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54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教师用书
展开
第 2 讲 神经调节
1.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完全不受意识支配。(×)
2.交感神经是脊神经,副交感神经是脑神经。(×)
3.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5.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有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6.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7.长时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系统学习(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固基点)
主干知识·记准理清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中枢神经系统
项目
功能
脑
大脑
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
下丘脑
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
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脊髓
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2.外周神经系统
(1)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
(2)自主神经系统。
(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1)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2)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3)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不同点
形成
遗传获得,生来就有
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
刺激
非条件刺激(食物等)
条件刺激(铃声、语言等)
形式
固定的,不消退
暂时的,可消退
中枢
较低级中枢(脑干、脊髓)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数量
有限
几乎无限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实例
眨眼、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可以控制非条件反射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
1.(选择性必修1 P19正文发掘)人的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是否说明人的内脏活动不受神经中枢的控制?举例说明。
提示:不能。人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交感神经主要是脊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脑神经,它们共同调控人的内脏活动。
2.(选择性必修1 P22~23“思考·讨论”发掘)结合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身体健康,体检时由于高度紧张,进行膝跳反射测试时未出现明显的反应。从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提示: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体检时,由于紧张,大脑皮层抑制了脊髓膝跳反射中枢的活动,导致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应。
(2)足球场上,某运动员抬起小腿将队友传来的球停稳。请分析该动作涉及的反射与膝跳反射的主要区别。
提示:该动作涉及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
考法(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分析
1.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元的树突增大了其细胞膜面积,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C.神经末梢中的细胞核是神经元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解析:选C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树突增大了其细胞膜面积,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细胞体中的细胞核是神经元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C错误;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正确。
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B.大脑皮层可以随意地调控瞳孔的放大或缩小
C.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
D.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
解析:选B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A正确。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而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B错误。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所以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C正确。随意运动是受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的运动,如跑步。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叫内脏运动神经,所以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D正确。
(1)交感神经主要是脊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脑神经,它们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往往相反。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并非绝对自主,它们有时也会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并不完全自主。
考法(二) 探究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与功能的关系
3.如图为某反射弧示意图,甲为感受器、乙为效应器(肌肉)。现a处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同时肌肉又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也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肌肉有收缩反应
解析:选C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反射不能发生。图中a(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再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因而可形成感觉,C符合题意。
4.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实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D.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完成某些反射
解析:选C 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即使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破坏脑只是排除高级中枢调控的干扰,C错误;根据实验一与实验三的对照可知,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的参与,D正确。
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分析
考法(三) 借助实例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5.炎热的夏季,蚊子较多。当蚊子叮咬人的皮肤时,人们常常会很自然地用手去驱赶,甚至是拍死蚊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拍死蚊子”涉及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B.“很自然地用手去驱赶”活动不需大脑皮层参与
C.蚊子叮咬在下丘脑产生痛觉,该过程属于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有管理、控制作用
解析:选C 根据题意可知,当蚊子叮咬人的皮肤时,人们常常会很自然地用手去驱赶,甚至是拍死蚊子,则“拍死蚊子”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根据题意,“很自然地用手去驱赶”属于无意识活动,为非条件反射,不需大脑皮层参与,B正确;蚊子叮咬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一般来讲,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6.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狗不会分泌唾液。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再立即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B.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条件需要食物的强化
C.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
解析:选C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A正确;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外界刺激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会消失,B正确;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只需要低级神经中枢的参与,而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D正确。
[规律方法] “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系统学习(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释疑点)
基础知识·全面掌握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1)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2.兴奋的传递过程
3.神经递质与受体
4.兴奋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
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作用位点
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2.作用机制
(1)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速率。
(2)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3)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
1.(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内容)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打开,此时Na+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请推测此时跨膜运输的方向是________(填“内流”或“外流”),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内流 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而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比膜内高
2.(选择性必修1 P29“相关信息”)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但仍主要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重难盲点·讲练疏通
———————————————————————————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产生。
(2)动作电位的产生。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典例1] 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Na+持续外流的结果
B.图甲中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需要消耗ATP
C.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图乙中随着O2浓度的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解析] 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K+持续外流的结果,A错误;图甲中bc段表示动作电位,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Na+K+泵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随着温度逐渐提高其运输速率会发生改变,当温度达到一定水平,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其化学结构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丧失,运输速率下降或功能丧失,C错误;Na+K+泵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所以图乙中随着O2浓度的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后稳定,D正确。
