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全册(教案)人教版(2023)音乐一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全册(教案)人教版(2023)音乐一年级上册,共118页。
三板桥街道中心校
音
乐
教
案
年级:一年级
学科:音乐
姓名:赵育
一、教材分析
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以下基本理念: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以审美为中心;3、以文化为主线(单元主题);4、加强实践与创造。
一年级上册共编6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唱歌、选唱、欣赏、听乐赏画、探究与编创、演奏、音乐网页、学习测评等。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得独立见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本教材的曲目选择,在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兼顾时代,以图为主,教材生动活泼。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时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在音乐欣赏这一块,教材安排了一些比较轻快、又朗朗上口的乐曲,因此学生在仔细聆听后能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用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
2、听长短音;
3、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
4、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同风格作出相应动作;
5、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片段,初步感受风格。
(二)表现
1、歌唱的正确姿势;
2、每学年背唱4-6首歌曲;
3、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
5、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三)创造
1、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歌词的创作活动;
3、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乐于与他人参与活动;
2、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3、声音与生活的探索。
四、教学时间: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 5课时
第二单元 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 5课时
第三单元 我们都是好朋友 6课时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6课时
第五单元 动画城 4课时
第六单元 迎新春 5课时
五、教学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灵活处理教材,使学生做到学而致用,采用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法教学。
2、以表扬为主,使学生有竞争意识。在比比、练练、再比比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充分利用挂图、音响设备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记忆歌词。
4、紧抓优等生、特长生,从而带动整个班级的进步,同时使他们有更多的学习表现机会。
六、教师业务学习及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师业务的学习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业务水平。
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有趣的声音世界”是小学音乐课的第一单元,“寻找生活的声音”又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故事。学生进入小学后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把他们带入一个奇妙、有趣的声音世界,从学生熟知但又容易被忽视的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引入,引发学生对声音、对音乐的兴趣,培养聆听声音的习惯。
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声音”来组织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使学生对探索声音世界的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各种声音,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声音奧秘的兴趣。
2、学唱与声音有关的歌曲《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逐步学会运用音乐要素“强弱”来表现歌曲。
3、学唱歌曲《布谷》,初步感受四三拍的歌曲的韵律;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培养良好的歌唱尽惯。
4、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音乐情绪,并能随音乐参与表现。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会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布谷》,感受音乐情绪。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用音乐的方式感受、表现生活中的声音,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逐步学会歌曲的呼吸,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编排了“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内容,通过欣赏《中华人民共各国国歌》,学唱歌唱国旗、家乡的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地位和作用:学习本单元的歌曲,从爱草原、爱家乡与爱北京的具体形象入手,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记住国歌的词曲作者。
2、能跟着录音轻声哼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能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通过创设升旗的情境,知道升旗、奏国歌时应该怎样做。
4、欣赏《我爱北京天安门》,初步记忆乐曲主题,能听出主题旋律及其变奏。
5、认识打击乐器,并能用它们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学唱歌唱国旗、家乡的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爱草原、爱家乡与爱北京的具体形象入手,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由活动“找朋友”、唱歌《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歌表演《娃哈哈》《两只小象》、学乐器“三角,铁和铃鼓”、集体舞《拍手唱歌笑呵呵》组成。其主题是增进团结友爱,培养合作精神。
地位作用:本单元的设计安排是在第一、第二单元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激发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演奏、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各项音乐基础动活动中继续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3、通过活动“找朋友”学生进行初步的声势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4、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友好地与同伴合作,尝试进行集体表演。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会唱歌曲《好朋友》《娃哈哈》《两只小象》《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感受音乐情绪。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在第一、第二单元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激发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歌曲《小青蛙找家》《小小蜻蜓》、欣赏乐曲《野蜂飞舞》《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音乐知识“声音的长短”组成。
地位作用:通过欣赏和演唱与动物有关的歌曲,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在第三单元的主题“我们都是好朋友”的基础上,把爱的内涵扩大和延伸。
教学目标:
1、从聆听、模仿入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知道声音是有长短的,通过聆听、模仿等手段,使学生感性地理解声音的长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通过学唱歌曲,学生逐渐运用自然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丰富情感体验。
4、注重引导学生关爱动物,热爱大自然,共同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学唱本单元的歌曲,在音乐中能和语言、动作等简单描述音乐形象。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体验和能力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和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单元“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是“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借助学生较为熟悉的蓝精灵、白雪公主、米老鼠、蓝猫、机器猫、海绵宝宝等经典动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对动画故事的兴趣转移到动画音乐上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地位作用:本单元选取一些经典的动画音乐,以听、唱、奏、创、演等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动画音乐、感受动画音乐、表现动画音乐,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动画音乐。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动画音乐的感受和表现,有关注动画音乐的兴趣。
2、通过听听、唱、奏、创、演等多种音乐活动形式,感受和表现经典的动画音乐,感知动画音乐的特点,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3、认识各种打击乐器,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并能用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
4、能认真聆听乐曲《快乐的小熊猫》, 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5、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音乐情景剧《三只小猪》的创编与表演。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学唱歌曲。以多种方式开展活动, 用音乐唤起学生的回忆,体验音乐中动画人物的情感,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动画人物的形态。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以听唱奏创演等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动画音乐、感受动画音乐、表现动画音乐,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
第六单元“迎新春”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是本册书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所选唱歌曲目《新年好》《祝你圣诞快乐》《咙咚锵》《过新年》、欣赏曲目《狮子舞绣球》都与“新春”“新年”有关。值此辞旧迎新之际,通过欣赏、唱歌、学乐器等活动,了解中外儿童迎新年、迎新春的不同风俗,抒发过新年的快乐心情。
地位作用:本单元的教学,无论是唱歌、欣赏教学,还是学校打击乐器堂鼓、钹,节奏感的培养都贯穿始终,这是本册节奏练习的一个高潮和小接,将为今后的学习到来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民俗音乐文化以及社会音乐活动。
2、引导学生投入各项音乐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即兴创造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唱歌的质量,做到发声自然,吐字清晰,能有表情的歌唱;能背唱歌曲《新年好》。
4、初步学会堂鼓和钹的演奏方法,并能用堂鼓和钹为歌曲伴奏。
5、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能分辨不同情绪的音乐主题。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学唱歌曲。提高唱歌的质量,做到发声自然,吐字清晰,能有表情的歌唱。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本单元的教学,无论是唱歌、欣赏教学,还是学校打击乐器堂鼓、钹,节奏感的培养都贯穿始终,这是本册节奏练习的一个高潮和小接,将为今后的学习到来很大的帮助。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学设计
(活动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分别列举了三组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易于分辨和模仿的声音。
动物的声音:鸭、鸡、狗、猫、小鸟、狮子、大象。
城市中的声音:汽车、钟表、直升机、火车。
大自然的声音:流水、雷雨。
特别是生活在农村中的学生,对大自然中的自然声音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在夜间的田野中经常会上演一部神奇而美妙的声音交响曲。
生活中还有其他场景的声音。如:电话铃的声音;火车进站、出站、行进中、过山洞、过大桥、汽笛的声音;小孩的哭声、笑声、掌声;集贸市场、嘈杂的大街的声音;关门声、脚步声;汽车发动声、刹车声;校园的铃声、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跳水的声音;厨房中的炒菜声、切菜声;风声、雷声、雨声;磨纱纸、揉纸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声音等。
二、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观察、聆听发现和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培养学生安静倾听的习惯。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与自然界中各种常见的声音的特质,能够辨别出这些声音。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再现生活中声音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带领学生走入声音的世界,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使学生养成安静倾听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再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
说话听的见,相互不见面。 (谜底:耳朵)
(二)新课
1.初步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导言:耳朵能听到各种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能模仿一下么?
学生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教师及时评价,找不同的学生模仿。
简单小结:只要大家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声音世界的美妙。
2.看图片配音
导言:哪位同学能模仿这些声音?
(1)驴子的叫声、母鸡的叫声、公鸡的叫声、鸟的叫声、牛的叫声、蟋蟀的叫声……
(2)女孩的叫声、打雷、大雨……
教师总结评价,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分类,为后面教学铺垫。
3.看动画配音
(1)欣赏动画《生活中的声音》(无声)
提问:我们一起看动画,你能说说其中应该有哪些声音么?
学生看后回答并模仿这些声音,教师总结评价。
(2)欣赏动画《生活中的声音》(有声)
导言:这次老师播放声音,大家看一看,听一听。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再次完整模仿动画中的声音。
4.简单分类
教师与学生一起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进行简单分类(出示图片)
动物的声音:鸭、鸡、狗、猫、小鸟、狮子、大象……
城市中的声音:汽车、钟表、直升机、火车、电视……
大自然的声音:流水、雷雨、风……
提问:你能说出这些声音的特点并试着模仿这些声音吗?
学生模仿并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教师评价总结。
(三)课堂小结
声音世界是多么美妙和有趣啊,只要同学们今后注意倾听,一定能发现更多更有意思的声音。
课后反思: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用清晰的声音、准确的音调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 通过演唱、表演感受歌曲《大雨和小雨》轻快、活泼的情绪,并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不同力度表现歌曲中大雨和小雨的声音。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清晰准确以及富有表现地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 引导学生辨别生活中的声音,并加以模仿
3. 为歌曲《大雨和小雨》创编歌词。
教材分析
歌曲《大雨和小雨》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构成,第二乐句是对第一句的变化发展。旋律流畅,节奏简单,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特点,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神奇的大自然中存在各种声音,它们有的强有的弱,有的清脆悠扬,有的震耳欲聋。请大家听听这些都是哪些自然现象的声音?
欣赏雷雨声、流水声,请学生回答。
教师:有许多歌曲就是受了好听声音的启发创作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首这样的歌曲。
二、学唱歌曲
(一)初步感受
1. 初次聆听《大雨和小雨》,学生认真聆听。
提问:聆听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聆听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2. 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教师范唱前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聆听。
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教学要求:教师范唱前要讲清楚具体要求,范唱时要声情并茂。
学生听后回答歌词内容,教师评价并完整说出歌词。
全体学生复述歌词。
(二)学习歌词
1. 《大雨和小雨》歌曲学习。
2. 节奏朗读法教歌词。
例:
教师分句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学生分句跟读。
学生完整按节奏读歌词,教师评价并指导学生带有力度变化朗读。
学生带有力度变化读歌词。
教学要求:带学生分句朗读之后再完整读,注意纠正学生不认识的字的正确读法。在读歌词时可以渗透“大雨”和“小雨”力度变化,带学生有力度对比地读歌词。读歌词时可以让学生设计简单动作边表演边读,增加趣味性。
(三)分句教唱
再次聆听《大雨和小雨》。
例:
学生跟着教师分句学唱。
教学要求:在教唱过程中随时注意纠正学生咬字,指导学生用自然、清晰的声音演唱,注意不要喊唱。
教师总结评价,指出学生演唱时出现的问题。
欣赏《大雨和小雨》动画,学生跟音乐集体或个别演唱。
(四)力度表现
教师再次范唱,提问:注意听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区别。
教师要求:范唱力度变化要明显,带有表情地演唱。
学生回答哪里有力度变化,说出为什么。教师总结。
学生带有甜美的表情和清晰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聆听《大雨和小雨》伴奏,学生集体或个别演唱。
教师要求:在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跟着有表情地张口,不出声地“演唱”,提醒学生注意表情和演唱时的口型。
三、创编表演
1. 欣赏《大雨和小雨》动画,请学生观察动画中大雨和小雨有何区别。
2. 学生创编动作表演,教师总结评价,请个别学生表演。
教师要求:根据学生情况可以带领学生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表演。
四、歌词创编
1. 欣赏《大鸭和小鸭》动画,提问:故事中有哪些动物的声音。
学生欣赏完动画回答出有大鸭、小鸭、大公鸡、小鸡的声音。
2. 教师示范将歌曲改唱成《大公鸡和小鸡》。
教师播放《大雨和小雨》重新填词演唱,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演唱。
3. 教师介绍如何进行歌词创编。
学生自己创编歌词,将歌曲改成《大鸭和小鸭》并演唱。
教师总结评价,个别或集体再次演唱。
教学要求: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此环节,教师可以只指导学生一起创编出《大公鸡和小鸡》的歌词并演唱,也可以再指导学生设计出更多的声音创编歌词。
五、课堂小结
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小音乐家,回家后把你的创作唱给爸爸妈妈听,希望你们创编出更多的歌词来演唱。
课后反思:
《布谷》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歌曲《布谷》改编自德国儿童歌曲《报春》。原歌词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布谷鸟在尽情歌唱春天的来临。因本单元是秋季入学后的第一个单元,原歌词的内容与季节不符,故编写组对歌词进行了改编。
歌曲为3/4拍,大调式,有的三个乐句组成。歌曲音域不宽,只有五度,有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组成,节奏简单。
歌曲第一乐句以模仿“布谷”叫声的小三度跳进开始,生动、活泼,而后半句级进的的旋律与前半句形成对比。第二乐句以向上模进的乐句构成,优美、从容。第三乐句,部分再现了第一乐句的元素:前半句三度的音程跳进“5—3”,后半句的节奏“X X X ︱X - 0︱”;旋律从“5”开始逐渐下降,稳定的结束在调式主音上。歌曲虽然短小,但全曲既对比又统一,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不喊唱。
2. 初步感受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3. 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演唱歌曲《布谷》。
四、教学难点
1. 感受3/4拍歌曲韵律。
2. 用正确的姿势及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1. 教师播放布谷鸟的叫声,学生聆听并模仿。
2. 教师范唱“5 3 0 ︱”导入。
布谷
(二)学唱歌曲
1. 聆听这首歌曲,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表现了什么情绪?
2. 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感受四三拍歌曲的韵律,边听边随教师律动。
3.教师分句教唱歌曲或听范唱模仿演唱,范唱唱一句,学生来模仿着唱一句。
4.学生跟歌曲伴奏,分小组演唱歌曲。
(三)演唱姿势
1.教师利用媒体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简要讲解歌唱呼吸的方法。
2.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四)表现歌曲
1.前两小节的休止符处尽量不换气,应做到声断气连。
学生演唱第一乐句,教师纠正演唱姿势及呼吸。
2.“5 3 0 ︱”应唱得富有弹性。
布谷
3.第二乐句应唱得连贯,后半句是前半句的上行模进,力度可以稍强。
师:“让我们唱吧,让我们跳吧”这句应怎样读?
教师指导学生演唱
4.“5 – 3 ︱”注意不要与“5 3 0 ︱”混淆。
5.运用“强 弱 弱”的不同动作边唱歌曲,边拍节奏,感受四三拍韵律。
6.完整演唱歌曲《布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布谷》,不但进行了歌曲的律动,还和老师合作演唱了歌曲,并且知道了正确的演唱姿势。希望今后都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唱每一首歌。
课后反思: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知识课)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分析】
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的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具准备】
钢琴、饮料瓶、塑料袋、沙锤、大鼓、碰铃、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韵律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律动吧——(教师播放课件《拍手歌》)
二、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两段音乐《铁匠波尔卡》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把自已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总结:有的同学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因为音乐很大声,同学们都动了起来,学着铁匠师傅们用力地在打铁。在欣赏《摇篮曲》时,因为音乐很轻柔,同学们都随着音乐进入了梦乡。
出示乐器——大鼓,请一学生敲——用力敲,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面大鼓,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敲一下,而且是用力敲。 谁来形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敲的声音。
生:强、重、大
师:同学们有三种答案,老师比较同意其中的一位同学的答案,他敲的声音比较强。
出示“强”,用音乐的标记来记强——“f”。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强”,请大家看大屏幕。“强”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f”来表示“强”。(出示“f”)以后你们在音乐中遇到“f”就知道它表示“强”。那么你能模仿我们生活当中强的声音吗?
师:你们知道“强”的反义词是什么吗? 对,是“弱”
出示“弱”
师:“弱”也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p”来表示“弱”。
师:刚才老师请同学模仿很强的声音,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一下弱的声音。(动作幅度小)
师:我们什么时候声音要弱一些呢?用肢体语言表示(说悄悄话、跺脚声)
2、师:老师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中的几组图片,你们想象一下,其中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请你用“f”、“P”记号分别填写在□内。
3、再次通过韵律活动,与学生复习强弱练习,引导学生分辨强、弱的声音。这一次的要求和第一次做的不同,这次教师拍强,学生就拍弱,教师拍弱,学生就拍强。
敲击节奏、学习《是谁在敲》,朗诵歌词,演唱歌曲。
要求:用声音表现音的强、弱。
4、敲击节奏。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条节奏。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擂 起了 大 鼓 咚 咚, 敲 起了 碰 铃 叮 铃 铃
师:老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f”、“p”放到节奏里,老师把它们移动,我把“f”放到了第2小节,“p”放到了第4小节,想一想我们怎样拍?老师拍一下,看看和你们刚才拍的一样吗?同学们再拍一次。
师:老师考考你们,如果把它们的位置调换一下,看看你们应该怎样拍?每个小组讨论一下,老师下去指导。
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并拍打节奏。教师在节奏谱上标明“f”和“p”,引导学生在节奏谱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
5、学习歌曲。
⑴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首歌曲《是谁在敲》。 播放《是谁在敲》录音范唱带,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⑵让学生自己在歌曲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并能自己演唱。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为这首歌曲标上力度记号,看看你们小组的同学是怎样合作学习的。 发歌单老师下去辅导。
师:有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 你想把“f”记号标在第几小节?你想把“p”记号标在第几小节?
师:让我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标的记号来唱一遍歌曲。 多请几组。
师:你觉得哪组的方法比较好?我们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演唱。
6、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强弱。
⑴播放《小蘑菇》舞蹈其中的音乐片断,学生听。
师:春天不光大雨和小雨出来唱歌,连小蘑菇也出来跳舞呢!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小蘑菇》的舞蹈片断,看看小蘑菇在干什么?
师:你知道它们在干什么?
生:它们在跳舞。
师:它们是怎样跳的?音乐弱的时候,小蘑菇怎样跳?音乐强的时候,小蘑菇怎样跳?(小蘑菇扭扭腰;小蘑菇长高了;小蘑菇害羞地藏起来;小蘑菇哈哈大笑)
师:让我们和小蘑菇一起跳舞吧。再次播放《小蘑菇》
7、聆听观看活动,观看声音的故事《大雨和小雨》,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要求:要求学生观看后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感觉故事中声音的强弱,能随音乐用小沙锤、塑料袋表演故事内容。
出示课件,教师讲故事,学生感受故事中的强弱;
师:刚才我们用歌声和动作来表现声音的强和弱,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声音来讲故事呢?下面呀,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音乐故事,请看大屏幕,《用声音讲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大雨和小雨》,这个故事特别有趣,请大家仔细听。
师: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清晨,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它们可以出来唱歌、跳舞了。你听,它们的歌声多好听。突然,打起了大雷、下起了大雨,雨呀,越下越大,你看,好大的雨呀,过了一阵,雨呀慢慢地变小了,你们仔细听一听,雨声是不是变小了呢?雨声真的变小了,小动物们还在树下唱着歌,可是雨声已经把歌声盖过去了,根本就听不到它们在唱歌,那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它们在唱歌呢?哇,天晴了,小动物们又可以出来唱歌、跳舞了。故事讲到这,你们说说故事里哪些声音是强的?哪些声音是弱的?
让学生说说音乐故事中哪些声音强?哪些声音弱?引导学生运用小沙锤、塑料袋模仿雨声。
师:你们听听这两种声音。教师示范沙锤、塑料袋发出的声音。
师:他们分别好像什么声音? 那你能不能用这几样东西发出的强弱声来表现这个音乐故事呢?
再播放一次故事,学生运用乐器及自己的想法随故事表现音乐中的强弱。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用声音来表现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兔子、蝴蝶、还有狗熊。它们一大清早就出来唱歌、跳舞,你听听,它们的声音多好听。突然,打起了大雷,下起了大雨,好大好大的雨,雨呀,还是下得好大,你听听,雨呀,开始慢慢变小了,越来越小,天晴了,小动物们又回到了草地上唱歌、跳舞。瞧,它们玩得多开心呀!
三、小结,结束课业。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有哪些东西发出的是强的声音?哪些是弱的声音?在音乐里,只有进行强弱对比的音乐才是最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享受那美妙的音乐吧!
课后反思:
《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可以在演唱中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以及演唱来表现力度变化,增加歌曲学习的趣味性。歌曲中有五度、六度的跳进,在教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动作表演,再按节奏朗读歌词,之后跟音乐边表演边哼唱,便于把歌曲唱准。歌曲学习完,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与教材要求不同的,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2. 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准确、自然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用教材中的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
提问:谁知道这两种乐器是什么?能模仿它们的声音。
学生回答问题,模仿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教师评价及总结,大鼓声音低沉,小鼓声音清脆。
2.学生再次模仿:
大鼓: 小鼓:
加入大鼓和小鼓的伴奏及跺脚、拍手的声势
(二)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
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你能在歌曲中听到他们的声音么?
2.再听:
(1)教师带领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
(2)教师播放音乐,个别学生带领其他人做动作。
教师评价后,再次个别或集体听音乐做动作。
3. 学唱歌词:
(1)再听歌曲,播放《大鼓和小鼓》简谱动画:
学生跟着动画学习歌词,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大鼓——擂起、小鼓——敲起。
教师评价及总结后集体按节奏读歌词。
(2)再跟动画,学生自由创编擂起和敲起的动作。
教师评价,学生集体表演,边做动作边读歌词。
(3)分句学唱: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用听唱法分句学唱。
教师评价。
4.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完整演唱,播放《大鼓和小鼓》动画。
5. 聆听《大鼓和小鼓》伴奏音频,学生背唱歌曲。
(三)歌曲表现
1.再次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学生认真聆听,分辨大鼓和小鼓的力度区别并模仿。
2.引导学生在演唱时用力度表现出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音色。
教师评价及总结:我们把音乐中声音强弱的程度称为力度,在音乐中我们把力度大的声音称为强,forte(意大利语)缩写f,力度小的声音称为弱,piano(意大利语)缩写p,你记住了么?
3.看图声音的强弱,想一想,生活中有强弱力度么?
4.边表演边带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
教师要求:引导学生分辨出大鼓和小鼓演奏出的音色,除了力度上有差别之外,大鼓比较低沉,小鼓比较清脆,所以歌曲中表现大鼓的声音比较低,小鼓的则比较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大鼓和小鼓》,还认识了表示力度的记号:强( f )和弱( p )。
2.《大鼓和小鼓》这首歌,你还能用怎样的强弱力度来表现?下课以后试着唱一唱。
课后反思:
《青蛙音乐会》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管弦乐曲,单二部曲式结构。乐曲情绪对比强烈,既有欢快的引子与尾声,也有抒情、优美的“月夜”主题,再配以青蛙鸣叫的音响,音乐想象鲜明,适合一年级学生欣赏。
乐曲引子部分,琶音式的旋律进行配以青蛙鸣叫的音响,力度渐强,情绪欢快,将听众带入到青蛙音乐会的场景中。乐曲主题部分,速度自由、缓慢,由弦乐器主奏,仿佛月光轻柔地洒在荷塘中,一切是那样的安详。随后速度渐快,仿佛青蛙从睡梦中慢慢苏醒,又即将开始快乐的音乐会。乐曲最后,再现引子部分,在青蛙欢快的合唱声中结束。
二、教学目标
1.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
2. 能够根据乐曲展开联想。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够听辨出乐曲中“青蛙”的鸣叫。
(二)教学难点
感受AB音乐情绪的不同。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创设情景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荷塘,这里即将要举办一场音乐会,音乐会马上开始了,让我们听听吧!
提问:谁在举办音乐会?
预设答案:原来是青蛙们在举办音乐会呢。我们聆听的这首乐曲叫做《青蛙音乐会》。
2. 介绍青蛙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青蛙小的时候是小蝌蚪,慢慢的长大了,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二)分段欣赏乐曲
1. 欣赏引子
(1)听青蛙叫一次的节奏
教师语言:同学们,听听青蛙是怎么叫的呢?
教师语言:原来小青蛙是这么叫的(老师示范0 X X X X X),青蛙们正蹲在荷叶上准备起跳呢,你学学。
(2)听青蛙鸣叫了几次
教师语言:大家听一听,小青蛙这么叫了几遍?
教师语言:他们这么叫了四遍,大家再听一听这四遍叫声都一样吗?
教师语言:不一样,原来第四遍青蛙们最后多叫了一声,我们在来听听。跟着老师学一学。
(3)听力度变化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听一听,青蛙的这四次遍叫声的声音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教师语言:原来他们的叫声是越来越大的。(教师示范)你们试试。咱们给这段青蛙的叫声起个名字,叫“蛙鸣”。
2. 欣赏A乐段
(1)感受情绪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听听这段音乐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优美地、抒情地;欢快地、跳跃地)
教师语言:原来这段音乐是优美、抒情的。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段音乐,你觉得这段音乐描写的是白天还是夜晚。
(2)体验情绪
教师语言:这段音乐描写的是夜晚,那么我给这段音乐起个名字叫“月夜”。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月光轻柔地洒在荷塘里,一切是那么的安详,累了一天的小青蛙们都进入了梦乡。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进入梦乡的小青蛙,让我们随着这么优美的音乐感受一下吧。
3. 欣赏B乐段
(1)感受速度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听听下面这段音乐的速度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
教师语言:这段音乐的速度变得稍快些了,那么我们给这段音乐也起个名字叫“荷叶”。
教师语言: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段音乐,你们觉得青蛙们干吗呢?
教师语言:原来青蛙从睡梦中慢慢苏醒了,一个个的伸伸懒腰,要准备开音乐会了。
(2)体验情绪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4. 欣赏尾声
教师语言:你们听听接下来这段音乐和前面哪部分相似?和“蛙鸣”很像。还记得青蛙们是怎么叫的吗?你听的这段青蛙鸣叫和“蛙鸣”完全一样吗?不一样,听听叫了几次,那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齐鸣”。
(三)完整聆听乐曲
教师语言:同学们让我们完整的聆听一遍这首乐曲,请你跟着老师回忆他们每个段落的名字并用动作感受。
(四)总结
教师语言:随着持续的蛙鸣声,这场音乐会结束了。同学们今天我们聆听了《青蛙音乐会》感受了原来音乐是这么的神奇,能表现大自然的生物,希望喜爱音乐。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剧作家田汉作词、音乐家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这首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模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情绪、情感,在熟悉歌曲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尊敬国旗的情感与意识。通过聆听、听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演奏、演唱形式的表现特色。
2.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唱、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活动体验参加升旗仪式,表达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国歌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感受人声与乐器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同的表现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你听过这首音乐作品吗?它的名字是什么?”
教师活动: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PPT:播放音频,出示课题。
(二)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 歌曲欣赏
引言:“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国歌?”
学生总结:升国旗、唱国歌是非常庄严神圣的,所以在许多盛大场合都会听到国歌。
PPT:播放视频
2.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师活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及国歌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
PPT:了解国歌创作背后的故事及词曲作者介绍。
3. 欣赏两种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童声齐唱版。
学生活动:感受不同版本歌曲的情绪、情感,并能用声音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师活动:总结及评价
(2)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管乐版音频。
提出问题:乐器演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人声演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
演唱(演奏)形式
情绪情感
特 点
混声齐唱
雄壮、有力
铿锵有力
童声齐唱
雄壮、有力
清脆明亮
管乐合奏
雄壮、有力
气势恢宏
(蓝字为学生填写)
(三)情景感受
1. 欣赏视频“升国旗奏国歌”
提问:国歌响起时人们是怎样做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升旗时的礼仪呢?
学生活动:注意观看并回答。
教师总结:不同的人用不同形式来表示对国旗和国歌的尊重,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普通人都要行注目礼。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升旗仪式”吧。
2. 演唱国歌
引言:你能试着唱唱国歌吗?
PPT:播放动画视频
3. 模拟升旗仪式场景
学生活动:行队礼并演唱国歌。
课堂评价:教师评价
PPT:欣赏升国旗动画
(四)课堂小结
过渡语:庄严洪亮的歌声能表现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演唱国歌时都能用这样的声音展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学生活动:再次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课后反思:
《国旗国旗真美丽》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稚趣、富于想象的儿童歌曲。歌词的前两句用儿歌常用的重叠手法,将“国旗”与“金星”两句词重叠,把国旗为何美丽的真正含义用儿童语言揭示出来。歌词的后两句富于幻想,充满童心,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与尊敬。歌曲为五声宫调式,结构十分简单,有四个乐句组成,短小有趣,形象鲜明。第一乐句旋律活泼、亲切,将“真”字放在了全曲的最高点,表现了儿童对祖国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二句降低了音区,但在节奏形式和旋律走向上同第一乐句保持了一致,用肯定的语气揭示了歌词所表达的意义。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在句法上同第一、二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乐句第一小节的节奏同前面乐句形成对比,声音色彩变得柔和、婉转,乐句结束在“6”音上,极富幻想。第四乐句富于变化,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这首歌应用亲切的语言和自然地声音演唱,切忌喊唱。速度也不宜唱得太快,不能唱成进行曲速度。
二、教学目标
1. 喜欢演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通过明亮、轻快的演唱,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学会并能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并感受歌曲的情绪。
(二)教学难点
附点四分音符的准确演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教师活动:简要介绍国旗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歌曲
过渡语: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对五星红旗的热爱。
1. 学习歌词
(1)初听歌曲
学生活动:听辨歌曲内容
(2)复听
学生活动:观看谱例,再次聆听
PPT:出示谱例,插入动画
(3)按节奏念读歌词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边打节拍边念节奏
(4) 解决难点
①出示谱例
②学习附点四分音符
x.=x + x
教师活动:教师示范,拿响板敲击节拍
提示:学生“愿”字要在响板声音之后再读出。
(5)完整朗读歌词。
教师活动:钢琴伴奏,学生按节奏完整朗读歌词。
评价及总结:过程性评价
2. 分句教唱
(1)复听歌曲,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聆听《国旗国旗真美丽》音频,学生跟着范唱轻声哼唱歌曲。
(2)出示谱例,分句教唱
教师活动:再次出示歌曲谱例,分句教唱歌曲。
教学注意:
①吸气时不要耸肩,口鼻同时吸气,把气息吸进腹部,吸气时不要发出过大的声音;
②注意“星”字的咬字,不要把字“咬死”,应发“ing”的音,不要发“eng”的音,教师可以示范两种发音的唱法,让学生比较。
③适时地提醒学生咬字吐音,发音要清晰,声音要连贯柔和,不要喊唱。
3. 歌曲处理,解决难点
过渡语:歌曲中有一个音符的旁边多了个“点”,你们发现了吗?这句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范唱这句歌词
过渡语:为了表现出我激动的心情,所以把“我”字唱得长一些、着重一些。
教师活动:再次示范这个乐句的唱法。
4. 完整演唱
(1)演唱歌曲
学生活动:随《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学生完整演唱。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每句最后一个音不要拖长,留出换气口。后两句抒发了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要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最后“亲亲您”要唱得轻一些,可以让学生想象轻轻地亲吻母亲脸颊时的感觉。
教师评价及总结
(2)准确演唱
教师活动: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唱。
(3)轻唱歌曲
过渡语: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歌曲演唱时更加整齐呢?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练习吸气和开始演唱。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挥手势摆出时要注意力集中,教师起手时吸气,气息要吸进腹部,不要耸肩,要急吸缓呼。第一拍落下时开始演唱。
(三)歌曲表演
1. 创编动作
学生活动:随歌曲伴奏,学生边唱边创编表演动作。
2. 歌曲表现
学生活动:个别学生单独表演,其他学生演唱歌曲。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
3. 集体表现
学生活动:边演唱边表演
参考动作(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表现,教师可参看以下动作创编)
歌词
动作
“国旗国旗真美丽”
双手手心相对,左右摆动。
“金星金星照大地”
五指分开,在身体两侧由上至下,转动手腕,闪烁状。
“我愿变朵”
双臂抬起,双手手心贴向胸前。
“小红云”
双手在胸前呈小花状。
“飞上蓝天”
做飞翔状。
“亲亲您”
双手合十贴到脸颊,陶醉状。
(四)拓展学习,课堂小结
1. 拓展学习
过渡语:我们还有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你们听听和我们学到的歌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活动:谈感受
2.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用歌声表达了对国旗的爱,还可以用什么表达你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呢?(学生回答出图画,剪纸等。)
课后反思:
《响板和碰铃》教学设计
(器乐课)
一、教材分析
响板:碰奏体鸣乐器,流传于西班牙民间的打击乐器。它以贝壳形的两块乌木碰击发音,最初是将两块乌木分别绑在拇指和中指上,后改于握掌心内碰奏,或装在一木柄上碰奏,或以双手持板碰击。响板发出坚硬的哒哒声,活泼而清脆,富有特色。响板用于西班牙的歌舞音乐,也出现在艺术音乐中。
碰铃: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两个钟形铜片,顶端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相击作声。演奏时,两手各执一铃,铃口朝上仰举于胸前,互相碰击而振动发音,有时也用单棰击奏。碰铃虽无固定音高,但声音穿透力强,音响清越,音色优美动听,常配合优雅、抒情的曲调演奏。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种打击乐器的外形、音色,能用正确的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2. 能正确地读或拍出二声部合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碰铃和响板,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今天有两个新朋友和咱们一起上课,看它们是谁?”
