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试卷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第1页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第2页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两个来源,两大过程,两大作用,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使辐射雾消散的热量传递过程是,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考点热度 ★★★☆☆

    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成因或特性
    反射作用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可见光的作用
    散射作用
    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对可见光的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特别提醒 反射率
    颜色越浅的物体,反射率越大;颜色越深的物体,反射率越小。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能量来源: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大气主要是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②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点拨】
    1.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大气密度越大、烟雾尘埃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2.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
    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3.主要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特别提醒 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考向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使②增强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弱
    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地方时14时,主要和图示哪个环节有关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B 2.B
    【解析】1.图中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臭氧能吸引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层破坏,吸收紫外线量减少,①减少,故A选项错误;②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主要靠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②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故B选项正确;③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中悬浮颗粒就要发生散射,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经过散射之后,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就到不了地面。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就减少,故C选项错误;④是大气逆辐射,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一天中的气温的最高值是出现在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和大气向外辐射值相等时,约为14时。12时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滞后)。而图中②代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考向二 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读下图某地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地形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2.a岛上等温线的值最有可能为( )
    A.0℃ B.-5℃ C.2℃ D.-2℃
    【答案】1.D 2.B
    【解析】1.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区域为欧洲中高纬度西部沿海地区,M等温线在海上,等温线凸向温度低处,说明该地区温度比两侧地区温度高,应是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N处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中部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地势高气温低,因此N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凸,所以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洋流、地形,D符合题意;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与海陆分布、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因素无直接关系,排除ABC。故选D。
    2.根据地理位置和形态判断,a为冰岛,根据图示区域的气温值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季,陆地气温往往低于海洋,加上冰岛中心多山地,地势比沿海地区高,因此冰岛内部应为气温低值区,则a岛上的等值线应该与相邻等值线中低值相同,图中显示,该闭合等温线位于0℃等温线与-5℃等温线之间,因此该温线的气温值应为-5℃,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考向三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类型
    成 因
    特 点
    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
    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
    成雾
    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
    污染
    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沙尘暴
    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
    航空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图为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1.A 2.C
    【解析】1.读图可知,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随着海拔升高,强度减弱,A对。逆温强度在日出前最大,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前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故选A。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故选C。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是诗人韩愈描写北方春天毛絮飘飞的诗句,而南方的木棉树果实成熟开裂后,棉絮也会随风飘扬(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今年东莞4、5月木棉飞絮较往年多,其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偏少 B.台风偏多
    C.光照偏弱 D.气温偏高
    2.推测木棉絮飘飞较多的时段可能是( )
    A.清晨 B.午后
    C.傍晚 D.深夜
    3.以下不属于飞絮造成的危害是( )
    A.影响出行安全 B.降低空气质量
    C.阻碍物种繁衍 D.危害人体健康
    辐射雾是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在初春、秋末和冬季较为常见。下图中甲图示意11月7日在我国西南地区某河谷上空形成的辐射雾,乙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甲图中的辐射雾形成主要是由于图乙中( )
    A.①强 B.②强
    C.④弱 D.⑤弱
    5.推测甲图中辐射雾浓度最大的时刻可能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12时前后
    C.14时前后 D.日落前后
    6.使辐射雾消散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 B.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
    C.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上现蜃景” D.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
    8.当“上现蜃景”出现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高空等压面下凹 B.空气质量较好
    C.易出现阴雨天气 D.大气对流旺盛
    9.沙漠中“下现蜃景”最容易出现在下列哪个时间段( )
    A.日出前后 B.午后 C.日落前后 D.半夜
    团雾一般指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点;多是由地面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空气变冷、水汽凝结而形成,是高速公路行车危害最大的天气现象。下图为某高速路段团雾警示照片。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测图示路段易发团雾的天气状况和时间段分别是( )
    A.阴天;早晨 B.阴天;中午
    C.晴天;早晨 D.晴天;傍晚
    11.下列最易发团雾的高速公路路段是( )
    A.河浦谷地上方 B.较长的隧道中
    C.城区高架路上 D.开阔的平原上
    科学家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地区气温。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分解后,会释放大量的氨,氨与海浪喷洒出的某些物质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在整个北极地区均有分布。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12-14题。