[答案] D
细胞外液Na+、K+浓度大小与膜电位的关系
[对点练习]
1.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选C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随着有效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是表现出有或无的特性。
2.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
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
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
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
A.甲——④,乙——②,丙——①,丁——③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D.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解析:选C 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Na+内流量减少,即甲——④;图乙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Na+内流受阻,即乙——①;图丙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K+外流受阻,即丙——②;图丁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大,分析处理后Cl-内流,即丁——③。综上分析可知,C正确。
———————————————————————————
兴奋在神经元传递及异常情况分析
————————————————————————————————————————
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位变化示意图。
(2)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Cl-内流有关)。
(3)结果: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得更大,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
2.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
[典例2] (2020·天津高考改编)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如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
A.谷氨酸 B.内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 D.Ca2+通道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分析题图可知,Ca2+内流能促进含有谷氨酸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从而促进该递质释放,而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抑制Ca2+通道开放,从而抑制BC释放谷氨酸,谷氨酸的释放量减少,与乙膜上的受体结合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2)分析题图可知,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能促进Ca2+通道开放,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释放甘氨酸,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释放的甘氨酸与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结合,因此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3)当BC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与G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诱导GC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又能与B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BC释放神经递质,该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题述负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4)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含有甘氨酸、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这些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a2+通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 (1)突触小泡 减少 (2)降低 丙 (3)负反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D
[对点练习]
3.(2020·北京高考)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
解析:选B 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由题干信息“食欲肽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由食欲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
4.(2022·广东高考)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解析:选B 分析图示可知,乙可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与丙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会引起丙膜的电位发生变化,A正确;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乙酰胆碱,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能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系统学习(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固基点)
主干知识·记准理清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1 P34“思考·讨论”图示分析)
(1)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2)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运动越精细且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
(3)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头面部多为双侧性支配),一侧皮层代表区主要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
2.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1.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反射进行的。
2.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
①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②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③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3.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4.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1.感知外部世界。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据图连线)。
(2)学习和记忆功能。
(3)情绪功能。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
1.(选择性必修1 P34“思考·讨论”)躯体各部分的运动调控在大脑皮层都有相应的区域,是否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都是倒置的?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如人的头面部控制区与头面部的关系是正立对应的。
2.(选择性必修1 P35“思考·讨论”发掘)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不能,其原因是婴儿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能主动排尿,这说明低级中枢可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2)某些成年人受到外伤或老年人患脑梗死后,意识丧失,会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外伤伤及大脑皮层或上、下行传导束;脑梗死会伤及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致使其丧失对排尿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
考法(一)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1.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解析:选A 手指属于上肢,感觉上肢刺激的区域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中央前回底部控制面部的运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排列;精细部位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大。
2.在颈部离断动物脊髓,会导致血压下降、休克。一段时间后,血管张力反射恢复,血压可回到一定水平。该实验表明( )
A.有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由低级中枢发出的
B.正常情况下,血管张力反射与脑无关
C.颈部离断脊髓的目的是破坏反射的神经中枢
D.动物在实验初期休克可能是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失去了作用
解析:选A 在颈部离断脊髓的动物仍能恢复血管张力反射,说明完成该反射的传出神经在脊髓,则有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由低级中枢发出的,A正确;离断后血压下降、休克,说明正常情况下血管张力反射是受大脑等高级中枢调控的,B错误;颈部离断脊髓的目的是探究脊髓是否发出自主神经,C错误;实验初期动物休克与血压下降直接相关,而不是心脏不受支配,D错误。
3.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人的排尿活动只受大脑皮层的调节
B.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
C.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解析:选D 成年人的排尿活动受脊髓和大脑皮层的调节,A错误;若P处受损,则排尿反射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因为脊髓中存在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故仍然能完成排尿反射,膀胱仍然能排出尿液,B错误;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考法(二) 人脑的高级功能及学习和记忆
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无法正常交谈,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和思维等
B.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则可判断是脊髓受损
C.若某人小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地调控
D.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轻击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
解析:选A 意识的形成在大脑皮层,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即排尿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完好,故脊髓没有受损,B错误;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进行调控的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轻击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需要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的调控,下丘脑没有这个功能,D错误。
5.(2022·山东高考)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解析:选A 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课时验收评价]
1.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够保持协调与稳定。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B.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其作用通常相反
D.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两大类
解析:选C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A错误;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B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其作用通常相反,C正确;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D错误。