PPT:出示小猫、小鸭图片并点击图片发出它们的叫声。
思考:两位新朋友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哪个叫声长,哪个叫声短?
学生活动:模仿动物的叫声
(二)节奏练习
1. 单声部练习
过渡语:“你来观察一下图片中的小猫叫了几声?”
(1)观察模仿小猫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模仿
PPT:出示图片
miao
miao
miao
miao
(2)观察模仿小鸭子
过渡语:“图片中的小鸭子叫了几声?你能模仿它的叫声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模仿声音
PPT:出示小鸭子的图片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2.找关系
(1)观察理解
过渡语:“你能看出来小猫的叫声和小鸭子的叫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出示小猫和小鸭子的图片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PPT:出示图片
miao
ga
ga
教师总结:小猫叫“mi ao”一声时值是两拍。小鸭叫“ga ga”两声总时值是两拍。我们拍一下手是一拍,所以小猫应该拍两下手读一个,小鸭应该拍一下手读一个。(学生集体拍手练习连读。)
3. 分声部合读。
(1)师生配合。
教师活动:读“小猫”部分
学生活动:读“小鸭”部分,使学生体会、听辨声部间的关系。
PPT:出示图片
miao
miao
miao
miao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2)角色扮演
过渡语:“我们边模仿它们的动作边模仿叫声,怎么样?”(师生可交替,互换)
教师活动:扮演角色,利用动作表现并与学生合作完成。
学生活动:扮演角色,利用动作表现并与学生合作完成。
(3)生生合作
过渡语:“我们分成两组,分别模仿这两个小动物吧!”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两个动物,两个声部共同进行。
(三)乐器学习
1. 声音听辨
过渡语:“看我们的课堂上又有人来了?请你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吧!你来猜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教师活动:分辨点击两个音响
学生活动:学生听辨声音,并与图片连线
2. 认识外形
过渡语:“这两件乐器长得都特别有特点,你看这个前面长得像铃铛,只有碰击才能发出声音的叫做‘碰铃’,而另外一件上下各有一块板,通过按压发出声响,所以我们叫他‘响板’”
教师活动:介绍两件乐器,并从外形上分析辅助学生认识和记忆
3. 选一选
过渡语:“如果我们用它们来给我们的小猫和小鸭子的叫声伴奏,应该如何选择呢?”
启发学生:根据声音的长短进行选择。
学生回答:碰铃——小猫;响板——小鸭。
4. 了解演奏方法
(1)播放视频了解演奏姿态
过渡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正确演奏吧!”
(2)模仿演奏
学生活动:根据视频学生模仿乐器正确的演奏姿态
(3)游戏
过渡语:“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学生活动:分成两组,每组拿一种打击乐器(没有乐器的同学徒手),边模仿叫声边用乐器伴奏。
提出要求:学生用乐器模仿时注意演奏出相应的时值。
(四)歌曲伴奏
1. 合奏练习
PPT:出示图片
Miao
Miao
Miao
Miao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学生活动:两组乐器同时进行演奏练习。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评价
2. 歌曲伴奏
过渡语:“我们可不可以为歌曲伴奏呢?”
学生活动:聆听音频《国旗国旗真美丽》,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并知道了怎样用它们为歌曲伴奏,同学们演奏得都非常好,希望以后你们都能成为演奏家。
课后反思:
《我爱北京天安门》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木琴独奏《我爱北京天安门》根据同名歌曲改编。以变奏的手法创作而成。
乐曲以变奏的手法创作而成。乐曲由前奏、主题、变奏1、变奏2、尾声构成。在手风琴活泼、欢快的前奏之后,木琴奏出《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主题旋律。第一次变奏在第一、第二乐句的结尾处做级进的旋律填充,后两个乐句由手风琴演奏主题,木琴以“0 X X X ∣”的节奏型伴奏。第二次是在主题基础上“加花”变奏。尾声在木琴奏出歌曲前两个乐句后,旋律由低向高级进坚强而结束。乐曲结构紧凑,木琴独特的清脆音色为乐曲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情绪。
木琴是一种有固定音高的乐器,由长短不一的木条构成,排列方式与钢琴的键盘相似。用两根木槌击木条发音,音色清脆。
二、教学目标
1. 欣赏木琴独奏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感受木琴的音色,体会音乐欢快的节奏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爱祖国的情感。
2. 能初步记忆乐曲主题,并能听出乐曲的主题旋律及其变奏。
3. 初步认识木琴和手风琴,能分辨木琴和手风琴的音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欣赏木琴独奏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能初步分辨木琴与手风琴的音色。体会音乐欢快的节奏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初步记忆乐曲主题,能听出乐曲的主题旋律及其变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1.1:看图片师生交流
(1) 幻灯片中出示北京天安门图片,并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的导语。
学生活动:交流
(2)教师提出:“你们对北京和天安门有多少了解?”
教师总结: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天安门就位于首都北京市区中心,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宿舍那个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同学们看看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央悬挂的正是毛主席的画像。(同时出示图片——天安门、毛主席)
活动1.2:熟悉主题旋律。
(1) 聆听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并提出:“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听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主题。
(2) 再次聆听歌曲,并提出:“你能试着按照歌曲的节拍一起拍拍手吗?”
(3) 朗读歌词(出示歌词)
(4) 跟随老师演唱。
(二)初听乐曲
活动2:初听乐曲,感受木琴和手风琴的音色。
(1) 教师提出:“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由乐器演奏的《我爱北京天安门》,你们听一听,乐曲中出现了几种乐器的声音。”
学生活动:初听歌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乐器的音色。
(2)教师介绍木琴和手风琴。幻灯片出示两种乐器的图片,单独播放木琴和手风琴的音响,介绍演奏方法。
学生活动:配合音响模仿木琴和手风琴演奏时的动作。
(三)感受乐曲
活动3:主题旋律捉迷藏。
(1)随着乐曲哼唱主题旋律。
(2)教师提出:“乐曲的主题旋律和同学们玩起了捉迷藏,它进行了变化,藏在乐曲中,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吗?每出现一次,请你们用手指表示出现的次数。”的导语。
学生活动:变聆听边用手指表示听到的次数。
利用图片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和变奏。
(3)再次聆听(幻灯片出示图片)。
(四) 拓展
活动4:听一听,哪段音响是由木琴演奏的。提出:“通过这首乐曲,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木琴的音色有了了解,下面我要考验大家的小耳朵了,听听下面两个音响,哪个是由木琴来演奏的。
《草原英雄小姐妹》片段(琵琶)
《我是人民小骑兵》片段(木琴)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木琴和手风琴,了解了木琴的演奏方法和它独特的音色,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歌声和琴声感受到了小朋友们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对毛主席的敬仰,然我们再次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来结束这节音乐课吧。
课后反思: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根据蒙古族民歌《红旗歌》的旋律填词改编而成的。歌曲旋律流畅,节奏工整、简洁,音乐形象鲜明,歌曲表现了蒙古族儿童热爱草原家乡的情感。
歌曲为四二拍,羽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为含有变宫“7”的六声音阶构成。其中“”四度上行跳进、“”五度下行跳进和“”八度下行大跳音程,具有典型的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能自豪地、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 学习几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随歌曲表演。
3. 简单的了解我国的内蒙古草原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自豪地、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能随着歌曲载歌载舞。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观看图片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看看这是哪里?(图片:草原、蓝天、白云、羊群、蒙古包)
2. 介绍内蒙古
教师语言:这里就是我国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内蒙古地图)这里有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成群的马牛羊,这里还有豪爽的蒙古族人民。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以畜牧业为生,他们居住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民性格豪爽、能歌善舞,他们喜欢骑马、摔跤、射箭,所以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
(二)学习歌曲
1. 聆听歌曲
(1)初听歌曲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好听的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请同学们先听一遍歌曲,听后说说你的心情和感受。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蒙古族儿童热爱草原家乡的情感,也表现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复听歌曲
教师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看着歌谱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感受一下蒙古族儿童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范唱)
2. 学习歌词
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语言:同学们先来读读歌词,老师读一句,你读一句。
要求:我们要读出蒙古族儿童对自己家乡的喜爱之情。
3. 学习歌曲
过渡语:你们读的真棒,让我们来一起唱唱这首歌曲吧,老师唱一句你唱一句。
(1)分乐句学习歌曲
第一句:
①教师范唱。
②语言:你们听听“飞彩霞”老师是怎么唱的。(唱)
方法:纠正后要连起来演唱。
第二句:
①教师范唱。
②同学们,在演唱歌曲时“的”我们要唱成di,“了”我们要唱成liao,(唱)你试试。你们听听我是怎么唱“小红马”的(唱),请你唱一唱。
第三句:
①教师范唱
②来,让我们加上两个动作唱一唱。(示范)
跟着老师唱一唱。
第四句:
①教师范唱
②同学们我们还要注意“的”要唱成di。(唱)请你再唱一遍。
(2)完整演唱歌词
语言:请你跟着老师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
语言:你能自己唱唱吗?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能感受到蒙古族儿童喜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吗?你能用歌声表现出这种情感吗?让我们再来演唱一遍《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载歌载舞
教师语言:老师刚才介绍了蒙古族人民不仅喜欢骑马、摔跤、射箭,他们还能歌善舞,让我们学习几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吧。先看老师做一遍(示范)
步骤:
1. 分解学习动作
2. 后完整的练习动作。
3. 跟歌曲练习动作。
4. 载歌载舞。
(四)课堂小节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感受到了蒙古族儿童热爱草原家乡的情感,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好好学习,长大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课后反思:
《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明快。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引以自豪,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江河。因此,赞美长江、黄河就是赞美家乡、祖国。歌曲为宫调式,但其中也蕴含了羽调式的因素。结构短小、精巧,音域在一个八度范围内。旋律平稳、流畅,朗朗上口,歌词和曲调都容易记忆,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适合低年级小学生唱的四三拍歌曲。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演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 演唱中体验歌曲四三拍的韵律。
3. 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和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喜欢演唱歌曲《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能够乐于参与并能表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演唱中体现出三拍子的韵律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大家看看这张图片,你发现这张地图上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出两个明显的线条。
教师小结:这两条线条是我国最著名的长江和黄河。许多音乐家都曾经在音乐作品中描写过长江、黄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首这样的歌曲。
(二)感受歌曲
1. 聆听歌曲、感受歌曲
过渡语:“歌词里边讲的大江、大河分别叫什么名字?”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说一说对歌曲的感觉。”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用中速演唱的抒情歌,三拍子常给人一种在湖上泛舟荡漾的感觉。
学生活动:听辨、体会歌曲情绪,学生随音乐晃动身体体会三拍子的韵律。
2. 认识长江、黄河
过渡语:“让我们通过视频感受一下长江和黄河的恢弘气势吧!” “从这段视频中,你对长江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总结: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引以自豪,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江河。
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指出长江和黄河的位置。
(三)分句学唱
1. 学习歌词
过渡语:“我们先来念读一下歌词吧!”
(1)念读歌词
教师活动:歌词谱例并带领学生分句读歌词。
(2)完整朗读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伴奏,完整朗读歌词。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2. 学习旋律
(1)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分小组哼唱旋律。
具体办法:教师钢琴伴奏或播放伴奏音频,部分学生用“Lu”哼唱旋律,另一部分学生随旋律有感情朗读歌词,第二段两组交换。
(2)自主完整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家乡,我爱祖国》音频,学生轻声哼唱。
3. 分句教唱。
教师活动:分句教唱,同时注意准确示范,并及时评价和纠正学生的演唱。
教唱要求:
A、用急吸缓呼的方法来呼吸,每句的中间不要换气。
B、气息要吸进腹部,演唱时感觉腹部用力,不要喊唱。
C、演唱时注意口型,嘴里好像含着水一样,口腔里保持一定的空间,要竖着张嘴,嘴要张大张圆。
4. 歌曲处理
(1)再次感受
过渡语:“教师再次演唱歌曲,你们来听听我们之间的演唱有什么不同?”
教师活动:带有感情地范唱。
学生活动:对比感受,并能模仿教师演唱
(2)完整演唱
学生活动:听音乐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
(四)打击乐器伴奏
过渡语:“歌声表达了我们对黄河,长江的赞美之情,大家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呢?”
学生活动:表演和乐器伴奏(可多次和交换演奏表现)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最后让我们用这种方式再次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吧!
课后反思:
《娃哈哈》教学设计
(歌表演)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娃哈哈》。
2、为歌曲进行歌舞表演与器乐伴奏。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愉快的感情演唱歌曲《娃哈哈》;
2、通过歌声和舞蹈动作,培养学生领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自由组合创编。
教学难点:
新疆歌曲的特点及节奏。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机、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学生随音乐的节拍随意舞进教室坐好。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体验新疆风景
师:老师今天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到了之后看看谁能告诉大家那个地方是哪里?(播放新疆风景视频)
生:新疆。
师:你真棒!对!是新疆。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居住着56个民族中的维吾尔族人民,他们也是我们中华儿女,我们要热爱她们,和他们紧紧地团结一起。
师:新疆的风景美不美?
生:美。
师:新疆不仅风景美,那里的人们还很热情呢!大家看叔叔阿姨给咱们准备了很多礼物。
生:葡萄,哈密瓜,大饼。
师:小朋友是不是现在就想去阿姨家做客啊?但是送礼物的阿姨说:“你们要利用这三种礼物学会歌曲《娃哈哈》的唱﹑跳﹑奏,我们这的小朋友能歌善舞,等着和你们一起唱歌舞蹈呢。”
三、唱歌
①初听歌曲,体会旋律的优美。
②学习节奏
葡萄 XX 哈密瓜X××
哈密瓜 葡萄 ∣ 葡萄 哈密瓜 ||
X×× XX ∣ XX X×× ||
③学习旋律
师:我现在把旋律请上去,你们用lu哼唱。
生:哼唱
(旋律的哼唱是对歌曲演唱的铺垫,能使他们唱的时候更容易和准确。)
④分组唱。
四、跳舞
1、师:同学们唱得即准确又好听,但是舞蹈怎么办呢?(老师放音乐,自己表现)
师:新疆维吾尔族的小朋友能歌善舞,我们班的同学聪明伶俐,老师教你们一段和他们比一比,好不好?
2、播放《娃哈哈》歌曲,老师教学生学,邀请一部分学生在台上表演。
(学生在边舞边听歌曲中,即愉悦了心情,培养了音乐兴趣,协调了身体与音律的配合,还能在反复听、动中学会了歌曲。所以到后来学生是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场面是载歌载舞。)
五、 演奏
师:阿姨的葡萄和哈密瓜我们已经用上了,那么阿姨给我们的饼可以干什么?
师: 出示铃鼓图片,用铃鼓给《娃哈哈》伴奏。指出不足进行加强练习。
(培养学生协作、协调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和新疆的小朋友一样能歌善舞,那么我们就和新疆的小朋友一起想跳的就跳,想唱的就唱,想奏的就奏吧。
(培养学生敢于表现音乐的能力,也在游乐活动的同时爱上音乐。)
六、小结
师:看见大家在《娃哈哈》的学习中快乐地展现了那么多的才艺,希望你们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也幸福快乐的茁壮成长。下课
生:学生随音乐跳着新疆舞出教室。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都是好朋友
《找朋友》教学设计
(读童谣)
一、教材分析
《找朋友》是一首二拍子的童谣。通俗易懂的内容充满情趣,在少年儿童中广泛流传。在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以一个格子代表一拍的时值,形象、直观。 “声势”的运用,是一、二年级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按照节奏读童谣,进行初步的“声势”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照节奏朗读童谣《好朋友》,用拍手、跺脚等动作为童谣伴奏。
四、教学难点
第四句的节奏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朋友
导语: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谁来说一说你好朋友的名字?
提问:你能按照这个节奏说出你好朋友的名字吗?老师也带来了,我的好朋友,你们看她是谁?听老师向你们介绍他:
1.按节奏读出朋友的名字
教师范读:
我的好朋友 名叫 圆 圆
教师讲解 :
如果你的好朋友叫三个字的名字,比如:王 小 一你会怎么读呢?
对了,按照节奏读出来就是:我的好朋友 名叫 王小 一
哦,是不是还有叫四个字名字的小朋友呢?那他们的名字按照这个节奏要怎么介绍呢?想好了吗?其实也很容易,我们就在每个方框中安排两个字,比如:我的好朋友,名叫才旦卓玛,你们学会了吗?
2.加入声势——脚的练习
导语:下面我们加上跺脚的动作为我们的童谣伴奏,和老师一起试一试,
教师示范喊口令 1 2 3 4跺脚一次,多做几次就熟练了吧,那我们就边读童谣边用脚来伴奏,准备,开始。师生一起读,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还是很容易得对吗?
3.加入声势——拍手的练习
那么,老师要增加难度喽,同学们请看,请你们自己来试一试,可以了吗?没关系,和老师一起做吧,准备,开始
(二)学习童谣《找朋友》
1.聆听范读童谣。
2.教师给出节奏,进行半句的教读。
同学们注意这一句:
难点:找到一个朋 友
你我大家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嘿
3.教师整行范读,学生学习。
导语:听老师读一行之后,同学们再来读,准备开始。
4.完整读童谣。
同学们,我们稍慢一些,完整的朗读这首童谣《找朋友》好吗?
你们能完整地读出来了吗?那么,我们稍稍加快一些速度试一试,准备,开始。
(三)学习声势伴奏读童谣
导语: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按着节奏完整地朗读这首童谣了,我想你们也很愿意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样来表现这首童谣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表演。播放录像
1.介绍动作
导语:他们表演得怎么样?真的很不错,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脚踏一次,拍手一次交替进行,你们也来练一练,敬个礼时和你的好朋友相互做出敬礼的动作,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之后我们介绍出自己的朋友既可以了,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教师朗诵,完整示范
2.播放音频,边做动作边读童谣。
下面,我们伴随着《找朋友》的童谣,再次表现吧。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童谣《找朋友》,并且用拍手和跺脚的方式来为它伴奏,你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这首童谣呢?或许可以利用打击乐器或者身边能够发出声响的物体来为童谣伴奏,也可以在课下做游戏的时候玩一玩,好吗?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
《好朋友》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好朋友》是一首热情真挚的儿童歌曲,由两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可分为两个分句,在1、2句及结尾处加入了小过门,每个小过门处拍两下手,第11小节处还要热情地喊:“嘿!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唱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朋友间亲密无间的真挚感情,不要喊唱,拍手处和“嘿”处要整齐,不能抢拍。拍手处学生可能习惯拍成“ X X X ”的节奏,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习惯于最后一句唱完边拍手边喊“嘿”,要反复练习。“一起游戏笑哈哈,一起歌唱乐悠悠”这两句歌词可以让学生进行歌词改编演唱,可只改编一个词也可一整句改编。
二、教学目标
1. 背唱歌曲《好朋友》。
2. 创编新的歌词演唱。
三、教学重、难点
1. 加入声势演唱歌曲。
2. 创编歌词演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分别问三名同学你有好朋友吗?你和你的好朋友在一起都干什么?
生:做游戏、学习……
教师:一个人没有朋友行吗?对,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朋友。都需要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好朋友有关的歌曲。
(二)学习歌曲
1. 动作感受歌曲
老师现在给大家听一首和好朋友有关的歌曲,你听听歌里都唱了些什么?
聆听《好朋友》范唱。
提问:歌中都唱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都是好朋友等。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表现好朋友们在一起游戏、歌唱的。
提问:乐曲中除了演唱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拍手的声音。
教师评价并再次提问:对!我们来听听,共有几处拍手声音?
学生听辨拍手次数并回答。
教师总结,提出听赏要求:在歌曲过门处随音乐一起拍手(3处)。
学生边听边随音乐在过门处拍手。
提问:小朋友们在游戏时兴奋地喊叫起来。你听到了吗?出现在歌曲哪里?
学生回答:“嘿嘿”在歌曲最后一句演唱完。
观看《好朋友》动画,按要求在过门处拍手并在最后一句后有节奏地轻声喊出“嘿嘿”。
2. 学习歌词
出示《好朋友》歌词谱例,带领学生拍手读歌词。
学生分句跟随教师读歌词。
教师总结评价,请学生自己完整读。
学生拍手读歌词。
3. 演唱歌曲
教师播放《好朋友》范唱。
出示《好朋友》歌曲谱例。
学生跟随范唱轻声模唱歌曲。
教师分句教唱,学生分句学唱。
教师总结,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不能喊唱。
学生集体完整演唱歌曲。
(三)表演歌曲
师:在小过门处除了拍手,能不能加其他动作?
生:可以加一些拍肩、拍腿、握手等动作。
教师总结,并请学生分组设计动作进行表演。
学生分组讨论后练习。
教师总结并请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四)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可以和好朋友在一起游戏、歌唱,还可以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演唱创编后的歌曲(将“游戏”、“歌唱”改成“跳舞”、“画画”)。
提问:听听老师和好朋友在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听后回答。
出示《好朋友》歌词创编曲谱:
要求学生在红色字的部分进行改编并演唱。
学生创编练习。
教师评价总结。
学生加入动作完整表演创编后的歌曲。
欣赏视频:《好朋友》舞蹈表演。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对好朋友的友好,下课以后请你们还要用行动来表现出对同学和好朋友的友好啊!
课后反思:
《洋娃娃之梦》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洋娃娃之梦》是一首儿童钢琴曲,入选全国钢琴考级曲目。作品通过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型的变化,刻画不同的意境,描绘了洋娃娃富于童趣和幻想色彩的生活。作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行板《摇篮曲》、中速《洋娃娃的梦》、小快板《洋娃娃的舞蹈》。
第一乐段为3/4拍摇篮曲。旋律轻柔圆润,带着柔和的色彩,营造出睡意朦胧的夜晚情景,音乐渐减弱,越来越轻柔,表示洋娃娃睡着了。第二乐段比第一乐段速度要快,四四拍、中速,旋律以八分音符节奏出现,音乐顿时显得欢快起来,轻轻上扬的旋律走向,增添了音乐欢快的情绪,勾画出充满诗情画意并富于幻想的主人翁形象。结束处突然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和旋强音。第三乐段是2/4拍的小快板,表现洋娃娃的舞蹈,在音调的处理上是快速而富于跳跃的舞曲音乐,旋律急促、活泼、跳跃,音乐轻盈,铿锵有力,在喧腾旋转的音乐形象中结束全曲。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说出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2.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分辨三个乐段的不同情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欣赏一段音乐,请学生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选择钢琴。教师简单介绍钢琴。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一共88个键,受到作曲家钟爱,被称为乐器之王。看图片认识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
(二)分段欣赏乐曲
2. 欣赏第一乐段
(1)请小朋友再次欣赏这段音乐,为音乐选择速度和图片。
(2)出示第一乐段的旋律,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用“u”唱一唱,身体随音乐晃动,感受音乐的情绪。
3. 欣赏第三乐段
(1)学生欣赏并根据音乐选择速度和图片。
(2)出示旋律谱,再次欣赏,感受音乐情绪。
对比第一乐段的乐谱,小音符们挨的近了,所以节奏紧凑了,这就是音乐听起来速度比较快,情绪比较欢快的原因。
4. 完整欣赏
(1)学生完整欣赏乐曲,并说说刚才欣赏的两段音乐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
(2)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洋娃娃之梦》的第一和第三乐段。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乐曲的第二乐段。欣赏第二乐段,并说说乐曲的速度。
(三)完整欣赏和小结
1.出示完整谱例,再次完整欣赏乐曲。
说说三个乐段的不同情绪,给三个小乐段起个名字。
2.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的乐曲《洋娃娃之梦》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洋娃娃的梦是愉快的还是忧伤的?从乐曲中我们知道,小音符们站的远,音乐的节奏可能就会比较舒展,音乐柔和优美;而小音符们站的很近,节奏就可能很紧凑,音乐欢快活泼。希望小朋友们也有快乐的梦。
课后反思:
《两只小象》教学设计
(歌表演)
一、教材分析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儿童歌曲,一段体结构,五声宫调式。歌曲以有规律的节奏配以亲切的曲调,描绘出小象用长鼻子互相问好,一同在河边嬉戏的生动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小动物喜爱的心理特征,调整教学活动以适合他们的内心期待。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使他们认识到了动物以及大自然保护和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两只小象》,并能背唱。
2.引导学生聆听歌曲《两只小象》,感受三拍子的韵律,熟悉歌词描绘的情境。
3.引导学生为歌曲编配简单的形体动作并进行表演。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并学唱歌曲《两只小象》。
2.为歌曲创编肢体动作并进行表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大象的图片。
提问:
图片中是什么动物?它们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请学生用动作模仿大象。
教师:有一首歌曲中唱的就是小象,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
1. 看动画模仿
欣赏歌曲《两只小象》动画。
教师:动画中小象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打招呼……
教师:小象打招呼的方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并模仿)
教师评价总结。
2. 感受三拍子韵律
聆听歌曲《两只小象》音频。
要求学生随音乐的韵律来模仿小象走路的样子。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欢快活泼的……
教师总结并再次播放歌曲请学生模仿感受。
3. 学习歌词
(1)教师出示《两只小象》歌词节奏谱例。
请学生用2拍子拍节拍的方式,边拍节拍边按节奏读歌词。
学生拍节拍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评价,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提示学生空拍处要停顿一拍。
学生再次拍节拍按节奏读歌词。
(2)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跟琴读歌词。
(3)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边模仿小象的动作边读歌词。
4. 学唱歌曲
(1)欣赏《两只小象》歌曲欣赏。
学生听音乐轻声演唱歌曲。
(2)教师分句教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学生分句学习,可边唱边模仿小象的动作。
学生再次分句学唱第一段歌词。
(3)教师伴奏,学生自己演唱歌曲第二段歌词。
教师评价,纠正错误后学生再次演唱第二段。
(4)完整演唱歌曲《两只小象》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评价。
再次聆听歌曲《两只小象》音频,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三)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教师播放《两只小象》音频,学生自己创编动作表演。
学生分两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表演歌曲。
教师评价,请两名学生扮演小象单独表演,其他学生演唱歌曲。
学生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个别学生单独表演,其他学生演唱。
(四)课堂小结
我们和两只小象一起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团结友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的小伙伴友好,并有团结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课后反思:
《三角铁和铃鼓》教学设计
(学乐器)
一、教材分析
三角铁:用细钢条弯制成三角形的打击乐器。用一金属棒敲击,发音清脆悦耳,穿透力强,适宜做较简单的节奏敲击,也可将金属棒置于三角铁环内转动奏出“滚奏”效果。
铃鼓又称“手鼓”,由鼓框(一圈鼓框上开有若干长条型孔,每个孔中安装有一对小钹;有的铃鼓还在一圈鼓框上悬挂几个铜铃)和鼓皮两部分组成。 鼓框:一般为木质结构;小钹:铜制; 鼓皮:多用羊皮制成。铃鼓属单皮膜鸣乐器,直接用手敲击发声,无固定音高。具有简易、轻便的特点,演奏时一只手提鼓身,另一只手敲击鼓面,可同时发出鼓声和钹声。音色清脆、明亮,还可发出急速而美妙的震音。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种打击乐器的外形、音色。
2.能用正确的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3. 能正确地读或拍出二声部合奏。
三、教学重、难点
1. 认识三角铁和铃鼓,能分二声部为歌曲伴奏。
2. 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奏。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叫什么?一起唱一唱。
教师播放《好朋友》音频,学生跟音乐背唱歌曲。
教师:唱得很好,咱们用拍手的方式使歌曲显得更有活力,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歌曲更充满热情呢?
