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2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展开解密12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考点热度 ★★★☆☆
内容索引
核心考点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核心考点2 可持续发展
核心考点
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
命题解读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全球气候变暖
1.以区域地图、环境问题示意图、最新时政地理为背景,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2.以区域地图、循环经济关联图、最新时政地理为背景,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以及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移民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020年7月浙江高考真题)大气污染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生物入侵
(2017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可持续发展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
(2019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清洁生产
(2017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五水共治
核心考点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3、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4、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5.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地的盐碱化、土壤的侵蚀(水土流失)问题。
最为严重的地区
(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1、 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行的能力减弱,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3)资源枯竭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图解如下)。
考法一 全球气候变暖(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 )
A. 生长边界海岭 B. 消亡边界海沟
C. 消亡边界海岭 D. 生长边界海沟
5. 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 )
①臭氧层破坏②渔业资源枯竭③森林面积减少④两极冰川消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4. A 5. D
【解析】
4.读图,根据马尔代夫群岛和印度半岛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处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处,两板块拉伸,易形成海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由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破坏对低地岛国的影响不大,①错误,AC错误。渔业资源枯竭会对岛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全球性的问题,②错误,B错误。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所上升,全球温室效应更加严重,使得两极冰川消融增加,导致海平面上升,会导致低地岛国被淹没,③④正确,D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
【点睛】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考法二 生态移民(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12. 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 人口密度 B. 交通运输
C. 环境承载力 D. 移民意愿
13. 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13.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即①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考法三 环境污染(题型预测:综合题)
(2020年7月浙江高考真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
(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成因。
(3)从能源利用角度,说出河南省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答案】(1)西高东低;平原。
(2)特点:污染程度轻;持续时间短。成因:位置偏南,受冬季风从邻省输入的污染物影响较小;受北部山地阻挡,减弱了同期北方带来的污染。
(3)利用太阳能等,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优化用煤结构,增加二次能源使用;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暖,改进能源利用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表形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大气污染程度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不难解答,属于基础题目考查。
【详解】
(1)地势描述主要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和走势、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方面叙述。据图中等高线判断,河南西部海拔最高在1000米以上,西部多数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等高线比较密集;东部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且等高线稀疏,因此河南省地势是西高东低。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区域,图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区域等高线稀疏,应该是平原地区,因此从地貌类型看,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
(2)空气质量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反之越差。此次污染过程,表中11月28日至12月5日,安阳每天空气质量数值均大于南阳,说明此次污染过程南阳污染程度较轻。冬半年我国北方燃煤取暖,大气污染较重,河南北部临近山西、河北,冬季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据图可知,安阳临近这两个省份,冬季西北季风将污染物带到安阳,安阳受到的污染较重;而南阳北部有山地阻挡冬季风,且距离山西、河北较远,因此受到的污染较轻。
(3)题目要求从能源利用角度回答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时污染是北方燃煤造成。我国北方煤炭资源丰富,应该优化用煤结构,可以将其集中转化成二次能源,减轻污染;发展科技,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冬季北方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减少污染范围,改进能源利用方式,可以采取发电厂废热供暖等;开发新能源,增加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
(2017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下图为上图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下表为上图中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资料。
材料三:渔产品和花生是甲地所在国家支柱性出口产品。20世纪60年代该国年平均渔产量10.7万吨,此后快速增长,1997年产量达到峰值45.7万吨后开始下降。
(1)说出①地1月和7月的风向,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7月风向成因。
