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防灾减灾措施(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 防灾减灾措施
【考点呈现】
1.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2.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3.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明确常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及分布。
2.综合思维:解释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和防灾减灾措施。
3.地理实践力:能够辨别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帮助学生学会自救与互救。
【考点】
三 防灾减灾措施
1.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1)地震
①防灾减灾措施: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震灾害的管理等。
②自救与互救
(2)滑坡和泥石流
①防灾减灾措施
防御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具体措施
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
②自救
滑坡发生时
向滑坡两侧迅速逃离;若遇到高速滑坡或滑坡体下滑时,无法逃离,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泥石流发生时
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典题精研】
我国南部山区某地聚落多沿河分布,河流中上游河道较窄、地表起伏较大处分布有小型村镇,下游地形平坦处分布着大型集镇。该地降水丰富且较集中,多发洪水,山区河流径流量变化大,河流上游及支流有一种小型水坝,这种水坝由多个混凝土单元排列而成,相邻混凝土单元间存在空隙,不连续。下图示意此种水坝单个混凝土单元的俯视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设置该类水坝的主要目的是( )
A.阻挡洪水挟带的大块杂物 B.加快河流流速,冲刷河道
C.减慢河流流速,保护河岸 D.阻止人和动物通过河道
2.此种混凝土单元组成的水坝,其排列方式是( )
A.尖端朝向下游,并排放置 B.尖端朝向下游,前后错开
C.尖端朝向上游,并排放置 D.尖端朝向上游,前后错开
3.考虑该类水坝的作用和方便对水坝的维护,此种水坝最适宜布局在( )
A.河流出山口 B.小型村镇前
C.大型集镇前 D.大型集镇后
【答案】1.A 2.D 3.B
【分析】1.该水坝布局在河流上游及支流,主要目的是减少洪水对下游平原地区村镇的影响。水坝由多个混凝土单元排列而成,相邻混凝土单元间存在空隙,不连续,故洪水携带的大块杂物可以被拦截,减少大块杂物在下游平坦处沉积对行洪的影响是其主要目的,A对;坝体的存在减弱了河流流速,且减少洪水对下游的危害是其主要目的,B、D错;上游地区,河道深窄,落差大,受洪水影响小,且该坝体不连续,所以拦蓄洪水并非其主要目的,C错;故选A。
2.混凝土单元坝尖端朝向上游可以减少洪水对坝体的冲击,排除A、B;前后错开可以更好的对大块杂质进行拦截,C错、D对。故选D。
3.由材料可知,该水坝设置在上游地区,大型集镇分布在下游,排除C、D;考虑方便对水坝的维护,水坝应该设置在村镇附近,中上游分布有小型村镇,A错、B对。故选B。
二、综合题
4.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冰冻是由降雪(或雨夹雪、小冰粒、冻雨等)或降雨后遇低温形成的积雪结冰现象。冰冻灾害是一种气象灾害。浙江省山地丘陵占比大,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1)据图1,概括浙江省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2)从气候、地形等角度,推测浙江省A地冰冻灾害多发的可能原因。
(3)归纳1961 - 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其成因。
(4)为减轻冰冻灾害造成的危害,浙江省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加;西北地区最严重,东南受灾较轻。(任答两点)
(2)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地处山地海拔高气温较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
(3)特征:有明显的波动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成因:季风气候不稳定,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冬季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灾害性天气多发。(任答两点)
(4)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冬季低温、冻害的天气预测和预报;建立健全防冰冻灾害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提高日常防灾减灾意识等。(言之有理,任答两点)
【分析】(1)本题考查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一般描述空间分布规律时,空间分布不均,××多(高),××少(低),由××向××递增(递减),集中分布在××。根据图1可知,浙江省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空间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加;西北地区最严重,东南受灾较轻。
(2)本题考查冰冻灾害多发的原因,注意从气候、地形等角度来回答。气候方面,高纬度冷空气快速南下,气温低。地形方面,海拔高气温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集聚。根据材料和图1可知,纬度相对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地处山地海拔高气温较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
(3)读图2可知,1961 - 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的变化特征有明显的波动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说明气温在波动性上升。这与宏观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也会带来灾害性天气多发;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4)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可以从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天气预测和预报等角度来思考作答。
【拓展提升】