学生回答。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几种新的打击乐器,咱们用这些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吧。
(二)认识三角铁、铃鼓。
“捉迷藏”一
学生分别说出两种乐器名字。
教师总结,说出正确名称“三角铁”“铃鼓”。
学生复述乐器名称。
教师拿乐器实物,请学生观察实物,找出乐器特征,为学生做介绍。
学生认真听教师介绍并观察乐器实物。
(三)演奏乐器
“捉迷藏”二
教师演示三角铁、铃鼓。
请学生分组拿乐器讨论演奏方法。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教师总结:
1. 三角铁在演奏时缺口放在下方,手不能直接握住三角铁,否则声音不清脆悦耳。可以用金属棒直接敲击,也可以将金属棒放在三角铁环内转动“滚奏”。
2. 铃鼓可以要用手指肚去迎面敲击,也可以晃动钹片发声。
教师演示三角铁、铃鼓。
请个别学生拿铃鼓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演唱歌曲并徒手伴奏。
教师评价总结,刚才伴奏的学生将乐器交给旁边同学再次为歌曲伴奏。
(四)多声部伴奏
用三角铁、铃鼓。
例:
要求:请你为节奏谱选择乐器。
学生讨论为节奏谱配乐器。
教师总结:三角铁可以演奏出长音,用第一个节奏谱最适合;剩下的留给铃鼓。
“捉迷藏”三
学生分组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师评价,让学生分组练习,交换乐器和节奏型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演奏。
(五)课堂小结
汇报演出,教师播放歌曲,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没有乐器的学生徒手伴奏,个别同学做动作演唱歌曲。
同学们的演出让歌曲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了,这些小乐器也功不可没,请不要忘了它们。
课后反思:
《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弘扬民族团结的儿童歌曲,节奏鲜明欢快。歌曲为一段体,平行结构,第一、二乐句与第三、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结束句最后结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具有总结性和抒情性。歌曲中多处连线,教唱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了解圆滑线和延音线的不同唱法。歌曲具有欢快的节奏型,适合边唱边舞,可以激发学生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能背唱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 能创编简单动作表演唱。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清晰、准确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用歌、舞的形式表演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
学生:56个。
师:你们说得对。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但各个民族的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来聆听一首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动画。
(二)学习歌曲
1. 感受歌曲
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的速度是较快还是较慢?
聆听音频《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范唱。
学生边听边徒手用“ X — ”的节奏,模仿演奏三角铁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要求学生再次欣赏时模仿其它乐器演奏的动作伴奏。
2. 学习歌词
演示《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歌词节奏谱例,带学生分句读歌词。
学生随教师按节奏分句读歌词之后完整练习读词。
学生完整随伴奏读歌词。
提问:读歌词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老师弹了多个音,你却读了一个字?
学生回答乐谱中音符上面有连线的地方。
再次学生读歌词,验证是不是这样。
教师总结:这些连音线有的叫圆滑线,有的叫延音线。圆滑线下可以有多个音,演唱时这些音唱一个字,延音线只连接两个音,演唱时多个音唱一个字,就是把这个字延长。
学生复述并再次跟琴完整读歌词。
3. 歌曲学唱
演示《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歌曲谱例,听唱法分句教唱。
学生分句学唱歌曲。
教师完整范唱,学生张嘴不出声音为教师配口型(默唱)。
教师评价总结,再播放歌曲时,请同学们轻声演唱。
播放音频《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范唱,学生轻声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评价并总结,学生集体用自然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欣赏:《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三)歌曲表现
这首歌曲中唱到各族小朋友们在一起唱歌跳舞。歌曲我们唱会了,如果能载歌载舞就更好了。各族小朋友们欢乐的舞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欣赏两段不同民族的舞蹈,请同学们认真看,试着学习舞蹈片段中的动作,把这些动作加入到我们的歌曲中边歌边舞。
播放视频:彝族舞蹈视频及藏族舞蹈视频。
学生观看舞蹈片段并模仿其中简单的动作。
师生共同讨论,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学生加简单舞蹈动作表演唱。
教师评价总结。
集体背唱歌曲,个别学生舞蹈表演。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希望同学们能像歌中所唱的一样,团结友爱,共同成长。
课后反思:
《拍手唱歌笑呵呵》教学设计
(集体舞)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并能用唱名模唱感兴趣的旋律片段。
3.能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发声演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并伴着歌声进行拍手游戏。
教学重难点
《拍手唱歌笑呵呵》中长拍音的保持处理,唱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课前准备
钢琴、音响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课间你们会和好朋友玩些什么游戏呢?
(学生回答,有两种情况。)
1.情况一:有学生回答“拍手游戏”。
师:喔!老师也喜欢,谁来和老师玩这个游戏?
(老师邀请学生游戏)
2.情况二:没有学生回答“拍手游戏”。
师:哇噻!你们的游戏太有意思了,花样可真多呀!下课后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玩玩这些游戏,欢迎吗?
(学生回答)
师:现在,老师想邀请一位小朋友做一个游戏,谁愿意啊?
(老师邀请学生游戏)
二.趣味学歌:
1.教师范唱
师:这个游戏有趣吧!接下来老师要边唱边做这个游戏了。
(老师邀请一位小朋友继续玩拍手游戏,同时范唱,学生听赏。)
2.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师:你们想不想学着边唱歌边做这个拍手游戏啊?那就让我们每两个人一组,跟着老师来做一做、唱一唱吧。
(师生活动:在游戏中学唱歌曲。采用整体听唱与分句模唱相结合的方式学唱。学生可以提出演唱过程中感觉困难的乐句,由会唱的同学帮助解决,如无法解决就由教师帮助,直至学会歌曲。)
3.提高游戏难度,增加趣味性。
(游戏熟练后,教师在钢琴上变换速度弹奏旋律,忽快忽慢,学生跟着节奏相应地做拍手游戏。)
三.模唱歌曲:
1.欣赏比较两首不同旋律的《拍手唱歌笑呵呵》。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歌,歌名也叫《拍手唱歌笑呵呵》,你们想听吗?
(欣赏另一位作曲家颂今为相同歌曲谱写的歌曲)
2.模唱歌谱
师:小朋友,你们听了两首《拍手唱歌笑呵呵》,有什么发现吗?
生:(歌词相同,歌谱不同)
师:让我们来模唱第二首《拍手唱歌笑呵呵》歌谱。
四.我的创造:
师: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好玩吗?(好玩)更好玩的事还在后头呢!
(教师播放英国“Stomp”乐队演奏的“手”的打击乐片段)
师:这些动作和节奏都是可以自己即兴创编的,你们想学学吗?
(组织学生分组创编“手”的打击乐)
师:小朋友们个个都是音乐小天才,也能用一双手拍击出好听的音乐来,现在我们请各个小组来表演一下。
(学生表演、互评。教师给优胜者颁奖。)
五.小结
师:你的眼睛里有个我,我的眼睛里有个你。其实在我们的眼睛里,不仅有你和我,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人,我们要学会关爱别人,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人人都能成为好朋友。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小青蛙找家》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作品分析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欢快流畅,塑造了小青蛙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的形象。歌曲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为前奏,描写了小青蛙在东奔西跑地寻找自己的家,为歌曲主题的出现做了铺垫。歌曲中“跳跳、呱呱”的独白,刻画了小青蛙跳一跳、叫一叫的焦急神态。最后一句旋律平稳流畅,似乎表现了小青蛙历尽艰辛,终于回到家的愉快、喜悦的心情。
这是一首游戏歌曲,学生可以边跳边唱,增强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小青蛙找家》,体会小青蛙由焦急转为快乐的不同情绪。
2. 学生通过演唱和表演来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从小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用自信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力度的声音、不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表现出小青蛙找家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情,表达歌曲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 揭示课题
活动1.1 教师播放青蛙的音效素材,并提出问题:请你猜一猜这是谁?
教师语言:
同学们,欢迎你进入今天的音乐课堂,今天我将为你们介绍一位好朋友。
请你来猜一猜它是谁? (播放音效素材)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猜出来它是谁了,原来是只可爱的小青蛙。
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和小青蛙有关,叫做《小青蛙找家》。
(二)学唱歌曲
活动2.1 聆听歌曲 体会情绪
教师播放《小青蛙找家》的歌曲,并提出问题:听后请你说说你的心情?
教师语言: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听后说说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播放音乐范唱)
歌曲听完了,你的心情如何呢?是不是觉得这首歌曲很有意思,这几只小青蛙十分的天真活泼呢!
这首歌曲的情绪就是天真活泼的。
活动2.2 有节奏读歌词
1. 教师再次播放歌曲音乐,并提问:小青蛙是怎样找自己的家?
教师语言: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歌曲,边听边思考小青蛙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家呢?
你找到答案了吗。原来它是一边跳、一边呱呱叫的找到了自己的家。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节奏图
2. 教师指导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导语:请你跟随老师有节奏的读一读。
教师语言:
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青蛙找到自己的家吧。请你跟随老师有节奏的读一 读。跳 跳 (教师边拍手边读)
你来试一试吧,你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跳 跳
再来看看这条节奏,你自己能试着读一读吗?
真棒,老师都听到许多同学都能准确读出这条节奏了。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下面,老师想考考你的小耳朵,你能听出老师拍的是哪一个节奏吗?(教 师拍节奏)
你听出来了吗,答案是第一个。
再来听听第二条节奏是哪一个?
原来答案是第二个,你答对了吗?
好,老师想提高点难度,再试着读一读以下的节奏。让我们一起来读吧!你学会了吗?
下面,请你伴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完整的读读这首歌曲的歌词。(师弹琴伴奏 朗读歌词)
活动2.3 教师范唱 学习歌曲
1. 教师范唱,学生学唱。
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学唱。
2. 方法:采用接唱得方法学习歌曲。
读白由学生自主演唱。
注意:在“跳跳 跳,呱呱 呱!”的位置,学生容易演唱速度加快。教师纠正速度,保证歌曲速度统一。
3. 学生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
(三)处理情绪 表现歌曲
活动3.1 语言引导 体会情绪变化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小青蛙由找不到家到找到家后的心情变化。
提问:当小青蛙找不到家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它很着急。
提问:后来它经过努力,找到家后心情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回答:它十分高兴。
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变化,再来演唱歌曲。
活动3.2 设计动作 表现歌曲
教师播放音乐,随音乐设计跳得动作,表现歌曲。
随音乐演唱并加入动作。
导语:让我们来跟随音乐帮助小青蛙一起来找家吧。
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内容加入动作表演歌曲。
活动3.3歌词创作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换成其他的小动物来丰富歌词。
(可以变换成小鸡、小羊、小牛、小狗等小动物。)
(四) 课堂小结
教师导语:小动物们十分的可爱,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要爱护、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课后反思:
《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乐曲选自四幕歌剧《萨旦王的故事》,是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于1900年创作了这部歌剧。歌剧叙述萨旦王喜获王子后,因听信奸人的恶意中伤,将王后和王子装在桶里投入大海。但王后母子漂流到一个孤岛上幸存下来,王子成长一个勇敢、英俊的青年。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鹰袭击的天鹅,不料天鹅竟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在公主的帮助下,王子化作一只野蜂去寻找父王。这时萨旦王也派人寻找无辜的王后和王子,但奸人却千方百计阻止萨旦王。于是化作野蜂的王子痛蜇奸人。全剧最后在团圆与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野蜂飞舞》,a小调,活泼的快板。乐曲从快速下行的半音阶开始,形象地表现出野蜂呼啸飞行而至的场景。然后是上下翻滚的音流,旋律忽高忽低,力度时强时弱,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盘旋飞舞的形象。之后,旋律轻快而有力,表现变成野蜂的王子痛蜇坏人的情景。接着,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力度减弱,则描写野蜂的离去,渐渐消失在远方……
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野蜂振翅疾飞的情景。不同版本的演奏,在速度方面会有很大差别。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速度、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时的作用。
2. 能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借助肢体动作、语言、线条、图形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3.喜欢这首音乐作品,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野蜂形象。
教学难点:
能够感受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并用肢体动作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听辨音乐形象,揭示课题
1. 听辨音乐形象
出示图片:三种动物——大象、野蜂、小猴。
师:同学们,图中有三种动物,老师给大家听一段音乐,你们听,音乐表现的是哪种动物?
播放音乐片段(野蜂盘旋飞舞)。
学生听辨出音乐所表现的动物是野蜂。
师:大家都选对了。
2. 揭示课题
点击出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管弦乐合奏曲《野蜂飞舞》,让我们听听,乐曲中野蜂飞行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播放全曲,学生聆听。
学生听辩出乐曲中野蜂飞行的速度是快的。
师:这些野蜂飞得这么快,到底要去干什么呢?
(二)介绍故事梗概和作曲家,感受本曲的音乐表现内容
1. 老师讲故事。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这个故事来自一部歌剧《萨旦王的故事》:萨旦王外出打仗,没见到儿子出生。两个坏人诬告皇后生下的是一只怪物。萨旦王听信谗言,将皇后和王子装在木桶里投入大海。多年以后,王子长成一个勇敢的青年。在一位公主的帮助下,王子变成野蜂去寻找父王。此时,萨旦王也派人寻找皇后和王子,但坏人却千方百计地阻止。于是,变成野蜂的王子痛蜇坏人。最后,全剧在团圆与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2. 介绍作曲家
师:这部歌剧,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的。《野蜂飞舞》这首乐曲是第二幕第一场中的插曲。
(三)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1. 聆听音乐,学生随音乐做动作,表现听到的野蜂形象。
师:让我们先来听乐曲的第一部分,请你们边听边做动作,体会“变成野蜂的王子急着去寻找父王”的形象。
2. 说一说:
(1)启发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
提问:第一部分音乐什么情绪?
启发学生回答(紧张的、兴奋的情绪)
(2)乐曲的节奏是舒展的还是紧凑的?
学生说出乐曲的节奏是紧凑的。
师:紧凑的、连续不断的节奏型,让我们感觉到野蜂振动翅膀的音乐形象。
3. 启发学生用语言和线条表现音乐形象。
提问:野蜂是怎样飞的?是什么样的路线?
出示两种线条:直线、曲线。
学生选择出野蜂的飞行路线:曲线,并用语言描述。
师:你们说得很好!野蜂忽高忽低地飞。它们的飞行路线不是直的,而是曲线形的。
再听第一部分音乐,请你们边听边音乐边用笔和纸把野蜂的飞行路线画出来。
4.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力度上的变化。
提问:乐曲表现的野蜂是一只还是很多只?
聆听音乐,启发学生回答(有时多,有时少)。
师:答对了。这是由于乐曲力度上的变化。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吧。
播放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四)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1. 感受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
提问: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
播放第二部分音乐。
启发学生说出:第二部分的音乐表现出野蜂痛蜇坏人的情景,情绪更加愤怒、坚决。
2. 聆听音乐,学生随音乐做动作,表现野蜂刺蜇的动作。
播放第二部分音乐,随音乐做刺蜇的动作。
3. 聆听音乐,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图形表示第二部分音乐形象。
播放第二部分音乐,出示图形:圆形、倒三角形。
学生会选出倒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选对了。用倒三角形可以突出第二部分音乐中短促的跳音。
(五)欣赏结尾部分音乐
聆听结尾部分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力度渐弱。
提问:乐曲的结尾,野蜂越飞越近还是越飞越远?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播放结尾部分音乐。
学生聆听后,回答出:野蜂越飞越远。
(六)完整欣赏
1. 感受乐曲的演奏形式——管弦乐合奏。
欣赏视频(管弦乐合奏)。
2. 学生判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体会乐曲速度、力度、旋律的特点。
出示备选答案:A 速度快,力度强弱多变,旋律起伏较大。
B 速度慢,力度强,旋律平稳进行。
学生选出正确答案:A。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野蜂飞舞》这首管弦乐曲,还了解到歌剧《萨旦王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它的作者: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
课后反思:
《声音的长短》教学设计
(知识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应该做到:音乐与律动的结合、音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这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先播放动物嬉戏的录像,让学生通过看、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初步感受声音是有长有短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组合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然后让学生用“×—、×、××”这三个节奏型说话,培养学生创造节奏的能力。最后播放一段2/4拍音乐,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本歌曲中的“×—、× 、××”。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2.用拍节拍读节奏,按节奏模仿动物叫声的方式表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3.让学生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4.培养学生模仿和创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和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
2. 在多声部中练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并提问:
1.图片中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
2.请模仿出这些动物的叫声。
教师:同学们学得真像!这些小动物的叫声有什么分别呢?
学生回答:有的长有的短……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声音的长短。
(二)认识音符
欣赏谁的声音最长谁的声音最短动画。
请学生模仿出动画中动物的声音,并说出谁的叫声最长,谁的叫声最短?(学生模仿并回答。)
出示三种节奏:
1. X — ︱ X — 二分音符
2. X X ︱ X X 四分音符
3. X X X X ︱ X X X X 八分音符
音符介绍:
二分音符时值为两拍,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八分音符时值为半拍。2拍子的拍节拍方式为第一拍强第二拍弱,强拍全手掌拍手,弱拍右手点左手的掌心。
(三)拍节拍学叫声
教师演示2拍子的拍节奏方式。(学生练习)
教师带领学生边拍节奏边分别读出动画中小动物的叫声。
学生自由练习拍节奏模仿动物叫声。
教师评价总结。
(四)分声部练习
1. 反应练习。
教师不规则地指动物图片,指到哪个动物学生就模仿出哪种动物的叫声。
学生拍节拍模仿教师指到的动物叫声。
教师评价总结。
2. 分声部模仿。
教师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读一个节奏。
学生分组练习读自己声部的节奏。
3. 个组进行多声部模仿动物的叫声。
教师评价总结,之后3组互换节奏再次多声部模仿。
(五)创编儿歌
教师出示创编的儿歌
例:
2/4 X X ︳X X ︳X X ︳X — ︳X — ‖
小 猫 走 路 静 悄 悄 Miao
2/4 X X ︳X X ︳X X ︳X — ︳X X ‖
小 鸭 走 路 摇 呀 摇 Ga ga
2/4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小 鸡 走 路 蹦 呀 蹦 蹦 跳 Ji Ji Ji Ji
1.教师带领学生拍节拍读儿歌。
2.学生自己拍节拍读儿歌。
3.学生边模仿小动物的样子边读儿歌。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创编,将八分音符的节奏也加入到儿歌中。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后学生再次边按节奏读儿歌边模仿小动物。
(六)课堂小结
小动物有自己的声音,你们还有什么喜欢的动物都可以模仿一下,看看谁的声音长谁的声音短。
课后反思:
《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是一首管弦乐合奏作品。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一曲。乐曲借用“进行曲”的体裁来刻画狮王及其行进时的威严。
乐曲《引子与狮王进行曲》一开始,便以钢琴的颤音形成威严的森林气氛。接着弦乐与两架钢琴一起奏出逐渐增强的音响,进一步渲染这种气氛。随后,钢琴用很强的力度ff 奏出音阶式的经过句,引出狮王进行曲。进行曲采用对比性中段的单三部曲式,先由两架钢琴以适度的快板奏出狮王行进的节奏,接着弦乐奏出狮王进行曲主题:
沉重有力的顿音,浑厚低沉的旋律,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神态和坚实的步伐。这主题重复一遍之后,出现了由低音区的半音阶经过句组成的模仿狮子吼叫的对比性中段。然后,钢琴在高音区再现狮王主题,最后在狮子的吼叫声中结束。
二、教学目标
1. 感受乐曲的情绪,体会音乐所表现的形象。
2. 能够模唱出乐曲的主题,体会音乐所表现的形象。
3. 理解音乐作品,创编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够模唱出乐曲的主题,体会音乐所表现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
理解音乐作品,创编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片断欣赏:
1. 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小鸟”主题。
(1)【导言】谁来说说,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哪种动物?(小鸟、小兔子、小猴子……)
(2)问题:为什么你们认为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小动物呢?音区是怎样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在高音区、速度比较快)
(3)学生活动:学生安静聆听乐曲,并回答问题
(4)学生随音乐模仿小鸟飞行动作。
2.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选曲“大象”。
(1)谁来说说,这首乐曲表现的是那种动物?(老虎、狮子、大象……)
(2)问题:为什么你们认为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大动物呢?音区是怎样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在低音区、速度比较慢)
(3)学生活动:学生安静聆听乐曲,并回答问题
(4)学生边听乐曲,边模仿大象走路的样子。
(5)学生小结:
乐曲名称
音区
速度
《彼得与狼》中“小鸟”的主题
高音区
稍快
《动物狂欢节》选曲“大象”
低音区
慢
(二)初听《狮王进行曲》,感受音乐形象
1. 听乐曲,感受音乐的形象
(1)教师播放《引子与狮王进行曲》
(2)学生认真聆听,感受音乐形象。
2. 教师出示课题。
【导言】这首乐曲处于低音区,这种音乐的声音听起来很威武、雄壮,一般都是描写那些比较威武、凶猛、强悍的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狼、鳄鱼等等,这段音乐就是描写狮子的,名字叫《引子与狮王进行曲》。
3. 观看视频 教师介绍狮子生活习性
(1)教师播放视频并介绍狮子的生活习性:
狮子是哺乳动物,身体长约三米,四肢强壮,尾巴细长末端有一丛毛,雄师的颈部有长鬣,全身毛棕黄色,长于非洲和亚洲西部,捕食羚羊、斑马等动物,吼声很大,有“兽王”之称。
(2)学生谈感受
4. 介绍管弦乐合奏相关知识
(1)什么是管弦乐合奏?
(2)《引子与狮王进行曲》中出现了哪些乐器?
(3)介绍钢琴和弦乐知识。
(三)分析作品,感受体验
1. 演唱作品主题旋律。
(1)观察黑板上的主题旋律
(2)用“lu”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2. 分段欣赏《狮王进行曲》。
(1)聆听乐曲的引子:
① 乐曲的引子部分的力度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②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并回答问题
③ 教师讲解什么是“渐强”
(2)听辨乐曲的主题部分:(学生分组进行听辨)
第一组同学:当乐曲出现弦乐演奏主题时,学生模仿小提琴的演奏姿势(拉弦乐器),乐曲出现钢琴演奏主题时,学生模仿钢琴的演奏姿势(键盘乐器)。
第二组同学:表现狮王的主题旋律出现在那个音区?表现了狮王怎样的形象?
第三组同学:听狮子的吼叫声?狮子叫了几声?并用图形谱表示狮子的吼叫声,学生画后贴到黑板上。
(3)听主题再次出现:
① 主题旋律再次出现时是在高音区还是低音区?乐曲的结束部分在模仿什么声音?
② 学生活动:聆听并回答问题
3.完整欣赏《狮王进行曲》。
(1)当听到主题旋律时用lu模唱出来。
(2)当听到狮王在吼叫时,则用动作表现出来。
(3)讲述《狮王进行曲》的小故事
(4)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表演
(四)拓展
(1)介绍作品出处及作曲家:
《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是《动物狂欢节》里的第一首,作者是法国的圣桑。
(2)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其他作品片断。
课后反思:
《水族馆》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水族馆》是圣·桑创作的组曲《动物狂欢节的》中的一首作品、曲调平稳 柔和,由钢琴弹奏出清缓的琶音,犹如玻璃水族箱里清水的波动。长笛与弦乐奏出舒缓的旋律,表现了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的样子,描绘出水底世界的奇幻与神秘。
全曲为a小调、4/4 拍子、小行板,由单主题发展而成,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反复一次,第二部分为第一部分的模仿发展,最后有短小的结尾,结构清晰单纯。
高声部的音乐主题由小提琴加弱音器在高音区演奏,并用长笛的中音区予以重复,使音色柔和透明,又加用“钢片琴”,它的音响象银色的鱼鳞在闪烁。两架钢琴则用上下交织流动的琶音作为织体伴奏。主题后又接以由连续减三和弦构成的琶音节奏音群在两架钢琴上出现。
二、教学目标
1. 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2. 能够指着图形谱完整欣赏音乐并听辨乐器音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
3. 喜欢《水族馆》这首音乐作品,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 水草、鱼儿形象的感受以及乐器音色的听辨
2. 乐曲结构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课题
(1)初听片段,辨猜形象
师:请大家根据图示,(乌龟、袋鼠、鸡、鱼)边听边想象,猜一猜这首乐曲是描写哪种动物的?为什么?(播放乐曲片段)
动物狂欢节
(2)统一感知,揭示课题
揭示标题—《水族馆》选自《动物狂欢节的》第七首
2. 分段欣赏
欣赏第一部分
(1)说(联系生活,引出话题)
①师:同学们都去过水族馆吗?
过渡语:下面老师带大家去参观水族馆好不好?
(2)看(初听全曲,创设情境)
①出示视频资料,初听全曲。
②师:音乐中的小鱼是怎样游的?(慢慢的、悠闲地)逐个出示小鱼图片两张分别标注“慢”和“轻”(音乐要素渗透)
③师:除了小鱼,水族馆里还有什么?(水草、海星、螃蟹......)出示图片贴在黑板上。(创设情境)
慢
轻
过渡语:小鱼看到我们来了,它和水草想用吐泡泡的方式给我们唱首歌你们想听吗?(想)
(3)想(复听主题,感知结构)
①看图形谱欣赏:感受主题旋律以及第一部分演奏的次数(2次)听第一部分音乐,看教师画出第一部分图形谱
师:从图形谱中你发现什么?左右两边的图形怎么样?(一样)
②师:说明这一部分旋律演奏了几次呀?(两次)在音乐中称作“反复”用符号“”表示。
过渡语: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小鱼的泡泡串起来好不好?(好)
(4)画(再听主题,感知旋律)
随教师用彩条为乐曲第一部分画出旋律线:感受旋律音高。
①学生用手指随教师划出第一遍旋律线。(教师带领)
②学生独立拿出彩条划出第二遍旋律线。(学生独立完成)
过渡语:下面让我们变成小鱼到水中遨游吧!
(5)演(三听主题,体验角色)
①动作表现乐曲第一部分:明确第一部分反复的旋律结构。想象在波光粼粼的水下世界畅游的感受。(加入纱巾穿行)
(6)猜(四听主题,辨别乐器)
师:水中游是什么感觉呀?(清澈、凉快)这波光粼粼的水声是用钢琴演奏的。(出示钢琴图片)
欣赏第二部分
(1)读谱
看图形谱欣赏第二部分:了解音乐表现内容。
(2)创编
如果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条小鱼,那第二部分描写的是什么画面?你能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吗?(引出结尾部分渐远渐弱的力度感受)
3. 完整欣赏
(1)跟图形谱欣赏全曲。
(2)自由动作表现全曲,情感体验。
4. 课堂小结
肯定学生的学习。
★评价:鼓励发言、参与音乐活动积极的小组,奖励胸贴。
课后反思:
《小蜻蜓》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五声宫调式,四三拍,有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刻画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境。
歌曲第一、第二乐句节奏比较舒缓,旋律以级进(五声音阶)为主,表现了蜻蜓盘旋飞舞的形象。
第三乐句节奏发生变化,旋律进行与语言结合紧密。
第四乐句上行4度后,又连续上升,最后稳定的结束在主音上。
似乎是对小蜻蜓辛勤劳动的赞许,歌曲通过对小蜻蜓的赞美,告诉学生,要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 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情绪。
2. 体会三拍子歌曲的节拍规律。
3. 乐于参与歌曲表演,从歌声中体会爱护动物、爱护益虫。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 三乐句节奏掌握。
2. 体会三拍子歌曲的节拍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游戏
教师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你能猜到,它是谁吗?
头上两只大眼睛,
身体细长翅膀轻,
不吃粮食不吃菜,
是个捕蚊小英雄。
学生活动:思考答案
(二)新歌教学
1. 初听歌曲
教师过渡语:相信聪明的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答案啦,你猜的对不对呢?就让一首好听的歌曲,帮我们揭晓答案吧,你听……
学生活动:初听歌曲,熟悉歌曲内容
2. 体会情绪
(1)教师简要介绍小蜻蜓,并引出复听歌曲,感受情绪。
学生活动:复听歌曲,感受优美抒情的歌曲情绪。
(2)再听歌曲,感受情绪的同时心中默唱。为学唱做铺垫。
3. 歌词节奏
(1)读歌词
教师导语:这么好听的歌曲,有些同学一定有些迫不及待的要学会它啦,那就快让我们按照节奏,读读歌词吧!
教师导读,学生跟读。
(2)纠正难点。教师导语:小蜻蜓刚刚告诉老师,有一句好像同学们有些困难,我们来看看,哦,原来是这一句,注意观察,歌词中的这两个“不吃”节奏似乎不一样,你看到了吗?一个要读成不—吃,后边的要读成不吃—,我们来试试。
4. 歌曲学唱
(1)教师分句教唱。
(2)把握难点。教师导语:要注意我们刚才读歌词的时候说过的这个地方,听老师唱一次。你来试试。
(3)完整演唱。
5. 体会节拍
教师导语:你们一定是未来的小音乐家,学得真快。那就让我们加一点难度好吗?
(教师带学生拍手感受三拍子的音乐感觉)
学生跟随老师体会节拍。
6. 蜻蜓飞舞
学生跟随音乐模仿蜻蜓飞舞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轻柔舒缓。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语:小朋友们,小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记得要保护它哦!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了,让我们用歌声,和小蜻蜓说再见吧!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动画城
《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教学设计
(活动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开篇,教材中所列举的动画片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借由欣赏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对动画片的兴趣转移到动画音乐上来。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动画片段,让学生欣赏和演唱动画片中的歌曲,使教学活动更有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感受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经典的动画片主题曲、主题歌。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生观看动画片,对动画片中的歌曲产生记忆并能简单哼唱动画片里的歌曲。
(二)教学难点
体会动画音乐与动画片间的联系,并能初步体验对动画情节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言:“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首歌曲吗?”
1. 初听《花仙子之歌》。
PPT:播放歌曲《花仙子之歌》
学生活动:学生听辨并思考
2. 引出课题
过渡语:“你们还看过哪些动画片呢?”
预设答案:黑猫警长、喜洋洋、大耳朵图图……
(二)欣赏动画音乐
过渡语:“你们看过的动画片真多,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进入一座“动画城”,欣赏非常好看的动画片。”
1.《雪孩子》
(1)欣赏动画片段。
思考:请你看这部动画片,看后谈谈你的感受和想法。
PPT :播放动画视频
学生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听辨插曲
过渡语:“动画片中的插曲你们注意听了吗?它在动画片中有什么作用?”
(3)欣赏主题、插曲
A、体会情感
过渡语:“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分别感受主题、插曲的不同情感)
预设答案:悲伤、优美
B、表现主题
过渡语:你能随着视频演唱吗?
学生活动:随音乐演唱歌曲。
2.欣赏《葫芦兄弟》《黑猫警长》
(1)连一连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听两段音乐,你来听听它分别是对应哪个图片?”
(2)唱主题
过渡语:“谁能唱唱主题曲?”
