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9013/0-16933596684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9013/0-169335966853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9013/0-169335966856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9013/0-169335966861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9013/0-169335966864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9013/0-169335966867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9013/0-16933596687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79013/0-169335966875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3 多种多样的地貌(讲义)(PPT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探究01,核心精要,变式演练,专题讲解,考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解密】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高考的常考点,试题的背景和考查内容趋向生活化,利用生活中的地貌景观,考查地貌的成因,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呈现。
(2022·浙江)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欧亚板块张裂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D.太平洋板块俯冲
【解析】1.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故选D。
考点01 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2.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综合起来,ABD错误,C正确,故选C。
一.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二.分类: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1.地壳运动与地貌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四、地质构造1.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岩层的变形和变位。2.常见类型:褶皱和断层。(1)褶皱①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②褶皱基本形态及地貌:
①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②断层的位移及地貌: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溪流( )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分析】1.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错误。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2.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分析】2.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B项、C项,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正确,C错误。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考点02 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高考解密】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高考的常考点,试题的背景和考查内容趋向生活化,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地貌景观,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呈现。
(2021·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一粗一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下面两图分别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和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答案】(1)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变快,流水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随着南岸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河道演变为双汊型。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汉型河道的过程。
【答案】(2)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
【答案】(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一.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二.表现形式及作用
【注意】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知识拓展】冰川作用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尤为显著,冰川不断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各种地貌,山地冰川形成的侵蚀地貌具有陡峭、险峻的特点,常形成刀刃状山脊、多面锥体山峰、U形谷。(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例如:降水充沛的热带和温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流水地貌发育;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劲,风沙地貌广布。(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例如:庐山上城镇所在平台就是地质历史时期外力作用的结果,后来随着山体隆升而达到现在的高度