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地级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多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教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少 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大
2.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 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
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 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
【答案】1.B 2.C
【解析】1.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数量多,距离灾害发生地较近,响应时间短,A错误。地方储备库服务范围小,救助人口少,D错误,B正确。地方储备库级别低,响应灾种少,C错误。故选B。
2.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石家庄储备库面积较大,A错误。石家庄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频繁,B错误。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位于河北省中心位置,便于对周边地区进行及时快速的救援,但石家庄位置偏南,难以对河北省偏北地区展开及时救援,C正确。石家庄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便捷,交通不易拥堵,D错误。故选C。
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省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7月20日,郑州市气象台分别在6时02分、9时08分、11时50分、13时25分、16时01分、21时32分、7月21日0时25分,连续发布7个暴雨预警信号,提示需关注城市内涝。下图示意郑州市7月19日22时至20日22时降水量(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台),下表为中国大陆暴雨预警等级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蓝色预警标准
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红色预警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 推断郑州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
A.4个橙色预警,3个红色预警 B.0个橙色预警,7个红色预警
C.3个橙色预警,4个红色预警 D.2个橙色预警,5个红色预警
4.遇暴雨自救避险方法合理的是( )
①选择在大树等遮雨的地点避雨,用手机与外界联系 ②尽快离开公共交通设施
③暴雨来临远离屋里,远离窗户 ④房屋中要时刻注意煤气泄漏,关掉煤气
⑤远离电力设施、有供电危险标志的一切物品 ⑥在野外选择在空旷地区、农山等地躲避
⑦不要穿拖鞋、凉鞋
A.①③⑥⑦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⑦
【答案】3.B 4.D
【解析】3.根据材料“7月20日,郑州市气象台分别在6时02分、9时08分、11时50分、13时25分、16时01分、21时32分、7月21日0时25分,连续发布7个暴雨预警信号,提示需关注城市内涝”,读“郑州市7月19日22时至20日22时降水量(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台)图”可知,7个暴雨预报时段均符合“3小时内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均为红色预警标准,推断其为7个红色预警,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选择在大树等遮雨的地点避雨,用手机与外界联系,可能遭遇雷击,应远离在大树等的地点,不要轻易拨打手机与外界联系,①错误。应尽快离开公共交通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岗、地铁等),避免路段积水引发危险,②正确。暴雨来临尽量躲避在屋里,远离窗户,避免风雨雷电等危险,③错误。在房屋中要时刻注意煤气泄漏,关掉煤气,以免积水淹没设备引发泄露,发生次生灾害,④正确。避险过程中一定要远离电力设施,如高压线、高压电塔、变电器,远离有供电危险标志的一切物品,避免这些设备漏电威胁生命安全,⑤正确。在野外选择空旷地区、农田等地躲避,可能遭遇雷击,⑥错误。不要穿拖鞋、凉鞋或光脚,以免滑倒涉水,⑦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14年8月云南牛栏江流域发生6.5级地震,地震引起山体崩塌,形成堰塞体。堰塞体位于红石岩水电站大坝与电机厂房之间,距离天花板水电站大坝约19km,距小岩头水电站电机厂房(高程1211m)约26km。堰塞体高度达96m,堰塞体顶部高程1216m,形成了库容可达2.6亿m3的堰塞湖。经9天的快速抢险,红石岩堰塞湖险情化险为夷。后期为变废为宝,工程人员将红石岩堰塞体改造成挡水坝,建成的红石岩堰塞罕坝综合水利枢纽总库容1.85亿m3,年发电量达8亿度,远大于原红石岩水电站。下图为堰塞体与上下游电站平面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材料判断,该河段大致流向是( )
A.西北流向东南 B.南流向北 C.东南流向西北 D.北流向南
6.为了预防红石岩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滑坡发生后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A.天花板大坝蓄水,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 B.在小岩头电机厂房下游修筑临时挡水堤
C.在堰塞体底部开挖一条泄流隧道 D.及时关闭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
7.在红石岩堰塞罕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 )
A.利用原水电站的引水隧道形成落差,降低成本B.因小岩头水电站将被淹没,所以需要将其拆除
C.天花板水电站因水位落差增大,发电效益提高D.堰塞体防渗是该水利枢纽建设的主要工程难题
【答案】5.C 6.B 7.D
【解析】5.电机厂房应该是安装电机用来发电的场所,此处需要河流流速快些,故图中所有电机厂房应分布在大坝下游才能基于和水库水位落差保证较快流速,在结合图中指向标推断,河段大致流向是东南流向西北,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
6.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主要以溃坝引起的下游洪涝为主。天花板大坝位于堰塞湖下游,无法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A错误;小岩头电机厂房位于堰塞湖上游,修筑临时挡水堤可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B正确;在堰塞体底部开挖一条泄流隧道容易引起堰塞体溃坝,C错误;关闭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会使堰塞湖水位上升,危险更大,D错误。综上,选B。