(2)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②地自然带的成因。
(3)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分析降水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4)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1)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风。
(2)降水 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集中在6-9月(10月-4月降水稀少),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高温,气温在24度以上,形成热带草原带。
(3)生产主要集中在6-9月降水较丰富月份;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降水变率大,对灌溉等水利设施依赖性强;年内旱季时间长,土壤易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4)沿岸有寒流经过;洋流为上升补偿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形成渔场;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
(1)受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南北移动。①地1月受南移的东北信风带控制;7月受西南风控制,因为7月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2)图中的①②③地均为热带自然带,植被为主要差异,是由于降水量不同导致的。②地是热带草原带,注意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作答。
(3)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表明年内降水变化大,从年平均降水可以得出,其降水年际变化大。可以得出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再就是降水季节变化大易产生旱涝灾害,对水利设施的要求高,再就是干旱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4)第一小问,注意细化词语要点,强调“寒流”、“上升流”、“营养物质”等;第二小问,材料三中的“支柱性出口产品”、“快速增长后的下降”等文字,揭示了当地的过度捕捞问题,导致渔类枯竭、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考法四 生物入侵(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海浪传播,其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1979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并种植于河口海岸。完成问题。
17.我国引进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滩护岸 B.消除海滩污染 C.增加鱼饵 D.防止航道阻塞
18.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滩涂大量减少③海水质量下降④滩涂养殖条件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7.A 18.C
【解析】
17.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对沿海滩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A正确。据材料分析,互花米草不能消除污染,B错误。互花米草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繁殖快,会侵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鱼类饵料减少,C错误。互花米草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会导致航道阻塞,D错误。故选A。
18.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成为优势植物,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会导致植物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互花米草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滩涂会大量增加,②错误。互花米草会影响到海水的交换能力,让周边的海水质量下降并引发赤潮,③正确。互花米草在沿海滩涂的蔓延扩张,侵占了贝类等水产的养殖地,为当地渔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④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互花米草滩涂地扩张,具有强大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占据大面积光滩,从而改变了淤泥质光滩的景观和本土物种的栖息环境,排挤和替代了一些本土物种,对我国沿海淤泥质滩涂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水产养殖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和负面作用。
(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农场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过度采伐薪柴,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臭氧空洞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水体富营养化
2.图示生态农业模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人定胜天 B.可持续发展 C.人类中心论 D.地理环境决定论
【答案】1.B 2.B
【分析】
1.该区域为江南丘陵,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多,薪柴来源于树木,过度砍伐树木会引起水土流失,B正确;臭氧空洞主要是氟氯烃气体的排放导致的,A错误;酸雨是由工厂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形成的,C错误;含有大量氮磷物质的生活、生产废水排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故选B。
2.根据图示可知,该地区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B正确;人定胜天强调人的能动性,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环境的影响作用,AD错误;工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产生了人类中心论,C错误。故选B。
【点睛】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对于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流失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当地的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水土流失还造成下游河道、水库与航道、港口的淤积,减少内河航运的通航里程;水库的淤积危及行洪安全,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
(2021·浙江宁波·二模) 黑雷露天煤矿是世界十大煤矿之一,预计可以开采出14.6亿吨的煤。由于大面积露天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修复困难。下图示意黑雷煤矿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3.黑雷露天煤矿的开采会导致当地( )
A.冰川面积快速萎缩B.地质结构渐趋稳定C.地表涵养水源功能减弱D.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复杂
4.当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是由于当地( )
A.资金不足B.人口密度较大C.交通不便 D.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3.C 4.D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冰川面积快速萎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与煤矿的露天开采关系不大,A项错误。煤矿是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的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会破坏地质结构的稳定性,B项错误。露天煤矿开采会影响土地环境,使植被萎缩,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C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C。