    12.材料描述了鸟粪影响北极地区气温,这种影响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该现象使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原因及结果是( )
    A.①减弱,气温降低 B.②增强,气温降低
    C.③增强,气温升高 D.④增强,气温升高
    14.该现象可能导致北极地区( )
    A.海水密度减小 B.海水盐度降低
    C.昼夜温差变大 D.极冰面积增大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m的高度。据此完成15-16题。

    15.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
    C.防治牲畜啃食 D.防止冬春火灾
    16.树木涂白后( )
    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 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
    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 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完成17-18题。

    17.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图b)的因素是( )
    ①纬度 ②太阳高度 ③下垫面状况 ④天气状况
    A. 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瓶子悬空放置 B.将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地膜覆盖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月份变化。据此完成19-21题。

    注:地膜覆盖选用厚度为0.08mm的黑色或白色(透明)塑料膜;生草覆盖指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清耕指定期松土、清除杂草。
    19.5月前后,该果园土壤总体水分偏低的原因有( )
    ①气温回升,蒸发旺盛 ②草类生长耗水量大 ③果树生长期耗水多 ④清除杂草,下渗增加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夏季晴天时,该果园白膜覆盖区较黑膜覆盖区( )
    A.白天气温高 B.气温日较差大
    C.白天土温高 D.土温日较差小
    21.该果园生草覆盖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原因是( )
    A.草类耗氧量大 B.人工精细培育
    C.草类含水量低 D.生草枯萎还田
    22.雾疆天气的形成过程中,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程度等要素随高度的分布)稳定、风力弱、空气湿度大均起重要作用。读某地区最冷月平均等温面分布图,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是( )

    A. 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明显减缓。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乙),形成了良性循环。读下图,完成23-24题。

    23.光伏产业促进了塔拉滩的植被生长,关键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 )
    A.阻挡风沙,减弱风力侵蚀 B.吸收热量,增加土壤温度
    C.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水分 D.反射阳光,改善光照条件
    24.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 )
    A.增加植被覆盖率 B.提高水电发电量
    C.减缓沙丘移动速度 D.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下图为我国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据此完成25-27题。

    25.该地山麓地带冬半年月平均雾日多于夏半年的原因是( )
    A.空气中水汽含量更多 B.植被覆盖更少
    C.多逆温现象,大气稳定 D.空气中的颗粒物更多
    26.山腰各月平均雾日多于山麓的原因是( )
    A.风力微弱 B.相对湿度更大
    C.大气更稳定 D.植被茂盛
    27.大雾天气多,其影响表现为( )
    A.天气多变,多暴雨,游客急剧减少 B.空气质量下降,诱发呼吸道疾病
    C.视线下降,影响景区电缆车的运行 D.气温变化和缓,茶叶的品质优良
    地表反照率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下图为该沙漠某月26日~28日降雪前后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图。据此完成28-30题。

    28.此次降雪最可能在( )
    A.1月28日 B.3月27日 C.10月26日 D.12月27日
    29.据图判断,地表反照率的大小总体上( )
    A.雪后晴天>雪天>雪前晴天 B.雪天>雪后晴天>雪前晴天
    C.雪后晴天>雪前晴天>雪天 D.雪前晴天>雪后晴天>雪天
    30.研究发现,被稳定积雪覆盖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温会偏高一些,其主要原因是( )
    A.积雪吸收太阳辐射较多 B.沙子吸收太阳辐射多
    C.积雪减少地面辐射散失 D.沙子反射地面辐射少