7.原水电站的引水隧道连通的是红石岩大坝上游,不是堰塞罕坝水库,故A错误;堰塞罕坝蓄水后,小岩头水电站是否被淹没,材料无法推断,B错误;天花板水电站若蓄水库容不变,水位落差不会增大,C错误;堰塞体由滑坡自然形成,容易透水溃坝,故堰塞体防渗是该工程的主要难题,D正确。综上,选D。
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地级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2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多 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小
9.河北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中缺乏国家级储备库,是由于该省( )
A.各市距天津等国家级储备库近 B.自然灾害种类少、发生频次低
C.交通枢纽等级低,通行能力差 D.人口密度小,所需救灾物资少
10.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 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
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 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
【答案】8.D 9.A 10.C
【解析】8.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数量多,距离灾害发生地较近,响应时间短,A错误;地方储备库服务范围小,救助人口少,B错误,D正确;地方储备库级别低,响应灾种少,C错误。故选D。
9.由材料可知,河北省北部有天津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向南有河南郑州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所以从储备资源优化整合的角度出发,河北没有新建国家级储备库,A对;由文字信息可知,河北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河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B错;石家庄为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C错;河北省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D错。故选A。
10.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石家庄储备库面积较大,A错误;石家庄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频繁,B错误;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位于河北省中心位置,便于对周边地区进行及时快速的救援,但石家庄位置偏南,难以对河北省偏北地区展开及时救援,C正确;石家庄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救灾速度较快,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风暴潮是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有确切发生日期的风暴潮共计388次(下图),其中发生在朔望日前后的有266次。
材料二:上海是我国风暴潮灾害的频发区域之一,风暴潮严重影响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平均海拔为4m左右,是我国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区域之一。上海占据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和长江出海口的优越区位,许多重大工程或产业均沿海而建。上海在滨海地区有约290km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形成与风暴潮关联较大。
(1)简述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的时间规律。
(2)分析上海风暴潮灾害风险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3)分析风暴潮灾害会加剧区域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
(4)指出GIS在应对风暴潮灾害中可发挥的作用。
【答案】(1)夏秋季节多发;8月份达到全年各月的最高值;朔望日前后多发.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度和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极端气候事件;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地面沉降;长江三峡等大型工程建设带来的剧烈河口冲淤变化。
(3)风暴潮发生时,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阻碍河水入海,海水倒灌,土壤盐度、地下水盐度增加;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与地下水联通,造成盐分的回滲;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盐分被带到土壞表层,加剧土壤盐碱化。
(4)评估风暴潮灾害损失,包括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系统分析风暴潮的危险性和脆弱性,分析未来风暴潮灾害的趋势。
【分析】(1)从图可以看出7、8、9月份风暴潮发生的次数较多,8月达到最大频次,由材料可知风暴潮其中发生在朔望日前后的有266次,占比68%。
(2)上海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快、海洋经济增速最快、人口密度稠密的地区之一,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大;近些年来的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热量分布发生变化,导致等极端气候事件;快速发展城市化导致地面严重的沉降,加剧风暴潮的发生频率;长江三峡及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使得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冲淤发生变化,增加了上海风暴潮风险。
(3)风暴潮发生时,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作用,阻碍河水入海,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导致海水倒灌,海水加大了土壤盐度、海水进一步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增加,进一步加剧土壤盐碱化;另外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与地下水混合,是地下淡水含盐量增加,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盐分被带到土壞表层,水分被蒸发,盐分残留于土壤,加剧土壤盐碱化。