(3)感受歌曲
过渡语:“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动画形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动画音乐对动画形象的作用
PPT:播放《黑猫警长》视频片段、《葫芦兄弟》视频片段。
3.拓展
(1)学生拓展
过渡语:“谁还知道其他动画片中的歌曲,你来唱,我们来猜!”
学生活动:演唱动画片主题曲或插曲,其他同学猜一猜
(2)教师拓展
教师活动:准备学生不太熟悉的音乐并介绍,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
预设答案:
欣赏动画片《宝莲灯》主题曲《天地在我心》
《西游记》主题曲《猴哥》。
课堂评价:学生和教师分别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几个动画片的片段,也唱了不少动画片的主题曲,希望同学们以后看动画片时能学到更多动画片中的歌曲。
课后反思:
《一个师傅仨徒弟》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一个师傅仨徒弟》是国产动画片连续剧《西游记》的片尾曲,歌曲表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辛,洋溢着对师徒四人的赞美之情。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段8小节,节奏平稳,曲调起伏不大,表现师徒四人日夜兼程的情景。第二段是12小节不对称的结构,曲调由第一段结束音高八度开始,高亢激昂,连续使用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给人带来紧张的感觉,表现出西天取经路上危机四伏的境况。最后补充4小节,曲调趋于平稳,节奏也趋于缓和,带有总结性的意味。
二、教学目标
1. 欣赏国产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以及主题歌,能跟随音乐哼唱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2. 能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或用乐器模拟白龙马的蹄声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喜欢欣赏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在感受歌曲中的情绪变化的同时,并愿与参与歌曲表现。
(二)教学难点
模仿马蹄声为歌曲伴奏并随音乐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动画城里的动画人物特别的多,有的还非常的神通广大,你们看看今天谁来了?”
PPT:播放音频《一个师傅仨徒弟》
(二)分析歌曲
1. 初听歌曲,听辨音乐形象
过渡语:“音乐中都有哪些人物?” “他们是一部动画片里的人物,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
学生活动:初听歌曲,听辨音乐形象
2. 故事介绍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曲,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学生活动:了解故事梗概
3. 感受情绪
过渡语:“唐僧师徒西行路上可不是悠闲自在的,他们遇到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你们来听一听歌曲中有没有表现他们遇到危险的地方。当听到时请举手表示。”
(1)听辨内容
学生活动:听辨歌曲中的内容
(2)听辨情绪变化
学生活动:聆听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音频,感受情绪的变化。
(3)对比情绪
过渡语:“大家听得很仔细,那么你们举手前歌曲情绪是什么样的,之后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答案:前面 比较平和 表现白龙马平稳地走
后面 紧张 好像妖魔鬼怪出现了
(三)歌曲表现
1. 节奏伴奏
(1)模仿马蹄声
过渡语:“歌曲中一开始就提到了一个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他是谁?”“白龙马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功劳可是不小,你们能来学一学白龙马的蹄声吗?”
学生活动:用嘴发出声音模仿白龙马的蹄声。并随音乐为歌曲伴奏
(2)乐器伴奏
过渡语:“还可以用什么乐器来模仿这个声音?”
预设答案:双响筒
学生活动:再次聆听歌曲《一个师傅三个徒弟》音频,学生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为歌曲伴奏。
2. 乐器伴奏(如果学校没有乐器,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敲击发出声音,为歌曲伴奏)
过渡语:“你还能用哪些乐器为歌曲伴奏呢?”
学生活动:分小组选择乐器并为歌曲伴奏
3. 实施表现
学生活动:小组间活动并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很好听的动画片歌曲。通过聆听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歌曲中的人物描写,请学生模仿《西游记》中的人物听音乐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木鱼和双响筒》教学设计
(器乐课)
一、教材分析
木鱼呈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其状昂首缩尾,是一种木质乐器。演奏时左手持木鱼,右手持木槌敲击。木鱼大小不一,音高不同。经常使用的中型木鱼有五种,圆径7—16厘米。多用桑或椿木制作。在民族乐队中,备有音高不同、数量不等的成套木鱼,按五声、七声音阶或十二平均律排列组合,常用于轻快活泼的乐曲中,有时可独奏简短的乐句,或用来模仿马蹄声的音响效果。
双响筒:也叫双响梆子,木质,空心圆筒,声音清脆、明亮,左右两边音高不同,两音之间一般为纯五度关系。演奏时左手持双响筒,一般将发音低的置于左侧,右手用槌敲击,一边一下。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木鱼和双响筒这两种打击乐器,能听辨出它们不同音色。
2. 掌握木鱼和双响筒的正确演奏方法。
3. 能用木鱼和双响筒为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木鱼和双响筒,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
(二)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节奏为童谣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 考考你的小耳朵:
“今天,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小耳朵,我给同学们带来两种打击乐器,你们听听,是什么乐器?”
播放音频(三角铁的声音)。学生猜对。出示三角铁图片。
播放音频(碰铃的声音)。学生猜对。出示碰铃图片。
2. 说出这两种乐器的特点:
“这两种乐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总结出:三角铁和碰铃的声音长,而且都是金属做的。
(二)乐器学习
1. 过渡语:“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打击乐器的新朋友,它们都是用木头做的。看,它们来啦!”
点击,出示图片:木鱼和双响筒。
2. 认识木鱼
出示图片,介绍外形:木鱼的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好像是小鱼昂着头缩着尾巴的样子。
3. 演奏木鱼
出示图片:演奏时左手拿木鱼,右手用木槌敲击。
“让我们试试看,敲哪里的声音最好听?”
学生敲一敲,听一听。
老师敲一敲,哼几句,笑道:“哈哈,像老和尚念经!”
4. 认识双响筒
“我们再来看双响筒吧。”
出示图片,介绍外形:双响筒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空心圆筒,音高不同。
5. 演奏双响筒
出示图片:演奏时左手持双响筒,一般将发音低的置于左侧,右手用槌敲击,一边一下。
听一听:“你们听:声音清脆悦耳,真好听!”
想一想:“老师这样敲双响筒,你们觉得像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像马蹄声。
(三) 读童谣,用乐器伴奏。
1. “正好,有一首童谣,叫《唐僧骑马咚得咚》,咱们就用双响筒给童谣伴奏吧。”
读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教师示范,讲解难点节奏。
2. 敲双响筒给童谣伴奏
出示图片: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对应双响筒的节奏谱。
讲解:节奏谱中,一小节有两拍,一拍敲一下,先敲低音后敲高音。
老师带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敲双响筒。
播放音频: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评价: “嗯,真好听!”
3. 敲木鱼给童谣伴奏
“我们再用木鱼给童谣伴奏吧。”
出示图片: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对应木鱼的节奏谱。
讲解:节奏谱中,一小节有两拍,两拍敲一下。
老师带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敲木鱼。
播放音频: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评价:“哈哈!太有意思了!就像是唐僧在念经。”
4. 两种乐器为童谣伴奏
“那,我们要是两种乐器一起敲,不就是唐僧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念着经吗?让我们快来配合一下,听听效果吧!”
出示图片: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和两种乐器的合奏谱。
老师敲双响筒,请一名学生敲木鱼和老师配合。
评价:“效果很好!加上两种打击乐器伴奏,可真形象啊!”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种木头做的打击乐器——木鱼和双响筒,你们说说,这两种乐器有什么不同啊?”
学生说出:木鱼只有一个音高,而双响筒可以敲出一低一高两个音高;木鱼的声音比较结实,双响筒的声音比较清脆。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用这些打击乐器,为自己喜欢的童谣或歌曲伴奏,一定很好听哦!”
课后反思:
《唐僧骑马咚得咚》教学设计
(读童谣)
一、教材分析
《唐僧骑马咚得咚》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童谣,本套教材中选用的是樊家信的作品。童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由于各地区流传的略有不同,可以让学生把本地的歌谣与教材中的歌谣对比着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卡农练习,也可以让学生边表演边读歌谣。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能背诵歌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 能利用歌谣进行简单的“卡农”练习,培养学生声部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准确念读歌谣
(二)教学难点
后十六节奏的准确念读以及卡农的念读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引言:“你能说出图片中的人物是出自哪部动画片?”
PPT:出示图片
(二)学习歌谣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教大家聆听一首关于《西游记》的儿歌。
1. 了解动画形象
教师活动:完整念读歌谣(或播放歌谣音频)
学生活动:听出各个角色的特点。
预设答案:
唐僧牵着白龙马,旁边跟着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拿着金箍棒;猪八戒的鼻子特别的长;沙和尚在后面挑着行李。
2. 学习歌谣
(1)分句念读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句学习歌谣。
PPT:《唐僧骑马咚得咚》歌谣歌词
学生活动:学生拍节拍分句随教师读。
(2)解决难点
提出问题:如何念读的?你还能在歌谣中找到其他这样的节奏,并准确念读吗?
教师活动:示范念读
学生活动:模仿学习
3. 完整念读
学生活动:学生完整读歌谣
课堂评价: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后。
(三)分角色表演
过渡语:“歌谣里说出了他们几个人物的特点。这里有代表他们几个人物的道具,同学们可以来扮演这些角色。”
道具准备:头饰、马鞭、钉耙、扁担、“金箍棒”(木棒代替)、各个角色头饰。
教师活动:与学生合作完成。读前半句,后半句由表演这个人物的学生来读。并可以师生交替读歌谣。用响板来控制速度。
教学评价: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并总结。
(四)卡农练习
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开始读,当读到“后面跟着个孙悟空”时第二组从头开始读,第一组最后一句“妖魔鬼怪一扫光”读两遍,使两组同时结束。
教师要求:
1. 学生先把歌谣读熟练再进行卡农练习。
2. 两组一起读时教师要用乐器控制好学生的速度,并分别给两组指挥提示。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这首歌谣,回家后请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课后反思:
《快乐的小熊猫》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民乐与管弦乐合奏曲《快乐的小熊猫》,选自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配乐片段。
乐曲开始,在弦乐器柔美的音响衬托下,竹笛吹出一段悠扬的旋律,曲调清新,色彩明亮,描绘了天色渐亮,大自然从睡梦中醒来。
接着音乐出现了轻快、跳跃的旋律,仿佛小鸟也醒来了,它眨着惺忪的眼睛,转动着小脑袋,唱起来了黎明的歌。
接着,森林也苏醒了,两小节间奏之后,引出了一段活泼明快的主题旋律,小熊猫在做着开业前的准备工作。
二、教学目标
1. 认真聆听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感受乐曲音乐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2. 积极参与音乐表现,用动作或语言“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情绪
(二)教学难点
分段聆听乐曲并能准确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打一动物)
“叫猫不是猫,数量少又少。两个黑眼圈,像没睡好觉。名声特别大,都知是国宝。”
(二)完整聆听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听一首和熊猫有关的音乐,你来听听,你听出了什么?
1. 初听乐曲
学生活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
2. 再次聆听
学生活动:想象音乐表现的情景
(三)分段聆听
过渡语:我们一起去听听音乐讲了怎样的故事?
1. 引子部分
(1)听辨乐器
过渡语:你能听出演奏乐器吗?
学生活动:听辨主奏乐器
(2)情景想象
学生思考:这段音乐表现的是清晨、中午还是晚上?
(3)想象场景
思考问题:乐曲中有模仿动物(昆虫)的声音,模仿的是什么动物(昆虫)?请想象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2. 聆听乐曲主题
(1)感受情绪
过渡语:这段旋律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学生活动: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哼唱主题
学生活动:随录音或老师的琴声哼唱主题旋律。
(3)编配伴奏
学生活动:用响板、木鱼等课堂打击乐器为主题音乐伴奏
(4)感受情境
学生活动:想象小熊猫在店里忙碌的情景。
(四)编创表演
1. 创编动作
学生活动:编创表现小熊猫愉快劳动的动作,随音乐参与表现
2. 表演音乐情景剧
(1)可以分组编创表演,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2)学生分角色扮演。
(五)观看动画片片段
过渡语: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吧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片段
学生活动:聆听音乐感受助人为乐的小熊猫的快乐心情。
课后反思:
《三只小猪》教学设计
(情景剧)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想想、说说,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出各种对付大灰狼的办法,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不要图省力。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故事录音带、录音机;
3、故事图画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讲《小猪盖房子》的故事。你们看!”
二、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故事画面,让学生在听听、看看、想想、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
1、从开始到“你们各自去盖一间房子吧”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东西来盖房子?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我们可以用木头盖木房,用砖头来盖砖房……那么三只小猪盖的是什么房子呢?
2、继续讲到猪老三高兴地说:我就用这砖盖间砖房吧!
(1)猪老三是怎样盖房子的呀?
让学生通过画面,描述一块砖、一块砖砌起来。
(2)教师与学生一起做盖房子的动作,体验盖房子的辛苦。
师:我们一起来和猪老三盖砖房吧!拿一块砖,涂一层水泥,再砌一块砖……哦!真累啊!胳膊都酸了,汗也出来了。可猪老三还是不肯歇一下。我们再努力!房子终于盖好啦!盖砖房真累啊!
(3)砖房盖好了,小猪心里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3、从山后边住着一只大灰狼到三只小猪来得好
师:大灰狼为什么说三只小猪来得好?
4、灰狼叫猪老大开门:
(1)大灰狼让猪老大开门,猪老大不肯开,大灰狼就怎么样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吹”——
(2)大灰狼让猪老二开门,猪老二不肯开,大灰狼就用力推了一下,我们也来推一推。
(3)大灰狼让猪老三开门,猪老三也不肯开。大灰狼又怎么样了?(
师;我们的房子也是砖头盖的,我请几个小朋友来推一推。
通过让学生来推砖房,体会砖房的结实。
5、大灰狼眼珠骨碌录转到被烫水烧死了
师:大灰狼想干什么呀?
师:哎呀!大灰狼要从烟囱钻进去了,三只小猪该怎么办呢?你们快帮小猪想想办法吧!请你和边上的孩子一起来想想办法。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请个别学生回答。
师:小朋友真聪明,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小猪,那小猪是怎么对付大灰狼的呢?
学生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下面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故事,想想三只小猪各自盖了什么房子?
故事后提问:
(1)三只小猪各自盖了什么房子?
(2)你最喜欢哪只小猪?为什么?
三、通过录音“小猪的话”,教育学生做事不要图省力。
师:小朋友都喜欢猪老三,今天猪老大和猪老二也有话要对我们小朋友说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说些什么?
学生听录音。
师:是啊!我们小朋友应该向猪老三学习,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不要图省力。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迎新春
《新年好》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新年好》是一首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的英国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简单、质朴。表达了新年时大家亲切、诚挚的互赠祝福。
这首歌曲为C大调,由两个乐句组成。“X X X X ︱”这个节奏贯穿全曲,第一乐句由低到高的逐步推进;第二乐句由高到低逐级下降,形成鲜明有趣的对比。歌曲短小简单,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安排创编歌词环节,先改编第一乐句歌词,将“祝贺大家新年好”改编成祝贺XX同学、祝贺爸爸、妈妈、祝贺XX老师等,在向同学和老师送祝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编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学唱并背唱歌曲《新年好》。
2. 创编歌词演唱。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创编新的歌词向同学、老师、家长送祝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言:同学们,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都会做些什么?
今天的音乐课老师用音乐向同学们祝贺新年,大家一起听。
1.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么?
2.你知道《新年好》是哪国歌曲么?英国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情绪欢快,简单易学,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感受
聆听歌曲《新年好》,学生随着歌声拍手、轻轻晃动身体。
2.学唱:
(1)读歌词
导言:这首歌曲《新年好》同学们听过吗?谁能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歌词?
学生说出歌词——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学生跟教师一起按节奏读歌词。
(2)分句学唱:
学生在教师带领或动画下用听唱法分句学唱。
(3)四三拍:
复习3/4拍:“强、弱、弱”规律
(4)分组创编动作:
聆听歌曲《新年好》,学生听音乐创编的动作并展示。
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评价。
(5)背唱歌曲:
随着《新年好》音乐,学生背唱歌曲。
(三)创编歌词
导言:这首歌曲中饱含了人们迎接新年的欢乐,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老师想把新年的祝福送给××同学。
1.教师引导改编第一乐句歌词
(1)教师示范
例: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 X X(学生名字)新年好。
(2)学生模仿创编
2.第二乐句歌词创编
导言:同学们想得真好,那么你们想把什么样的祝福送给他们?请你把自己真挚的祝福写成歌词唱一唱。
(四)乐器伴奏
1.根据条件,教师出示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
2. 师生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演唱《新年好》。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新年好》。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欣赏和学唱英文版《新年好》。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把这首歌唱给亲朋好友听,祝他们新年快乐!
课后反思:
《祝你圣诞快乐》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作品分析
《祝你圣诞快乐》与《新年好》相似,也是流传于世界各地的新年歌曲,两首歌曲都是四三拍,但《祝你圣诞快乐》是弱起节奏,音乐情绪比《新年好》舒缓优美。
歌曲是G大调,由四个乐句组成。歌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一乐句都是弱起,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歌曲旋律大多是级进,因此比较平和,细致的表现了朋友、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歌曲的一、二、三乐句的起始到下一小节都是向上的跳进。祝愿的语气逐步加强,最后两小节是总结性的。
二、教学目标
1. 能用优美深情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
2.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唱好弱起小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唱好弱起小节,能在老师的指挥下准确起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好,又到了愉快的音乐课时间了。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圣诞老人图片)
是的,他就是圣诞老人。
2. 介绍圣诞节
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而每年的12月25日,就是西方人的传统节日——圣诞节。
传说中每年12月24日的晚上,圣诞老人穿着红袍子,驾着驯鹿拉的雪橇,挨家挨户地从烟囱进入屋里给孩子们送礼物。
这一天晚上,孩子们会在床头或者壁炉旁的圣诞树下放上一双袜子,好让圣诞老人偷偷地把礼物放进去。
在圣诞节期间,人们还要摆放圣诞树,为建筑进行彩灯装饰,使节日充满欢乐的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圣诞之夜,人们在圣诞树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
(二)学习歌曲
1. 聆听歌曲,感受人们相互祝福的情景。(听范唱)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首西方人过圣诞节时唱的歌曲《祝你圣诞快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
2. 跟老师一起边拍节奏边读歌词。(出示歌词)
现在,我们先来读一读歌词。请同学们注意,每一个格子是一拍,红色的拍手,黄色的拍腿。如果一个小格子里有两个字,就要在一拍中把两个字都读完。跟老师一起来试试。
3. 聆听歌曲,并随歌曲拍手。
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这次请同学们边听边用刚才的方法为歌曲伴奏。
4. 跟老师学唱歌曲。
下面我们就来学唱,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唱一唱。
5. 跟着范唱演唱。
6. 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看老师的指挥手势,完整演唱歌曲。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边看老师的手势,边听歌曲的开头,注意看歌曲的在老师什么动作的时候开始唱。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看老师的手势演唱歌曲。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西方人的节日——圣诞节,这个节日对西方人来说,就像我们中国人的春节一样重要。我们还学习了好听的歌曲《祝你圣诞快乐》,你们学会了吗。把这首祝福的歌曲唱给你的爸爸妈妈听。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
《堂鼓和钹》教学设计
(乐器课)
一、教材分析
堂鼓 鼓框木制,两面蒙上皮革而成。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手持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声。也可敲击鼓边、鼓框、鼓心并控制敲击力量,以获得大幅度的音量及音色对比。
钹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呈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发声。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演奏方法。
《狮子舞绣球》是一首浓郁的民族风格歌曲,反复出现的锣鼓乐过门和模拟锣鼓的衬词“七不楞登,八不楞登”使得歌曲有喜庆节日气氛。
二、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堂鼓和钹的演奏方法,并能用堂鼓和钹为歌曲《狮子舞绣球》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和钹,掌握基本奏法,为歌曲《狮子舞绣球》伴奏。
教学难点
堂鼓左右手交替的奏法及节奏的准确度。钹的演奏力度。
四、教学过程
(一)听辨乐器 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还记得这些打击乐器吗?它们是木鱼和双响筒、响板和碰铃、铃鼓和三角铁。
提问:你能听出下面这段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我们先来听听吧。
1.听辨乐器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没关系,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出示图片)
2.认识乐器及演奏方法
它们一个叫堂鼓,一个叫钹。
介绍:堂鼓的鼓框木制,两面蒙上皮革而成。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手持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声。同学们听我演奏:xx x,注意敲击的时候手腕要放松,击下去后即可反弹,音色听起来比较饱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也可敲击鼓边、鼓框产生不同的音色。
钹是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由两个圆铜片组成,中心鼓起呈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发声。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xx x,同学们,你们可以先空手练习,再用乐器演奏。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演奏方法。
(二)合奏《狮子舞绣球》
1.聆听《狮子舞绣球》
同学们,下面我们将结合这首《狮子舞绣球》的谱例,尝试用堂鼓和钹来伴奏,我们一边聆听一边观察堂鼓和钹出现的位置,可以用动作来模仿堂鼓和钹的演奏。
2.教师完整示范。
先请同学们看老师的示范,并用动作模仿老师的演奏。
3.教师分句讲解并带领学生练习。
先请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演奏堂鼓和钹
注意第四行堂鼓的节奏
难点:x . x x x x x x
4.师生完整演奏。
同学们,我们稍稍加快一些速度,随音乐试一试,准备 开始。
同学们都学会了吗?我们还可以互换手中的乐器再来试一试,演奏钹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力度,准备好了吗?开始。
(三)鼓乐欣赏
导语: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按着节奏完整地演奏了,鼓乐可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当中的瑰宝,让我们再来欣赏精彩的民乐表演。(播放录像)
课后反思:
《龙咚锵》教学设计
(唱歌课)
作品分析:
《龙咚锵》具有典型的民俗风情,四二拍,五宫调式,情绪欢快活泼,是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转句开始将锣鼓的节奏与歌唱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热烈的气氛,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级进、重复,将锣鼓的节奏和歌词的音调结合一起,表现了人们过新年时敲锣打鼓的热闹气氛,抒发了小朋友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节奏X.X XX| X 0 | 并能简单表现歌曲;认识民族乐器锣、鼓、镲并能分辨其音色了解其演奏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活动感受过新年热闹的音乐情景,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学 具:
小堂鼓、小镲、小锣、筷子、红绸。
活动设计:
活动一:认识锣、鼓、镲熟悉歌曲中重点节奏。
1.小堂鼓节奏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好伙伴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瞧!
(出示小堂鼓)
生:它的名字叫做“小堂鼓”。
师:请你用嘴巴模仿小堂鼓的声音。
生: 咚·咚 咚 咚|咚 0‖
师:(敲击小堂鼓)我们一起找一找现在我们周围的什么声音和小鼓的声音很相似?
生:用准备的筷子敲击课桌来模仿小堂鼓的声音。
a.(师说)敲 起|小 鼓|(师生敲)咚·咚 咚 咚|咚 0‖
b. 感受音的强弱
来·了 一 群|小 鼓 队 0|咚·咚 咚 咚|咚 0‖
小 鼓 队 它|走 近 了 0|咚·咚 咚 咚|咚 0‖
小 鼓 队 它|走 远 了 0|咚·咚 咚 咚|咚 0‖
小 鼓 队 它|不 见 了 0|咚·咚 咚 咚|咚 0‖
(引导学生敲出不同的音量,感受音的强弱)
2.小镲、小锣节奏
师:(出示小镲、小锣)小鼓还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咱们现在就去认识认识它们吧。
生:敲击小镲、小锣,说出它们的名字,并模仿出它们的声音——“锵”。
3.小堂鼓、小镲、小锣节奏
a.师:小堂鼓、小镲和小锣想一起跟大家问个好,小朋友们可要听好啊!
龙·咚 龙 咚| 锵 0‖(两位同学来和老师配合)
b.师:我们也一起来模仿一下它们的声音。(出示课件节奏图片)
敲 起|锣鼓 镲|龙·咚 龙 咚| 锵 0‖
4.歌曲最后一句节奏
a.师:(出示课件节奏图片)
龙.咚 龙咚 |锵0 龙咚| 锵0 锵0 | 锵 0 ‖
大家还能读出它们吗?师领生读几遍。
b.师:用手势分别表示锣和鼓
生:随手势读出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乐器的同时通过看、说、敲及看手势模仿声音的方式熟悉歌曲中的重点节奏。】
活动二:呼吸训练
1.师:我们敲锣打鼓像是要过新年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好多好吃的。(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为饺子、汤圆、美食的图片。)
师:还冒着热气呢,闻一闻,香不香?
2. 生: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做闻的动作,进行呼吸练习。
a.慢吸慢呼
b.快吸慢呼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呼吸训练巧妙、自然地融入到“闻”香味的过程中,既有情趣,又为演唱歌曲做好了准备】
活动三:发声练习
1.师:这节课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2.师:高兴时你会怎么笑?让我们哈哈大笑吧,
3.(学生作大笑)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哈、哈、哈……”。
4.以“哈”的声音引导学生做发声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大笑,自然引出发声练习,让发声练习轻松进行】
活动四:歌曲学习
1.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师:(播放录音范唱)说一说音乐的情绪是欢快热烈的还是慢速优美的?
生:纷纷举手回答聆听感受结果。
2.复听音乐按乐句分不同方向拍手。
师:刚才这段音乐是欢快、热烈、高兴的,我们有一种表达高兴心情的方式那就是拍手,不知道你们能不能随着音乐拍手呢?能不能随着音乐变换方向拍手呢?咱们一起来试试一个方向拍八下,数一数每段你换了几次方向?(再次播放录音范唱)
生:同老师一起跟音乐拍手,数出每段换了几次方向。
3.听音乐在每乐句的最后一拍拍手,
师:对了变换了四次方向,老师要告诉你的是一个方向就是一个乐句,咱们刚才的音乐一共有四个乐句,咱们再来和音乐一起拍拍手,这次的要求有变化,你只要在每句的最后一拍拍出声来就可以,看看谁做的最好。
生:同老师一起跟音乐拍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歌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节拍感,建立学生的乐句感和对四分休止的感受。】
5.教读歌词。
6.分角色演唱。
师:“过新年呀”,生:“龙咚龙咚锵”。
师:“多快乐呀”,生:“龙咚龙咚锵”。
师:“龙咚龙咚锵!龙咚龙咚锵!龙咚龙咚锵龙咚锵锵锵!”
演唱几次后师生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学生与老师进行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五:创编表演
请学生选择道具:红绸、锣、鼓、镲等结合自己的见闻,用汉族锣鼓和汉族秧歌的形式创编音乐剧“过新年”。
【设计意图:提供一个舞台,使学生参与表演再创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创造能力和交往能力。】
评价、激励、自评、互评相结合,评出最佳小演员。
【设计意图:使用激励式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活动六:结束新课
师:新年的爆竹声马上就要响起了,让我们一起期待新年的到来吧。
(出示课件,内容为一个摇摆的钟)
师生:共同数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课件中爆竹声响起)
师生:高呼:“喔~~~~,过新年了。”
师:“孩子们,让我们敲着锣、打起鼓,扭起秧歌快乐的唱起来,跳起来吧。”
生:边扭秧歌、敲锣打鼓,边唱《龙咚锵》结束新课。
课后反思:
《新春乐》教学设计
(欣赏课)
教学内容:
欣赏《新春乐》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小提琴曲《新春乐》,感受乐曲那明朗、朴素的民间音调和它所 描绘的人们在欢度新春佳节时那种欢欣、喜悦的情趣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
3、了解与音乐有关的民俗文化
教学难点:了解中外各地新年音乐和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
1、简要介绍西方关于“春”和“年”的不同理解和庆祝形式
2、引导听赏感受乐曲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新春乐》
1、初听全曲,介绍回旋曲式特点。
2、欣赏《新春乐》,边听师边讲解。
(1)初次完整聆听乐曲,教师请学生谈谈聆听候的感受,乐曲是什么情绪,有什么联想等。
(2)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3)第三次完整聆听乐曲,乐曲的情绪有无变化、对比?
(4)分段聆听
二、讲解歌曲:
乐曲以江南音乐为素材,运用小提琴的各种演奏技法,把人们欢度新春佳节时的喜庆情趣表达得淋漓酣畅。
全曲分四部分:
1、小提琴以灵巧的跳弓等技巧,奏出了欢快活泼的主题。继而采取变奏、摸进、转调等手法加以发展,尽情展现人们过节时的欢快心情。
2、通过转调进入抒情乐段,旋律如歌,柔美动听。节奏舒缓开阔,宛如人们在歌唱春天的到来。
3、再现第一段主题。最后小提琴以长颤音和碎弓等技巧将乐曲推向高潮而终止。
三、介绍作者
茅沅,北京人,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自幼喜爱音乐,1951年起从事音乐工作,成名作是与刘铁山合作的《瑶族舞曲》(1952年首演)。其代表作品还有歌剧《刘胡兰》(与陈紫等合作)、《南海长城》、《王昭君》等,舞剧《宁死不屈》、《敦煌的故事》,小提琴曲《新春乐》。
四、下课
课后反思:
《狮子舞绣球》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狮子舞绣球》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儿童歌曲。歌词句式自由,三字、七字字数不等,还加入模仿锣鼓点的衬词“七不楞登,八不楞登”,为歌曲增添了生活气息和喜庆的气氛。调式为五声羽调式、宫调式的交替调式,使歌曲色彩更丰富。
二、教学目标
1. 欣赏歌曲《狮子舞绣球》了解歌曲风格特点。
2. 能合着音乐做简单的动作,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锣鼓为歌曲增添的热闹气氛。
(二)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出民族打击乐器对烘托音乐情绪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言:过新年的时候,人们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看一看视频中描绘的是一项什么辞旧迎新的民俗活动?(《狮子舞绣球》动画)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感受
(1)教师:总结并揭示本课内容——欣赏《狮子舞绣球》。
介绍:舞狮,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只“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
狮子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活动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分为两类:文狮、武狮。文狮一般是戏耍性的。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武狮则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采青,难的甚至要做武术表演,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动作。
(2)看歌谱再听。
2.看歌词:
(1)出示歌词,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锣鼓点,并在有锣鼓点处拍手。
(2)边读边拍出锣鼓节奏。
(3)再次聆听歌曲,师生共同随音乐拍击节奏。
3.乐器伴奏
(1)歌曲中出现了两种打击乐器,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吗?
(2)一边朗读一边模仿演奏乐器
(3)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师评价后学生再次伴奏。
4.相关文化延展
教师:你的家乡过春节时有什么活动,请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学生: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包饺子、放鞭炮、蒸年糕……
教师:你们还听过哪些表现新年或春节的音乐?
