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8543/0-169335707580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8543/0-169335707582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78543/0-1693357075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7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课内基础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篑:盛土的竹筐D.请事斯语矣 事:实践,从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譬如平地B.小子何莫学夫《诗》C.仁以为己任D.可谓好学也已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太平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C.无是非之心,非人也D.敏于事而慎于言5.如果领导者品行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要求去做;如果领导者品行不端,即使下命令了,百姓也不会听从。《论语》中表达此意的句子是( )A.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C.近者说,远者来。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2)《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对人的重要性。难字专练 写对写好二、课外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何谓知言?”(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同“惬”,愉快)于心,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那么,就”)馁矣。B.宋人有闵(同“悯”,忧虑)其苗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不长而揠之者。C.今日病(担心,忧虑)矣!予助苗长矣(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了”)!D.诐(同“颇”,偏颇,不正)辞知其(代词,它)所蔽,淫辞知其所陷。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中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气”这个客观存在物经由孟子的阐述,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论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B.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所谓功夫修养,即受德性、理性——“心”自主自律的过程。孟子通过“气心之辨”,发现了“我”(人)。C.“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D.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他又不以“圣人”自居。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B [敏:勤勉。]2.D [D项好学: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古今义相同。A项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B项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C项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3.A [止:达到。]4.D [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5.B [B项意思是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符合题干要求。A项意思是如果端正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这句话强调正身是从政者必备的素质,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意思是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使远处的人闻风归附。强调为政之道在于得民心,不符合题干要求。D项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强调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干要求。]6.(1)可以群 可以怨 (2)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3)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7.A [“至大至刚”作“其为气也”的谓语,“也”在句中表停顿,应在“至大至刚”后断开,排除C、D两项;“塞于天地之间”是状语后置句,“于天地之间”为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A。]8.C [病:疲惫,劳累。]9.A [“‘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错。孟子在文中所谈的“浩然之气”是精神心志之气,而非生物之气。“浩然之气”具有道德属性,是发自心、志的德气,是道德情感、理智活动的基础和动力。]10.(1)认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是拔苗助长的人。(得分点:“以为”,认为;“无益”,没有用处;“耘苗”,给禾苗除草;“……者……也”,判断句)(2)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成为圣人了。”(得分点:“厌”,满足;“且”,表并列,并且,又;“既”,已经;“圣”,成为圣人)11.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如果违反培养浩然之气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于扩充助长浩然之气,就会像拔苗助长一样把事情弄糟。参考译文(公孙丑问:)“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说:“我能辨识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融合在一起;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萎靡而无力。它是通过义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次偶然的义的举动就能获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会萎靡无力了。因此,我认为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中不要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就去拔高它,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认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是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损害了它。”(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辨识各种言辞?”(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词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先生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哎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成为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