    (2021·浙江高考真题)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完成下面小题。
    1.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
    A.太阳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加
    C.大气吸收增加 D.地面反射增加
    2.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的优势有( )
    ①增加经济效益②增加土壤肥力③减少土壤污染④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20·浙江高考真题)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面小题。
    3.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4.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2019·全国高考真题)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6.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7.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2017·全国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10.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考点冲关
    【答案】1.A 2.B 3.C
    【解析】1.降水较少,空气干燥,气流扰动强,使得木棉絮极易瓢飞,A对。4、5月份时,正值东莞地区春季,台风一般是夏秋季节,B错。光照强弱影响木棉絮的成熟,但不是造成木棉絮飄飞的主要原因,C错误。气温较高有利于木棉絮成熟,但不是导致其飘飞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木棉絮飘飞较多的时段应为气流流动较强的时期,一天中,午后气温最高,上升气流最旺盛,此时气流扰动最强,故正确答案为B。
    3.飄飞的木棉絮阻碍视线,影响出行安全;飞絮飘扬,会降低空气质量;木棉絮的飘飞不会阻碍物种繁衍;吸入木棉絮及其衍生物可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体健康。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运动的有关知识。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下午2点左右,气温最低的是日出前后。
    【答案】4.D 5.A 6.C
    【解析】4.据材料可知,辐射雾是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在初春、秋末和冬季较为常见,晴朗少云的夜间或清晨,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散热迅速,使近地面气层降温多,有利于水汽凝结,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据材料可知,辐射雾指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大雾,主要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当近地面温度降至一天中最低时(日出前后)雾的浓度达到最大,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
    6.辐射雾消散是大气温度升高,水汽蒸发所致,而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辐射(①)穿过大气层被削弱,剩下的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③),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④)而增温,所以使辐射雾消散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③→④,故C正确。故选C。
    【答案】7.D 8.A 9.B
    【解析】7.由材料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夏季的湖面比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底部密度高、上部密度低,会出现“上现蜃景”,A错误。夏季的沙漠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B错误。 冬季的暖流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C错误。夏季的柏油路面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D正确。故选D。
    8.由材料信息可知,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说明该地盛行下沉气流,底部密度大、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上凸;高空气压低,等压面下凹;对流运动弱,出现逆温层,空气质量较差,天气晴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由材料信息可知,“下现蜃景”是指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当“下现蜃景”出现时,说明该地盛行上升气流,底部密度低、气温高、气压低;要使沙漠中“下现蜃景”最容易出现,则此时气温达到一天的最大值,即午后14时左右,B正确。日出前后,沙漠气温达到最低值,则会出现“上现蜃景”,A错误。日落前后、半夜气温较低,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B。
    【点睛】一般来讲,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答案】10.C 11.A
    【解析】10.由题干可知,雾出现的条件主要为水汽充足,近地面空气温度下降,无风天气,由于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夜间降温幅度大,并且在清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所以此时水汽凝结,形成雾,由此可以判断出C项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1.河谷上方水汽充足,容易发生雾,A正确;而较长的轨道内部温度幅度变化小,不容易发生雾,B错误;城区架路上与开阔的平原上,水汽不足,也不容易发生雾,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空气的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
    【答案】12.D 13.A 14.D
    【解析】12.由材料可知,鸟类,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与其他季节相比,北极地区冬季寒冷,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此时鸟类应该未迁徙至该地,D正确;夏季,极地地区较温暖,鸟类迁徙至此,鸟粪多,影响大,春秋季居中,ABC错误。故选D。
    13.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分解后,会释放大量的氨,氨与海浪喷洒出的某些物质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等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减少,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也会减弱,气温降低,大气辐射(②④)和大气逆辐射(④)也会减弱,A正确;②③④均减弱,BCD错误。故选A。
    14.该现象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气候更寒冷,极冰面积可能增大,D正确;结合上题分析,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海水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海水温度可能降低,海水密度和盐度增加,AB错误;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使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昼夜温差减小,C错误。故选D。
    【点睛】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照射到地面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后,大气增温,大气以辐射的方式向周边释放能量,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一部分能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答案】15.B 16.C
    【解析】15.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刷上白漆,白漆不是营养物质,不能增加营养,不能防止火灾,AD错误;白漆不利于害虫生长,能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B正确;城市内牲畜极少,城市道路两侧树木一般不会被牲畜啃食,C错误。故选B。
    16.树木涂白,白色对阳光反射率高,吸收率低,D错误;树木涂白,不会降低地温,不会减少地面辐射,A错误;树木涂白,白天白色的树干反射太阳辐射,使得树干接受的热量少,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白漆作用不大,主要是降低了白天的树干温度,从而树干昼夜温差变小,C正确;白漆没有保温作用,不能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B错误。故选C。
    【点睛】树木涂白的原因:1.杀菌、防止病菌感染,并加速树木伤口愈合。 2.杀虫、防虫。杀死树皮内的越冬虫卵和蛀干昆虫。 3.防冻害和日灼,避免早春霜害。冬天,夜里温度很低;到了白天,受到阳光的照射,气温升高,而树干是黑褐色的,易于吸收热量,树干温度也上升很快。这样一冷一热,使树干容易冻裂。 4.方便晚间行路,树木刷成白色后,会反光,夜间的行人,可以将道路看得更加清楚,并起到美化作用。