三.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四.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知识拓展】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五.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考点02 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瓦约村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达德沟中冲出的泥石流在沟口处堆积,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后期在古河道出现湖相黏土与河相砾石的交错沉积。由于河流改道,古河道逐渐干涸,形成现今瓦约村。下图示意瓦约村河道变迁及甲地湖相与河相交错沉积物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材料信息推断,该地经历的变迁至少是( )A.三次河流、四次湖泊B.四次河流、四次湖泊C.五次河流、四次湖泊D.六次河流、五次湖泊
【分析】1.由“甲地湖相与河相交错沉积物剖面图”可以看出,该地至少有4次湖相黏土层,因此,该地至少有4次湖泊时期;根据材料“由于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后期在古河道才出现了湖相和河相的交错沉积”可以看出,在图中最下层湖相黏土层之下,应该还有一层河相砾石层,因此,该地至少经历了4次河流时期,故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故选B。
2.古河道湖相黏土层A厚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该时期( )A.地壳稳定持续时间长B.气候波动变化大C.流水侵蚀强度变率大D.植被覆盖变动大
【分析】2.由图可知,古河道的湖相黏土层A颗粒细小,厚度较大,说明在此期间地壳稳定,沉积持续时间长,故A选项正确;气候波动变化大,会使湖相沉积环境发生改变(青藏高原东部河流流量变化大,间歇性洪水流速快,携带砾石进入堰塞湖形成砾石堆积),导致湖相黏土层A厚度较小,故B项错误;流水侵蚀强度变率大和植被覆盖变动大,对沉积物的粒径差异影响较大,不是古河道湖相黏土层A厚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故CD选项错误。故选A。
3.古河道的河相砾石层颗粒较大,磨圆度较差,与此关系较大的是( )A.古河道弯曲度较大 B.澜沧江流经两个断裂带C.达德沟汇人的泥石流较多 D.现河道携带的泥沙沉积
【分析】3.古河道弯曲度较大,河流流速较缓,搬运作用较弱,沉积物颗粒应该较小,故A选项错误;由图可知,古河道的上游河段流经两个断裂带,断裂带除岩石破碎,易受河流侵蚀搬运,至古河道处沉积,由于搬运的距离较短,形成颗粒较大、磨圆度较差的河相砾石层,故B选项正确;若仅从河流流向判断,源于达德沟泥石流不易汇入古河道,故C选项错误;现河道已经与古河道分离,故古河道中的河相砾石层颗粒与现河道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B。
考点0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高考解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高考的常考点,试题的背景和考查内容趋向生活化,利用地质剖面示意图,考查岩石的相关知识,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考查。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22·浙江)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1.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
2.图中甲处(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解析】2.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
一.体现三大类岩石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二.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1)概念: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2)分类:侵入岩和喷出岩。(3)典型岩石:花岗岩和玄武岩。2.沉积岩:(1)概念: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2)典型岩石:按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
3.变质岩:(1)概念: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2)典型岩石:页岩变质成为板岩,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三.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 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
四、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其特点
五、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D.垂向拉张2.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D.F1~F4断至含油层
【解析】1.图中构造甲、乙、丙位于水平挤压形成的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受到拉张力,使得出现多个断层,乙地块出现了断裂陷落,因此形成这些构造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水平拉张,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读图可知,F1~F4断层中,中间两个断层延伸至含油层,两侧没有延伸至含油层,这些断层直接或间接导致油气分子散失,这是因此F1~F4等断层的疏导性能好,A符合题意,排除D;读图可知,F1~F4并没有都延伸到地表,B错误;如果上覆岩层疏导性不好,即使石油埋藏层位较浅,石油也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排除C。故选A。
微专题01 河道的冲淤平衡
一、冲淤平衡原理冲淤平衡:上游来沙量=下泄去沙量;冲刷和淤积都不明显;它是短暂出现的一种现象。冲淤不平衡:冲刷大于淤积——侵蚀地貌;冲刷小于淤积——堆积地貌;冲刷、淤积交替主导——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如黄河小北干流段。
二、影响冲淤平衡的因素1.水量:水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挟带泥沙量大,冲刷作用强,侵蚀越强。2.流速:流速慢,淤积作用增强;流速快,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入海口或支流汇入干流时,海水的顶托作用与搬运作用。3.含沙量:含沙量大的河流,易淤积。影响含沙量的因素很多,如植被覆盖状况、坡度、降水强度、地表物质特性等。4.其他因素:河床、河道情况:岩性坚硬,抗侵蚀力强;水利工程:水库、大坝、人为加固河堤