学生:《新年好》《过新年》等。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童声齐唱《狮子舞绣球》,了解了过新年的民俗。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课后反思:
三板桥街道中心校
音
乐
教
案
年级:一年级
学科:音乐
姓名:赵育
一、教材分析
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以下基本理念: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以审美为中心;3、以文化为主线(单元主题);4、加强实践与创造。
一年级上册共编6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唱歌、选唱、欣赏、听乐赏画、探究与编创、演奏、音乐网页、学习测评等。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得独立见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本教材的曲目选择,在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兼顾时代,以图为主,教材生动活泼。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时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在音乐欣赏这一块,教材安排了一些比较轻快、又朗朗上口的乐曲,因此学生在仔细聆听后能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用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
2、听长短音;
3、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
4、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同风格作出相应动作;
5、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片段,初步感受风格。
(二)表现
1、歌唱的正确姿势;
2、每学年背唱4-6首歌曲;
3、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
5、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三)创造
1、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歌词的创作活动;
3、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乐于与他人参与活动;
2、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3、声音与生活的探索。
四、教学时间: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 5课时
第二单元 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 5课时
第三单元 我们都是好朋友 6课时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6课时
第五单元 动画城 4课时
第六单元 迎新春 5课时
五、教学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灵活处理教材,使学生做到学而致用,采用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法教学。
2、以表扬为主,使学生有竞争意识。在比比、练练、再比比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充分利用挂图、音响设备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记忆歌词。
4、紧抓优等生、特长生,从而带动整个班级的进步,同时使他们有更多的学习表现机会。
六、教师业务学习及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师业务的学习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业务水平。
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有趣的声音世界”是小学音乐课的第一单元,“寻找生活的声音”又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故事。学生进入小学后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把他们带入一个奇妙、有趣的声音世界,从学生熟知但又容易被忽视的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引入,引发学生对声音、对音乐的兴趣,培养聆听声音的习惯。
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声音”来组织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使学生对探索声音世界的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各种声音,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声音奧秘的兴趣。
2、学唱与声音有关的歌曲《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逐步学会运用音乐要素“强弱”来表现歌曲。
3、学唱歌曲《布谷》,初步感受四三拍的歌曲的韵律;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培养良好的歌唱尽惯。
4、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音乐情绪,并能随音乐参与表现。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会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布谷》,感受音乐情绪。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用音乐的方式感受、表现生活中的声音,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逐步学会歌曲的呼吸,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编排了“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内容,通过欣赏《中华人民共各国国歌》,学唱歌唱国旗、家乡的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地位和作用:学习本单元的歌曲,从爱草原、爱家乡与爱北京的具体形象入手,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记住国歌的词曲作者。
2、能跟着录音轻声哼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能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通过创设升旗的情境,知道升旗、奏国歌时应该怎样做。
4、欣赏《我爱北京天安门》,初步记忆乐曲主题,能听出主题旋律及其变奏。
5、认识打击乐器,并能用它们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学唱歌唱国旗、家乡的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爱草原、爱家乡与爱北京的具体形象入手,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由活动“找朋友”、唱歌《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歌表演《娃哈哈》《两只小象》、学乐器“三角,铁和铃鼓”、集体舞《拍手唱歌笑呵呵》组成。其主题是增进团结友爱,培养合作精神。
地位作用:本单元的设计安排是在第一、第二单元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激发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演奏、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各项音乐基础动活动中继续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3、通过活动“找朋友”学生进行初步的声势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4、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友好地与同伴合作,尝试进行集体表演。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会唱歌曲《好朋友》《娃哈哈》《两只小象》《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感受音乐情绪。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在第一、第二单元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激发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歌曲《小青蛙找家》《小小蜻蜓》、欣赏乐曲《野蜂飞舞》《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音乐知识“声音的长短”组成。
地位作用:通过欣赏和演唱与动物有关的歌曲,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在第三单元的主题“我们都是好朋友”的基础上,把爱的内涵扩大和延伸。
教学目标:
1、从聆听、模仿入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知道声音是有长短的,通过聆听、模仿等手段,使学生感性地理解声音的长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通过学唱歌曲,学生逐渐运用自然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丰富情感体验。
4、注重引导学生关爱动物,热爱大自然,共同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学唱本单元的歌曲,在音乐中能和语言、动作等简单描述音乐形象。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体验和能力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和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单元“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是“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借助学生较为熟悉的蓝精灵、白雪公主、米老鼠、蓝猫、机器猫、海绵宝宝等经典动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对动画故事的兴趣转移到动画音乐上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地位作用:本单元选取一些经典的动画音乐,以听、唱、奏、创、演等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动画音乐、感受动画音乐、表现动画音乐,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动画音乐。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动画音乐的感受和表现,有关注动画音乐的兴趣。
2、通过听听、唱、奏、创、演等多种音乐活动形式,感受和表现经典的动画音乐,感知动画音乐的特点,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3、认识各种打击乐器,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并能用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
4、能认真聆听乐曲《快乐的小熊猫》, 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5、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音乐情景剧《三只小猪》的创编与表演。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学唱歌曲。以多种方式开展活动, 用音乐唤起学生的回忆,体验音乐中动画人物的情感,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动画人物的形态。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以听唱奏创演等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动画音乐、感受动画音乐、表现动画音乐,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
第六单元“迎新春”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是本册书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所选唱歌曲目《新年好》《祝你圣诞快乐》《咙咚锵》《过新年》、欣赏曲目《狮子舞绣球》都与“新春”“新年”有关。值此辞旧迎新之际,通过欣赏、唱歌、学乐器等活动,了解中外儿童迎新年、迎新春的不同风俗,抒发过新年的快乐心情。
地位作用:本单元的教学,无论是唱歌、欣赏教学,还是学校打击乐器堂鼓、钹,节奏感的培养都贯穿始终,这是本册节奏练习的一个高潮和小接,将为今后的学习到来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民俗音乐文化以及社会音乐活动。
2、引导学生投入各项音乐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即兴创造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唱歌的质量,做到发声自然,吐字清晰,能有表情的歌唱;能背唱歌曲《新年好》。
4、初步学会堂鼓和钹的演奏方法,并能用堂鼓和钹为歌曲伴奏。
5、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能分辨不同情绪的音乐主题。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学唱歌曲。提高唱歌的质量,做到发声自然,吐字清晰,能有表情的歌唱。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等:
本单元的教学,无论是唱歌、欣赏教学,还是学校打击乐器堂鼓、钹,节奏感的培养都贯穿始终,这是本册节奏练习的一个高潮和小接,将为今后的学习到来很大的帮助。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学设计
(活动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分别列举了三组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易于分辨和模仿的声音。
动物的声音:鸭、鸡、狗、猫、小鸟、狮子、大象。
城市中的声音:汽车、钟表、直升机、火车。
大自然的声音:流水、雷雨。
特别是生活在农村中的学生,对大自然中的自然声音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在夜间的田野中经常会上演一部神奇而美妙的声音交响曲。
生活中还有其他场景的声音。如:电话铃的声音;火车进站、出站、行进中、过山洞、过大桥、汽笛的声音;小孩的哭声、笑声、掌声;集贸市场、嘈杂的大街的声音;关门声、脚步声;汽车发动声、刹车声;校园的铃声、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跳水的声音;厨房中的炒菜声、切菜声;风声、雷声、雨声;磨纱纸、揉纸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声音等。
二、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观察、聆听发现和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培养学生安静倾听的习惯。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与自然界中各种常见的声音的特质,能够辨别出这些声音。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再现生活中声音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带领学生走入声音的世界,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使学生养成安静倾听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再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
说话听的见,相互不见面。 (谜底:耳朵)
(二)新课
1.初步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导言:耳朵能听到各种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能模仿一下么?
学生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教师及时评价,找不同的学生模仿。
简单小结:只要大家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声音世界的美妙。
2.看图片配音
导言:哪位同学能模仿这些声音?
(1)驴子的叫声、母鸡的叫声、公鸡的叫声、鸟的叫声、牛的叫声、蟋蟀的叫声……
(2)女孩的叫声、打雷、大雨……
教师总结评价,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分类,为后面教学铺垫。
3.看动画配音
(1)欣赏动画《生活中的声音》(无声)
提问:我们一起看动画,你能说说其中应该有哪些声音么?
学生看后回答并模仿这些声音,教师总结评价。
(2)欣赏动画《生活中的声音》(有声)
导言:这次老师播放声音,大家看一看,听一听。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再次完整模仿动画中的声音。
4.简单分类
教师与学生一起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进行简单分类(出示图片)
动物的声音:鸭、鸡、狗、猫、小鸟、狮子、大象……
城市中的声音:汽车、钟表、直升机、火车、电视……
大自然的声音:流水、雷雨、风……
提问:你能说出这些声音的特点并试着模仿这些声音吗?
学生模仿并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教师评价总结。
(三)课堂小结
声音世界是多么美妙和有趣啊,只要同学们今后注意倾听,一定能发现更多更有意思的声音。
课后反思: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用清晰的声音、准确的音调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 通过演唱、表演感受歌曲《大雨和小雨》轻快、活泼的情绪,并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不同力度表现歌曲中大雨和小雨的声音。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清晰准确以及富有表现地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 引导学生辨别生活中的声音,并加以模仿
3. 为歌曲《大雨和小雨》创编歌词。
教材分析
歌曲《大雨和小雨》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构成,第二乐句是对第一句的变化发展。旋律流畅,节奏简单,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特点,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神奇的大自然中存在各种声音,它们有的强有的弱,有的清脆悠扬,有的震耳欲聋。请大家听听这些都是哪些自然现象的声音?
欣赏雷雨声、流水声,请学生回答。
教师:有许多歌曲就是受了好听声音的启发创作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首这样的歌曲。
二、学唱歌曲
(一)初步感受
1. 初次聆听《大雨和小雨》,学生认真聆听。
提问:聆听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聆听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2. 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教师范唱前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聆听。
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教学要求:教师范唱前要讲清楚具体要求,范唱时要声情并茂。
学生听后回答歌词内容,教师评价并完整说出歌词。
全体学生复述歌词。
(二)学习歌词
1. 《大雨和小雨》歌曲学习。
2. 节奏朗读法教歌词。
例:
教师分句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学生分句跟读。
学生完整按节奏读歌词,教师评价并指导学生带有力度变化朗读。
学生带有力度变化读歌词。
教学要求:带学生分句朗读之后再完整读,注意纠正学生不认识的字的正确读法。在读歌词时可以渗透“大雨”和“小雨”力度变化,带学生有力度对比地读歌词。读歌词时可以让学生设计简单动作边表演边读,增加趣味性。
(三)分句教唱
再次聆听《大雨和小雨》。
例:
学生跟着教师分句学唱。
教学要求:在教唱过程中随时注意纠正学生咬字,指导学生用自然、清晰的声音演唱,注意不要喊唱。
教师总结评价,指出学生演唱时出现的问题。
欣赏《大雨和小雨》动画,学生跟音乐集体或个别演唱。
(四)力度表现
教师再次范唱,提问:注意听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区别。
教师要求:范唱力度变化要明显,带有表情地演唱。
学生回答哪里有力度变化,说出为什么。教师总结。
学生带有甜美的表情和清晰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聆听《大雨和小雨》伴奏,学生集体或个别演唱。
教师要求:在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跟着有表情地张口,不出声地“演唱”,提醒学生注意表情和演唱时的口型。
三、创编表演
1. 欣赏《大雨和小雨》动画,请学生观察动画中大雨和小雨有何区别。
2. 学生创编动作表演,教师总结评价,请个别学生表演。
教师要求:根据学生情况可以带领学生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表演。
四、歌词创编
1. 欣赏《大鸭和小鸭》动画,提问:故事中有哪些动物的声音。
学生欣赏完动画回答出有大鸭、小鸭、大公鸡、小鸡的声音。
2. 教师示范将歌曲改唱成《大公鸡和小鸡》。
教师播放《大雨和小雨》重新填词演唱,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演唱。
3. 教师介绍如何进行歌词创编。
学生自己创编歌词,将歌曲改成《大鸭和小鸭》并演唱。
教师总结评价,个别或集体再次演唱。
教学要求: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此环节,教师可以只指导学生一起创编出《大公鸡和小鸡》的歌词并演唱,也可以再指导学生设计出更多的声音创编歌词。
五、课堂小结
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小音乐家,回家后把你的创作唱给爸爸妈妈听,希望你们创编出更多的歌词来演唱。
课后反思:
《布谷》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歌曲《布谷》改编自德国儿童歌曲《报春》。原歌词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布谷鸟在尽情歌唱春天的来临。因本单元是秋季入学后的第一个单元,原歌词的内容与季节不符,故编写组对歌词进行了改编。
歌曲为3/4拍,大调式,有的三个乐句组成。歌曲音域不宽,只有五度,有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组成,节奏简单。
歌曲第一乐句以模仿“布谷”叫声的小三度跳进开始,生动、活泼,而后半句级进的的旋律与前半句形成对比。第二乐句以向上模进的乐句构成,优美、从容。第三乐句,部分再现了第一乐句的元素:前半句三度的音程跳进“5—3”,后半句的节奏“X X X ︱X - 0︱”;旋律从“5”开始逐渐下降,稳定的结束在调式主音上。歌曲虽然短小,但全曲既对比又统一,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不喊唱。
2. 初步感受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3. 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演唱歌曲《布谷》。
四、教学难点
1. 感受3/4拍歌曲韵律。
2. 用正确的姿势及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1. 教师播放布谷鸟的叫声,学生聆听并模仿。
2. 教师范唱“5 3 0 ︱”导入。
布谷
(二)学唱歌曲
1. 聆听这首歌曲,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表现了什么情绪?
2. 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感受四三拍歌曲的韵律,边听边随教师律动。
3.教师分句教唱歌曲或听范唱模仿演唱,范唱唱一句,学生来模仿着唱一句。
4.学生跟歌曲伴奏,分小组演唱歌曲。
(三)演唱姿势
1.教师利用媒体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简要讲解歌唱呼吸的方法。
2.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四)表现歌曲
1.前两小节的休止符处尽量不换气,应做到声断气连。
学生演唱第一乐句,教师纠正演唱姿势及呼吸。
2.“5 3 0 ︱”应唱得富有弹性。
布谷
3.第二乐句应唱得连贯,后半句是前半句的上行模进,力度可以稍强。
师:“让我们唱吧,让我们跳吧”这句应怎样读?
教师指导学生演唱
4.“5 – 3 ︱”注意不要与“5 3 0 ︱”混淆。
5.运用“强 弱 弱”的不同动作边唱歌曲,边拍节奏,感受四三拍韵律。
6.完整演唱歌曲《布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布谷》,不但进行了歌曲的律动,还和老师合作演唱了歌曲,并且知道了正确的演唱姿势。希望今后都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唱每一首歌。
课后反思: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知识课)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分析】
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的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具准备】
钢琴、饮料瓶、塑料袋、沙锤、大鼓、碰铃、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韵律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律动吧——(教师播放课件《拍手歌》)
二、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两段音乐《铁匠波尔卡》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把自已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总结:有的同学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因为音乐很大声,同学们都动了起来,学着铁匠师傅们用力地在打铁。在欣赏《摇篮曲》时,因为音乐很轻柔,同学们都随着音乐进入了梦乡。
出示乐器——大鼓,请一学生敲——用力敲,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面大鼓,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敲一下,而且是用力敲。 谁来形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敲的声音。
生:强、重、大
师:同学们有三种答案,老师比较同意其中的一位同学的答案,他敲的声音比较强。
出示“强”,用音乐的标记来记强——“f”。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强”,请大家看大屏幕。“强”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f”来表示“强”。(出示“f”)以后你们在音乐中遇到“f”就知道它表示“强”。那么你能模仿我们生活当中强的声音吗?
师:你们知道“强”的反义词是什么吗? 对,是“弱”
出示“弱”
师:“弱”也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p”来表示“弱”。
师:刚才老师请同学模仿很强的声音,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一下弱的声音。(动作幅度小)
师:我们什么时候声音要弱一些呢?用肢体语言表示(说悄悄话、跺脚声)
2、师:老师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中的几组图片,你们想象一下,其中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请你用“f”、“P”记号分别填写在□内。
3、再次通过韵律活动,与学生复习强弱练习,引导学生分辨强、弱的声音。这一次的要求和第一次做的不同,这次教师拍强,学生就拍弱,教师拍弱,学生就拍强。
敲击节奏、学习《是谁在敲》,朗诵歌词,演唱歌曲。
要求:用声音表现音的强、弱。
4、敲击节奏。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条节奏。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擂 起了 大 鼓 咚 咚, 敲 起了 碰 铃 叮 铃 铃
师:老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f”、“p”放到节奏里,老师把它们移动,我把“f”放到了第2小节,“p”放到了第4小节,想一想我们怎样拍?老师拍一下,看看和你们刚才拍的一样吗?同学们再拍一次。
师:老师考考你们,如果把它们的位置调换一下,看看你们应该怎样拍?每个小组讨论一下,老师下去指导。
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并拍打节奏。教师在节奏谱上标明“f”和“p”,引导学生在节奏谱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
5、学习歌曲。
⑴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首歌曲《是谁在敲》。 播放《是谁在敲》录音范唱带,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⑵让学生自己在歌曲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并能自己演唱。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为这首歌曲标上力度记号,看看你们小组的同学是怎样合作学习的。 发歌单老师下去辅导。
师:有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 你想把“f”记号标在第几小节?你想把“p”记号标在第几小节?
师:让我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标的记号来唱一遍歌曲。 多请几组。
师:你觉得哪组的方法比较好?我们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演唱。
6、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强弱。
⑴播放《小蘑菇》舞蹈其中的音乐片断,学生听。
师:春天不光大雨和小雨出来唱歌,连小蘑菇也出来跳舞呢!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小蘑菇》的舞蹈片断,看看小蘑菇在干什么?
师:你知道它们在干什么?
生:它们在跳舞。
师:它们是怎样跳的?音乐弱的时候,小蘑菇怎样跳?音乐强的时候,小蘑菇怎样跳?(小蘑菇扭扭腰;小蘑菇长高了;小蘑菇害羞地藏起来;小蘑菇哈哈大笑)
师:让我们和小蘑菇一起跳舞吧。再次播放《小蘑菇》
7、聆听观看活动,观看声音的故事《大雨和小雨》,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要求:要求学生观看后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感觉故事中声音的强弱,能随音乐用小沙锤、塑料袋表演故事内容。
出示课件,教师讲故事,学生感受故事中的强弱;
师:刚才我们用歌声和动作来表现声音的强和弱,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声音来讲故事呢?下面呀,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音乐故事,请看大屏幕,《用声音讲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大雨和小雨》,这个故事特别有趣,请大家仔细听。
师: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清晨,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它们可以出来唱歌、跳舞了。你听,它们的歌声多好听。突然,打起了大雷、下起了大雨,雨呀,越下越大,你看,好大的雨呀,过了一阵,雨呀慢慢地变小了,你们仔细听一听,雨声是不是变小了呢?雨声真的变小了,小动物们还在树下唱着歌,可是雨声已经把歌声盖过去了,根本就听不到它们在唱歌,那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它们在唱歌呢?哇,天晴了,小动物们又可以出来唱歌、跳舞了。故事讲到这,你们说说故事里哪些声音是强的?哪些声音是弱的?
让学生说说音乐故事中哪些声音强?哪些声音弱?引导学生运用小沙锤、塑料袋模仿雨声。
师:你们听听这两种声音。教师示范沙锤、塑料袋发出的声音。
师:他们分别好像什么声音? 那你能不能用这几样东西发出的强弱声来表现这个音乐故事呢?
再播放一次故事,学生运用乐器及自己的想法随故事表现音乐中的强弱。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用声音来表现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兔子、蝴蝶、还有狗熊。它们一大清早就出来唱歌、跳舞,你听听,它们的声音多好听。突然,打起了大雷,下起了大雨,好大好大的雨,雨呀,还是下得好大,你听听,雨呀,开始慢慢变小了,越来越小,天晴了,小动物们又回到了草地上唱歌、跳舞。瞧,它们玩得多开心呀!
三、小结,结束课业。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有哪些东西发出的是强的声音?哪些是弱的声音?在音乐里,只有进行强弱对比的音乐才是最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享受那美妙的音乐吧!
课后反思:
《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可以在演唱中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以及演唱来表现力度变化,增加歌曲学习的趣味性。歌曲中有五度、六度的跳进,在教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动作表演,再按节奏朗读歌词,之后跟音乐边表演边哼唱,便于把歌曲唱准。歌曲学习完,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与教材要求不同的,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2. 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准确、自然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用教材中的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
提问:谁知道这两种乐器是什么?能模仿它们的声音。
学生回答问题,模仿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教师评价及总结,大鼓声音低沉,小鼓声音清脆。
2.学生再次模仿:
大鼓: 小鼓:
加入大鼓和小鼓的伴奏及跺脚、拍手的声势
(二)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
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你能在歌曲中听到他们的声音么?
2.再听:
(1)教师带领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
(2)教师播放音乐,个别学生带领其他人做动作。
教师评价后,再次个别或集体听音乐做动作。
3. 学唱歌词:
(1)再听歌曲,播放《大鼓和小鼓》简谱动画:
学生跟着动画学习歌词,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大鼓——擂起、小鼓——敲起。
教师评价及总结后集体按节奏读歌词。
(2)再跟动画,学生自由创编擂起和敲起的动作。
教师评价,学生集体表演,边做动作边读歌词。
(3)分句学唱: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用听唱法分句学唱。
教师评价。
4.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完整演唱,播放《大鼓和小鼓》动画。
5. 聆听《大鼓和小鼓》伴奏音频,学生背唱歌曲。
(三)歌曲表现
1.再次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学生认真聆听,分辨大鼓和小鼓的力度区别并模仿。
2.引导学生在演唱时用力度表现出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音色。
教师评价及总结:我们把音乐中声音强弱的程度称为力度,在音乐中我们把力度大的声音称为强,forte(意大利语)缩写f,力度小的声音称为弱,piano(意大利语)缩写p,你记住了么?
3.看图声音的强弱,想一想,生活中有强弱力度么?
4.边表演边带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
教师要求:引导学生分辨出大鼓和小鼓演奏出的音色,除了力度上有差别之外,大鼓比较低沉,小鼓比较清脆,所以歌曲中表现大鼓的声音比较低,小鼓的则比较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大鼓和小鼓》,还认识了表示力度的记号:强( f )和弱( p )。
2.《大鼓和小鼓》这首歌,你还能用怎样的强弱力度来表现?下课以后试着唱一唱。
课后反思:
《青蛙音乐会》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管弦乐曲,单二部曲式结构。乐曲情绪对比强烈,既有欢快的引子与尾声,也有抒情、优美的“月夜”主题,再配以青蛙鸣叫的音响,音乐想象鲜明,适合一年级学生欣赏。
乐曲引子部分,琶音式的旋律进行配以青蛙鸣叫的音响,力度渐强,情绪欢快,将听众带入到青蛙音乐会的场景中。乐曲主题部分,速度自由、缓慢,由弦乐器主奏,仿佛月光轻柔地洒在荷塘中,一切是那样的安详。随后速度渐快,仿佛青蛙从睡梦中慢慢苏醒,又即将开始快乐的音乐会。乐曲最后,再现引子部分,在青蛙欢快的合唱声中结束。
二、教学目标
1.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
2. 能够根据乐曲展开联想。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够听辨出乐曲中“青蛙”的鸣叫。
(二)教学难点
感受AB音乐情绪的不同。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创设情景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荷塘,这里即将要举办一场音乐会,音乐会马上开始了,让我们听听吧!
提问:谁在举办音乐会?
预设答案:原来是青蛙们在举办音乐会呢。我们聆听的这首乐曲叫做《青蛙音乐会》。
2. 介绍青蛙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青蛙小的时候是小蝌蚪,慢慢的长大了,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二)分段欣赏乐曲
1. 欣赏引子
(1)听青蛙叫一次的节奏
教师语言:同学们,听听青蛙是怎么叫的呢?
教师语言:原来小青蛙是这么叫的(老师示范0 X X X X X),青蛙们正蹲在荷叶上准备起跳呢,你学学。
(2)听青蛙鸣叫了几次
教师语言:大家听一听,小青蛙这么叫了几遍?
教师语言:他们这么叫了四遍,大家再听一听这四遍叫声都一样吗?
教师语言:不一样,原来第四遍青蛙们最后多叫了一声,我们在来听听。跟着老师学一学。
(3)听力度变化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听一听,青蛙的这四次遍叫声的声音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教师语言:原来他们的叫声是越来越大的。(教师示范)你们试试。咱们给这段青蛙的叫声起个名字,叫“蛙鸣”。
2. 欣赏A乐段
(1)感受情绪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听听这段音乐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优美地、抒情地;欢快地、跳跃地)
教师语言:原来这段音乐是优美、抒情的。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段音乐,你觉得这段音乐描写的是白天还是夜晚。
(2)体验情绪
教师语言:这段音乐描写的是夜晚,那么我给这段音乐起个名字叫“月夜”。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月光轻柔地洒在荷塘里,一切是那么的安详,累了一天的小青蛙们都进入了梦乡。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进入梦乡的小青蛙,让我们随着这么优美的音乐感受一下吧。
3. 欣赏B乐段
(1)感受速度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听听下面这段音乐的速度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
教师语言:这段音乐的速度变得稍快些了,那么我们给这段音乐也起个名字叫“荷叶”。
教师语言: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段音乐,你们觉得青蛙们干吗呢?
教师语言:原来青蛙从睡梦中慢慢苏醒了,一个个的伸伸懒腰,要准备开音乐会了。
(2)体验情绪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4. 欣赏尾声
教师语言:你们听听接下来这段音乐和前面哪部分相似?和“蛙鸣”很像。还记得青蛙们是怎么叫的吗?你听的这段青蛙鸣叫和“蛙鸣”完全一样吗?不一样,听听叫了几次,那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齐鸣”。
(三)完整聆听乐曲
教师语言:同学们让我们完整的聆听一遍这首乐曲,请你跟着老师回忆他们每个段落的名字并用动作感受。
(四)总结
教师语言:随着持续的蛙鸣声,这场音乐会结束了。同学们今天我们聆听了《青蛙音乐会》感受了原来音乐是这么的神奇,能表现大自然的生物,希望喜爱音乐。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剧作家田汉作词、音乐家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这首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模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情绪、情感,在熟悉歌曲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尊敬国旗的情感与意识。通过聆听、听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演奏、演唱形式的表现特色。
2.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唱、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活动体验参加升旗仪式,表达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国歌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感受人声与乐器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同的表现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你听过这首音乐作品吗?它的名字是什么?”
教师活动: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PPT:播放音频,出示课题。
(二)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 歌曲欣赏
引言:“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国歌?”
学生总结:升国旗、唱国歌是非常庄严神圣的,所以在许多盛大场合都会听到国歌。
PPT:播放视频
2.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师活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及国歌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
PPT:了解国歌创作背后的故事及词曲作者介绍。
3. 欣赏两种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童声齐唱版。
学生活动:感受不同版本歌曲的情绪、情感,并能用声音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师活动:总结及评价
(2)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管乐版音频。
提出问题:乐器演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人声演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
演唱(演奏)形式
情绪情感
特 点
混声齐唱
雄壮、有力
铿锵有力
童声齐唱
雄壮、有力
清脆明亮
管乐合奏
雄壮、有力
气势恢宏
(蓝字为学生填写)
(三)情景感受
1. 欣赏视频“升国旗奏国歌”
提问:国歌响起时人们是怎样做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升旗时的礼仪呢?
学生活动:注意观看并回答。
教师总结:不同的人用不同形式来表示对国旗和国歌的尊重,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普通人都要行注目礼。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升旗仪式”吧。
2. 演唱国歌
引言:你能试着唱唱国歌吗?
PPT:播放动画视频
3. 模拟升旗仪式场景
学生活动:行队礼并演唱国歌。
课堂评价:教师评价
PPT:欣赏升国旗动画
(四)课堂小结
过渡语:庄严洪亮的歌声能表现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演唱国歌时都能用这样的声音展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学生活动:再次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课后反思:
《国旗国旗真美丽》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稚趣、富于想象的儿童歌曲。歌词的前两句用儿歌常用的重叠手法,将“国旗”与“金星”两句词重叠,把国旗为何美丽的真正含义用儿童语言揭示出来。歌词的后两句富于幻想,充满童心,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与尊敬。歌曲为五声宫调式,结构十分简单,有四个乐句组成,短小有趣,形象鲜明。第一乐句旋律活泼、亲切,将“真”字放在了全曲的最高点,表现了儿童对祖国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二句降低了音区,但在节奏形式和旋律走向上同第一乐句保持了一致,用肯定的语气揭示了歌词所表达的意义。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在句法上同第一、二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乐句第一小节的节奏同前面乐句形成对比,声音色彩变得柔和、婉转,乐句结束在“6”音上,极富幻想。第四乐句富于变化,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这首歌应用亲切的语言和自然地声音演唱,切忌喊唱。速度也不宜唱得太快,不能唱成进行曲速度。
二、教学目标
1. 喜欢演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通过明亮、轻快的演唱,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学会并能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并感受歌曲的情绪。
(二)教学难点
附点四分音符的准确演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教师活动:简要介绍国旗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歌曲
过渡语: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对五星红旗的热爱。
1. 学习歌词
(1)初听歌曲
学生活动:听辨歌曲内容
(2)复听
学生活动:观看谱例,再次聆听
PPT:出示谱例,插入动画
(3)按节奏念读歌词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边打节拍边念节奏
(4) 解决难点
①出示谱例
②学习附点四分音符
x.=x + x
教师活动:教师示范,拿响板敲击节拍
提示:学生“愿”字要在响板声音之后再读出。
(5)完整朗读歌词。
教师活动:钢琴伴奏,学生按节奏完整朗读歌词。
评价及总结:过程性评价
2. 分句教唱
(1)复听歌曲,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聆听《国旗国旗真美丽》音频,学生跟着范唱轻声哼唱歌曲。
(2)出示谱例,分句教唱
教师活动:再次出示歌曲谱例,分句教唱歌曲。
教学注意:
①吸气时不要耸肩,口鼻同时吸气,把气息吸进腹部,吸气时不要发出过大的声音;
②注意“星”字的咬字,不要把字“咬死”,应发“ing”的音,不要发“eng”的音,教师可以示范两种发音的唱法,让学生比较。
③适时地提醒学生咬字吐音,发音要清晰,声音要连贯柔和,不要喊唱。
3. 歌曲处理,解决难点
过渡语:歌曲中有一个音符的旁边多了个“点”,你们发现了吗?这句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范唱这句歌词
过渡语:为了表现出我激动的心情,所以把“我”字唱得长一些、着重一些。
教师活动:再次示范这个乐句的唱法。
4. 完整演唱
(1)演唱歌曲
学生活动:随《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学生完整演唱。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每句最后一个音不要拖长,留出换气口。后两句抒发了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要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最后“亲亲您”要唱得轻一些,可以让学生想象轻轻地亲吻母亲脸颊时的感觉。
教师评价及总结
(2)准确演唱
教师活动: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唱。
(3)轻唱歌曲
过渡语: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歌曲演唱时更加整齐呢?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练习吸气和开始演唱。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挥手势摆出时要注意力集中,教师起手时吸气,气息要吸进腹部,不要耸肩,要急吸缓呼。第一拍落下时开始演唱。
(三)歌曲表演
1. 创编动作
学生活动:随歌曲伴奏,学生边唱边创编表演动作。
2. 歌曲表现
学生活动:个别学生单独表演,其他学生演唱歌曲。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
3. 集体表现
学生活动:边演唱边表演
参考动作(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表现,教师可参看以下动作创编)
歌词
动作
“国旗国旗真美丽”
双手手心相对,左右摆动。
“金星金星照大地”
五指分开,在身体两侧由上至下,转动手腕,闪烁状。
“我愿变朵”
双臂抬起,双手手心贴向胸前。
“小红云”
双手在胸前呈小花状。
“飞上蓝天”
做飞翔状。
“亲亲您”
双手合十贴到脸颊,陶醉状。
(四)拓展学习,课堂小结
1. 拓展学习
过渡语:我们还有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你们听听和我们学到的歌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活动:谈感受
2.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用歌声表达了对国旗的爱,还可以用什么表达你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呢?(学生回答出图画,剪纸等。)
课后反思:
《响板和碰铃》教学设计
(器乐课)
一、教材分析
响板:碰奏体鸣乐器,流传于西班牙民间的打击乐器。它以贝壳形的两块乌木碰击发音,最初是将两块乌木分别绑在拇指和中指上,后改于握掌心内碰奏,或装在一木柄上碰奏,或以双手持板碰击。响板发出坚硬的哒哒声,活泼而清脆,富有特色。响板用于西班牙的歌舞音乐,也出现在艺术音乐中。
碰铃: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两个钟形铜片,顶端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相击作声。演奏时,两手各执一铃,铃口朝上仰举于胸前,互相碰击而振动发音,有时也用单棰击奏。碰铃虽无固定音高,但声音穿透力强,音响清越,音色优美动听,常配合优雅、抒情的曲调演奏。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种打击乐器的外形、音色,能用正确的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2. 能正确地读或拍出二声部合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碰铃和响板,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今天有两个新朋友和咱们一起上课,看它们是谁?”
