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3部编高教版】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部编高教版 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3-2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展开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概况以及与本文情节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课文,把握故事,品味小说语言和揣摩人物性格。2、引导学生采用评点法解读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3、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与命运成败关系,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性格。【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精细的小说语言和精彩的人物刻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与命运成败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性格对人生、事业的重要影响。【课时安排】全课两课时。(本次公开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二、查看学生预习情况 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教师朗读课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本章小说情节完整,具体如下:序幕:(1、2段)毁书斩使,初战告捷开端:(3、4段)欲除蔡张,借干设计发展:(5、6段)主动进攻,禁止劝降高潮:(7、8段)精细施计,蒋干中计结局:(9 段)曹操中计,斩杀二将尾声:(10 段)细作探报,周瑜无忧三、讲读、讨论序幕、开端部分(1—3段)。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埋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四、讨论课文开端、发展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五、讨论高潮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七、讨论结局、尾声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3.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八、作业:任选其一完成写作训练,300字左右。1、《蒋干其人》 2、《如果我是蒋干》附:板书如下序幕:(1、2段)毁书斩使,初战告捷 群英会蒋干中计开端:(3、4段)欲除蔡张,借干设计 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发展:(5、6段)主动进攻,禁止劝降 如此如此高潮:(7、8段)精细施计,蒋干中计 让蒋干盗书,曹操杀人结局:(9 段)曹操中计,斩杀二将 反间计 借刀杀人尾声:(10 段)细作探报,周瑜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