    【答案】17.C 18.B
    【解析】17.图b表示的空气和CO2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状况;该时段内的纬度、下垫面状况均不会有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进而影响空气温度,一天中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状况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②④正确。故选C。
    18.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
    影响大气温度的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天气状况等;第二题若对比显著则应从增强CO2的保温作用入手,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所以增强地面温度能够增强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温度。
    【答案】19.B 20.C 21.D
    【解析】19.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5月前后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①正确;此时果树开始快速生长,耗水量大,③正确;草类生长耗水量较小,②错误;清除杂草,杂草耗水减少,利于土壤水分增加,④错误。故选B。
    20.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夏季晴天时,果园白膜覆盖区,白膜透光,阳光可以直达地面,白天土温高,C正确;地温升高向外散发热量,白膜起到保温作用,阻止热量传给大气,白天大气温度低,A错误;黑膜不透光,会减少到达地面的阳光,导致白天土温低,黑膜吸收的热量可以传给大气,白天大气温度高;夜晚晴天白膜、黑膜覆盖区大气热量均大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气温降低,由于白膜覆盖导致白天气温低,因此白膜覆盖区气温日较差小,黑膜覆盖区气温日较差大,B错误;夜晚受白膜、黑膜覆盖,土壤热量散失均较少,但由于白膜覆盖区白天土温高,因此其土温日较差大,D错误。故选C。
    21.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分析,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草类植物枯萎后还田,在微生物作用下会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质,D正确;草类耗氧量大、人工精细培育 、草类含水量低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ABC错误。故选D。
    【答案】22.B
    【解析】根据雾疆天气的形成条件: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程度等要素随高度的分布)稳定、风力弱、空气湿度大,读某地区最冷月平均等温面分布图可知,乙地近地面的大气存在逆温层,故近地面大气层结稳定,且位于山谷内,地形封闭,风力弱,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故直选选B。甲地、丙地、丁地大气层结不稳定,故排除,选B。
    【答案】23.C 24.D
    【解析】23.沙丘广布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要素是水分条件。减弱风力不会直接导致植被生长,A错误。太阳能电池板因遮挡阳光会降低土壤温度,B错误。电池板下的光照条件相对较差,D错误。塔拉滩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地表蒸发强,太阳能电池板能遮挡阳光,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促进草类生长,C正确。故选C。
    24.该区多沙丘戈壁,枚羊业会降低植被覆盖率,A错误。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减少杂草对电池板的遮挡,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增加了发电量,B错误。该区多沙丘戈壁,牧羊业会降低植被覆盖率,可能会促进沙丘发展,C错误。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形成了良性循环,可提高士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故选D。
    【答案】25.C 26.B 27.D
    【解析】本题以我国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为背景,考查雾的形成及持续条件、不同地形区雾频率差异的原因、大雾天气的影响。
    25.材料“”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说明雾的形成需要充足水汽、大气降温、静风或大气稳定;山麓地带,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水汽含量大于冬季,故A错误;冬半年植被覆盖更少,空气中蒸腾的水汽含量更少,故B错误;空气中的颗粒物冬夏季数量无法判断,且材料未体现颗粒物多少对雾形成的影响,故D排除;冬季夜间地面辐射降温快,造成地表气温更低,山麓地带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大气更稳定,雾日较多,C正确。故选C。
    26.一般情况下,在山区受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山腰地带降水比山麓地区多,且白天山腰地带气温更高,蒸发量更大,故山腰地带空气中水汽较多,相对湿度更大,易形成雾,B正确。故选B。
    27.由于雾发生时大气比较稳定,故对流不旺盛,出现暴雨几率很小,且景区的雾是一道独特景观,游客反而可能增多,A错误;由于地处风景区,大气中污染物质较少,尽管大雾可能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但诱发呼吸道疾病的概率较低,B错误;大雾天气会使游客的视线下降,且影响公路航空等,但景区电缆车有固定路线,因此影响不大,C错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加大,白天气温较低,夜间多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强,从而使昼夜温差变小,大雾能削弱太阳辐射,利于喜阴植物茶树的生长,导致茶叶品质优良,D正确。故选D。
