③强调
④特殊含义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结合时代发展,该新增的新增,该撤销的撤销”可知,此处是说大学的专业设置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减,故填写“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
第二空,根据“主要不是从专业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来考量,而是因其好‘糊弄’,这才成了一些高校追求专业扩张的优选”可知,“专业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本,“因其好‘糊弄’”是末,此处是说一些专业的设置把“因其好‘糊弄’”当作本,而把“从专业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来考量”当作末,故应天写“本末倒置”。本末倒置:形容把事物的主次、轻重颠倒了。
第三空,此处是说从就业率来考虑某个专业去留,已经成为高校不变更的信条,故应填写“金科玉律”。金科玉律: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第一处,“此番解释不难看出”错误,成分残缺(介词缺失),因为“此番解释”不是整句话的主语,应在句首加介词“从”,使“从此番解释不难看出”成为状语;
第二处,“不是从专业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来考量,就是因其好‘糊弄’”错,关联词搭配不当,从语境推断前后构成并列关系,应将“就是”改成“而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本题,第①处,“公共事业管理”上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第②处,“主要是这个专业大而全,空泛,主干课程核心竞争力不强……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特的专业技能,就业难”上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第③处,“专业”上的引号表示强调。
第④处,“短命”上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酸是一种维生素,是蝶啶的衍生物。叶酸 ,还存在于肉制品和奶制品中,但因为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叶酸。
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 。因为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是孕妇怀孕初期叶酸不足造成的。另外,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指标参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关,HCY浓度高, ,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但叶酸的摄入是需要一定量的,研究表明,叶酸摄入过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如会导致一些与自闭症相关的神经组织的损伤,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①不仅存在于绿叶蔬菜中;②孕妇怀孕初期必须补充的维生素;③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高
22. ①第一段:叶酸因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得名。②第二段:适量补充叶酸对人体有益。③第三段:过多摄入叶酸会产生不良影响。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还存在于肉制品和奶制品中”可知前后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句“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等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不仅存在于绿叶蔬菜中”。
第二空,据后句的“因为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是孕妇怀孕初期叶酸不足造成的”,可知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所以要填的是“孕妇怀孕初期必须补充的维生素”。
第三空,根据前句“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指标参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关”,再由后句“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分析,可以此处是说HCY浓度值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成正比,所以,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是“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高”。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文段主要意思的能力。
第一段,根据“但因为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叶酸”概括为:叶酸因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得名。
第二段,根据“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概括为:适量补充叶酸对人体有益。
第三段,根据“叶酸摄入过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概括为:过多摄入叶酸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悉,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飞进赛场,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坠地死亡。接下来瞬间的一幕让人深深感动:击中小鸟的运动员扔下球拍,跑向小鸟,俯身跪地,双手合拢,又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表示忏悔。人生有多少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有的蕴涵着人性的真善美;有的散发着自私卑鄙的恶臭;有的诠释着人类高尚的节操;有的践踏着公众道德良知……
你一定遇到过(自己的或他人的)不少难忘的“一瞬间”,请以“事发一瞬间”为话题。自选角度,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叙事清楚,有波澜;描写生动;感情真挚。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提供的情节表现了人对其他生命应有的尊重,赞美了一种博大的爱心。歌颂了瞬间显现的人性的善与美。当然话题没有局限于这个瞬间,而是扩而大之,只要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能够使人难以忘怀的,都可以写入文中。
由此看来,作文既可以歌颂瞬间显现的真善美,也可以揭露瞬间发生的假丑恶,还可以二者兼具,给考生提供了巨大的写作空间。从话题的特点及命题意图来看,要求写记叙文,可围绕“瞬间”或叙述、描写或议论、抒情,想确定主旨,或讴歌真善美,或贬抑假丑恶,以回顾自己经历的难以忘怀的事情,也追叙在他人身上发生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
在行文思路上,可用倒叙手法、片段组合法布局谋篇,集中写一件事,或组织针对同一主题的几个情节片段。如以“爱心显现的瞬间”为例,以追忆的方式开头,突出事件的难忘,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爱心等精神风貌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尤其要写好具有典型意义的显现爱心的若干细节。描写时选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同时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进行形象的刻画,再现美好的充满爱意的瞬间。结尾可卒章显志,突出爱心主题,与开头呼应,使结构严谨。
立意:
1.爱心定格在那一个瞬间。
2.美的瞬间,温馨的时刻。
3.成功时刻,人生最幸福的瞬间。
4.成长就在一瞬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简析材料一的论证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