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课件+教案
- 第4课《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教案 课件 3 次下载
- 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件 课件 6 次下载
-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 第7课《短歌行》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教案 课件 4 次下载
第6课《芣苢 插秧歌》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第6课《芣苢 插秧歌》课件,共19页。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芣苢》《插秧歌》劳动的赞歌生命的吟唱理解古人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美德。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诚斋体”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表达技巧。通过想象,描摹劳动场景,鉴赏诗歌绘画美。《风》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自主预习芣苢:植物名,即车前草,幼苗可食用,全草可药用,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相关知识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了解作者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学习活动一:吟诵诗歌,体悟劳动情景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插秧歌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莒,车前,宜怀妊焉。”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茉莒,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任务一:《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追根溯源,借助古体,描绘劳作场面。水稻的一生学习活动二:品析词句,体悟劳动过程任务二:《插秧歌》这首诗描绘农人插秧的场景,集思广益,想象并描绘劳动画面。水稻的一生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采摘取得 获得拾取 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追根溯源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运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对比阅读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方玉润《诗经原始》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动作——画面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语言质朴、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小 结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美德。 陶渊明在彭泽县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便辞官隐居乡野,终老田园。此间作《归园田居》五首,此为第三首。 本诗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相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任凭露水打湿了衣裳,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归园田居·其三(节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劳动亦闲适 拓展阅读,比较鉴赏如此的闲适的劳作生活,让我们也有了归居田园的企望。观刈麦(节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拓展阅读,比较鉴赏夏收——劳动最生活这些场景,七八十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应该不会陌生。劳动虽辛苦,但这就是生活。此诗节选的前半部分,把麦子成熟时人们忙于收获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五月和风吹熟了小麦,俗话说“麦子上了黄,不能地里放。”庄稼人开始与时间赛跑,忙碌起来,他们脚下的土地散发着热浪,头上是炙热的太阳,但他们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加快收割,希望天时能更长些。为了赶时间,不能回家吃饭休息,女人们来送饭了,孩子虽小,也帮着大人提着水壶送到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