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知识点汇编-11碳和碳的氧化物②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知识点汇编-11碳和碳的氧化物②,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知识点汇编-11碳和碳的氧化物② 一、单选题1.(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实验中,现象正确且可得到相应结论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B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氢气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烧杯内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且不助燃D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再保持平衡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2.(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有不正确的一组是A.化学与安全B.化学与生产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进入地窖——先先做灯火实验煤转化成煤气一一提高燃料利用率,减少污染食品包装中充氮——氮气具有稳定性C.化学与生活D.化学与环保食物腐烂一一缓慢氧化冰箱放活性炭除异味卡——活性炭能与有异味的物质反应减少汽车尾气一一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并使用太阳能 A.A B.B C.C D.D3.(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某实验小组计划利用甲酸(HCOOH)与浓硫酸制备CO,并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CO的有关性质。已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操作时,先点燃酒精灯,再滴加HCOOHB.该实验可验证CO的还原性C.甲处的现象是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D.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CO污染空气4.(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需要较高温度B.木炭发生了还原反应C.实验结束前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D.该实验中的木炭粉换成石墨粉,实验现象相同5.(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蔗糖溶解在水中——蔗糖分子消失B.金刚石的硬度比石墨大——碳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C.电解水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原子种类发生改变D.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6.(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塞紧橡胶塞 B.检验氢气的纯度C.检查装置气密性 D.检验二氧化碳7.(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为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燥作方法不可行的是选项物质(杂质)操作方法AN2(O2)通过灼热的铜粉BN2(CO2)将气体通过足的澄清石灰水CCaO(CaCO3)高温煅烧DCO2(CO)将气体点燃A.A B.B C.C D.D8.(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非金属氧化物与水能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纸花先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后进行干燥,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比①②可探究:CO与H2O不反应B.对比②③可探究:CO与CO2的化学性质不同C.对比③④可探究:CO2和SO2都能与水反应且生成酸D.对比①④可探究:SO2能与H2O反应且生成酸9.(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劳动赋能,助力青少年成长。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选项劳动项目化学知识A协助派发活性炭口罩活性炭具有吸附性B用酒精对桌椅进行消毒酒精可燃烧C用铅笔芯作简易电池的电极材料铅笔芯具有导电性D用扇子扇煤炉火让火更旺提供更多的氧气,支持燃烧A.A B.B C.C D.D10.(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用煤炉取暖时放盆水可防止CO中毒 B.面粉厂和加油站都要严禁烟火C.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D.楼房着火时乘电梯逃生11.(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金刚石、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性质不同C.焦炭来自于煤的高温干馏 D.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形成“酸雨”12.(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A.O2 B.CO2 C.CH4 D.O313.(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内部结构不同B.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白细胞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中毒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D.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只能通过与氧气反应实现14.(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示例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观念:钠原子和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B.科学思维:石蕊溶液滴入碳酸溶液中显红色,二氧化碳能引起酸雨C.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D.科学态度与责任: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加油站要严禁烟火15.(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A鉴别H2O2溶液和H2O加入MnO2B鉴别软水和硬水滴加酒精C除去H2中混有的少量CO通过灼热的CuOD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氧化铁用磁铁吸引A.A B.B C.C D.D16.(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A除去CO2中的CO将混合气体点燃B测定某无色气体是否为CO2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C区分两瓶无色液体氨水和石灰水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D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A.A B.B C.C D.D17.(2022秋·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物质都是由离子构成的是A.过氧化氢、干冰 B.金刚石、石墨C.汞、氨 D.氯化钠、硫酸铜
参考答案:1.C【详解】A、白磷和红磷都具有可燃性,均为可燃物,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该选项说法错误;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氢气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氧元素可以由空气中的氧气提供,不能说明氢气中有氧元素,该选项说法错误;C、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D、碳酸钠和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是因为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所以反应后天平不平恒,该反应依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2.C【详解】A、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入地窖--先做灯火实验,故A正确;B、煤转化成煤气可以提高燃料利用率,减少污染;食品包装中充氮,是因为氮气具有稳定性,故B正确;C、食物腐烂是缓慢氧化,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有异味的粒子,不是与有异味的物质反应,故C错误;D、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可以提倡使用公共交通,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开发并使用太阳能,故D正确。故选C。3.A【详解】A、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玻璃管中的氧化铜,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操作时,先滴加HCOOH,再点燃酒精灯,说法错误;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甲处的现象是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该实验可验证CO的还原性,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甲处的现象是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说法正确;D、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CO污染空气,说法正确。