2.某病人因脑梗死使大脑皮层部分区域受到损伤,导致咀嚼功能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
B.该病人受损部分可能是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
C.负责咀嚼功能的中枢位置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顶部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呈正相关
解析:选C 大脑皮层是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A正确;负责咀嚼功能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的底部,该病人咀嚼功能下降,受损部分可能是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B正确,C错误;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呈正相关,D正确。
3.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神经调节可以看成是体液调节的一个环节
C.人在恐惧时瞳孔放大,主要是由交感神经支配;安静后瞳孔缩小,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
解析:选B 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A正确;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错误;在恐惧害怕时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安静后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C正确;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的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D正确。
4.(2022·全国乙卷)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解析:选B 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
5.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B.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解析:选C 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A正确;神经系统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由于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B正确;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错误;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D正确。
6.(2021·山东高考)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解析:选C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
7.(2022·山东高考)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解析:选B 药物甲抑制NE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由图可知,NE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8.河豚毒素(TTX)是一种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 min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TTX的作用机理可能为( )
A.TTX作用于Na+通道,阻断突触前神经元Na+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
B.TTX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
C.吃河豚中毒后可引起兴奋传递加快,肌肉痉挛
D.TTX占据突触后膜上受体的位置,使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解析:选A 由题图可知,随时间的改变,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均逐渐降低,推测可能是TTX阻断了突触前神经元Na+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从而导致了突触后膜兴奋受到抑制,A正确;若TTX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则会引起突触后膜的持续性兴奋,B错误;吃河豚中毒导致肌肉不产生兴奋,肌肉松弛,C错误;若TTX占据突触后膜上受体的位置,使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则突触前膜的电位变化应该是正常的,D错误。
9.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式Ⅰ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
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
解析:选B 模式Ⅰ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③⑤都兴奋,B错误;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即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C正确;在屈肘反射中,肱二头肌兴奋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受到抑制而舒张,没有时间的先后性,属于模式Ⅱ的调节模式,D正确。
10.某实验小组取4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蛙的心脏,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使之保持活性。其中心脏A1和A2保留副交感神经,心脏B1和B2剔除副交感神经,该实验小组进行如表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所示。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实验一
刺激A1的副交感神经,从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1的营养液中
B1心脏跳动变慢
实验二
不刺激A2的副交感神经,从A2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2的营养液中
B2心脏正常跳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
B.副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产生了一种使心脏跳动变慢的化学物质
C.副交感神经只有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才能调节心脏的跳动
D.对实验一持续观察,B1的心脏跳动速度始终比B2慢
解析:选D 神经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A正确;由实验一可知,A1的副交感神经产生了使心脏跳动变慢的物质,并释放出细胞进入营养液中,B正确;从实验二可知,副交感神经不接受适宜刺激而心脏正常跳动,说明副交感神经只有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才能调节心脏的跳动,C正确;对实验一持续观察,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分解,心脏跳动会逐渐变快直至正常,D错误。
1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元,能够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K+外流,从而造成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图1是与膝跳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细胞或结构)。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回答下列问题:
(1)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______(填图1中序号)是传出神经。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递。
(2)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在膝跳反射过程中,A点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为甲曲线,其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F点时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
(3)图1中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________(填“甲”“乙”或“丙”),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________(填“甲”“乙”或“丙”)。
(4)若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单选)。
A.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N点
B.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感受器
C.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N点
D.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
解析:(2)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EF段表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内流,F点时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3)发生膝跳反射时,屈肌⑦舒张,表示未兴奋,故图1中⑤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处神经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⑥细胞兴奋,出现屈肌⑦舒张,故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甲;⑥接受到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K+外流,不产生兴奋且电位差变大;故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乙。(4)完成膝跳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同时M点兴奋会发生膜电位的变化,故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观察指针的偏转。
答案:(1)④和⑧ 单向 (2)钠离子内流 外负内正 (3)⑤ 甲 乙 (4)D
12.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当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A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释放P物质与B神经元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引发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位于____________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人的血压也会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随着神经活动加强,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2)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试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镇痛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据图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__,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研究表明,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________(结构)来起作用的。
解析:(1)当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A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P物质,P物质经扩散与B神经元即突触后膜上的P物质受体结合;引发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因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或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故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此时由于激素等的作用,人的血压也会升高。(2)内啡肽镇痛原理参见答案。(3)据图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吗啡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迅速增加P物质的释放,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答案:(1)痛觉感受器 P物质受体 大脑皮层 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或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 升高 (2)内啡肽促进A神经元K+外流,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阻止痛觉产生 (3)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 增加 突触