(4)GIS具有模拟、分析、评估的功能,所有利用GIS可以模拟风暴潮影响的范围,评估风暴潮带来的灾害损失,可以进行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系统分析风暴潮的危险性和脆弱性,模拟分析未来风暴潮灾害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减少风暴潮带来的的损失。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涝灾害是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自然灾害。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洪涝灾害频发。基于历史数据,揭示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可以减弱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的数据(EM一DAT)统计了1950一2016年67年间印度洪涝灾害的大体情况。图1为印度洪涝灾害年均频次变化统计图,图2示意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图3为印度逐月洪涝频次、降水量统计图。
(1)据材料,描述印度洪涝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并分别指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2)"基于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的数据(EM一DAT),推测进入21世纪后印度的洪涝灾害将会逐渐减弱",有学者认为因推测依据的局限性,该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结合材料,解释导致上述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的具体原因。
【答案】(1)空间分布:北部洪涝灾害频次高发,中部和西部的相对较低。
影响因素:地形(地形雨;迎风坡降水)。
时间分布:季节差异明显,雨季(7~9月)洪涝灾害高发,20世纪中叶(1950年)以来洪涝频次呈逐渐增加趋势。
影响因素: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2)统计资料仅67年,尤其是21世纪仅有17年;仅统计了洪涝灾害的频次,没有区分洪涝灾害的规模,没有揭示不同规模洪涝灾害的强弱;没有就洪涝灾害变化与气候变化对应分析,推测的基础数据具有局限性,导致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分析】(1)由印度逐月洪涝频次、降水量统计图可知,印度洪涝灾害呈现鲜明的季节变化特征,7-9月为高发季节,峰值出现在7月;由印度洪涝灾害年均频次变化统计图可知,1950年~2016年洪涝频次总体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而且西南季风不稳定,年级变化较大。由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图可知,印度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中部和西部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西南季风,是迎风坡,地形抬升明显,形成地形雨。
(2)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的数据(EM一DAT)统计了1950一2016年67年间印度洪涝灾害的大体情况,统计资料仅67年,尤其是21世纪仅有17年;数据仅统计了洪涝灾害的频次,但没有区分洪涝灾害的规模,没有揭示不同规模洪涝灾害的强弱;数据没有就洪涝灾害变化与气候变化对应分析,因此,推测的基础数据具有局限性,导致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9月23日以来,受台风“电母”影响,泰国东北部和中部地区持续出现强降雨天气。2021年12月,台风“雷伊”肆虐中南半岛,泰国灾情严重。从冬到夏,泰国曼谷常年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下图示意曼谷位置。
(1)分析曼谷冬夏都易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且常常洪水久积不退的自然原因。
(2)洪涝频发严重威胁曼谷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请就此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夏秋季节台风多发,易发洪涝;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水顶托作用明显,河水下泄困难,加剧洪涝灾害。
(2)加强暴雨洪水监测预报;提高居民防灾意识;完善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疏浚河道;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上游修建水库。
【分析】(1)曼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台风,降水强度均较大,曼谷地处湄南河下游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入海河水受到海水顶托作用,水流不畅,加剧洪涝灾害。
(2)暴雨洪涝等灾害可提前预测,故首先应加强暴雨洪水监测预报,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可减轻城市内涝问题,疏浚河道可加快河流下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上游修建水库,可调蓄洪水,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威胁。
14.四川茂县是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带。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茂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岷江(长江主要支流)上游地区,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2017年6月24日,茂县某地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该县紧急启动Ⅰ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
表:茂县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图(单位km2)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2000
212.52
2164.12
1177.66
2007
184.11
2263.58
1109.98
2012
101.88
2634.72
843.11
(1)推测茂县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概率较高的月份,从气候条件分析其原因。
(2)分析茂县发生山体滑坡后乙村更易遭受掩埋的原因。