PPT:出示小猫、小鸭图片并点击图片发出它们的叫声。
思考:两位新朋友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哪个叫声长,哪个叫声短?
学生活动:模仿动物的叫声
(二)节奏练习
1. 单声部练习
过渡语:“你来观察一下图片中的小猫叫了几声?”
(1)观察模仿小猫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模仿
PPT:出示图片
miao
miao
miao
miao
(2)观察模仿小鸭子
过渡语:“图片中的小鸭子叫了几声?你能模仿它的叫声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模仿声音
PPT:出示小鸭子的图片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2.找关系
(1)观察理解
过渡语:“你能看出来小猫的叫声和小鸭子的叫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出示小猫和小鸭子的图片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PPT:出示图片
miao
ga
ga
教师总结:小猫叫“mi ao”一声时值是两拍。小鸭叫“ga ga”两声总时值是两拍。我们拍一下手是一拍,所以小猫应该拍两下手读一个,小鸭应该拍一下手读一个。(学生集体拍手练习连读。)
3. 分声部合读。
(1)师生配合。
教师活动:读“小猫”部分
学生活动:读“小鸭”部分,使学生体会、听辨声部间的关系。
PPT:出示图片
miao
miao
miao
miao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2)角色扮演
过渡语:“我们边模仿它们的动作边模仿叫声,怎么样?”(师生可交替,互换)
教师活动:扮演角色,利用动作表现并与学生合作完成。
学生活动:扮演角色,利用动作表现并与学生合作完成。
(3)生生合作
过渡语:“我们分成两组,分别模仿这两个小动物吧!”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两个动物,两个声部共同进行。
(三)乐器学习
1. 声音听辨
过渡语:“看我们的课堂上又有人来了?请你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吧!你来猜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教师活动:分辨点击两个音响
学生活动:学生听辨声音,并与图片连线
2. 认识外形
过渡语:“这两件乐器长得都特别有特点,你看这个前面长得像铃铛,只有碰击才能发出声音的叫做‘碰铃’,而另外一件上下各有一块板,通过按压发出声响,所以我们叫他‘响板’”
教师活动:介绍两件乐器,并从外形上分析辅助学生认识和记忆
3. 选一选
过渡语:“如果我们用它们来给我们的小猫和小鸭子的叫声伴奏,应该如何选择呢?”
启发学生:根据声音的长短进行选择。
学生回答:碰铃——小猫;响板——小鸭。
4. 了解演奏方法
(1)播放视频了解演奏姿态
过渡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正确演奏吧!”
(2)模仿演奏
学生活动:根据视频学生模仿乐器正确的演奏姿态
(3)游戏
过渡语:“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学生活动:分成两组,每组拿一种打击乐器(没有乐器的同学徒手),边模仿叫声边用乐器伴奏。
提出要求:学生用乐器模仿时注意演奏出相应的时值。
(四)歌曲伴奏
1. 合奏练习
PPT:出示图片
Miao
Miao
Miao
Miao
Ga
Ga
Ga
Ga
Ga
Ga
Ga
Ga
学生活动:两组乐器同时进行演奏练习。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评价
2. 歌曲伴奏
过渡语:“我们可不可以为歌曲伴奏呢?”
学生活动:聆听音频《国旗国旗真美丽》,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并知道了怎样用它们为歌曲伴奏,同学们演奏得都非常好,希望以后你们都能成为演奏家。
课后反思:
《我爱北京天安门》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木琴独奏《我爱北京天安门》根据同名歌曲改编。以变奏的手法创作而成。
乐曲以变奏的手法创作而成。乐曲由前奏、主题、变奏1、变奏2、尾声构成。在手风琴活泼、欢快的前奏之后,木琴奏出《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主题旋律。第一次变奏在第一、第二乐句的结尾处做级进的旋律填充,后两个乐句由手风琴演奏主题,木琴以“0 X X X ∣”的节奏型伴奏。第二次是在主题基础上“加花”变奏。尾声在木琴奏出歌曲前两个乐句后,旋律由低向高级进坚强而结束。乐曲结构紧凑,木琴独特的清脆音色为乐曲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情绪。
木琴是一种有固定音高的乐器,由长短不一的木条构成,排列方式与钢琴的键盘相似。用两根木槌击木条发音,音色清脆。
二、教学目标
1. 欣赏木琴独奏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感受木琴的音色,体会音乐欢快的节奏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爱祖国的情感。
2. 能初步记忆乐曲主题,并能听出乐曲的主题旋律及其变奏。
3. 初步认识木琴和手风琴,能分辨木琴和手风琴的音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欣赏木琴独奏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能初步分辨木琴与手风琴的音色。体会音乐欢快的节奏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初步记忆乐曲主题,能听出乐曲的主题旋律及其变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1.1:看图片师生交流
(1) 幻灯片中出示北京天安门图片,并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的导语。
学生活动:交流
(2)教师提出:“你们对北京和天安门有多少了解?”
教师总结: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天安门就位于首都北京市区中心,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宿舍那个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同学们看看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央悬挂的正是毛主席的画像。(同时出示图片——天安门、毛主席)
活动1.2:熟悉主题旋律。
(1) 聆听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并提出:“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听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主题。
(2) 再次聆听歌曲,并提出:“你能试着按照歌曲的节拍一起拍拍手吗?”
(3) 朗读歌词(出示歌词)
(4) 跟随老师演唱。
(二)初听乐曲
活动2:初听乐曲,感受木琴和手风琴的音色。
(1) 教师提出:“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由乐器演奏的《我爱北京天安门》,你们听一听,乐曲中出现了几种乐器的声音。”
学生活动:初听歌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乐器的音色。
(2)教师介绍木琴和手风琴。幻灯片出示两种乐器的图片,单独播放木琴和手风琴的音响,介绍演奏方法。
学生活动:配合音响模仿木琴和手风琴演奏时的动作。
(三)感受乐曲
活动3:主题旋律捉迷藏。
(1)随着乐曲哼唱主题旋律。
(2)教师提出:“乐曲的主题旋律和同学们玩起了捉迷藏,它进行了变化,藏在乐曲中,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吗?每出现一次,请你们用手指表示出现的次数。”的导语。
学生活动:变聆听边用手指表示听到的次数。
利用图片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和变奏。
(3)再次聆听(幻灯片出示图片)。
(四) 拓展
活动4:听一听,哪段音响是由木琴演奏的。提出:“通过这首乐曲,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木琴的音色有了了解,下面我要考验大家的小耳朵了,听听下面两个音响,哪个是由木琴来演奏的。
《草原英雄小姐妹》片段(琵琶)
《我是人民小骑兵》片段(木琴)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木琴和手风琴,了解了木琴的演奏方法和它独特的音色,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歌声和琴声感受到了小朋友们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对毛主席的敬仰,然我们再次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来结束这节音乐课吧。
课后反思: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根据蒙古族民歌《红旗歌》的旋律填词改编而成的。歌曲旋律流畅,节奏工整、简洁,音乐形象鲜明,歌曲表现了蒙古族儿童热爱草原家乡的情感。
歌曲为四二拍,羽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为含有变宫“7”的六声音阶构成。其中“”四度上行跳进、“”五度下行跳进和“”八度下行大跳音程,具有典型的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能自豪地、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 学习几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随歌曲表演。
3. 简单的了解我国的内蒙古草原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自豪地、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能随着歌曲载歌载舞。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观看图片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看看这是哪里?(图片:草原、蓝天、白云、羊群、蒙古包)
2. 介绍内蒙古
教师语言:这里就是我国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内蒙古地图)这里有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成群的马牛羊,这里还有豪爽的蒙古族人民。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以畜牧业为生,他们居住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民性格豪爽、能歌善舞,他们喜欢骑马、摔跤、射箭,所以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
(二)学习歌曲
1. 聆听歌曲
(1)初听歌曲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好听的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请同学们先听一遍歌曲,听后说说你的心情和感受。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蒙古族儿童热爱草原家乡的情感,也表现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复听歌曲
教师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看着歌谱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感受一下蒙古族儿童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范唱)
2. 学习歌词
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语言:同学们先来读读歌词,老师读一句,你读一句。
要求:我们要读出蒙古族儿童对自己家乡的喜爱之情。
3. 学习歌曲
过渡语:你们读的真棒,让我们来一起唱唱这首歌曲吧,老师唱一句你唱一句。
(1)分乐句学习歌曲
第一句:
①教师范唱。
②语言:你们听听“飞彩霞”老师是怎么唱的。(唱)
方法:纠正后要连起来演唱。
第二句:
①教师范唱。
②同学们,在演唱歌曲时“的”我们要唱成di,“了”我们要唱成liao,(唱)你试试。你们听听我是怎么唱“小红马”的(唱),请你唱一唱。
第三句:
①教师范唱
②来,让我们加上两个动作唱一唱。(示范)
跟着老师唱一唱。
第四句:
①教师范唱
②同学们我们还要注意“的”要唱成di。(唱)请你再唱一遍。
(2)完整演唱歌词
语言:请你跟着老师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
语言:你能自己唱唱吗?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能感受到蒙古族儿童喜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吗?你能用歌声表现出这种情感吗?让我们再来演唱一遍《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载歌载舞
教师语言:老师刚才介绍了蒙古族人民不仅喜欢骑马、摔跤、射箭,他们还能歌善舞,让我们学习几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吧。先看老师做一遍(示范)
步骤:
1. 分解学习动作
2. 后完整的练习动作。
3. 跟歌曲练习动作。
4. 载歌载舞。
(四)课堂小节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感受到了蒙古族儿童热爱草原家乡的情感,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好好学习,长大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课后反思:
《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明快。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引以自豪,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江河。因此,赞美长江、黄河就是赞美家乡、祖国。歌曲为宫调式,但其中也蕴含了羽调式的因素。结构短小、精巧,音域在一个八度范围内。旋律平稳、流畅,朗朗上口,歌词和曲调都容易记忆,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适合低年级小学生唱的四三拍歌曲。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演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 演唱中体验歌曲四三拍的韵律。
3. 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和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喜欢演唱歌曲《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能够乐于参与并能表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演唱中体现出三拍子的韵律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大家看看这张图片,你发现这张地图上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出两个明显的线条。
教师小结:这两条线条是我国最著名的长江和黄河。许多音乐家都曾经在音乐作品中描写过长江、黄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首这样的歌曲。
(二)感受歌曲
1. 聆听歌曲、感受歌曲
过渡语:“歌词里边讲的大江、大河分别叫什么名字?”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说一说对歌曲的感觉。”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用中速演唱的抒情歌,三拍子常给人一种在湖上泛舟荡漾的感觉。
学生活动:听辨、体会歌曲情绪,学生随音乐晃动身体体会三拍子的韵律。
2. 认识长江、黄河
过渡语:“让我们通过视频感受一下长江和黄河的恢弘气势吧!” “从这段视频中,你对长江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总结: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引以自豪,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江河。
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指出长江和黄河的位置。
(三)分句学唱
1. 学习歌词
过渡语:“我们先来念读一下歌词吧!”
(1)念读歌词
教师活动:歌词谱例并带领学生分句读歌词。
(2)完整朗读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伴奏,完整朗读歌词。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2. 学习旋律
(1)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分小组哼唱旋律。
具体办法:教师钢琴伴奏或播放伴奏音频,部分学生用“Lu”哼唱旋律,另一部分学生随旋律有感情朗读歌词,第二段两组交换。
(2)自主完整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家乡,我爱祖国》音频,学生轻声哼唱。
3. 分句教唱。
教师活动:分句教唱,同时注意准确示范,并及时评价和纠正学生的演唱。
教唱要求:
A、用急吸缓呼的方法来呼吸,每句的中间不要换气。
B、气息要吸进腹部,演唱时感觉腹部用力,不要喊唱。
C、演唱时注意口型,嘴里好像含着水一样,口腔里保持一定的空间,要竖着张嘴,嘴要张大张圆。
4. 歌曲处理
(1)再次感受
过渡语:“教师再次演唱歌曲,你们来听听我们之间的演唱有什么不同?”
教师活动:带有感情地范唱。
学生活动:对比感受,并能模仿教师演唱
(2)完整演唱
学生活动:听音乐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
(四)打击乐器伴奏
过渡语:“歌声表达了我们对黄河,长江的赞美之情,大家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呢?”
学生活动:表演和乐器伴奏(可多次和交换演奏表现)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最后让我们用这种方式再次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吧!
课后反思:
《娃哈哈》教学设计
(歌表演)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娃哈哈》。
2、为歌曲进行歌舞表演与器乐伴奏。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愉快的感情演唱歌曲《娃哈哈》;
2、通过歌声和舞蹈动作,培养学生领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自由组合创编。
教学难点:
新疆歌曲的特点及节奏。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机、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学生随音乐的节拍随意舞进教室坐好。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体验新疆风景
师:老师今天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到了之后看看谁能告诉大家那个地方是哪里?(播放新疆风景视频)
生:新疆。
师:你真棒!对!是新疆。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居住着56个民族中的维吾尔族人民,他们也是我们中华儿女,我们要热爱她们,和他们紧紧地团结一起。
师:新疆的风景美不美?
生:美。
师:新疆不仅风景美,那里的人们还很热情呢!大家看叔叔阿姨给咱们准备了很多礼物。
生:葡萄,哈密瓜,大饼。
师:小朋友是不是现在就想去阿姨家做客啊?但是送礼物的阿姨说:“你们要利用这三种礼物学会歌曲《娃哈哈》的唱﹑跳﹑奏,我们这的小朋友能歌善舞,等着和你们一起唱歌舞蹈呢。”
三、唱歌
①初听歌曲,体会旋律的优美。
②学习节奏
葡萄 XX 哈密瓜X××
哈密瓜 葡萄 ∣ 葡萄 哈密瓜 ||
X×× XX ∣ XX X×× ||
③学习旋律
师:我现在把旋律请上去,你们用lu哼唱。
生:哼唱
(旋律的哼唱是对歌曲演唱的铺垫,能使他们唱的时候更容易和准确。)
④分组唱。
四、跳舞
1、师:同学们唱得即准确又好听,但是舞蹈怎么办呢?(老师放音乐,自己表现)
师:新疆维吾尔族的小朋友能歌善舞,我们班的同学聪明伶俐,老师教你们一段和他们比一比,好不好?
2、播放《娃哈哈》歌曲,老师教学生学,邀请一部分学生在台上表演。
(学生在边舞边听歌曲中,即愉悦了心情,培养了音乐兴趣,协调了身体与音律的配合,还能在反复听、动中学会了歌曲。所以到后来学生是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场面是载歌载舞。)
五、 演奏
师:阿姨的葡萄和哈密瓜我们已经用上了,那么阿姨给我们的饼可以干什么?
师: 出示铃鼓图片,用铃鼓给《娃哈哈》伴奏。指出不足进行加强练习。
(培养学生协作、协调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和新疆的小朋友一样能歌善舞,那么我们就和新疆的小朋友一起想跳的就跳,想唱的就唱,想奏的就奏吧。
(培养学生敢于表现音乐的能力,也在游乐活动的同时爱上音乐。)
六、小结
师:看见大家在《娃哈哈》的学习中快乐地展现了那么多的才艺,希望你们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也幸福快乐的茁壮成长。下课
生:学生随音乐跳着新疆舞出教室。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都是好朋友
《找朋友》教学设计
(读童谣)
一、教材分析
《找朋友》是一首二拍子的童谣。通俗易懂的内容充满情趣,在少年儿童中广泛流传。在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以一个格子代表一拍的时值,形象、直观。 “声势”的运用,是一、二年级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按照节奏读童谣,进行初步的“声势”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照节奏朗读童谣《好朋友》,用拍手、跺脚等动作为童谣伴奏。
四、教学难点
第四句的节奏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朋友
导语: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谁来说一说你好朋友的名字?
提问:你能按照这个节奏说出你好朋友的名字吗?老师也带来了,我的好朋友,你们看她是谁?听老师向你们介绍他:
1.按节奏读出朋友的名字
教师范读:
我的好朋友 名叫 圆 圆
教师讲解 :
如果你的好朋友叫三个字的名字,比如:王 小 一你会怎么读呢?
对了,按照节奏读出来就是:我的好朋友 名叫 王小 一
哦,是不是还有叫四个字名字的小朋友呢?那他们的名字按照这个节奏要怎么介绍呢?想好了吗?其实也很容易,我们就在每个方框中安排两个字,比如:我的好朋友,名叫才旦卓玛,你们学会了吗?
2.加入声势——脚的练习
导语:下面我们加上跺脚的动作为我们的童谣伴奏,和老师一起试一试,
教师示范喊口令 1 2 3 4跺脚一次,多做几次就熟练了吧,那我们就边读童谣边用脚来伴奏,准备,开始。师生一起读,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还是很容易得对吗?
3.加入声势——拍手的练习
那么,老师要增加难度喽,同学们请看,请你们自己来试一试,可以了吗?没关系,和老师一起做吧,准备,开始
(二)学习童谣《找朋友》
1.聆听范读童谣。
2.教师给出节奏,进行半句的教读。
同学们注意这一句:
难点:找到一个朋 友
你我大家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嘿
3.教师整行范读,学生学习。
导语:听老师读一行之后,同学们再来读,准备开始。
4.完整读童谣。
同学们,我们稍慢一些,完整的朗读这首童谣《找朋友》好吗?
你们能完整地读出来了吗?那么,我们稍稍加快一些速度试一试,准备,开始。
(三)学习声势伴奏读童谣
导语: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按着节奏完整地朗读这首童谣了,我想你们也很愿意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样来表现这首童谣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表演。播放录像
1.介绍动作
导语:他们表演得怎么样?真的很不错,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脚踏一次,拍手一次交替进行,你们也来练一练,敬个礼时和你的好朋友相互做出敬礼的动作,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之后我们介绍出自己的朋友既可以了,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教师朗诵,完整示范
2.播放音频,边做动作边读童谣。
下面,我们伴随着《找朋友》的童谣,再次表现吧。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童谣《找朋友》,并且用拍手和跺脚的方式来为它伴奏,你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这首童谣呢?或许可以利用打击乐器或者身边能够发出声响的物体来为童谣伴奏,也可以在课下做游戏的时候玩一玩,好吗?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
《好朋友》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好朋友》是一首热情真挚的儿童歌曲,由两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可分为两个分句,在1、2句及结尾处加入了小过门,每个小过门处拍两下手,第11小节处还要热情地喊:“嘿!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唱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朋友间亲密无间的真挚感情,不要喊唱,拍手处和“嘿”处要整齐,不能抢拍。拍手处学生可能习惯拍成“ X X X ”的节奏,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习惯于最后一句唱完边拍手边喊“嘿”,要反复练习。“一起游戏笑哈哈,一起歌唱乐悠悠”这两句歌词可以让学生进行歌词改编演唱,可只改编一个词也可一整句改编。
二、教学目标
1. 背唱歌曲《好朋友》。
2. 创编新的歌词演唱。
三、教学重、难点
1. 加入声势演唱歌曲。
2. 创编歌词演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分别问三名同学你有好朋友吗?你和你的好朋友在一起都干什么?
生:做游戏、学习……
教师:一个人没有朋友行吗?对,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朋友。都需要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好朋友有关的歌曲。
(二)学习歌曲
1. 动作感受歌曲
老师现在给大家听一首和好朋友有关的歌曲,你听听歌里都唱了些什么?
聆听《好朋友》范唱。
提问:歌中都唱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都是好朋友等。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表现好朋友们在一起游戏、歌唱的。
提问:乐曲中除了演唱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拍手的声音。
教师评价并再次提问:对!我们来听听,共有几处拍手声音?
学生听辨拍手次数并回答。
教师总结,提出听赏要求:在歌曲过门处随音乐一起拍手(3处)。
学生边听边随音乐在过门处拍手。
提问:小朋友们在游戏时兴奋地喊叫起来。你听到了吗?出现在歌曲哪里?
学生回答:“嘿嘿”在歌曲最后一句演唱完。
观看《好朋友》动画,按要求在过门处拍手并在最后一句后有节奏地轻声喊出“嘿嘿”。
2. 学习歌词
出示《好朋友》歌词谱例,带领学生拍手读歌词。
学生分句跟随教师读歌词。
教师总结评价,请学生自己完整读。
学生拍手读歌词。
3. 演唱歌曲
教师播放《好朋友》范唱。
出示《好朋友》歌曲谱例。
学生跟随范唱轻声模唱歌曲。
教师分句教唱,学生分句学唱。
教师总结,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不能喊唱。
学生集体完整演唱歌曲。
(三)表演歌曲
师:在小过门处除了拍手,能不能加其他动作?
生:可以加一些拍肩、拍腿、握手等动作。
教师总结,并请学生分组设计动作进行表演。
学生分组讨论后练习。
教师总结并请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四)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可以和好朋友在一起游戏、歌唱,还可以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演唱创编后的歌曲(将“游戏”、“歌唱”改成“跳舞”、“画画”)。
提问:听听老师和好朋友在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听后回答。
出示《好朋友》歌词创编曲谱:
要求学生在红色字的部分进行改编并演唱。
学生创编练习。
教师评价总结。
学生加入动作完整表演创编后的歌曲。
欣赏视频:《好朋友》舞蹈表演。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对好朋友的友好,下课以后请你们还要用行动来表现出对同学和好朋友的友好啊!
课后反思:
《洋娃娃之梦》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洋娃娃之梦》是一首儿童钢琴曲,入选全国钢琴考级曲目。作品通过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型的变化,刻画不同的意境,描绘了洋娃娃富于童趣和幻想色彩的生活。作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行板《摇篮曲》、中速《洋娃娃的梦》、小快板《洋娃娃的舞蹈》。
第一乐段为3/4拍摇篮曲。旋律轻柔圆润,带着柔和的色彩,营造出睡意朦胧的夜晚情景,音乐渐减弱,越来越轻柔,表示洋娃娃睡着了。第二乐段比第一乐段速度要快,四四拍、中速,旋律以八分音符节奏出现,音乐顿时显得欢快起来,轻轻上扬的旋律走向,增添了音乐欢快的情绪,勾画出充满诗情画意并富于幻想的主人翁形象。结束处突然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和旋强音。第三乐段是2/4拍的小快板,表现洋娃娃的舞蹈,在音调的处理上是快速而富于跳跃的舞曲音乐,旋律急促、活泼、跳跃,音乐轻盈,铿锵有力,在喧腾旋转的音乐形象中结束全曲。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说出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2.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分辨三个乐段的不同情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欣赏一段音乐,请学生选择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选择钢琴。教师简单介绍钢琴。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一共88个键,受到作曲家钟爱,被称为乐器之王。看图片认识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
(二)分段欣赏乐曲
2. 欣赏第一乐段
(1)请小朋友再次欣赏这段音乐,为音乐选择速度和图片。
(2)出示第一乐段的旋律,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用“u”唱一唱,身体随音乐晃动,感受音乐的情绪。
3. 欣赏第三乐段
(1)学生欣赏并根据音乐选择速度和图片。
(2)出示旋律谱,再次欣赏,感受音乐情绪。
对比第一乐段的乐谱,小音符们挨的近了,所以节奏紧凑了,这就是音乐听起来速度比较快,情绪比较欢快的原因。
4. 完整欣赏
(1)学生完整欣赏乐曲,并说说刚才欣赏的两段音乐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
(2)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洋娃娃之梦》的第一和第三乐段。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乐曲的第二乐段。欣赏第二乐段,并说说乐曲的速度。
(三)完整欣赏和小结
1.出示完整谱例,再次完整欣赏乐曲。
说说三个乐段的不同情绪,给三个小乐段起个名字。
2.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的乐曲《洋娃娃之梦》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洋娃娃的梦是愉快的还是忧伤的?从乐曲中我们知道,小音符们站的远,音乐的节奏可能就会比较舒展,音乐柔和优美;而小音符们站的很近,节奏就可能很紧凑,音乐欢快活泼。希望小朋友们也有快乐的梦。
课后反思:
《两只小象》教学设计
(歌表演)
一、教材分析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儿童歌曲,一段体结构,五声宫调式。歌曲以有规律的节奏配以亲切的曲调,描绘出小象用长鼻子互相问好,一同在河边嬉戏的生动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小动物喜爱的心理特征,调整教学活动以适合他们的内心期待。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使他们认识到了动物以及大自然保护和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两只小象》,并能背唱。
2.引导学生聆听歌曲《两只小象》,感受三拍子的韵律,熟悉歌词描绘的情境。
3.引导学生为歌曲编配简单的形体动作并进行表演。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并学唱歌曲《两只小象》。
2.为歌曲创编肢体动作并进行表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大象的图片。
提问:
图片中是什么动物?它们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请学生用动作模仿大象。
教师:有一首歌曲中唱的就是小象,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
1. 看动画模仿
欣赏歌曲《两只小象》动画。
教师:动画中小象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打招呼……
教师:小象打招呼的方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并模仿)
教师评价总结。
2. 感受三拍子韵律
聆听歌曲《两只小象》音频。
要求学生随音乐的韵律来模仿小象走路的样子。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欢快活泼的……
教师总结并再次播放歌曲请学生模仿感受。
3. 学习歌词
(1)教师出示《两只小象》歌词节奏谱例。
请学生用2拍子拍节拍的方式,边拍节拍边按节奏读歌词。
学生拍节拍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评价,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提示学生空拍处要停顿一拍。
学生再次拍节拍按节奏读歌词。
(2)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跟琴读歌词。
(3)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边模仿小象的动作边读歌词。
4. 学唱歌曲
(1)欣赏《两只小象》歌曲欣赏。
学生听音乐轻声演唱歌曲。
(2)教师分句教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学生分句学习,可边唱边模仿小象的动作。
学生再次分句学唱第一段歌词。
(3)教师伴奏,学生自己演唱歌曲第二段歌词。
教师评价,纠正错误后学生再次演唱第二段。
(4)完整演唱歌曲《两只小象》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评价。
再次聆听歌曲《两只小象》音频,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三)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教师播放《两只小象》音频,学生自己创编动作表演。
学生分两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表演歌曲。
教师评价,请两名学生扮演小象单独表演,其他学生演唱歌曲。
学生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个别学生单独表演,其他学生演唱。
(四)课堂小结
我们和两只小象一起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团结友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的小伙伴友好,并有团结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课后反思:
《三角铁和铃鼓》教学设计
(学乐器)
一、教材分析
三角铁:用细钢条弯制成三角形的打击乐器。用一金属棒敲击,发音清脆悦耳,穿透力强,适宜做较简单的节奏敲击,也可将金属棒置于三角铁环内转动奏出“滚奏”效果。
铃鼓又称“手鼓”,由鼓框(一圈鼓框上开有若干长条型孔,每个孔中安装有一对小钹;有的铃鼓还在一圈鼓框上悬挂几个铜铃)和鼓皮两部分组成。 鼓框:一般为木质结构;小钹:铜制; 鼓皮:多用羊皮制成。铃鼓属单皮膜鸣乐器,直接用手敲击发声,无固定音高。具有简易、轻便的特点,演奏时一只手提鼓身,另一只手敲击鼓面,可同时发出鼓声和钹声。音色清脆、明亮,还可发出急速而美妙的震音。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种打击乐器的外形、音色。
2.能用正确的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3. 能正确地读或拍出二声部合奏。
三、教学重、难点
1. 认识三角铁和铃鼓,能分二声部为歌曲伴奏。
2. 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奏。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叫什么?一起唱一唱。
教师播放《好朋友》音频,学生跟音乐背唱歌曲。
教师:唱得很好,咱们用拍手的方式使歌曲显得更有活力,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歌曲更充满热情呢?
