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现象(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现象
【考点呈现】
1.大气成分的作用及各层的特点。
2.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及影响。
3.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常见形式。
5.大气的水平运动。
【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把握不同区域特征,熟知不同区域的大气热力状况。
2.综合思维:依据材料或实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实例,知晓其蕴含的大气热力状况原理。
【考点】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归纳
(二)大气两种作用的实践应用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典题精研】
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 ②郊区大于城区 ③冬季大于夏季 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B 2.A
【分析】1.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②错误,④正确。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①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④错误。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二 逆温现象
1.逆温现象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所示。
2.逆温的类型
类型
发生的条件和过程
出现的地区
辐射
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中高纬度地区,黎明前最强
平流
逆温
当暖空气运动到冷的地面上空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大气温降低较快,上层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中纬度沿海地区
锋面
逆温
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冷气团在下部,会形成逆温
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
地形
逆温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即地形逆温
山地、盆地和谷地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3.逆温的影响
(1)有利方面
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和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当成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使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
(2)不利方面
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出行的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易造成交通事故。
④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典题精研】
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置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究成下面小题。
3.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4.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5.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B 4.A 5.C
【分析】3.根据题意,半山腰置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是因为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从图上来看,位于北京的小海坨山在冬季受到西北季风影响较大,而东南侧靠近渤海,有较多的水汽,所以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侧为西北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容易与爬坡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半山腰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半山腰云是水汽凝结形成,只有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才有可能成云,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相对湿度,①符合题意;当地云停留在半山腰,往往是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此时云不向上升,此时应出现逆温现象,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气温垂直分布,④符合题意;半山腰云出现时当地的气压和气温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特征,因此不是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的数据,②、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拓展提升】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完成下面小题。
1.能正确反映上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
A.春季的低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2.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 )
A. B.
C. D.
【答案】1.B 2.C
【解析】1.由图可知,自近地面到高空,纬向风速先变大,到对流层顶后达到最大,然后风速再变小,之后随高度增加,风速再变大,且风向有明显变化。对流层厚度在低纬度地区最大,约为17-18千米,由第1题图可知,春季的低纬度(0-30°),风速为0处与上图不符且20千米以下随海拔增加,风速先变大后变小,与上图不符,A错误;夏季的中纬度(30-60°),随海拔升高,风速先变大,再变小,等于0后,风速为负值,表示改变了风向,与上图相符,B正确;秋季的中纬度和冬季的高纬度,随海拔升高,风速的数值一直为正值,与上图不符,CD错误。故选B。
2.由题干图可知,由甲到乙到丙,风速在减小,但风向变化不明显,A图中丙为北风,D图中丙为南风,均没有明显的纬向风速,B图中三地风向差异大,ABD错误;C图中三地风向差异小,为西南风,最接近题干中图的情况,C正确。故选C。
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4.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5.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答案】3.C 4.D 5.B
【解析】3.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片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 7时、 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
4.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根据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对图进行分析,夜间到清晨陆地气温低,应该为高压,此时近地面风向整体自北向南,说明陆地偏北。下午气温较高时,近地面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此时陆地升温快为低压。水体气温低为高压,近地面风从水体吹向陆地即从东、南方向吹向陆地。综上所述,故推断陆地总体在水体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5.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空500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6.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