4.根据其经纬度位置,该地位于美国西部落基山区,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生态环境脆弱,D项正确。美国为发达国家,该地资金充足,交通便利,AC项错误。美国地广人稀,B项错误。故选D。
【点睛】 露天煤矿采矿不仅会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更会污染大地,破坏种植农田的土壤。
(2021·浙江宁波·二模) 为保护不断减少的自然水体中的鱼类资源,上海市出台了要求垂钓者只能是一人、一杆、一线、一钩的“精准垂钓”政策。完成下面小题。
5.上海市自然水体中鱼类种类不断减少,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变暖 B.水体污染 C.过度垂钓 D.河道减少
6.上海市实施“精准垂钓”有助于( )
A.提高环境质量 B.增加鱼类品种
C.减少垂钓人数 D.缓解生态压力
【答案】5.B 6.D
【分析】
5.根据所学知识,上海市自然水体靠近城市,生产生活污水量大,排放于自然河道中,易造成水体污染,导致鱼类减少,B对。气候变暖是宏观现象,其影响范围是广泛的,不会只造成上海地区鱼类减少,A错。材料中,不能反映出过度垂钓与河道减少相关的信息,C、D错。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B。
6.根据材料信息,实施“精准垂钓”的原因是由于自然水体中鱼类不断减少,为保护自然水体中鱼类资源而施行的政策,故对环境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A错。鱼类品种与区域自然生态有关,不会因实施精准垂钓而增加,B错。精准垂钓虽限制垂钓只能是一人、一杆、一线、一钩,但并不会从根本上造成垂钓人数的减少,C错。但精准垂钓的“一人、一杆、一线、一钩”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单次垂钓人员的大范围集中,减轻流域的生态压力,D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鱼类必须生活在无污染的水域中,水域被污染,藻类大量繁殖,生物分解活动激烈,大量消耗溶解氧,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大量减少,导致鱼类难以生存,鱼类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有些种类快速灭绝。
7.(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岛国,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相望,素有“印度洋上的明珠”之称。农业一直在斯里兰卡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2%,主要农作物茶叶、橡胶和椰子,是斯里兰卡国民经济收入的三大支柱。
材料二 南亚局部地区等压线和水系分布图。
(1)气压中心A的名称是________,此季节由西亚运往中国的油轮航行速度________。
(2)简析B岛上河流航运价值低的自然原因。
(3)斯里兰卡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请从生态保护角度,简述斯里兰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1)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较快。
(2)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流域面积小,河流流程短。
(3)水土流失 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政府重视,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宣传到位,遏制非法开采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洋流、河流航运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详解】
(1)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分布以及季风洋流。由图可知,A是低压中心,根据全球1月、7月气压分布图可知,在夏季,印度附近出现低压中心,是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所以该季节为夏季,该季节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顺时针,所以从西亚到中国的油轮顺风顺水,航行速度较快。
(2)本题考查河流的航运价值分析。分析河流的流向可以得知,该岛是斯里兰卡岛,岛上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不适合发展航运。岛屿面积较小,河流流程短,不适合发展航运。
(3)本题考查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斯里兰卡岛岛上面积狭小,且多山地,平原少,不适合发展种植农业;大面积开垦林地容易导致土地裸露,且该地多山,地表土层薄,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该地发展不适合种植农业,应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展。退耕还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
核心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
(1)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2)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3)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目的: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地位: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结果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具有“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特征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具有“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特征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工矿废弃地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妥善保护森林资源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海洋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污染治理等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个人参与: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
(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3、循环经济
考法一 可持续发展(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甘肃
2647
5377.0
440
青海
608
290.1
174
宁夏
695
1289.9
54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局部地区略图、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为材料,涉及农业的区位条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仅为290.1千公顷,远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总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致相等,说明人均耕地资源少;青海省位于地势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受到地形影响,气候以高寒为特征,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较为贫瘠,生产力低。
(2)图示地区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当地居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破坏地表植被,防风固沙功能不断削弱,使地表岩石裸露,气候干燥条件下,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同时流水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剧荒漠化现象。
