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册五 数据处理4 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六年级上册五 数据处理4 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5课时 身高的变化(2)课题比较两组数据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试一试”内容教学目标1.整理和描述两组身高数据,进一步体会“分组整理”的方法。2.在整理两组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分组整理的作用。3.在探究整理方法,分析、对比数据的过程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教学重点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区别。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找到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比较淘气的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通过比较两组数据,来探究整理数据的方法。(板书:身高的变化(2))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师: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前面看是的几何体。笑笑想比较甲、乙两班10名同学的身高情况,看看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比较?与同伴交流。(出示绿点1课件)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学生1:可以比较最高的身高。学生2:可以比较平均身高。学生3:可以把数据分段看一看。教师:下面是两个班10名同学的身高,按照你的方法比一比。(出示绿点1课件)学生独立整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方法?学生1:我比较两个班最高的身高。甲班最高的身高是164 cm,乙班最高的身高是154 cm,甲班最高的身高比乙班高。学生2:我比较两个班的平均身高。甲班的平均身高是(132+155+134+147+164+159+143+154+153+155)÷10=149.6(cm),乙班的平均身高是(148+152+147+149+148+149+143+153+152+154)÷10=149.5(cm),甲班的平均身高比乙班高。学生3:我按5cm一段来分段,用画正字的方法数出来各段的人数,得到下面的统计表。教师: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图中表示甲、乙两班的统计图。课件出示以下统计图:教师: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组内交流。教师:谁愿意说说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1:从统计图中可知,身高段在140 cm及140 cm以下的甲班有2人,乙班有0人;身高段在141~150 cm的甲班有2人,乙班有6人;身高段在151~160 cm的甲班有5人,乙班有4人;身高段在160 cm以上的甲班有1人,乙班有0人。学生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班同学的身高数据的分布比较分散,差距较大,而乙班同学的身高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差距较小。课堂小结:教师:把两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整理,可以计算平均数,比较总体情况;也可以分段整理,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这样比较会更全面。三、当堂训练课件出示教科书P65“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说一说。(2)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表格答案,课件出示完整统计图。(3)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答案。(4)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5)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布置) 简单复习,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的回忆。 此处应引导学生发现最高的身高是特例,不能代表全体,尽量不用此方法比较。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说。 板书设计身高的变化(2)比较两组数据的方法:(1)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值。(2)把两组数据分类,再分段比较。教后反思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把一组数据看作一个整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两组相关数据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楚地确定两组数据间的异同,仅靠说明每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数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在两组数据平均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这两组数据的分布可能有明显的差异,即数据分布的相对离散与相对集中的差异。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4 身高的变化第4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_北师大版,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六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教案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4 身高的变化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