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获奖课件ppt
展开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重点)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时评的结构和特点。(难点)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对和平的热爱。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在南京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30万左右。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六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在中国,“国祀”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租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如今人们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为“国家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为佑世界和平,直接点名“国行公祭”的意义,简洁明了。
“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 自2008年开设以来,“钟声”凭借专业的评论与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钟声”发表的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国殇( ) 铭( )文 初衷( )惨绝人寰( ) 杀戮( ) 悼( )念篡( )改 抵赖( ) 妄( )图辱( )没( ) 警( )惕( )呓( )语 振聋发聩( ) 遁( )形矢( )志 缅( )怀 磅( )礴( )
戮( )杀戮 篡( ) 篡改 勠( )勠力同心 纂( )编纂 赖( )信赖 剔( )剔除 籁( )天籁 赐( )赏赐 懒( )懒洋洋 惕( )警惕 锡( )锡纸
馈( )馈赠 反馈 溃( )溃败 匮( )匮乏 聩( )振聋发聩 篑( )功亏一篑
要求: 1.读准字音 2.理解课文大意 3.给文章划分段落
6段: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再次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引述新闻事件,点出“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
1段:引述新闻事件,交代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点出“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核心观点。
2段:列举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各种活动,证明“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
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
3段:列举大量事实,揭露并批判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罪恶行径。
日本右翼分子持否认历史的态度
4段:陈述否认、扭曲历史的行为不得人心,强调历史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变化,事实不会因抵赖而消失。
爱好和平的人警惕日本右翼分子
5段:援引《纽约时报》的报道和权威人士的言论,指出南京已从饱受战火的“恐怖之城”成为一座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历史悠久的“国际和平城市”。
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历史,不应该被扭曲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热爱和平
第一部分(1):引述新闻事件,交代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点出“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核心观点。第二部分(2~5):列举全世界和平爱好人士为控诉战争所作出的努力和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的可耻行径,表达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的观点。 第三部分(6):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再次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2~4:围绕“牢记历史”展开论述,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历史,不可能被被扭曲”的观点。5:援引《纽约时报》的报道和权威人士的言论,指出南京已从饱受战火的“恐怖之城”成为一座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历史悠久的“国际和平城市”。
1.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引用,大意是“国家举行公祭,通过立法的形式,表明我们民族的意志。铸造这个宝鼎,祭奠那些死难的英灵。”引用国家公祭鼎的铭文,不仅可以引出下文的论述,更使文章显得庄严而肃穆,具有深入人心的作用。
2.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背景,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一句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补充说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原因。
表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做法,具体说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结构上:承上启下,具体阐述全世界正义之士的表现,印证前文。
4.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反面揭示当前维护世界和平严峻的形式。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
过渡句,引出下文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一方面,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7.第六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作用上: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8.简要分析这篇时评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举行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历史的丑态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9.文中选取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外的事例进行阐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方面使文章能够更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说明证据确凿,从而表明文章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用国外材料,更能展现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从而表达铭记历史、维护和平是世界性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响应。
10.阅读本文后,你有怎样的体会?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遗忘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并开启崭新的时代。在黑暗的南京大屠杀中,我们有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不让历史重演。
和平才是人间正道。今天的繁荣不代表永久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这篇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介绍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扭曲历史的事实,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表明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的态度。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精品ppt课件,共10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背景资料,文体知识,新闻评论的特点,惨绝人,字词梳理,整体感知,精读细研,疑难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