(3)简述茂县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劣势。
(4)近年来,茂县在防治地质灾害、促进地区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效。根据表中资料,分析茂县防治地质灾害采取的可能措施。
【答案】(1)月份6、7、8月。原因:该地6、7、8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强降水更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2)乙村上方的山坡上有大量松散的砾石堆,滑坡发生后,松散的砾石堆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山坡整体下滑,掩埋乙村。
(3)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匀,离岷江干流越近,人口越多,其中距干流200米处人口最多。优势:茂县接近河谷地带,距水源地较近,气候较温暖适宜,地势较平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通过水路对外联系劣势:茂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体较陡峭,岩石破碎程度较高,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低的河谷地区,一旦受到滑坡、泥石流的影响,损失可能较大。
(4)由表中资料可见,自2000年以来,茂县耕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而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这表明茂县采取的措施可能主要是退耕还林,退草还林。
【分析】(1)观察图3可知,茂县多年月平均降水中,6、7、8月份降水量较大,证明这几个月降水频率较高,可能较为集中,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需要地表起伏大,但也需要降水量大,才更容易引起。故在6、7、8月份最易发生。
(2)根据图2中信息可知,乙村上方山坡上分布有砾石堆,其特点是间隙大且松散,当发生滑坡时,砾石由于重力原因随之滑坡而下,掩埋乙村。
(3)根据图1可知,茂县的人口分布大多距离岷江干流附近,其中在两百米附近人口居民点最多,因此茂县的人口分布不均匀。这样的人口分布状况可以充分利用河谷水源充足,气温较高,地势较为平坦和土壤较为肥沃的条件,发展河谷农业;且可以通过水上交通,加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但由于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山高谷深,地势陡峭,岩石破碎,一旦进入雨季,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人员集中,生命财产损失将更加严重。
(4)观察表中信息可知,2000年到2012年,茂县的耕地面积逐渐的减少;林地用地逐渐的增多,且占比例很大;草地也在逐渐减少。证明茂县实行退耕还林和退草还林,人民大量的栽种树木,保持水土,进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该工程修建环境复杂、难度大、工程量大、条件艰苦、效益巨大,充分体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沿线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几乎每年都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如何有效地防治沿线地质灾害,确保红旗渠的运营和旅游安全”是当代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2001年8月,红旗渠沿线豆口村附近发生了崩塌(下图),该地段崩塌易发与地形、地质和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1)分析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易发生崩塌的自然原因。
(2)为防治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崩塌灾害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紧靠陡崖,坡度大;砂质页岩较石英砂岩软,易被风化侵蚀(或容易造成其上部石英砂岩地层形成临空带/不稳定状态);上方岩层裂隙发育,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冻融作用破坏岩石稳定状态/水分渗入,容易诱发崩塌);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引发崩塌。
(2)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清除(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或减小陡坡的坡度);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在坡度大的区域(或危岩体)修建固坡工程。
【分析】(1)由材料可知崩塌主要与地形、地质和降水有关,所以从以上三方面展开。从地形上看可知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起伏大,坡度大,以砂质页岩为代表的岩石结构疏松,风化作用强,破裂、松散碎屑物多,该地岩层顶部裂隙发育明显,水分渗入,冻融作用使得岩石结构不稳定,岩石遭破坏,且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容易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2)针对崩塌等地质灾害,首先应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对危险性较高或者体积较小的岩体进行清除,可在坡上利用锚杆等建设固坡工程,固定岩体和坡面物质,阻拦坡面物质向下滑动,防止岩体下滑,同时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使岩层含水率增加导致崩塌,还应通过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减少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瓦尔河位于欧洲西北部的低洼平原。1000多年来,瓦尔河堤坝不断加固,仍频繁溃决。2012年起,当地政府实施"还地于河"计划,将河流北岸堤防向外移动350米,开挖一条深5米的二级河道。当瓦尔河的水位较高时,河水可通过溢流堤进入二级河道(下图)。瓦尔河与二级河道之间的洲岛如今已建成滨河休闲公园。
(1)从河道形态角度,分析"还地于河"计划实施前瓦尔河易发生水患的原因。
(2)指出通过溢流堤水量最大的季节(冬季或夏季),并简述洲岛的功能。
【答案】(1)原因:河道弯曲,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窄,泄洪能力较弱,水位上涨较快。
(2)季节:冬季。功能:减少洪水对堤防与河岸的冲击;提供城市休憩场所。
【分析】本(1)由材料可知,瓦尔河位于欧洲西北部的低洼平原,地势低平,瓦尔河河道弯曲,水流速度缓慢,河道较窄,排水不畅,上游来水不易排泄,水位上涨较快,易发生水患。