A. B.
C. D.
7.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6.A 7.B
【解析】6.我国华北地区冬季冷锋一般是西北季风南下造成。冬季冷锋过境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气球应该飘向东南方向,A正确,CD错误。B图先向西北后向东南,应该是冷锋过境前至过境后的变化,B错误。故选A。
7.万米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和等压线平行,AC两图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因此AC错误。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风向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因此B正确,D错误。故选B。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9.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8.C 9.A 10.C
【解析】8.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9.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10.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1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答案】11.C 12.D
【分析】11.材料中提到,“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可知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空气增温之后,图中显示, 11点以后,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故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
12.“白天”,“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意味着晚上,空气沿坡面下沉,形成山风。图中显示晚上以南风为主,白天以北风为主,说明气象站附近南面为高坡,北面为低谷,得出山谷呈东西走向,且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故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
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小题。
图1 全国某降水量分布图
图2 不同日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
13.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3.C 14.B
【解析】13.从图中可以了解,当天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强的降水分布。高压区不能形成锋面,多干燥天气;只有在低压区,或者低压的低压槽部位才能形成锋面,形成阴雨区。相对应的区域中心应该是低压分布,结合选项只有丙符合题意。甲处长江中下游附近此时是受高压控制,晴天无降水,A错;乙处长江中游处于高压脊控制,也无降水,B错;丁此时的高压中心在海洋上,虽然东北地区有低压气旋分布,存在降水可能,但是长江中下游处于高压脊控制,无降水,D错。故本题选择C。
14.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符合上述气压场只有乙符合。故本题选择B。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16.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17.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15.C 16.D 17.A
【解析】15.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16.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17.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荚状高积云云块呈白色,中间厚,边缘薄,轮廓分明,通常呈豆荚状或椭圆形分散在天空。荚状高积云通常形成在下部有上升气流、上部有下降气流的地方。气流越山时,在山后引起空气的波动,也可形成荚状高积云。读荚状高积云形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荚状高积云边缘薄的原因是( )
A.遇下降气流增温被蒸发 B.部分雨滴降落地表损耗
C.上升气流强烈挟带消失 D.遇见大风吹拂四周扩散
19.受特殊地形影响,形成荚状高积云的区域条件应满足( )
①洼地封闭无风 ②迎风气流上升 ③背风气流下沉 ④狭管效应显著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0.在太湖平原上空不同高度出现了荚状高积云,当地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大雪飘飘 B.短时强降水 C.烈日炎炎 D.碧空如洗
【答案】18.A 19.C 20.B
【解析】18.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荚状高积云通常形成在下部有上升气流,上部有下降气流的地方。上升气流冷却形成的云,遇到上方下降气流的阻挡时,云体不仅不能继续向上升展,而且其边缘部分因下降气流增温,云内冰晶不断蒸发变薄,故呈荚状,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若荚状云孤立出现,无其他云系相配合,多为晴好天气,故B选项错误;上升气流强烈有利于水汽凝结,会使荚状云增厚,不是消失,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荚状云形成于风力小,较为稳定的大气环境中,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9.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稳定的潮湿空气越过山峰,可激发出地形重力波,在背风坡,受波状气流影响,波峰处空气上升遇冷凝结形成荚状云(通常形成于顺风的右侧),波谷下沉处无云形成,故②③正确;封闭洼地不利于荚状云的形成,故①错误;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强劲,不利于荚状云的形成,故④错误。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
2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某地上空不同高度出现了荚状高积云,很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常常伴有短时强降水,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祁连山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某日山谷风明显,下图示意8月某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日,祁连山气象站记录的山风结束的时间大约在( )