学生回答。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几种新的打击乐器,咱们用这些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吧。
(二)认识三角铁、铃鼓。
“捉迷藏”一
学生分别说出两种乐器名字。
教师总结,说出正确名称“三角铁”“铃鼓”。
学生复述乐器名称。
教师拿乐器实物,请学生观察实物,找出乐器特征,为学生做介绍。
学生认真听教师介绍并观察乐器实物。
(三)演奏乐器
“捉迷藏”二
教师演示三角铁、铃鼓。
请学生分组拿乐器讨论演奏方法。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教师总结:
1. 三角铁在演奏时缺口放在下方,手不能直接握住三角铁,否则声音不清脆悦耳。可以用金属棒直接敲击,也可以将金属棒放在三角铁环内转动“滚奏”。
2. 铃鼓可以要用手指肚去迎面敲击,也可以晃动钹片发声。
教师演示三角铁、铃鼓。
请个别学生拿铃鼓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演唱歌曲并徒手伴奏。
教师评价总结,刚才伴奏的学生将乐器交给旁边同学再次为歌曲伴奏。
(四)多声部伴奏
用三角铁、铃鼓。
例:
要求:请你为节奏谱选择乐器。
学生讨论为节奏谱配乐器。
教师总结:三角铁可以演奏出长音,用第一个节奏谱最适合;剩下的留给铃鼓。
“捉迷藏”三
学生分组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师评价,让学生分组练习,交换乐器和节奏型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演奏。
(五)课堂小结
汇报演出,教师播放歌曲,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没有乐器的学生徒手伴奏,个别同学做动作演唱歌曲。
同学们的演出让歌曲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了,这些小乐器也功不可没,请不要忘了它们。
课后反思:
《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弘扬民族团结的儿童歌曲,节奏鲜明欢快。歌曲为一段体,平行结构,第一、二乐句与第三、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结束句最后结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具有总结性和抒情性。歌曲中多处连线,教唱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了解圆滑线和延音线的不同唱法。歌曲具有欢快的节奏型,适合边唱边舞,可以激发学生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能背唱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 能创编简单动作表演唱。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清晰、准确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用歌、舞的形式表演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
学生:56个。
师:你们说得对。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但各个民族的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来聆听一首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动画。
(二)学习歌曲
1. 感受歌曲
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的速度是较快还是较慢?
聆听音频《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范唱。
学生边听边徒手用“ X — ”的节奏,模仿演奏三角铁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要求学生再次欣赏时模仿其它乐器演奏的动作伴奏。
2. 学习歌词
演示《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歌词节奏谱例,带学生分句读歌词。
学生随教师按节奏分句读歌词之后完整练习读词。
学生完整随伴奏读歌词。
提问:读歌词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老师弹了多个音,你却读了一个字?
学生回答乐谱中音符上面有连线的地方。
再次学生读歌词,验证是不是这样。
教师总结:这些连音线有的叫圆滑线,有的叫延音线。圆滑线下可以有多个音,演唱时这些音唱一个字,延音线只连接两个音,演唱时多个音唱一个字,就是把这个字延长。
学生复述并再次跟琴完整读歌词。
3. 歌曲学唱
演示《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歌曲谱例,听唱法分句教唱。
学生分句学唱歌曲。
教师完整范唱,学生张嘴不出声音为教师配口型(默唱)。
教师评价总结,再播放歌曲时,请同学们轻声演唱。
播放音频《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范唱,学生轻声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评价并总结,学生集体用自然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欣赏:《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三)歌曲表现
这首歌曲中唱到各族小朋友们在一起唱歌跳舞。歌曲我们唱会了,如果能载歌载舞就更好了。各族小朋友们欢乐的舞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欣赏两段不同民族的舞蹈,请同学们认真看,试着学习舞蹈片段中的动作,把这些动作加入到我们的歌曲中边歌边舞。
播放视频:彝族舞蹈视频及藏族舞蹈视频。
学生观看舞蹈片段并模仿其中简单的动作。
师生共同讨论,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学生加简单舞蹈动作表演唱。
教师评价总结。
集体背唱歌曲,个别学生舞蹈表演。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希望同学们能像歌中所唱的一样,团结友爱,共同成长。
课后反思:
《拍手唱歌笑呵呵》教学设计
(集体舞)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并能用唱名模唱感兴趣的旋律片段。
3.能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发声演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并伴着歌声进行拍手游戏。
教学重难点
《拍手唱歌笑呵呵》中长拍音的保持处理,唱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课前准备
钢琴、音响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课间你们会和好朋友玩些什么游戏呢?
(学生回答,有两种情况。)
1.情况一:有学生回答“拍手游戏”。
师:喔!老师也喜欢,谁来和老师玩这个游戏?
(老师邀请学生游戏)
2.情况二:没有学生回答“拍手游戏”。
师:哇噻!你们的游戏太有意思了,花样可真多呀!下课后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玩玩这些游戏,欢迎吗?
(学生回答)
师:现在,老师想邀请一位小朋友做一个游戏,谁愿意啊?
(老师邀请学生游戏)
二.趣味学歌:
1.教师范唱
师:这个游戏有趣吧!接下来老师要边唱边做这个游戏了。
(老师邀请一位小朋友继续玩拍手游戏,同时范唱,学生听赏。)
2.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师:你们想不想学着边唱歌边做这个拍手游戏啊?那就让我们每两个人一组,跟着老师来做一做、唱一唱吧。
(师生活动:在游戏中学唱歌曲。采用整体听唱与分句模唱相结合的方式学唱。学生可以提出演唱过程中感觉困难的乐句,由会唱的同学帮助解决,如无法解决就由教师帮助,直至学会歌曲。)
3.提高游戏难度,增加趣味性。
(游戏熟练后,教师在钢琴上变换速度弹奏旋律,忽快忽慢,学生跟着节奏相应地做拍手游戏。)
三.模唱歌曲:
1.欣赏比较两首不同旋律的《拍手唱歌笑呵呵》。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歌,歌名也叫《拍手唱歌笑呵呵》,你们想听吗?
(欣赏另一位作曲家颂今为相同歌曲谱写的歌曲)
2.模唱歌谱
师:小朋友,你们听了两首《拍手唱歌笑呵呵》,有什么发现吗?
生:(歌词相同,歌谱不同)
师:让我们来模唱第二首《拍手唱歌笑呵呵》歌谱。
四.我的创造:
师: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好玩吗?(好玩)更好玩的事还在后头呢!
(教师播放英国“Stomp”乐队演奏的“手”的打击乐片段)
师:这些动作和节奏都是可以自己即兴创编的,你们想学学吗?
(组织学生分组创编“手”的打击乐)
师:小朋友们个个都是音乐小天才,也能用一双手拍击出好听的音乐来,现在我们请各个小组来表演一下。
(学生表演、互评。教师给优胜者颁奖。)
五.小结
师:你的眼睛里有个我,我的眼睛里有个你。其实在我们的眼睛里,不仅有你和我,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人,我们要学会关爱别人,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人人都能成为好朋友。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小青蛙找家》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作品分析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欢快流畅,塑造了小青蛙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的形象。歌曲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为前奏,描写了小青蛙在东奔西跑地寻找自己的家,为歌曲主题的出现做了铺垫。歌曲中“跳跳、呱呱”的独白,刻画了小青蛙跳一跳、叫一叫的焦急神态。最后一句旋律平稳流畅,似乎表现了小青蛙历尽艰辛,终于回到家的愉快、喜悦的心情。
这是一首游戏歌曲,学生可以边跳边唱,增强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小青蛙找家》,体会小青蛙由焦急转为快乐的不同情绪。
2. 学生通过演唱和表演来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从小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用自信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力度的声音、不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表现出小青蛙找家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情,表达歌曲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 揭示课题
活动1.1 教师播放青蛙的音效素材,并提出问题:请你猜一猜这是谁?
教师语言:
同学们,欢迎你进入今天的音乐课堂,今天我将为你们介绍一位好朋友。
请你来猜一猜它是谁? (播放音效素材)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猜出来它是谁了,原来是只可爱的小青蛙。
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和小青蛙有关,叫做《小青蛙找家》。
(二)学唱歌曲
活动2.1 聆听歌曲 体会情绪
教师播放《小青蛙找家》的歌曲,并提出问题:听后请你说说你的心情?
教师语言: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听后说说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播放音乐范唱)
歌曲听完了,你的心情如何呢?是不是觉得这首歌曲很有意思,这几只小青蛙十分的天真活泼呢!
这首歌曲的情绪就是天真活泼的。
活动2.2 有节奏读歌词
1. 教师再次播放歌曲音乐,并提问:小青蛙是怎样找自己的家?
教师语言: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歌曲,边听边思考小青蛙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家呢?
你找到答案了吗。原来它是一边跳、一边呱呱叫的找到了自己的家。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节奏图
2. 教师指导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导语:请你跟随老师有节奏的读一读。
教师语言:
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青蛙找到自己的家吧。请你跟随老师有节奏的读一 读。跳 跳 (教师边拍手边读)
你来试一试吧,你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跳 跳
再来看看这条节奏,你自己能试着读一读吗?
真棒,老师都听到许多同学都能准确读出这条节奏了。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下面,老师想考考你的小耳朵,你能听出老师拍的是哪一个节奏吗?(教 师拍节奏)
你听出来了吗,答案是第一个。
再来听听第二条节奏是哪一个?
原来答案是第二个,你答对了吗?
好,老师想提高点难度,再试着读一读以下的节奏。让我们一起来读吧!你学会了吗?
下面,请你伴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完整的读读这首歌曲的歌词。(师弹琴伴奏 朗读歌词)
活动2.3 教师范唱 学习歌曲
1. 教师范唱,学生学唱。
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学唱。
2. 方法:采用接唱得方法学习歌曲。
读白由学生自主演唱。
注意:在“跳跳 跳,呱呱 呱!”的位置,学生容易演唱速度加快。教师纠正速度,保证歌曲速度统一。
3. 学生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
(三)处理情绪 表现歌曲
活动3.1 语言引导 体会情绪变化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小青蛙由找不到家到找到家后的心情变化。
提问:当小青蛙找不到家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它很着急。
提问:后来它经过努力,找到家后心情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回答:它十分高兴。
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变化,再来演唱歌曲。
活动3.2 设计动作 表现歌曲
教师播放音乐,随音乐设计跳得动作,表现歌曲。
随音乐演唱并加入动作。
导语:让我们来跟随音乐帮助小青蛙一起来找家吧。
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内容加入动作表演歌曲。
活动3.3歌词创作表演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换成其他的小动物来丰富歌词。
(可以变换成小鸡、小羊、小牛、小狗等小动物。)
(四) 课堂小结
教师导语:小动物们十分的可爱,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要爱护、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课后反思:
《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乐曲选自四幕歌剧《萨旦王的故事》,是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于1900年创作了这部歌剧。歌剧叙述萨旦王喜获王子后,因听信奸人的恶意中伤,将王后和王子装在桶里投入大海。但王后母子漂流到一个孤岛上幸存下来,王子成长一个勇敢、英俊的青年。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鹰袭击的天鹅,不料天鹅竟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在公主的帮助下,王子化作一只野蜂去寻找父王。这时萨旦王也派人寻找无辜的王后和王子,但奸人却千方百计阻止萨旦王。于是化作野蜂的王子痛蜇奸人。全剧最后在团圆与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野蜂飞舞》,a小调,活泼的快板。乐曲从快速下行的半音阶开始,形象地表现出野蜂呼啸飞行而至的场景。然后是上下翻滚的音流,旋律忽高忽低,力度时强时弱,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盘旋飞舞的形象。之后,旋律轻快而有力,表现变成野蜂的王子痛蜇坏人的情景。接着,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力度减弱,则描写野蜂的离去,渐渐消失在远方……
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野蜂振翅疾飞的情景。不同版本的演奏,在速度方面会有很大差别。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速度、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时的作用。
2. 能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借助肢体动作、语言、线条、图形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3.喜欢这首音乐作品,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野蜂形象。
教学难点:
能够感受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并用肢体动作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听辨音乐形象,揭示课题
1. 听辨音乐形象
出示图片:三种动物——大象、野蜂、小猴。
师:同学们,图中有三种动物,老师给大家听一段音乐,你们听,音乐表现的是哪种动物?
播放音乐片段(野蜂盘旋飞舞)。
学生听辨出音乐所表现的动物是野蜂。
师:大家都选对了。
2. 揭示课题
点击出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管弦乐合奏曲《野蜂飞舞》,让我们听听,乐曲中野蜂飞行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播放全曲,学生聆听。
学生听辩出乐曲中野蜂飞行的速度是快的。
师:这些野蜂飞得这么快,到底要去干什么呢?
(二)介绍故事梗概和作曲家,感受本曲的音乐表现内容
1. 老师讲故事。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这个故事来自一部歌剧《萨旦王的故事》:萨旦王外出打仗,没见到儿子出生。两个坏人诬告皇后生下的是一只怪物。萨旦王听信谗言,将皇后和王子装在木桶里投入大海。多年以后,王子长成一个勇敢的青年。在一位公主的帮助下,王子变成野蜂去寻找父王。此时,萨旦王也派人寻找皇后和王子,但坏人却千方百计地阻止。于是,变成野蜂的王子痛蜇坏人。最后,全剧在团圆与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2. 介绍作曲家
师:这部歌剧,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的。《野蜂飞舞》这首乐曲是第二幕第一场中的插曲。
(三)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1. 聆听音乐,学生随音乐做动作,表现听到的野蜂形象。
师:让我们先来听乐曲的第一部分,请你们边听边做动作,体会“变成野蜂的王子急着去寻找父王”的形象。
2. 说一说:
(1)启发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
提问:第一部分音乐什么情绪?
启发学生回答(紧张的、兴奋的情绪)
(2)乐曲的节奏是舒展的还是紧凑的?
学生说出乐曲的节奏是紧凑的。
师:紧凑的、连续不断的节奏型,让我们感觉到野蜂振动翅膀的音乐形象。
3. 启发学生用语言和线条表现音乐形象。
提问:野蜂是怎样飞的?是什么样的路线?
出示两种线条:直线、曲线。
学生选择出野蜂的飞行路线:曲线,并用语言描述。
师:你们说得很好!野蜂忽高忽低地飞。它们的飞行路线不是直的,而是曲线形的。
再听第一部分音乐,请你们边听边音乐边用笔和纸把野蜂的飞行路线画出来。
4.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力度上的变化。
提问:乐曲表现的野蜂是一只还是很多只?
聆听音乐,启发学生回答(有时多,有时少)。
师:答对了。这是由于乐曲力度上的变化。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吧。
播放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四)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1. 感受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
提问: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
播放第二部分音乐。
启发学生说出:第二部分的音乐表现出野蜂痛蜇坏人的情景,情绪更加愤怒、坚决。
2. 聆听音乐,学生随音乐做动作,表现野蜂刺蜇的动作。
播放第二部分音乐,随音乐做刺蜇的动作。
3. 聆听音乐,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图形表示第二部分音乐形象。
播放第二部分音乐,出示图形:圆形、倒三角形。
学生会选出倒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选对了。用倒三角形可以突出第二部分音乐中短促的跳音。
(五)欣赏结尾部分音乐
聆听结尾部分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力度渐弱。
提问:乐曲的结尾,野蜂越飞越近还是越飞越远?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播放结尾部分音乐。
学生聆听后,回答出:野蜂越飞越远。
(六)完整欣赏
1. 感受乐曲的演奏形式——管弦乐合奏。
欣赏视频(管弦乐合奏)。
2. 学生判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体会乐曲速度、力度、旋律的特点。
出示备选答案:A 速度快,力度强弱多变,旋律起伏较大。
B 速度慢,力度强,旋律平稳进行。
学生选出正确答案:A。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野蜂飞舞》这首管弦乐曲,还了解到歌剧《萨旦王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它的作者: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
课后反思:
《声音的长短》教学设计
(知识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应该做到:音乐与律动的结合、音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这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先播放动物嬉戏的录像,让学生通过看、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初步感受声音是有长有短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组合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然后让学生用“×—、×、××”这三个节奏型说话,培养学生创造节奏的能力。最后播放一段2/4拍音乐,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本歌曲中的“×—、× 、××”。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2.用拍节拍读节奏,按节奏模仿动物叫声的方式表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3.让学生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4.培养学生模仿和创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和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
2. 在多声部中练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并提问:
1.图片中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
2.请模仿出这些动物的叫声。
教师:同学们学得真像!这些小动物的叫声有什么分别呢?
学生回答:有的长有的短……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声音的长短。
(二)认识音符
欣赏谁的声音最长谁的声音最短动画。
请学生模仿出动画中动物的声音,并说出谁的叫声最长,谁的叫声最短?(学生模仿并回答。)
出示三种节奏:
1. X — ︱ X — 二分音符
2. X X ︱ X X 四分音符
3. X X X X ︱ X X X X 八分音符
音符介绍:
二分音符时值为两拍,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八分音符时值为半拍。2拍子的拍节拍方式为第一拍强第二拍弱,强拍全手掌拍手,弱拍右手点左手的掌心。
(三)拍节拍学叫声
教师演示2拍子的拍节奏方式。(学生练习)
教师带领学生边拍节奏边分别读出动画中小动物的叫声。
学生自由练习拍节奏模仿动物叫声。
教师评价总结。
(四)分声部练习
1. 反应练习。
教师不规则地指动物图片,指到哪个动物学生就模仿出哪种动物的叫声。
学生拍节拍模仿教师指到的动物叫声。
教师评价总结。
2. 分声部模仿。
教师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读一个节奏。
学生分组练习读自己声部的节奏。
3. 个组进行多声部模仿动物的叫声。
教师评价总结,之后3组互换节奏再次多声部模仿。
(五)创编儿歌
教师出示创编的儿歌
例:
2/4 X X ︳X X ︳X X ︳X — ︳X — ‖
小 猫 走 路 静 悄 悄 Miao
2/4 X X ︳X X ︳X X ︳X — ︳X X ‖
小 鸭 走 路 摇 呀 摇 Ga ga
2/4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小 鸡 走 路 蹦 呀 蹦 蹦 跳 Ji Ji Ji Ji
1.教师带领学生拍节拍读儿歌。
2.学生自己拍节拍读儿歌。
3.学生边模仿小动物的样子边读儿歌。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创编,将八分音符的节奏也加入到儿歌中。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后学生再次边按节奏读儿歌边模仿小动物。
(六)课堂小结
小动物有自己的声音,你们还有什么喜欢的动物都可以模仿一下,看看谁的声音长谁的声音短。
课后反思:
《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是一首管弦乐合奏作品。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一曲。乐曲借用“进行曲”的体裁来刻画狮王及其行进时的威严。
乐曲《引子与狮王进行曲》一开始,便以钢琴的颤音形成威严的森林气氛。接着弦乐与两架钢琴一起奏出逐渐增强的音响,进一步渲染这种气氛。随后,钢琴用很强的力度ff 奏出音阶式的经过句,引出狮王进行曲。进行曲采用对比性中段的单三部曲式,先由两架钢琴以适度的快板奏出狮王行进的节奏,接着弦乐奏出狮王进行曲主题:
沉重有力的顿音,浑厚低沉的旋律,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神态和坚实的步伐。这主题重复一遍之后,出现了由低音区的半音阶经过句组成的模仿狮子吼叫的对比性中段。然后,钢琴在高音区再现狮王主题,最后在狮子的吼叫声中结束。
二、教学目标
1. 感受乐曲的情绪,体会音乐所表现的形象。
2. 能够模唱出乐曲的主题,体会音乐所表现的形象。
3. 理解音乐作品,创编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够模唱出乐曲的主题,体会音乐所表现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
理解音乐作品,创编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片断欣赏:
1. 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小鸟”主题。
(1)【导言】谁来说说,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哪种动物?(小鸟、小兔子、小猴子……)
(2)问题:为什么你们认为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小动物呢?音区是怎样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在高音区、速度比较快)
(3)学生活动:学生安静聆听乐曲,并回答问题
(4)学生随音乐模仿小鸟飞行动作。
2.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选曲“大象”。
(1)谁来说说,这首乐曲表现的是那种动物?(老虎、狮子、大象……)
(2)问题:为什么你们认为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大动物呢?音区是怎样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在低音区、速度比较慢)
(3)学生活动:学生安静聆听乐曲,并回答问题
(4)学生边听乐曲,边模仿大象走路的样子。
(5)学生小结:
乐曲名称
音区
速度
《彼得与狼》中“小鸟”的主题
高音区
稍快
《动物狂欢节》选曲“大象”
低音区
慢
(二)初听《狮王进行曲》,感受音乐形象
1. 听乐曲,感受音乐的形象
(1)教师播放《引子与狮王进行曲》
(2)学生认真聆听,感受音乐形象。
2. 教师出示课题。
【导言】这首乐曲处于低音区,这种音乐的声音听起来很威武、雄壮,一般都是描写那些比较威武、凶猛、强悍的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狼、鳄鱼等等,这段音乐就是描写狮子的,名字叫《引子与狮王进行曲》。
3. 观看视频 教师介绍狮子生活习性
(1)教师播放视频并介绍狮子的生活习性:
狮子是哺乳动物,身体长约三米,四肢强壮,尾巴细长末端有一丛毛,雄师的颈部有长鬣,全身毛棕黄色,长于非洲和亚洲西部,捕食羚羊、斑马等动物,吼声很大,有“兽王”之称。
(2)学生谈感受
4. 介绍管弦乐合奏相关知识
(1)什么是管弦乐合奏?
(2)《引子与狮王进行曲》中出现了哪些乐器?
(3)介绍钢琴和弦乐知识。
(三)分析作品,感受体验
1. 演唱作品主题旋律。
(1)观察黑板上的主题旋律
(2)用“lu”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2. 分段欣赏《狮王进行曲》。
(1)聆听乐曲的引子:
① 乐曲的引子部分的力度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②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并回答问题
③ 教师讲解什么是“渐强”
(2)听辨乐曲的主题部分:(学生分组进行听辨)
第一组同学:当乐曲出现弦乐演奏主题时,学生模仿小提琴的演奏姿势(拉弦乐器),乐曲出现钢琴演奏主题时,学生模仿钢琴的演奏姿势(键盘乐器)。
第二组同学:表现狮王的主题旋律出现在那个音区?表现了狮王怎样的形象?
第三组同学:听狮子的吼叫声?狮子叫了几声?并用图形谱表示狮子的吼叫声,学生画后贴到黑板上。
(3)听主题再次出现:
① 主题旋律再次出现时是在高音区还是低音区?乐曲的结束部分在模仿什么声音?
② 学生活动:聆听并回答问题
3.完整欣赏《狮王进行曲》。
(1)当听到主题旋律时用lu模唱出来。
(2)当听到狮王在吼叫时,则用动作表现出来。
(3)讲述《狮王进行曲》的小故事
(4)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表演
(四)拓展
(1)介绍作品出处及作曲家:
《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是《动物狂欢节》里的第一首,作者是法国的圣桑。
(2)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其他作品片断。
课后反思:
《水族馆》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水族馆》是圣·桑创作的组曲《动物狂欢节的》中的一首作品、曲调平稳 柔和,由钢琴弹奏出清缓的琶音,犹如玻璃水族箱里清水的波动。长笛与弦乐奏出舒缓的旋律,表现了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的样子,描绘出水底世界的奇幻与神秘。
全曲为a小调、4/4 拍子、小行板,由单主题发展而成,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反复一次,第二部分为第一部分的模仿发展,最后有短小的结尾,结构清晰单纯。
高声部的音乐主题由小提琴加弱音器在高音区演奏,并用长笛的中音区予以重复,使音色柔和透明,又加用“钢片琴”,它的音响象银色的鱼鳞在闪烁。两架钢琴则用上下交织流动的琶音作为织体伴奏。主题后又接以由连续减三和弦构成的琶音节奏音群在两架钢琴上出现。
二、教学目标
1. 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2. 能够指着图形谱完整欣赏音乐并听辨乐器音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
3. 喜欢《水族馆》这首音乐作品,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 水草、鱼儿形象的感受以及乐器音色的听辨
2. 乐曲结构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课题
(1)初听片段,辨猜形象
师:请大家根据图示,(乌龟、袋鼠、鸡、鱼)边听边想象,猜一猜这首乐曲是描写哪种动物的?为什么?(播放乐曲片段)
动物狂欢节
(2)统一感知,揭示课题
揭示标题—《水族馆》选自《动物狂欢节的》第七首
2. 分段欣赏
欣赏第一部分
(1)说(联系生活,引出话题)
①师:同学们都去过水族馆吗?
过渡语:下面老师带大家去参观水族馆好不好?
(2)看(初听全曲,创设情境)
①出示视频资料,初听全曲。
②师:音乐中的小鱼是怎样游的?(慢慢的、悠闲地)逐个出示小鱼图片两张分别标注“慢”和“轻”(音乐要素渗透)
③师:除了小鱼,水族馆里还有什么?(水草、海星、螃蟹......)出示图片贴在黑板上。(创设情境)
慢
轻
过渡语:小鱼看到我们来了,它和水草想用吐泡泡的方式给我们唱首歌你们想听吗?(想)
(3)想(复听主题,感知结构)
①看图形谱欣赏:感受主题旋律以及第一部分演奏的次数(2次)听第一部分音乐,看教师画出第一部分图形谱
师:从图形谱中你发现什么?左右两边的图形怎么样?(一样)
②师:说明这一部分旋律演奏了几次呀?(两次)在音乐中称作“反复”用符号“”表示。
过渡语: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小鱼的泡泡串起来好不好?(好)
(4)画(再听主题,感知旋律)
随教师用彩条为乐曲第一部分画出旋律线:感受旋律音高。
①学生用手指随教师划出第一遍旋律线。(教师带领)
②学生独立拿出彩条划出第二遍旋律线。(学生独立完成)
过渡语:下面让我们变成小鱼到水中遨游吧!
(5)演(三听主题,体验角色)
①动作表现乐曲第一部分:明确第一部分反复的旋律结构。想象在波光粼粼的水下世界畅游的感受。(加入纱巾穿行)
(6)猜(四听主题,辨别乐器)
师:水中游是什么感觉呀?(清澈、凉快)这波光粼粼的水声是用钢琴演奏的。(出示钢琴图片)
欣赏第二部分
(1)读谱
看图形谱欣赏第二部分:了解音乐表现内容。
(2)创编
如果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条小鱼,那第二部分描写的是什么画面?你能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吗?(引出结尾部分渐远渐弱的力度感受)
3. 完整欣赏
(1)跟图形谱欣赏全曲。
(2)自由动作表现全曲,情感体验。
4. 课堂小结
肯定学生的学习。
★评价:鼓励发言、参与音乐活动积极的小组,奖励胸贴。
课后反思:
《小蜻蜓》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五声宫调式,四三拍,有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刻画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境。
歌曲第一、第二乐句节奏比较舒缓,旋律以级进(五声音阶)为主,表现了蜻蜓盘旋飞舞的形象。
第三乐句节奏发生变化,旋律进行与语言结合紧密。
第四乐句上行4度后,又连续上升,最后稳定的结束在主音上。
似乎是对小蜻蜓辛勤劳动的赞许,歌曲通过对小蜻蜓的赞美,告诉学生,要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 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情绪。
2. 体会三拍子歌曲的节拍规律。
3. 乐于参与歌曲表演,从歌声中体会爱护动物、爱护益虫。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 三乐句节奏掌握。
2. 体会三拍子歌曲的节拍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游戏
教师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你能猜到,它是谁吗?
头上两只大眼睛,
身体细长翅膀轻,
不吃粮食不吃菜,
是个捕蚊小英雄。
学生活动:思考答案
(二)新歌教学
1. 初听歌曲
教师过渡语:相信聪明的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答案啦,你猜的对不对呢?就让一首好听的歌曲,帮我们揭晓答案吧,你听……
学生活动:初听歌曲,熟悉歌曲内容
2. 体会情绪
(1)教师简要介绍小蜻蜓,并引出复听歌曲,感受情绪。
学生活动:复听歌曲,感受优美抒情的歌曲情绪。
(2)再听歌曲,感受情绪的同时心中默唱。为学唱做铺垫。
3. 歌词节奏
(1)读歌词
教师导语:这么好听的歌曲,有些同学一定有些迫不及待的要学会它啦,那就快让我们按照节奏,读读歌词吧!
教师导读,学生跟读。
(2)纠正难点。教师导语:小蜻蜓刚刚告诉老师,有一句好像同学们有些困难,我们来看看,哦,原来是这一句,注意观察,歌词中的这两个“不吃”节奏似乎不一样,你看到了吗?一个要读成不—吃,后边的要读成不吃—,我们来试试。
4. 歌曲学唱
(1)教师分句教唱。
(2)把握难点。教师导语:要注意我们刚才读歌词的时候说过的这个地方,听老师唱一次。你来试试。
(3)完整演唱。
5. 体会节拍
教师导语:你们一定是未来的小音乐家,学得真快。那就让我们加一点难度好吗?
(教师带学生拍手感受三拍子的音乐感觉)
学生跟随老师体会节拍。
6. 蜻蜓飞舞
学生跟随音乐模仿蜻蜓飞舞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轻柔舒缓。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语:小朋友们,小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记得要保护它哦!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了,让我们用歌声,和小蜻蜓说再见吧!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动画城
《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教学设计
(活动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开篇,教材中所列举的动画片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借由欣赏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对动画片的兴趣转移到动画音乐上来。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动画片段,让学生欣赏和演唱动画片中的歌曲,使教学活动更有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感受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经典的动画片主题曲、主题歌。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生观看动画片,对动画片中的歌曲产生记忆并能简单哼唱动画片里的歌曲。
(二)教学难点
体会动画音乐与动画片间的联系,并能初步体验对动画情节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言:“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首歌曲吗?”
1. 初听《花仙子之歌》。
PPT:播放歌曲《花仙子之歌》
学生活动:学生听辨并思考
2. 引出课题
过渡语:“你们还看过哪些动画片呢?”
预设答案:黑猫警长、喜洋洋、大耳朵图图……
(二)欣赏动画音乐
过渡语:“你们看过的动画片真多,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进入一座“动画城”,欣赏非常好看的动画片。”
1.《雪孩子》
(1)欣赏动画片段。
思考:请你看这部动画片,看后谈谈你的感受和想法。
PPT :播放动画视频
学生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听辨插曲
过渡语:“动画片中的插曲你们注意听了吗?它在动画片中有什么作用?”
(3)欣赏主题、插曲
A、体会情感
过渡语:“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分别感受主题、插曲的不同情感)
预设答案:悲伤、优美
B、表现主题
过渡语:你能随着视频演唱吗?
学生活动:随音乐演唱歌曲。
2.欣赏《葫芦兄弟》《黑猫警长》
(1)连一连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听两段音乐,你来听听它分别是对应哪个图片?”
(2)唱主题
过渡语:“谁能唱唱主题曲?”