(2)瓦尔河位于欧洲西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冬季南北温差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势力更强,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更多,降水更多,瓦尔河更易发生水患,瓦尔河的水位较高,通过溢流堤水量最大。读图可知,洲岛位于瓦尔河与二级河道之间,可以减少洪水对堤防与河岸的冲击,降低发生洪涝的危险;同时可以为城市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月19日21时27分,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39.83°N,77.21°E)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地震造成1人死亡、2人轻伤,当地部分房屋、输电线路和交通设施受损。下图为该次地震地理位置示意图及灾后景观图。
(1)简述地震多发区灾前家庭应做的准备。
(2)简述当地为做好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3)简述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灾害防灾减灾中的具体应用。
【答案】(1)树立防震意识,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清楚地震时的逃生路径,进行家庭紧急撤离与疏散演练;准备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用处;随时关注地震信息,提高安全意识等。
(2)加强地震灾害监测,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制定防灾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震区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修建避难场所等防灾工程;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提高救援救助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救援与救助;加强灾后的恢复与重建等。
(3)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监测地壳的运动状况,预测地震的发生;利用遥感技术为地震的科学处置与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可对灾情进行实况监测,并在灾后对灾情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分析】(1)对于地震多发区,应提前进行家庭紧急疏散演练,同时要提高防震抗灾意识,对家庭人员进行防灾减灾培训,家庭还应放置地震相关急救设施,还要关注地震信息,学习地震知识,树立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2)对于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首先可以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建筑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上,应重点提高建筑物防震抗震等级,并修建防灾减灾设施,还要提高全民防范意识,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培训,进行地震发生后的演练工作,不断提高紧急情况下的救援服务能力,防灾减灾工作是全球面临的问题,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和灾害后的重建与恢复工作。
(3)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GPS),可利用全球定位装置监测地面沉降和地壳运动状况,预测地震的发生;利用遥感分辨地物,为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决策和依据;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对灾情进行实时监测和查询,并在灾后对灾情做出快速评价及指导,以利于救灾活动顺利进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白龙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多发的区域之一。右图为甘肃省陇南市境内白龙江流域图。
材料二:下表是白龙江上游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资料。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6-9月占比(%)
11-次年2月占比(%)
604.5mm
840.5mm
463.9mm
65.21
3.17
(1)白龙江流域位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____。白龙江的流量变化特征有____,____。
(2)从地质角度分析该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3)指出当地预防地质灾害需要加强监测的主要地理现象。
【答案】(1) 西部地区 季节变化大 年际变化大
(2)多断层,多地震﹔地震多发,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地质不稳定,易形成滑坡面。
(3)地壳运动(地质变化)﹔天气变化(降水变化)﹔地下水水位变化﹔植被变化。
【分析】(1)我国四大地区是指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由图可知,该流域位置我国的西部地区,由表格的数据可知,该河年降水量平均值是604.5mm,夏季(6-9月)降水量占比大,冬季(11月-次年2月)降水量占比小,说明流量季节化大,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大,说明年际变化大。
(2)该流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处我国的断层带和地震带,地震多发,使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断裂带和地震带,地质不稳定,地层多断裂,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多、易形成滑坡面,容易发生滑坡。
(3)监测的主要地理现象包括:地壳运动的变化(包括岩层断裂和位移状况);天气变化(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地下水位变化(升降);植被变化(覆盖率高低)。
2.3.1 城镇化(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3.1 城镇化(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17页。
2.2 人口迁移(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2 人口迁移(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19页。
2.1.1 人口(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1.1 人口(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