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 复活(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9 复活(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着力塑造的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
托尔斯泰塑造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①____________的生活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②____________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浓郁地透射出时代特征和社会气氛。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
玛丝洛娃的苦难不断加深,她性格的复杂特征也愈益豁露出来。她处身于社会的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出于其他的苦难人。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残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③____________,因此上当受骗。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也只是为了要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一情况也说明天性纯洁的卡秋莎并没有完全灭亡,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的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以“托尔斯泰”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年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异乎寻常地美丽。
②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栩栩如生。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卓越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关于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籍,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他为什么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第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5.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玛丝洛娃的绝望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就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注]阿姨!”玛莎喊着,好不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⑪“阿姨,我们回家去。”
⑫“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⑬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⑭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
⑮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节选自《复活》,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注 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却粗暴地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当玛丝洛娃刚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时,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因腹中的孩子而产生活下去的勇气,等待着聂赫留朵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有力地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本文主要通过写玛丝洛娃的回忆来写出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有利于表现这件事对于玛丝洛娃的伤害。
C.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既有动作语言描写,也有直接心理描写,有力地表现了玛丝洛娃的情感变化。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
8.以时间先后的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第⑥段对车厢内聂赫留朵夫和另一个军官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课 复活(节选)
1.(示例)①五光十色 ②千丝万缕 ③花言巧语
解析 第①空,语境形容生活的万花筒,指多姿多彩、五颜六色,可填“五光十色”。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第②空,语境形容关系复杂,联系紧密,指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可填“千丝万缕”。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第③空,语境指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语而上当受骗,可填“花言巧语”。花言巧语:虚假而动听的话。
2.(示例)托尔斯泰塑造的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呐喊。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语序不当,多层定语排序的规则是先指示代词,再数量词,然后是形容词,所以此处应改为“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二是“发出‘我控诉!’”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的呐喊”。
3.(示例一)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示例二)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把她确定为全书的枢纽,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解析 以“托尔斯泰”为开头,可以让“托尔斯泰”作主语或者定语,比如“托尔斯泰塑造……”“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的笔下……”;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可以用“使得”“让”“叫”等同样表达因果关系的词语连接句子。
除了所给答案,还可以改写为: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是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然后着力塑造了这一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4.C [A项不可全部替换,否则指代不明。B项第一处引号表示引用,第二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C项第一个“等”表示列举后煞尾,第二个“等”表示列举未尽(可以叠用)。D项将第⑥段置于第③④段之间,不连贯。第③段与第④段之间是因果关系;第⑥段与第③段在时间上相呼应,叙述“年龄增大”后的认识。]
5.(1)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2)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3)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6.B [A项“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错。根据下文可知,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C项“视而不见”一词不够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聂赫留朵夫是否看见了玛丝洛娃。D项“等待着聂赫留朵夫”错。从此之后,“她不再相信善了”。]
7.D [“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错。小说节选部分对玛丝洛娃的心理描写全面,对聂赫留朵夫只是从玛丝洛娃的角度写的,因此对他性格的塑造并不是完整全面的。]
8.(1)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2)怨恨,自己在黑暗的泥地里,却看到聂赫留朵夫在列车上喝酒玩乐,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以一死来报复他;(3)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
解析 节选部分采用的是倒叙手法,要注意时间顺序,据此总结情感变化。答题时,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细节。第③段中“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第④段中“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第⑨段中“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第⑫段中“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这些可以总结出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
9.(1)不同:有详有略,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如“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两次出现“神秘奇怪的笑容”,粗暴地关窗等。
(2)作用:塑造玛丝洛娃的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她思想的巨变埋下了伏笔。
解析 答题关键词是“描写的不同”“作用”。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如“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两次出现“神秘奇怪的笑容”,粗暴地关窗等。本文是小说,分析情节作用要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考虑。文章详细地描写聂赫留朵夫,是为了塑造玛丝洛娃的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她思想的巨变埋下了伏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11 *百年孤独(节选)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时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 *老人与海(节选)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