(3)图示地区深居内陆,大气降水较少,水资源紧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在不同农业类型之间合理分配水资源。
考法二 清洁生产(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浙江多地将农作物秸科、农药包装物等分散分布的农业废弃物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完成下列各题。
17. 影响农业废弃物分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地 B. 技术 C. 资金 D. 劳动力
18. 与分散处理农业废弃物相比,集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产业集聚 B. 降低运输成本 C. 提高规模效益 D. 促进产业协作
【答案】17. A 18.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事物分布的因素及集中处理的优点,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由农作物秸秆及农药包装物组成的,而这些物质主要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有关,与技术、资金、劳动力无关,故选A。
【18题详解】
集中处理废弃物,可以提高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利用率,提高规模效益,并非是产业集聚,更谈不上产业协作,运输废弃物的成本较分散处理要高,故选C。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完成下列各题。
20.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减少产品种类 ④缩短生产工艺流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
A.青海省 B.河南省 C.湖南省 D.广东省
【答案】20.A 21.B
【分析】
20.读图分析,实施清洁生产后,利用沼气发酵后的沼渣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非肥力,①正确;生产流程延长了,产品的种类增多了,③④错误;但是该厂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的减少了污染物质的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②正确。因此①②对,故选A。
21.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酒精生产需要大量的玉米作为原料,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湖南和广东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河南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是主要的玉米产区,B正确,故选B项。
(2017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解决当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经过近几年努力,五水共治成效显著。完成下面小题。
22.下列有关浙江省水资源、水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地区治污水压力较小 B.平原地区排涝压力较大
C.丘陵山地的防洪压力较小 D.沿海岛屿供水压力较小
23.有助于治理污水的措施主要有( )
①发展“种一养一加”农业循环经济 ②促进分散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③鼓励工商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 ④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2.B 23.A
【解析】
22.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生产生活排放污水较多,治污水压力较大,A错;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排涝压力较大,B对;浙江省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丘陵山地地势陡峻,汇水速度快,故防洪压力较大,C错;沿海岛屿面积小,不易储水,供水压力较大,D错。
2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使废弃物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源,①对;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工厂之间的废弃物,还可以共同利用治污设施,实现清洁生产,②对;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并且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等也会污染水资源,③错;工业排放污水量大,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会加重水污染,④错。选A。
(2021·浙江·高三阶段练习) 下图为我国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地区与城市结合后,形成的城乡循环生产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生产模式对农村地区的影响表现在( )
A.农业生产机械数量减少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农村就业人口数量锐减 D.粮食生产产值增加
2.该生产模式的环境意义是( )
A.实现了能源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使用B.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
C.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D.压缩工业生产规模,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1.A 2.B
【分析】
1.从图示信息看出,该生产模式是农村为城市地区提供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农副产品等服务,这些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与粮食生产相比,农业机械数量减少,A正确;农村由于一些土地用作观光旅游和科普教育,耕地面积只能是减少,B错误;农村机械化水平降低,观光旅游、科普等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服务,C错误;粮食生产与这些无关,产值不会增加,D错误。
2.环境意义是一些城市的废弃物(如厨余垃圾)通过加工输入到农村,为农村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强化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B正确;能源资源难以循环利用,A错误;耕作制度主要受热量条件制约,无法改变耕种制度,只能更变耕作模式,C错误;该模式减少了工业生产废弃物问题,不可能压缩工业生产规模,D错误。
【点睛】循环经济: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2021·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三阶段练习) 2021年9月以来,受“能耗双控”持续加码影响,多地区推出限电措施严控能耗强度,江苏、浙江等地拉闸限电,上千家企业限产停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不属于被限产停工的企业的是( )
A.生物制药 B.化学工业 C.印染工业 D.钢铁工业
4.对于拉闸限电地区而言,正确的做法是( )
①政府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②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节能减排
③企业加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④政府采取多途径积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A 4.D
【分析】
3.据材料可知,推出限电措施严控能耗强度,化学工业、 印染工业 、钢铁工业都属于高能耗的产业,是被限产停工的企业,故BCD错,生物制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能源资源消耗少,不属于被限产停工的企业,故A正确。
4.对于拉闸限电地区而言,政府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采取多途径积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节能减排,故①②④正确,企业加大生产规模,会加大能源消耗,故③错,本题选D,ABC错。