    【答案】28.D 29.A 30.C
    【解析】28.首先可通过三条曲线出现的时间长短来大致确定月份。存在地表反照率时为白昼,由图可知,三天的昼长均小于12小时,说明昼短夜长,为北半球冬半年,排除B。从三条曲线的对比来看,27日的曲线在午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地表反照率从低到高有明显转折,意味着此时天气发生了变化。而另外两天的曲线都较平稳,表示天气状况比较稳定。因此降雪最有可能发生在27日,故排除AC,选D。
    29.雪后由于地表覆盖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照率较高,而吸收率较低:雪前地表为沙地,沙子对太阳辐射的反照率较低,而吸收率较高,所以沙地在太阳照射下容易升温。因此同为晴天,雪地的反照率比沙地大。参照图及上题可知,27日正在降雪,而27日的反照率介于其他两条曲线之间,故雪天的反照率介于雪后晴天和雪前晴天之间,故选A。
    30.积雪较为疏松,雪片间空气含量较多,空气的导热性能较差,可以减少地表辐射的散失,使地表温度下降较慢,故选C。积雪反射率高,吸收率少,故被雪覆盖的沙漠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排除A,被积雪覆盖的沙漠,沙子不会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故排除B,此外沙子也不会反射地面辐射,而是反射太阳辐射,故排除D。
    直通高考
    【答案】1.A 2.C
    【解析】1.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大棚顶部搭建光伏发电系统(有光伏板),会使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进一步减弱,从而使棚内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反射等也随之减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在几乎同样的土地面积上既种植了秀珍菇,还实现了光伏发电,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①④正确。对土壤肥力和污染没有影响,②③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通过农业发展新模式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重点要了解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
    【答案】3.B 4.D
    【解析】3.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选B。
    4.我国是农业大国,由农业产生的氧化亚氮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1.5%,这其中约72%来自农田排放。而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燃烧时的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ABC错误。故选D。
    【答案】5.C 6.D 7.A
    【解析】5.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6.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7.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点睛】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答案】8.B 9.C 10.D
    【解析】8.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即B正确。
    9.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所以选C。
    10.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以选D。


    相关试卷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2.1 大气的物质基础、特征及其受热过程(练习)-(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2.1 大气的物质基础、特征及其受热过程(练习)-(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221大气的物质基础特征及其受热过程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221大气的物质基础特征及其受热过程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1 大气的水平运动-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这是一份考点11 大气的水平运动-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影响风的三种力,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判断风力大小,判断季节,判断天气状况,关于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乙、丁两处风速不同的主导因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1 大气的水平运动-备战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帮:

    这是一份考点11 大气的水平运动-备战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帮,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影响风的三种力,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判断南、北半球,判断风力大小,判断季节,判断天气状况,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有关此时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