(3)感受歌曲
过渡语:“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动画形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动画音乐对动画形象的作用
PPT:播放《黑猫警长》视频片段、《葫芦兄弟》视频片段。
3.拓展
(1)学生拓展
过渡语:“谁还知道其他动画片中的歌曲,你来唱,我们来猜!”
学生活动:演唱动画片主题曲或插曲,其他同学猜一猜
(2)教师拓展
教师活动:准备学生不太熟悉的音乐并介绍,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
预设答案:
欣赏动画片《宝莲灯》主题曲《天地在我心》
《西游记》主题曲《猴哥》。
课堂评价:学生和教师分别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几个动画片的片段,也唱了不少动画片的主题曲,希望同学们以后看动画片时能学到更多动画片中的歌曲。
课后反思:
《一个师傅仨徒弟》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一个师傅仨徒弟》是国产动画片连续剧《西游记》的片尾曲,歌曲表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辛,洋溢着对师徒四人的赞美之情。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段8小节,节奏平稳,曲调起伏不大,表现师徒四人日夜兼程的情景。第二段是12小节不对称的结构,曲调由第一段结束音高八度开始,高亢激昂,连续使用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给人带来紧张的感觉,表现出西天取经路上危机四伏的境况。最后补充4小节,曲调趋于平稳,节奏也趋于缓和,带有总结性的意味。
二、教学目标
1. 欣赏国产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以及主题歌,能跟随音乐哼唱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2. 能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或用乐器模拟白龙马的蹄声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喜欢欣赏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在感受歌曲中的情绪变化的同时,并愿与参与歌曲表现。
(二)教学难点
模仿马蹄声为歌曲伴奏并随音乐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动画城里的动画人物特别的多,有的还非常的神通广大,你们看看今天谁来了?”
PPT:播放音频《一个师傅仨徒弟》
(二)分析歌曲
1. 初听歌曲,听辨音乐形象
过渡语:“音乐中都有哪些人物?” “他们是一部动画片里的人物,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
学生活动:初听歌曲,听辨音乐形象
2. 故事介绍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曲,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学生活动:了解故事梗概
3. 感受情绪
过渡语:“唐僧师徒西行路上可不是悠闲自在的,他们遇到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你们来听一听歌曲中有没有表现他们遇到危险的地方。当听到时请举手表示。”
(1)听辨内容
学生活动:听辨歌曲中的内容
(2)听辨情绪变化
学生活动:聆听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音频,感受情绪的变化。
(3)对比情绪
过渡语:“大家听得很仔细,那么你们举手前歌曲情绪是什么样的,之后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答案:前面 比较平和 表现白龙马平稳地走
后面 紧张 好像妖魔鬼怪出现了
(三)歌曲表现
1. 节奏伴奏
(1)模仿马蹄声
过渡语:“歌曲中一开始就提到了一个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他是谁?”“白龙马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功劳可是不小,你们能来学一学白龙马的蹄声吗?”
学生活动:用嘴发出声音模仿白龙马的蹄声。并随音乐为歌曲伴奏
(2)乐器伴奏
过渡语:“还可以用什么乐器来模仿这个声音?”
预设答案:双响筒
学生活动:再次聆听歌曲《一个师傅三个徒弟》音频,学生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为歌曲伴奏。
2. 乐器伴奏(如果学校没有乐器,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敲击发出声音,为歌曲伴奏)
过渡语:“你还能用哪些乐器为歌曲伴奏呢?”
学生活动:分小组选择乐器并为歌曲伴奏
3. 实施表现
学生活动:小组间活动并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很好听的动画片歌曲。通过聆听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歌曲中的人物描写,请学生模仿《西游记》中的人物听音乐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木鱼和双响筒》教学设计
(器乐课)
一、教材分析
木鱼呈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其状昂首缩尾,是一种木质乐器。演奏时左手持木鱼,右手持木槌敲击。木鱼大小不一,音高不同。经常使用的中型木鱼有五种,圆径7—16厘米。多用桑或椿木制作。在民族乐队中,备有音高不同、数量不等的成套木鱼,按五声、七声音阶或十二平均律排列组合,常用于轻快活泼的乐曲中,有时可独奏简短的乐句,或用来模仿马蹄声的音响效果。
双响筒:也叫双响梆子,木质,空心圆筒,声音清脆、明亮,左右两边音高不同,两音之间一般为纯五度关系。演奏时左手持双响筒,一般将发音低的置于左侧,右手用槌敲击,一边一下。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木鱼和双响筒这两种打击乐器,能听辨出它们不同音色。
2. 掌握木鱼和双响筒的正确演奏方法。
3. 能用木鱼和双响筒为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木鱼和双响筒,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
(二)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节奏为童谣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 考考你的小耳朵:
“今天,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小耳朵,我给同学们带来两种打击乐器,你们听听,是什么乐器?”
播放音频(三角铁的声音)。学生猜对。出示三角铁图片。
播放音频(碰铃的声音)。学生猜对。出示碰铃图片。
2. 说出这两种乐器的特点:
“这两种乐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总结出:三角铁和碰铃的声音长,而且都是金属做的。
(二)乐器学习
1. 过渡语:“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打击乐器的新朋友,它们都是用木头做的。看,它们来啦!”
点击,出示图片:木鱼和双响筒。
2. 认识木鱼
出示图片,介绍外形:木鱼的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好像是小鱼昂着头缩着尾巴的样子。
3. 演奏木鱼
出示图片:演奏时左手拿木鱼,右手用木槌敲击。
“让我们试试看,敲哪里的声音最好听?”
学生敲一敲,听一听。
老师敲一敲,哼几句,笑道:“哈哈,像老和尚念经!”
4. 认识双响筒
“我们再来看双响筒吧。”
出示图片,介绍外形:双响筒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空心圆筒,音高不同。
5. 演奏双响筒
出示图片:演奏时左手持双响筒,一般将发音低的置于左侧,右手用槌敲击,一边一下。
听一听:“你们听:声音清脆悦耳,真好听!”
想一想:“老师这样敲双响筒,你们觉得像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像马蹄声。
(三) 读童谣,用乐器伴奏。
1. “正好,有一首童谣,叫《唐僧骑马咚得咚》,咱们就用双响筒给童谣伴奏吧。”
读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教师示范,讲解难点节奏。
2. 敲双响筒给童谣伴奏
出示图片: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对应双响筒的节奏谱。
讲解:节奏谱中,一小节有两拍,一拍敲一下,先敲低音后敲高音。
老师带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敲双响筒。
播放音频: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评价: “嗯,真好听!”
3. 敲木鱼给童谣伴奏
“我们再用木鱼给童谣伴奏吧。”
出示图片: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对应木鱼的节奏谱。
讲解:节奏谱中,一小节有两拍,两拍敲一下。
老师带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敲木鱼。
播放音频: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评价:“哈哈!太有意思了!就像是唐僧在念经。”
4. 两种乐器为童谣伴奏
“那,我们要是两种乐器一起敲,不就是唐僧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念着经吗?让我们快来配合一下,听听效果吧!”
出示图片: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和两种乐器的合奏谱。
老师敲双响筒,请一名学生敲木鱼和老师配合。
评价:“效果很好!加上两种打击乐器伴奏,可真形象啊!”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种木头做的打击乐器——木鱼和双响筒,你们说说,这两种乐器有什么不同啊?”
学生说出:木鱼只有一个音高,而双响筒可以敲出一低一高两个音高;木鱼的声音比较结实,双响筒的声音比较清脆。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用这些打击乐器,为自己喜欢的童谣或歌曲伴奏,一定很好听哦!”
课后反思:
《唐僧骑马咚得咚》教学设计
(读童谣)
一、教材分析
《唐僧骑马咚得咚》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童谣,本套教材中选用的是樊家信的作品。童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由于各地区流传的略有不同,可以让学生把本地的歌谣与教材中的歌谣对比着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卡农练习,也可以让学生边表演边读歌谣。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能背诵歌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 能利用歌谣进行简单的“卡农”练习,培养学生声部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准确念读歌谣
(二)教学难点
后十六节奏的准确念读以及卡农的念读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引言:“你能说出图片中的人物是出自哪部动画片?”
PPT:出示图片
(二)学习歌谣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教大家聆听一首关于《西游记》的儿歌。
1. 了解动画形象
教师活动:完整念读歌谣(或播放歌谣音频)
学生活动:听出各个角色的特点。
预设答案:
唐僧牵着白龙马,旁边跟着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拿着金箍棒;猪八戒的鼻子特别的长;沙和尚在后面挑着行李。
2. 学习歌谣
(1)分句念读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句学习歌谣。
PPT:《唐僧骑马咚得咚》歌谣歌词
学生活动:学生拍节拍分句随教师读。
(2)解决难点
提出问题:如何念读的?你还能在歌谣中找到其他这样的节奏,并准确念读吗?
教师活动:示范念读
学生活动:模仿学习
3. 完整念读
学生活动:学生完整读歌谣
课堂评价: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后。
(三)分角色表演
过渡语:“歌谣里说出了他们几个人物的特点。这里有代表他们几个人物的道具,同学们可以来扮演这些角色。”
道具准备:头饰、马鞭、钉耙、扁担、“金箍棒”(木棒代替)、各个角色头饰。
教师活动:与学生合作完成。读前半句,后半句由表演这个人物的学生来读。并可以师生交替读歌谣。用响板来控制速度。
教学评价: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并总结。
(四)卡农练习
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开始读,当读到“后面跟着个孙悟空”时第二组从头开始读,第一组最后一句“妖魔鬼怪一扫光”读两遍,使两组同时结束。
教师要求:
1. 学生先把歌谣读熟练再进行卡农练习。
2. 两组一起读时教师要用乐器控制好学生的速度,并分别给两组指挥提示。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这首歌谣,回家后请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课后反思:
《快乐的小熊猫》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民乐与管弦乐合奏曲《快乐的小熊猫》,选自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配乐片段。
乐曲开始,在弦乐器柔美的音响衬托下,竹笛吹出一段悠扬的旋律,曲调清新,色彩明亮,描绘了天色渐亮,大自然从睡梦中醒来。
接着音乐出现了轻快、跳跃的旋律,仿佛小鸟也醒来了,它眨着惺忪的眼睛,转动着小脑袋,唱起来了黎明的歌。
接着,森林也苏醒了,两小节间奏之后,引出了一段活泼明快的主题旋律,小熊猫在做着开业前的准备工作。
二、教学目标
1. 认真聆听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感受乐曲音乐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2. 积极参与音乐表现,用动作或语言“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情绪
(二)教学难点
分段聆听乐曲并能准确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打一动物)
“叫猫不是猫,数量少又少。两个黑眼圈,像没睡好觉。名声特别大,都知是国宝。”
(二)完整聆听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听一首和熊猫有关的音乐,你来听听,你听出了什么?
1. 初听乐曲
学生活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
2. 再次聆听
学生活动:想象音乐表现的情景
(三)分段聆听
过渡语:我们一起去听听音乐讲了怎样的故事?
1. 引子部分
(1)听辨乐器
过渡语:你能听出演奏乐器吗?
学生活动:听辨主奏乐器
(2)情景想象
学生思考:这段音乐表现的是清晨、中午还是晚上?
(3)想象场景
思考问题:乐曲中有模仿动物(昆虫)的声音,模仿的是什么动物(昆虫)?请想象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2. 聆听乐曲主题
(1)感受情绪
过渡语:这段旋律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学生活动: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哼唱主题
学生活动:随录音或老师的琴声哼唱主题旋律。
(3)编配伴奏
学生活动:用响板、木鱼等课堂打击乐器为主题音乐伴奏
(4)感受情境
学生活动:想象小熊猫在店里忙碌的情景。
(四)编创表演
1. 创编动作
学生活动:编创表现小熊猫愉快劳动的动作,随音乐参与表现
2. 表演音乐情景剧
(1)可以分组编创表演,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2)学生分角色扮演。
(五)观看动画片片段
过渡语: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吧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片段
学生活动:聆听音乐感受助人为乐的小熊猫的快乐心情。
课后反思:
《三只小猪》教学设计
(情景剧)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想想、说说,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出各种对付大灰狼的办法,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不要图省力。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故事录音带、录音机;
3、故事图画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讲《小猪盖房子》的故事。你们看!”
二、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故事画面,让学生在听听、看看、想想、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
1、从开始到“你们各自去盖一间房子吧”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东西来盖房子?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我们可以用木头盖木房,用砖头来盖砖房……那么三只小猪盖的是什么房子呢?
2、继续讲到猪老三高兴地说:我就用这砖盖间砖房吧!
(1)猪老三是怎样盖房子的呀?
让学生通过画面,描述一块砖、一块砖砌起来。
(2)教师与学生一起做盖房子的动作,体验盖房子的辛苦。
师:我们一起来和猪老三盖砖房吧!拿一块砖,涂一层水泥,再砌一块砖……哦!真累啊!胳膊都酸了,汗也出来了。可猪老三还是不肯歇一下。我们再努力!房子终于盖好啦!盖砖房真累啊!
(3)砖房盖好了,小猪心里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3、从山后边住着一只大灰狼到三只小猪来得好
师:大灰狼为什么说三只小猪来得好?
4、灰狼叫猪老大开门:
(1)大灰狼让猪老大开门,猪老大不肯开,大灰狼就怎么样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吹”——
(2)大灰狼让猪老二开门,猪老二不肯开,大灰狼就用力推了一下,我们也来推一推。
(3)大灰狼让猪老三开门,猪老三也不肯开。大灰狼又怎么样了?(
师;我们的房子也是砖头盖的,我请几个小朋友来推一推。
通过让学生来推砖房,体会砖房的结实。
5、大灰狼眼珠骨碌录转到被烫水烧死了
师:大灰狼想干什么呀?
师:哎呀!大灰狼要从烟囱钻进去了,三只小猪该怎么办呢?你们快帮小猪想想办法吧!请你和边上的孩子一起来想想办法。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请个别学生回答。
师:小朋友真聪明,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小猪,那小猪是怎么对付大灰狼的呢?
学生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下面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故事,想想三只小猪各自盖了什么房子?
故事后提问:
(1)三只小猪各自盖了什么房子?
(2)你最喜欢哪只小猪?为什么?
三、通过录音“小猪的话”,教育学生做事不要图省力。
师:小朋友都喜欢猪老三,今天猪老大和猪老二也有话要对我们小朋友说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说些什么?
学生听录音。
师:是啊!我们小朋友应该向猪老三学习,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不要图省力。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迎新春
《新年好》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新年好》是一首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的英国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简单、质朴。表达了新年时大家亲切、诚挚的互赠祝福。
这首歌曲为C大调,由两个乐句组成。“X X X X ︱”这个节奏贯穿全曲,第一乐句由低到高的逐步推进;第二乐句由高到低逐级下降,形成鲜明有趣的对比。歌曲短小简单,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安排创编歌词环节,先改编第一乐句歌词,将“祝贺大家新年好”改编成祝贺XX同学、祝贺爸爸、妈妈、祝贺XX老师等,在向同学和老师送祝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编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学唱并背唱歌曲《新年好》。
2. 创编歌词演唱。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创编新的歌词向同学、老师、家长送祝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言:同学们,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都会做些什么?
今天的音乐课老师用音乐向同学们祝贺新年,大家一起听。
1.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么?
2.你知道《新年好》是哪国歌曲么?英国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情绪欢快,简单易学,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感受
聆听歌曲《新年好》,学生随着歌声拍手、轻轻晃动身体。
2.学唱:
(1)读歌词
导言:这首歌曲《新年好》同学们听过吗?谁能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歌词?
学生说出歌词——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学生跟教师一起按节奏读歌词。
(2)分句学唱:
学生在教师带领或动画下用听唱法分句学唱。
(3)四三拍:
复习3/4拍:“强、弱、弱”规律
(4)分组创编动作:
聆听歌曲《新年好》,学生听音乐创编的动作并展示。
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评价。
(5)背唱歌曲:
随着《新年好》音乐,学生背唱歌曲。
(三)创编歌词
导言:这首歌曲中饱含了人们迎接新年的欢乐,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老师想把新年的祝福送给××同学。
1.教师引导改编第一乐句歌词
(1)教师示范
例: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 X X(学生名字)新年好。
(2)学生模仿创编
2.第二乐句歌词创编
导言:同学们想得真好,那么你们想把什么样的祝福送给他们?请你把自己真挚的祝福写成歌词唱一唱。
(四)乐器伴奏
1.根据条件,教师出示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
2. 师生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演唱《新年好》。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新年好》。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欣赏和学唱英文版《新年好》。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把这首歌唱给亲朋好友听,祝他们新年快乐!
课后反思:
《祝你圣诞快乐》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作品分析
《祝你圣诞快乐》与《新年好》相似,也是流传于世界各地的新年歌曲,两首歌曲都是四三拍,但《祝你圣诞快乐》是弱起节奏,音乐情绪比《新年好》舒缓优美。
歌曲是G大调,由四个乐句组成。歌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一乐句都是弱起,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歌曲旋律大多是级进,因此比较平和,细致的表现了朋友、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歌曲的一、二、三乐句的起始到下一小节都是向上的跳进。祝愿的语气逐步加强,最后两小节是总结性的。
二、教学目标
1. 能用优美深情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
2.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唱好弱起小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唱好弱起小节,能在老师的指挥下准确起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好,又到了愉快的音乐课时间了。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圣诞老人图片)
是的,他就是圣诞老人。
2. 介绍圣诞节
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而每年的12月25日,就是西方人的传统节日——圣诞节。
传说中每年12月24日的晚上,圣诞老人穿着红袍子,驾着驯鹿拉的雪橇,挨家挨户地从烟囱进入屋里给孩子们送礼物。
这一天晚上,孩子们会在床头或者壁炉旁的圣诞树下放上一双袜子,好让圣诞老人偷偷地把礼物放进去。
在圣诞节期间,人们还要摆放圣诞树,为建筑进行彩灯装饰,使节日充满欢乐的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圣诞之夜,人们在圣诞树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
(二)学习歌曲
1. 聆听歌曲,感受人们相互祝福的情景。(听范唱)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首西方人过圣诞节时唱的歌曲《祝你圣诞快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
2. 跟老师一起边拍节奏边读歌词。(出示歌词)
现在,我们先来读一读歌词。请同学们注意,每一个格子是一拍,红色的拍手,黄色的拍腿。如果一个小格子里有两个字,就要在一拍中把两个字都读完。跟老师一起来试试。
3. 聆听歌曲,并随歌曲拍手。
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这次请同学们边听边用刚才的方法为歌曲伴奏。
4. 跟老师学唱歌曲。
下面我们就来学唱,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唱一唱。
5. 跟着范唱演唱。
6. 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看老师的指挥手势,完整演唱歌曲。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边看老师的手势,边听歌曲的开头,注意看歌曲的在老师什么动作的时候开始唱。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看老师的手势演唱歌曲。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西方人的节日——圣诞节,这个节日对西方人来说,就像我们中国人的春节一样重要。我们还学习了好听的歌曲《祝你圣诞快乐》,你们学会了吗。把这首祝福的歌曲唱给你的爸爸妈妈听。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
《堂鼓和钹》教学设计
(乐器课)
一、教材分析
堂鼓 鼓框木制,两面蒙上皮革而成。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手持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声。也可敲击鼓边、鼓框、鼓心并控制敲击力量,以获得大幅度的音量及音色对比。
钹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呈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发声。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演奏方法。
《狮子舞绣球》是一首浓郁的民族风格歌曲,反复出现的锣鼓乐过门和模拟锣鼓的衬词“七不楞登,八不楞登”使得歌曲有喜庆节日气氛。
二、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堂鼓和钹的演奏方法,并能用堂鼓和钹为歌曲《狮子舞绣球》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和钹,掌握基本奏法,为歌曲《狮子舞绣球》伴奏。
教学难点
堂鼓左右手交替的奏法及节奏的准确度。钹的演奏力度。
四、教学过程
(一)听辨乐器 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还记得这些打击乐器吗?它们是木鱼和双响筒、响板和碰铃、铃鼓和三角铁。
提问:你能听出下面这段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我们先来听听吧。
1.听辨乐器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没关系,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出示图片)
2.认识乐器及演奏方法
它们一个叫堂鼓,一个叫钹。
介绍:堂鼓的鼓框木制,两面蒙上皮革而成。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手持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声。同学们听我演奏:xx x,注意敲击的时候手腕要放松,击下去后即可反弹,音色听起来比较饱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也可敲击鼓边、鼓框产生不同的音色。
钹是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由两个圆铜片组成,中心鼓起呈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发声。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xx x,同学们,你们可以先空手练习,再用乐器演奏。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演奏方法。
(二)合奏《狮子舞绣球》
1.聆听《狮子舞绣球》
同学们,下面我们将结合这首《狮子舞绣球》的谱例,尝试用堂鼓和钹来伴奏,我们一边聆听一边观察堂鼓和钹出现的位置,可以用动作来模仿堂鼓和钹的演奏。
2.教师完整示范。
先请同学们看老师的示范,并用动作模仿老师的演奏。
3.教师分句讲解并带领学生练习。
先请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演奏堂鼓和钹
注意第四行堂鼓的节奏
难点:x . x x x x x x
4.师生完整演奏。
同学们,我们稍稍加快一些速度,随音乐试一试,准备 开始。
同学们都学会了吗?我们还可以互换手中的乐器再来试一试,演奏钹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力度,准备好了吗?开始。
(三)鼓乐欣赏
导语: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按着节奏完整地演奏了,鼓乐可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当中的瑰宝,让我们再来欣赏精彩的民乐表演。(播放录像)
课后反思:
《龙咚锵》教学设计
(唱歌课)
作品分析:
《龙咚锵》具有典型的民俗风情,四二拍,五宫调式,情绪欢快活泼,是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转句开始将锣鼓的节奏与歌唱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热烈的气氛,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级进、重复,将锣鼓的节奏和歌词的音调结合一起,表现了人们过新年时敲锣打鼓的热闹气氛,抒发了小朋友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节奏X.X XX| X 0 | 并能简单表现歌曲;认识民族乐器锣、鼓、镲并能分辨其音色了解其演奏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活动感受过新年热闹的音乐情景,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学 具:
小堂鼓、小镲、小锣、筷子、红绸。
活动设计:
活动一:认识锣、鼓、镲熟悉歌曲中重点节奏。
1.小堂鼓节奏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好伙伴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瞧!
(出示小堂鼓)
生:它的名字叫做“小堂鼓”。
师:请你用嘴巴模仿小堂鼓的声音。
生: 咚·咚 咚 咚|咚 0‖
师:(敲击小堂鼓)我们一起找一找现在我们周围的什么声音和小鼓的声音很相似?
生:用准备的筷子敲击课桌来模仿小堂鼓的声音。
a.(师说)敲 起|小 鼓|(师生敲)咚·咚 咚 咚|咚 0‖
b. 感受音的强弱
来·了 一 群|小 鼓 队 0|咚·咚 咚 咚|咚 0‖
小 鼓 队 它|走 近 了 0|咚·咚 咚 咚|咚 0‖
小 鼓 队 它|走 远 了 0|咚·咚 咚 咚|咚 0‖
小 鼓 队 它|不 见 了 0|咚·咚 咚 咚|咚 0‖
(引导学生敲出不同的音量,感受音的强弱)
2.小镲、小锣节奏
师:(出示小镲、小锣)小鼓还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咱们现在就去认识认识它们吧。
生:敲击小镲、小锣,说出它们的名字,并模仿出它们的声音——“锵”。
3.小堂鼓、小镲、小锣节奏
a.师:小堂鼓、小镲和小锣想一起跟大家问个好,小朋友们可要听好啊!
龙·咚 龙 咚| 锵 0‖(两位同学来和老师配合)
b.师:我们也一起来模仿一下它们的声音。(出示课件节奏图片)
敲 起|锣鼓 镲|龙·咚 龙 咚| 锵 0‖
4.歌曲最后一句节奏
a.师:(出示课件节奏图片)
龙.咚 龙咚 |锵0 龙咚| 锵0 锵0 | 锵 0 ‖
大家还能读出它们吗?师领生读几遍。
b.师:用手势分别表示锣和鼓
生:随手势读出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乐器的同时通过看、说、敲及看手势模仿声音的方式熟悉歌曲中的重点节奏。】
活动二:呼吸训练
1.师:我们敲锣打鼓像是要过新年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好多好吃的。(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为饺子、汤圆、美食的图片。)
师:还冒着热气呢,闻一闻,香不香?
2. 生: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做闻的动作,进行呼吸练习。
a.慢吸慢呼
b.快吸慢呼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呼吸训练巧妙、自然地融入到“闻”香味的过程中,既有情趣,又为演唱歌曲做好了准备】
活动三:发声练习
1.师:这节课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2.师:高兴时你会怎么笑?让我们哈哈大笑吧,
3.(学生作大笑)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哈、哈、哈……”。
4.以“哈”的声音引导学生做发声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大笑,自然引出发声练习,让发声练习轻松进行】
活动四:歌曲学习
1.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师:(播放录音范唱)说一说音乐的情绪是欢快热烈的还是慢速优美的?
生:纷纷举手回答聆听感受结果。
2.复听音乐按乐句分不同方向拍手。
师:刚才这段音乐是欢快、热烈、高兴的,我们有一种表达高兴心情的方式那就是拍手,不知道你们能不能随着音乐拍手呢?能不能随着音乐变换方向拍手呢?咱们一起来试试一个方向拍八下,数一数每段你换了几次方向?(再次播放录音范唱)
生:同老师一起跟音乐拍手,数出每段换了几次方向。
3.听音乐在每乐句的最后一拍拍手,
师:对了变换了四次方向,老师要告诉你的是一个方向就是一个乐句,咱们刚才的音乐一共有四个乐句,咱们再来和音乐一起拍拍手,这次的要求有变化,你只要在每句的最后一拍拍出声来就可以,看看谁做的最好。
生:同老师一起跟音乐拍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歌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节拍感,建立学生的乐句感和对四分休止的感受。】
5.教读歌词。
6.分角色演唱。
师:“过新年呀”,生:“龙咚龙咚锵”。
师:“多快乐呀”,生:“龙咚龙咚锵”。
师:“龙咚龙咚锵!龙咚龙咚锵!龙咚龙咚锵龙咚锵锵锵!”
演唱几次后师生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学生与老师进行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五:创编表演
请学生选择道具:红绸、锣、鼓、镲等结合自己的见闻,用汉族锣鼓和汉族秧歌的形式创编音乐剧“过新年”。
【设计意图:提供一个舞台,使学生参与表演再创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创造能力和交往能力。】
评价、激励、自评、互评相结合,评出最佳小演员。
【设计意图:使用激励式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活动六:结束新课
师:新年的爆竹声马上就要响起了,让我们一起期待新年的到来吧。
(出示课件,内容为一个摇摆的钟)
师生:共同数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课件中爆竹声响起)
师生:高呼:“喔~~~~,过新年了。”
师:“孩子们,让我们敲着锣、打起鼓,扭起秧歌快乐的唱起来,跳起来吧。”
生:边扭秧歌、敲锣打鼓,边唱《龙咚锵》结束新课。
课后反思:
《新春乐》教学设计
(欣赏课)
教学内容:
欣赏《新春乐》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小提琴曲《新春乐》,感受乐曲那明朗、朴素的民间音调和它所 描绘的人们在欢度新春佳节时那种欢欣、喜悦的情趣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
3、了解与音乐有关的民俗文化
教学难点:了解中外各地新年音乐和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
1、简要介绍西方关于“春”和“年”的不同理解和庆祝形式
2、引导听赏感受乐曲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新春乐》
1、初听全曲,介绍回旋曲式特点。
2、欣赏《新春乐》,边听师边讲解。
(1)初次完整聆听乐曲,教师请学生谈谈聆听候的感受,乐曲是什么情绪,有什么联想等。
(2)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3)第三次完整聆听乐曲,乐曲的情绪有无变化、对比?
(4)分段聆听
二、讲解歌曲:
乐曲以江南音乐为素材,运用小提琴的各种演奏技法,把人们欢度新春佳节时的喜庆情趣表达得淋漓酣畅。
全曲分四部分:
1、小提琴以灵巧的跳弓等技巧,奏出了欢快活泼的主题。继而采取变奏、摸进、转调等手法加以发展,尽情展现人们过节时的欢快心情。
2、通过转调进入抒情乐段,旋律如歌,柔美动听。节奏舒缓开阔,宛如人们在歌唱春天的到来。
3、再现第一段主题。最后小提琴以长颤音和碎弓等技巧将乐曲推向高潮而终止。
三、介绍作者
茅沅,北京人,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自幼喜爱音乐,1951年起从事音乐工作,成名作是与刘铁山合作的《瑶族舞曲》(1952年首演)。其代表作品还有歌剧《刘胡兰》(与陈紫等合作)、《南海长城》、《王昭君》等,舞剧《宁死不屈》、《敦煌的故事》,小提琴曲《新春乐》。
四、下课
课后反思:
《狮子舞绣球》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狮子舞绣球》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儿童歌曲。歌词句式自由,三字、七字字数不等,还加入模仿锣鼓点的衬词“七不楞登,八不楞登”,为歌曲增添了生活气息和喜庆的气氛。调式为五声羽调式、宫调式的交替调式,使歌曲色彩更丰富。
二、教学目标
1. 欣赏歌曲《狮子舞绣球》了解歌曲风格特点。
2. 能合着音乐做简单的动作,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锣鼓为歌曲增添的热闹气氛。
(二)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出民族打击乐器对烘托音乐情绪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言:过新年的时候,人们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看一看视频中描绘的是一项什么辞旧迎新的民俗活动?(《狮子舞绣球》动画)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感受
(1)教师:总结并揭示本课内容——欣赏《狮子舞绣球》。
介绍:舞狮,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只“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
狮子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活动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分为两类:文狮、武狮。文狮一般是戏耍性的。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武狮则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采青,难的甚至要做武术表演,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动作。
(2)看歌谱再听。
2.看歌词:
(1)出示歌词,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锣鼓点,并在有锣鼓点处拍手。
(2)边读边拍出锣鼓节奏。
(3)再次聆听歌曲,师生共同随音乐拍击节奏。
3.乐器伴奏
(1)歌曲中出现了两种打击乐器,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吗?
(2)一边朗读一边模仿演奏乐器
(3)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师评价后学生再次伴奏。
4.相关文化延展
教师:你的家乡过春节时有什么活动,请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学生: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包饺子、放鞭炮、蒸年糕……
教师:你们还听过哪些表现新年或春节的音乐?
学生:《新年好》《过新年》等。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童声齐唱《狮子舞绣球》,了解了过新年的民俗。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课后反思: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