【点睛】能耗双控主要指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一项重要措施,既能节约能源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2021·浙江·高三开学考试) 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冰上场馆15块冰面呈现出绿色环保属性,其中有7块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相比较常规制冷剂该技术可以提升能效30%,在制冷过程中产生大量余热,可回收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会( )
A.迅速加剧气候变暖 B.适度增加制冰成本
C.有效减少臭氧层破坏 D.直接增加冰面维护成本
6.北京冬奥会在制冰理念上直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答案】5.C 6.C
【分析】
5.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减少了氟利昂等传统制冷剂的使用,有利于减少臭氧层破坏,C正确。该冰面呈现绿色环保属性,表明其环保性能高,不会加剧气候变暖,A错。其能效提高,且余热可回收,所以制冰成本和维护成本不会增加,BD错。故选C。
6.结合材料可知,北京冬奥会在制冰理念上突出绿色环保的理念,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观念,C正确。与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以及权利的观念等无关。故选C。
【点睛】注意传统的制冷剂多为氟利昂等,而大量氟利昂的使用会导致臭氧层破坏,出现“臭氧空洞”等问题。
(2021·浙江·高三阶段练习) 我国生活垃圾年产量超4亿吨,厨余垃圾占比超过60%,专家认为分选是厨余垃圾处理的根本和前提。下图为厨余垃圾处理示范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
7.与填埋法处理相比图示厨余垃圾处理有利( )
①减少餐厨垃圾产生②促进养殖业发展③增加二次能源供应④减少垃圾处理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对厨余垃圾进行分类无法( )
A.减少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处理量 B.提高污染控制水平
C.提升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质量 D.降低垃圾清运成本
【答案】7.C 8.D
【分析】
本题考查人地协调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7.图示中厨余垃圾处理的关键是垃圾的资源化,生产高蛋白原料可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沼气发电可增加二次能源供应,但是无法减少餐厨垃圾产生,与填埋法相比增加了垃圾处理环节,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8.对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后可以减少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处理量;垃圾分类后有害垃圾可集中处理,可以提升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质量,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垃圾分类会使垃圾清运成本增加。故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垃圾分类的好处:1.充分回收利用可回取物,变废为宝。2、减少环境污染。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会污染土壞、地下水源和空气;还会孳生大量蚊蝇和细菌,传染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3、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垃圾通过分类收集后便于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如:对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发酵处理,把有机成分制成农田用肥和绿化用肥;对其它垃圾进行焚烧处理,从而回收热能源等。对堆肥或焚烧等处理过后的残渣再进行卫生填埋处置,就可以减少垃圾填埋量及其占地面积,从而实现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的目的。
9.(2022·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甲村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浙北山村——甲村从乡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经营,该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主线,如今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材料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甲村为了发展经济,引进多家造纸厂,以竹子为原料大规模发展造纸产业,产生的废水几乎全部排入河道。1998年后,该村调整发展策略,关停造纸厂,梯田发展果林和茶园,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形成了以竹林资源为基础的绿色竹产品制作、竹林鸡养殖、竹林观光旅游等生态经济。
(1)推测甲村1998年以来,耕地面积比重______,林地面积比重______;进入21世纪以来,该村重点发展的非农产业主要有____________。
(2)简述甲村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地形条件。
(3)简述造纸产业对甲村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答案】(1)降低 增加 竹制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业。
(2)地形类型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相对高度大(起伏大);河谷海拔较低。
(3)过度伐竹,导致竹林资源锐减;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废水大量排入河道,水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局部地区农业发展变化、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地形条件、造纸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由材料“1998年后,该村调整发展策略,关停造纸厂,梯田发展果林和茶园,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可知,耕地面积比重降低,林地面积比重增加。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形成了以竹林资源为基础的绿色竹产品制作、竹林鸡养殖、竹林观光旅游等生态经济”,题目要求回答非农产业,竹林鸡养殖属于农业,绿色竹产品制作和竹林观光旅游属于非农产业。
(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发展条件分析。从图中所示的等高线地形信息看,该区域地形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同时从等高线数值看,河谷地区的海拔在100米以下,海拔较低,山区垂直差异较大,适宜发展立体农业。
(3)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状况等。从环境污染看,造纸业会产生水污染,废水大量排入河道,水污染加剧,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从生态破坏角度看,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造纸发展导致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加剧该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从资源角度看,过度伐竹会导致竹林资源减少。
解密1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1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沿河设城主要是因为,该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解密1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原卷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沿河设城主要是因为,该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2 区域地理环境 (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解密12 区域地理环境 (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