三、冲淤平衡的应用1.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2.冲淤变化分析:(1)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是河道输沙不平衡,导致河床的深浅、宽度、摆动;(2)河口河床的冲淤——河流和潮汐"此消彼长”:受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河床变深: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河床变浅。(3)河口海底:汛期,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作用强,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河流水量小,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
四、冲淤变化的影响河流冲淤影响河床的形态以及河流周边的地貌,如常见的侵蚀地貌沟谷、河流阶地等和堆积地貌三角洲、沙洲、河漫滩等。 河流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不平衡。 若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输沙能力时,水流不能将上游来沙全部输送走,部分泥沙就将在本河段发生淤积;反之则冲刷。 河床淤高使本河段断面减小, 比降增大、 流速增大, 因而水流输沙能力逐渐增大,上游河段由于受本河段淤积的影响而产生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 水深增大, 比降和流速都将减小, 水流的输沙能力也相应减小。 结果将出现上游来沙量逐渐减少,而本河段的水流输沙能力则逐渐增大, 因而淤积将逐渐停止。 在冲刷和淤积的发展过程中, 河床和水流进行调整, 通过改变河宽、 水深、 比降和床沙组成等使本河段的输沙能力与上游来沙条件相适应, 从而促使冲淤向其平衡方向发展。
(2020·全国)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答案】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据统计,1950年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共发生了12次揭河底现象。材料2: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解析】(1)河谷呈宽浅的槽型。依据:材料1指出当高含沙量的洪峰通过时,将河底的淤积物成块的卷起,说明河流较浅;材料2显示小北干流河段为摆动河段,推测河流易改道,说明河流经过地区地形较平坦,河谷展宽且水浅。
(1)结合材料,尝试推测黄河小北干流的河谷形态并简要说明推测依据。
【解析】(2)黄河及其支流特殊水沙过程长时间形成不稳定的河床层理淤积结构;前期洪水冲刷河床表层松散沉积物导致下部层理状沉积层出露;含沙量高、高水位的洪水提供动力条件。
(2)尝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黄河“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解析】(3)有利:易形成窄深河槽,有利于河道的泄洪排沙。不利:容易造成河道主槽摆动,增加对河道整治工程的威胁,甚至坍塌或者垮坝水流携带的粗泥沙,进入水库和下游河道,增加了其泥沙淤积
(3)尝试推测揭河底现象给小北干流及下游河段造成的影响。
微专题02 冻土地貌
一、概念:在高纬地区及中纬度高山地区,如果处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温常处于0℃以下,降水少,大部又渗入土层中,不能积水成冰,而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在冰劈、冻胀、融陷、融冻泥流(统称冻融作用)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殊地貌,称冻土地貌。
二、类型1.石海 基岩经过剧烈的冻融崩解,产生一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地面,称石海; 若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或多年冻土层顶发生整体运动,就形成石河。石河的运动速度很小,通常年运动速度2~0.2米运动的结果使岩块搬运到山麓堆积下来。
2.构造土 构造土是指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而形成网格式地面,每一单个网眼都呈近似对称的几何形态,如环状、多边形。又叫分选环。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系数大,会首先冻结,水分就向碎石附近迁移,并在碎石周围形成冰。水变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发生位移,这样就产生了粗细物质的分异。久而久之,泥土岩屑集中于中间,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
3.冻胀丘 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
4.冰楔 冰楔主要形成于多年冻土区,地表水不断注入到裂隙中并且不断冻结,使得裂隙不断扩大并被冰体填充,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冰楔的形成过程是先形成地表裂隙,其次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冻结而成脉冰(长时间以来差不多在同一位置重复生成的一系列冰体,称为脉冰),表层季节性冻土层融化时,永冻层中的脉冰则仍然存在,并且到了低温季节冻土又发生体积不均衡膨胀,原有的裂隙不断扩大。到来年夏季又在裂隙中注入水分,冬季再冻结胀裂,如此反复作用,就形成冰楔。
冰楔形成的条件:①永冻层中有裂隙,并存在脉冰。②冰楔外围岩石不断发生体积不均衡膨胀,冰楔不断展宽。③需要低温条件,年平均温度一般为-6~-3℃。
5.热融喀斯特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如冰洞、冰塔、热融坍陷、热融洼地等。是由热力原因引起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故又称热融喀斯特。热喀斯特现象广泛分布在冰缘地区。
热喀斯特可分为两种,即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①热熔沉陷:主要产生在平坦地面,冻土层内地下冰融化使地面发生沉陷,出现沉陷漏斗、浅洼地,如果洼地集水成湖,称热喀斯特湖,也称热融湖;广泛分布于多年冻土发育的平原或高原地区。②热融滑塌: 主要发育在斜坡地面,由于坡地冻土层地下冰融化后饱含水分,使土体沿融冻面滑动,称热融滑塌。形态有新月形、长条形、围椅状、枝叉形等。其活动具明显的周期性,如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祁连山东部的热融滑塌,始于每年春季,夏季达高峰,秋季逐渐停止。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多年冻土是指持续多年冻结的土石,一般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常年处在冻结状态的多年冻结层;多年冻结层中常含有冰楔(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冰楔融化后地表土壤失去支撑而塌陷形成洼地,洼地集水成湖,称为热融湖。近年来,青藏高原的热融湖不断增多。下面左图示意冰楔对热融湖形成的作用,右图示意热融湖的扩张及其对碳元素迁移的影响。
(1)指出多年冻土层中冰楔形成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冰楔的形成过程。