1.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完全不受意识支配。(×)
2.交感神经是脊神经,副交感神经是脑神经。(×)
3.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5.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有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6.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7.长时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系统学习(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固基点)
主干知识·记准理清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中枢神经系统
项目
功能
脑
大脑
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
下丘脑
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
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脊髓
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2.外周神经系统
(1)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
(2)自主神经系统。
(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1)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2)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3)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不同点
形成
遗传获得,生来就有
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
刺激
非条件刺激(食物等)
条件刺激(铃声、语言等)
形式
固定的,不消退
暂时的,可消退
中枢
较低级中枢(脑干、脊髓)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数量
有限
几乎无限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实例
眨眼、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可以控制非条件反射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
1.(选择性必修1 P19正文发掘)人的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是否说明人的内脏活动不受神经中枢的控制?举例说明。
提示:不能。人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交感神经主要是脊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脑神经,它们共同调控人的内脏活动。
2.(选择性必修1 P22~23“思考·讨论”发掘)结合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身体健康,体检时由于高度紧张,进行膝跳反射测试时未出现明显的反应。从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提示: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体检时,由于紧张,大脑皮层抑制了脊髓膝跳反射中枢的活动,导致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应。
(2)足球场上,某运动员抬起小腿将队友传来的球停稳。请分析该动作涉及的反射与膝跳反射的主要区别。
提示:该动作涉及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
考法(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分析
1.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元的树突增大了其细胞膜面积,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C.神经末梢中的细胞核是神经元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解析:选C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树突增大了其细胞膜面积,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细胞体中的细胞核是神经元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C错误;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正确。
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B.大脑皮层可以随意地调控瞳孔的放大或缩小
C.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
D.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
解析:选B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A正确。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而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B错误。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所以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C正确。随意运动是受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的运动,如跑步。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叫内脏运动神经,所以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D正确。
(1)交感神经主要是脊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脑神经,它们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往往相反。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并非绝对自主,它们有时也会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并不完全自主。
考法(二) 探究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与功能的关系
3.如图为某反射弧示意图,甲为感受器、乙为效应器(肌肉)。现a处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同时肌肉又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也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肌肉有收缩反应
解析:选C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反射不能发生。图中a(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再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因而可形成感觉,C符合题意。
4.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实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D.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完成某些反射
解析:选C 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即使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破坏脑只是排除高级中枢调控的干扰,C错误;根据实验一与实验三的对照可知,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的参与,D正确。
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分析
考法(三) 借助实例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5.炎热的夏季,蚊子较多。当蚊子叮咬人的皮肤时,人们常常会很自然地用手去驱赶,甚至是拍死蚊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拍死蚊子”涉及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B.“很自然地用手去驱赶”活动不需大脑皮层参与
C.蚊子叮咬在下丘脑产生痛觉,该过程属于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有管理、控制作用
解析:选C 根据题意可知,当蚊子叮咬人的皮肤时,人们常常会很自然地用手去驱赶,甚至是拍死蚊子,则“拍死蚊子”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根据题意,“很自然地用手去驱赶”属于无意识活动,为非条件反射,不需大脑皮层参与,B正确;蚊子叮咬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一般来讲,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6.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狗不会分泌唾液。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再立即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B.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条件需要食物的强化
C.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
解析:选C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A正确;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外界刺激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会消失,B正确;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只需要低级神经中枢的参与,而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D正确。
[规律方法] “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系统学习(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释疑点)
基础知识·全面掌握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1)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2.兴奋的传递过程
3.神经递质与受体
4.兴奋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
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作用位点
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2.作用机制
(1)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速率。
(2)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3)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
1.(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内容)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打开,此时Na+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请推测此时跨膜运输的方向是________(填“内流”或“外流”),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内流 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而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比膜内高
2.(选择性必修1 P29“相关信息”)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但仍主要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重难盲点·讲练疏通
———————————————————————————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产生。
(2)动作电位的产生。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典例1] 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Na+持续外流的结果
B.图甲中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需要消耗ATP
C.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图乙中随着O2浓度的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解析] 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K+持续外流的结果,A错误;图甲中bc段表示动作电位,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Na+K+泵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随着温度逐渐提高其运输速率会发生改变,当温度达到一定水平,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其化学结构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丧失,运输速率下降或功能丧失,C错误;Na+K+泵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所以图乙中随着O2浓度的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后稳定,D正确。