故选A。4.B【详解】A 、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条件是高温,所以该实验酒精灯需要罩上网罩,获得较高温度。A正确;B、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即木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即木炭发生了氧化反应。B不正确;C、为防止温度降低,试管能压强变小,石灰水倒流到热试管,使试管炸裂,实验结束前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C正确;D、木炭粉和石墨粉成分相同,都是碳,化学性质相同,所以该实验中的木炭粉换成石墨粉,实验现象相同。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 5.D【详解】A、蔗糖溶解在水中是由于蔗糖扩散到水,不是蔗糖分子消失,错误;B、金刚石的硬度比石墨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错误;C、电解水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过程中水分子离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氢气,氧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氧气,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错误;D、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正确。故选D。6.B【详解】A、把试管放在桌面,用手拿橡皮塞硬往试管口按,易使试管压破,应左手拿试管,离开桌面,右手拿橡皮塞稍稍用力转动塞入;A操作错误;B、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很小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B操作正确。C、先用弹簧夹夹住胶管 ,从长颈漏斗处倒水,若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C操作错误。D、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D操作错误。综上所述:选择B。 7.D【详解】A、氮气不与灼热的铜粉反应,氧气能与灼热的铜粉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通过灼热的铜粉充分反应后,可除去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B、N2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可除去CO2,得到N2,故B不符合题意;C、高温煅烧条件下,CaO不发生反应,CaCO3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出,得到氧化钙,故C不符合题意;D、CO2不支持燃烧,少量的CO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起来,故D符合题意。故选D。8.C【详解】A、对比①②,醋酸能使小花变红,而喷水后放入一氧化碳中小花不变色,说明一氧化碳和水不反应,选项正确;B、对比②③喷一半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小花变红,而放入一氧化碳中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选项正确;C、对比③④喷一半水后放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中小花都会变红,但两个实验的气体不同,不能证明是由于两种气体分别与水反应生成酸使石蕊变红,选项错误;D、对比①④由于酸能使石蕊变红做对比,因此得出二氧化硫与水能反应生成酸使石蕊变红,选项正确;故选:C。9.B【详解】A、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性没能吸附有毒有色有异味的物质,因此可制作口罩,选项正确;B、酒精能杀死细菌消毒,但是与酒精具有可燃性无关,选项错误;C、铅笔芯是石墨制作的具有导电性,因此能做电极,选项正确;D、用扇子扇风,是大量新鲜空气与可溶物接触,则炉火会燃烧更旺,选项正确;故选:B。10.B【详解】A、一氧化碳有毒,易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用煤炉取暖时,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A选项做法不合理;B、面粉厂、加油站周围有可燃性的粉尘和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面粉厂、加油站要严禁烟火,故B选项做法合理;C、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混合后易发生爆炸,煤气泄漏时打开排风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C选项做法不合理;D、在发生火灾时,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因此不能乘电梯逃生,故D选项做法不合理。故选B。【点睛】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11.C【详解】A、C60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一种新型的单质,故A说法错误;B、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不同,但都属于碳的单质,化学性质相同,故B说法错误;C、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为煤的干馏,能得到焦炭、煤焦油和粗氨水等,故C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D说法错误;故选C。12.A【详解】A、氧气属于空气的成分,不属于温室气体,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会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不符合题意;C、甲烷排放到大气中会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属于温室气体,不符合题意;D、臭氧排放到大气中会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属于温室气体,不符合题意;故选A。13.C【详解】A .金刚石、石墨、C6o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不是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故 A 错误; B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窒息,故 B 错误; C .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性质不同,故 C 正确; D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通过氧化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具有还原性,可还原金属氧化物,可通过还原反应来实现,故 D 错误。故选C。14.B【详解】A、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钠原子和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A说法正确;B、石蕊溶液滴入碳酸溶液中显红色,但是二氧化碳增多能够导致温室效应,不能引起酸雨,故B说法错误;C、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接触外焰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根据炭化的情况可以比较火焰各层温度,故C说法正确;D、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加油站周围漂浮着可燃性的气体,所以加油站要严禁烟火,故D说法正确;故选B。15.A【详解】A、二氧化锰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有气泡生成,而其与水没有反应现象发生,可以鉴别,符合题意;B、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不是用酒精,不符合题意;C、氢气和一氧化碳均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除杂不能除去目标物质,不符合题意;D、氧化铁没有磁性,故用磁铁不能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氧化铁用,不符合题意。故选A。16.D【详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不符合题意;B、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应选择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如向氯化氢气体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C、氨水和石灰水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D、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酒精具有可燃性,酒精燃烧,水不具有可燃性,水不能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符合题意。故选D。17.D【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详解】A、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氨是由氨气分子构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是由离子构成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熟记常见物质的构成微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知识点汇编-24碳和碳的氧化物(填空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知识点汇编-11碳和碳的氧化物⑤,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知识点汇编-11碳和碳的氧化物⑦,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