【解析】(1)夏季。夏季温度高,冻土区活动层融化,水分(融水、降水和地表水)顺着多年冻结层的裂隙下渗,遇冷凝结形成冰楔。
(2)分析近年来青藏高原热融湖数量增多的原因。
(2)近年来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地温上升,多年冻结层中更多冰楔(地下冰)融化,冻土体积变小,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增多,集水形成的热融湖增多。
(3)热融湖不断增多和扩张会加剧全球变暖,试用地理原理进行解释。
(3)加剧冻土融化,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加剧全球变暖。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多格茸盆地是一小型山间盆地,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盆地平均海拔4300m。盆地内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数条蜿蜒回环的季节性溪流向出口汇集。在湖泊之间地面隆起高低、形态各异的小型土丘或台地,即高原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群。共玉高速与214国道并行,路基有多处横切冻胀丘顶部或边坡而过。图示意共玉高速公路附近冻胀丘监测剖面地表及冻土上限变化。
(1)说出利于多格茸盆地冻胀丘群发育的自然条件。
【解析】(1)海拔高,气温低,为冻胀丘的发育提供了温度条件;湖泊众多,地表水丰富,为冻胀丘的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细砂、粉砂互层沉积,为冻胀丘的发育提供了土壤条件(利于水分迁移)。
(2)指出图示公路附近冻土上限发生的变化,并从公路建设角度分析其原因。
【解析】(2)公路附近冻土上限显著下降;公路工程建设开挖地表,保护地层被破坏,使得地下冰埋藏变浅,改变了原来地气热交换过程,造成路基下大量热量积累,促使地下冰开始融化;车辆以及工程机械在施工过程中对地面的摩擦、震动也增加了地层中热量的积累。
微专题03 嶂石岩地貌
一、概念: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之一,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嶂石岩地貌"有五大特点:丹崖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Ω"形嶂谷相连成套、棱角鲜明的块状结构、沟谷垂直自始至终,并蕴藏着大量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与之相关的"天人合一"的历史与地方文化景观。
二、分布:嶂石岩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太行山脉,从省份角度来看主要位于河北省,此外山西省和河南省等地也有分布,著名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就是开凿在嶂石岩地貌的崖壁上。嶂石岩地貌的景观主要可以分为丹崖、碧岭、奇峰和幽谷四个方面,其中以河北省中南部赞皇县太行山深山区的嶂石岩景区最为典型。
三、形成过程:嶂石岩地貌的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岩岭后退-石缝发育阶段 顶层的石灰岩岩层由于边缘陡壁及底部受侵蚀、掏蚀、卸荷崩塌的缘故造成岩壁的整体性后退,进而使下伏石英砂岩出露,并在其边缘发育横切侵蚀岩体的楔形石缝。嶂石岩岩岭后退其实是一种石灰岩地貌形成过程,该过程可为石英砂岩的坡面发育创造了条件。
2.巷谷发育-套谷形成阶段 石缝发育形成巷谷迅速扩大为障谷,并且在石壁两侧再次发育石缝形成次级巷谷,组成套谷。
3.套谷发育-方山、塔柱形成阶段 该阶段障谷向下层侵蚀形成了层叠套谷,与此同时次级巷谷的延长、扩大而将障谷间隔墙切断形成了方山和塔柱等。
4.方山、塔柱发育-块状残丘阶段 该阶段方山、塔柱、排峰进一步坡面侵蚀形成了细长柱峰,最后柱峰倒塌形成块状残丘和大量块石堆积。
太行山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在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岩壁下部被大量侵蚀,而上部岩石部分发生崩塌,最终形成向内坳陷的“Ω”形嶂谷,进而形成独特的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的最主要特色是延续不断的丹崖长墙、弯曲相连的Ω型嶂谷以及一头开口的峡谷。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嶂石岩地貌是我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广泛发育于太行山中南段,主要由在水平方向上绵延可达数千米的岩墙峭壁构成,岩墙高数百米,呈棱角分明的块状结构。岩墙形成于距今18亿至15亿年的海洋沉积环境,上层以岩性坚硬的红色石英砂岩为主,且岩石中节理(裂隙)发育,下层为岩性较软的紫色页岩和泥岩,岩墙在外力作用下呈阶梯状。
(1)从气候角度分析太行山中南段岩石易受风化、侵蚀的原因。。
【解析】(1)太行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坡面径流量大,岩石受流水侵蚀作用强;冬季,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冬季气候寒冷,岩石中水分的冻融作用强烈,岩石受风化较强。
(2)推测太行山嶂石岩地貌的地质构造类型,并描述嶂石岩陡崖的形成发育过程。
【解析】(2)地质构造类型:断层。地质时期,海洋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上层以红色石英砂岩为主,下层为岩性较软的紫色页岩和泥岩);随着地壳抬升,石英砂岩、页岩及泥岩出露地表;底部泥岩较软,在外力风化、侵蚀作用下,岩墙面向里凹陷;上层石英砂岩,由于裂隙发育,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下来,形成陡崖。
太行山区嶂石岩地貌为砂岩地貌之一,上层的石英砂岩厚而硬,下层的泥质岩薄而软。景观主要为“丹崖、碧岭、奇峰、幽谷”,被命名为嶂石岩地貌(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嶂石岩地貌岩墙峭壁的成因是( )A.岩层内力断裂,岩块相对升降B.气候温暖湿润,流水强烈侵蚀C.下层岩石风化,上层岩石垮塌D.大风日数较多,风力强烈侵蚀
【解析】1..由材料可知,下层的岩石易风化破碎,而上层岩石厚而硬,易垮塌,形成峭壁,C正确,A错误;太行山区地处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不足800mm,属于半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不强烈,B、D错误。故选C。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解密15 海洋考点专题解读(分层训练)(解析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共10页。
这是一份解密03 大气运动规律(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共35页。
这是一份专题02 地质作用规律(课件)-【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考情分析,对点解密,微专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