[答案] D
细胞外液Na+、K+浓度大小与膜电位的关系
[对点练习]
1.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选C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随着有效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是表现出有或无的特性。
2.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
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
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
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
A.甲——④,乙——②,丙——①,丁——③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D.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解析:选C 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Na+内流量减少,即甲——④;图乙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Na+内流受阻,即乙——①;图丙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K+外流受阻,即丙——②;图丁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大,分析处理后Cl-内流,即丁——③。综上分析可知,C正确。
———————————————————————————
兴奋在神经元传递及异常情况分析
————————————————————————————————————————
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位变化示意图。
(2)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Cl-内流有关)。
(3)结果: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得更大,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
2.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
[典例2] (2020·天津高考改编)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如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
A.谷氨酸 B.内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 D.Ca2+通道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分析题图可知,Ca2+内流能促进含有谷氨酸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从而促进该递质释放,而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抑制Ca2+通道开放,从而抑制BC释放谷氨酸,谷氨酸的释放量减少,与乙膜上的受体结合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2)分析题图可知,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能促进Ca2+通道开放,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释放甘氨酸,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释放的甘氨酸与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结合,因此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3)当BC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与G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诱导GC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又能与B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BC释放神经递质,该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题述负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4)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含有甘氨酸、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这些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a2+通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 (1)突触小泡 减少 (2)降低 丙 (3)负反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D
[对点练习]
3.(2020·北京高考)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
解析:选B 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由题干信息“食欲肽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由食欲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
4.(2022·广东高考)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解析:选B 分析图示可知,乙可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与丙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会引起丙膜的电位发生变化,A正确;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乙酰胆碱,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能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系统学习(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固基点)
主干知识·记准理清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1 P34“思考·讨论”图示分析)
(1)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2)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运动越精细且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
(3)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头面部多为双侧性支配),一侧皮层代表区主要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
2.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1.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它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相似,也是通过反射进行的。
2.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
①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②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③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3.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4.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1.感知外部世界。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据图连线)。
(2)学习和记忆功能。
(3)情绪功能。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
1.(选择性必修1 P34“思考·讨论”)躯体各部分的运动调控在大脑皮层都有相应的区域,是否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都是倒置的?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如人的头面部控制区与头面部的关系是正立对应的。
2.(选择性必修1 P35“思考·讨论”发掘)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不能,其原因是婴儿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能主动排尿,这说明低级中枢可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2)某些成年人受到外伤或老年人患脑梗死后,意识丧失,会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外伤伤及大脑皮层或上、下行传导束;脑梗死会伤及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致使其丧失对排尿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
考法(一)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1.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解析:选A 手指属于上肢,感觉上肢刺激的区域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中央前回底部控制面部的运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排列;精细部位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大。
2.在颈部离断动物脊髓,会导致血压下降、休克。一段时间后,血管张力反射恢复,血压可回到一定水平。该实验表明( )
A.有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由低级中枢发出的
B.正常情况下,血管张力反射与脑无关
C.颈部离断脊髓的目的是破坏反射的神经中枢
D.动物在实验初期休克可能是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失去了作用
解析:选A 在颈部离断脊髓的动物仍能恢复血管张力反射,说明完成该反射的传出神经在脊髓,则有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由低级中枢发出的,A正确;离断后血压下降、休克,说明正常情况下血管张力反射是受大脑等高级中枢调控的,B错误;颈部离断脊髓的目的是探究脊髓是否发出自主神经,C错误;实验初期动物休克与血压下降直接相关,而不是心脏不受支配,D错误。
3.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人的排尿活动只受大脑皮层的调节
B.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
C.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解析:选D 成年人的排尿活动受脊髓和大脑皮层的调节,A错误;若P处受损,则排尿反射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因为脊髓中存在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故仍然能完成排尿反射,膀胱仍然能排出尿液,B错误;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考法(二) 人脑的高级功能及学习和记忆
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无法正常交谈,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和思维等
B.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则可判断是脊髓受损
C.若某人小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地调控
D.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轻击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
解析:选A 意识的形成在大脑皮层,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即排尿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完好,故脊髓没有受损,B错误;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进行调控的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轻击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需要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的调控,下丘脑没有这个功能,D错误。
5.(2022·山东高考)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解析:选A 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课时验收评价]
1.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够保持协调与稳定。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B.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其作用通常相反
D.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两大类
解析:选C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A错误;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B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其作用通常相反,C正确;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D错误。