A.2时前后 B.6时前后 C.10时前后 D.14点前后
22.祁连山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地势特征是( )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答案】21.C 22.D
【解析】2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山风主要出现在夜晚,由图的风向可知,凌晨1时至9时,主要吹偏北风,应为山风,11时之后吹偏南风,应为谷风,山风和谷风转换的时间在9-11时之间,可知,山风的结束的时间大约在10时前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知,白天风是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是由山坡吹向山谷。根据图示可知,该地白天以偏南风为主,夜晚以偏北风为主,因为白天盛行谷风,夜晚盛行山风,由此可知山谷的走向大致是东西向。气象站附近南方是山谷,北方是山坡,山风的风速大于谷风,因此山谷北高南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露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粮食温度过高和粮仓内结露都会影响粮食存储。下图为国家粮食储备局位于郑州的粮仓通风环流熏蒸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仓内温度对粮食储存安全影响较大,下列区域中最需要通过实施仓壁保温措施的是( )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
24.在春夏之交,粮仓工作人员利用图中的环流熏蒸系统将毒性较强的磷化铝汽化,对粮仓内部进行熏蒸,主要目的是( )
A.增湿 B.灭虫 C.除草 D.增温
25.下列对粮仓结露现象产生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仓内温度低于仓外温度时,仓外空气由顶部通风孔进入仓内冷凝成露
B.仓内温度低于仓外温度时,仓外空气由底部通风系统进入仓内冷凝成露
C.仓内温度高于仓外温度时,仓内空气在地面遇冷凝结成露
D.仓内温度高于仓外温度时,仓内空气在内舱壁遇冷凝结成露
【答案】23.D 24.B 25.A
【解析】23.粮食温度过高会影响粮食存储,粮食温度受仓内温度和仓外温度的影响,华南地区粮仓外温度高,空气湿度大,舱内外温差大,易形成结露,需要以隔热的形式对仓内进行保温,D正确;东北冬季温度低,不需要保温,夏季温度和湿度都不及华南地区,不符合“最需要保温措施”的条件,C错误;西北地区气温较低且空气湿度小,B错误;青藏地区全年低温,A错误。故选D。
24.材料中关键词:春夏之交,毒性较强,均指向虫害,粮仓管理中除了温度和湿度的调控,防虫害是其重要工作,B正确;增温、增湿不需要使用毒性较强的物质,A、D错误;粮仓中没有杂草需要去除,C错误。故选B。
25.据图,仓内空气与仓外空气之间的温差形成热力环流,当仓内温度高于仓外温度,仓内空气上升,仓内热空气在仓顶遇冷凝结成雾,而不是地面和内舱壁,C、D错误;当仓内温度低于仓外温度,仓外热空气经上部通风孔进入仓内,在地面冷凝成露,而不是从底部进入舱内,A正确,B错误。故选A。
图为某地8月城区、郊区气温及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单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图示城市最可能为( )
A.乌鲁木齐 B.南京 C.大连 D.昆明
27.关于该城市热岛强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日出时段,城区和郊区同时迅速升温,热岛强度增大
B.正午时段,太阳短波辐射强,对流旺盛,热岛强度大
C.夜间时段,城市下垫面叠加人为热的释放,热岛强度大
D.日落时段,太阳短波辐射骤减,热岛强度表现比较稳定
【答案】26.B 27.C
【解析】26.读图可知,该地在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14时前后,气温达到一天中最大值,结合所学可知,某地气温最高出现在地方时14时左右,因此,该地位于120°E附近。结合所学可知,乌鲁木齐(87°E)、南京(119°E)、大连(122°E)、昆明(102°E),AD错误。结合所学,大连临海,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最高温出现时间会滞后一些;而南京位于内陆,最高温度出现在14时,B正确,C错误。故选B。
27.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日出时段,城区和郊区气温都达到最低,但二者温差大,热岛强度强,日出后,二者都在升温,温差变小,热岛效应强度减弱,A错误。正午时段,太阳短波辐射强,城郊温差小,热岛强度小,B错误。夜间时段,郊区温度下降快,城市下垫面叠加人为热的释放,城郊温差大,热岛强度大,C正确。读图可知,最低温度出现在4时,一般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推测当地日落时段为北京时间20时,太阳短波辐射骤减,城郊温差开始变大,热岛强度增大,D错误。故选C。
二、多选题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 B.
C. D.
29.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上右图中( )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减小 D.④减小
【答案】28.AD 29.BC
【分析】考查大气热力作用以及热力环流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8.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气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因此,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因此正确答案选A D ,B C错误。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
29.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少。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②增大。正确答案选B C, A D错误。
2.3.1 城镇化(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3.1 城镇化(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17页。
2.2 人口迁移(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2 人口迁移(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19页。
2.1.1 人口(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1.1 人口(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