2.某病人因脑梗死使大脑皮层部分区域受到损伤,导致咀嚼功能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
B.该病人受损部分可能是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
C.负责咀嚼功能的中枢位置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顶部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呈正相关
解析:选C 大脑皮层是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A正确;负责咀嚼功能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的底部,该病人咀嚼功能下降,受损部分可能是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B正确,C错误;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呈正相关,D正确。
3.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神经调节可以看成是体液调节的一个环节
C.人在恐惧时瞳孔放大,主要是由交感神经支配;安静后瞳孔缩小,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
解析:选B 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A正确;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错误;在恐惧害怕时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安静后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C正确;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的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D正确。
4.(2022·全国乙卷)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解析:选B 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
5.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B.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解析:选C 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A正确;神经系统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由于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B正确;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错误;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D正确。
6.(2021·山东高考)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解析:选C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
7.(2022·山东高考)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解析:选B 药物甲抑制NE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由图可知,NE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8.河豚毒素(TTX)是一种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 min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TTX的作用机理可能为( )
A.TTX作用于Na+通道,阻断突触前神经元Na+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
B.TTX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
C.吃河豚中毒后可引起兴奋传递加快,肌肉痉挛
D.TTX占据突触后膜上受体的位置,使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解析:选A 由题图可知,随时间的改变,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均逐渐降低,推测可能是TTX阻断了突触前神经元Na+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从而导致了突触后膜兴奋受到抑制,A正确;若TTX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则会引起突触后膜的持续性兴奋,B错误;吃河豚中毒导致肌肉不产生兴奋,肌肉松弛,C错误;若TTX占据突触后膜上受体的位置,使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则突触前膜的电位变化应该是正常的,D错误。
9.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式Ⅰ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
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
解析:选B 模式Ⅰ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③⑤都兴奋,B错误;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即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C正确;在屈肘反射中,肱二头肌兴奋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受到抑制而舒张,没有时间的先后性,属于模式Ⅱ的调节模式,D正确。
10.某实验小组取4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蛙的心脏,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使之保持活性。其中心脏A1和A2保留副交感神经,心脏B1和B2剔除副交感神经,该实验小组进行如表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所示。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实验一
刺激A1的副交感神经,从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1的营养液中
B1心脏跳动变慢
实验二
不刺激A2的副交感神经,从A2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2的营养液中
B2心脏正常跳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
B.副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产生了一种使心脏跳动变慢的化学物质
C.副交感神经只有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才能调节心脏的跳动
D.对实验一持续观察,B1的心脏跳动速度始终比B2慢
解析:选D 神经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A正确;由实验一可知,A1的副交感神经产生了使心脏跳动变慢的物质,并释放出细胞进入营养液中,B正确;从实验二可知,副交感神经不接受适宜刺激而心脏正常跳动,说明副交感神经只有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才能调节心脏的跳动,C正确;对实验一持续观察,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分解,心脏跳动会逐渐变快直至正常,D错误。
1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元,能够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K+外流,从而造成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图1是与膝跳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细胞或结构)。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回答下列问题:
(1)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______(填图1中序号)是传出神经。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递。
(2)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在膝跳反射过程中,A点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为甲曲线,其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F点时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
(3)图1中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________(填“甲”“乙”或“丙”),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________(填“甲”“乙”或“丙”)。
(4)若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单选)。
A.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N点
B.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感受器
C.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N点
D.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
解析:(2)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EF段表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内流,F点时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3)发生膝跳反射时,屈肌⑦舒张,表示未兴奋,故图1中⑤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处神经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⑥细胞兴奋,出现屈肌⑦舒张,故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甲;⑥接受到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K+外流,不产生兴奋且电位差变大;故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乙。(4)完成膝跳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同时M点兴奋会发生膜电位的变化,故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观察指针的偏转。
答案:(1)④和⑧ 单向 (2)钠离子内流 外负内正 (3)⑤ 甲 乙 (4)D
12.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当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A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释放P物质与B神经元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引发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位于____________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人的血压也会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随着神经活动加强,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2)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试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镇痛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据图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__,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研究表明,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________(结构)来起作用的。
解析:(1)当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A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P物质,P物质经扩散与B神经元即突触后膜上的P物质受体结合;引发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因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或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故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此时由于激素等的作用,人的血压也会升高。(2)内啡肽镇痛原理参见答案。(3)据图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吗啡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迅速增加P物质的释放,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答案:(1)痛觉感受器 P物质受体 大脑皮层 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或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 升高 (2)内啡肽促进A神经元K+外流,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阻止痛觉产生 (3)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 增加 突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