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部编高教版】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教案
部编高教版 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7-3赤壁赋 (教案)
展开《赤壁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4.熟读并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背诵课文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教学过程】(二)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二、整体感知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分析第一段:⑴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三)第二课时1.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让学生齐读第三段(主乐客悲。)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⑴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⑵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男生读“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女生读“客悲”的内容。⑷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2.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明确:①无枝可依② 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 (悲)3.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⑴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请学生回答) (即事而议,自然之理)明确: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适时加以点拨。)⑵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4.末段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体现出充分的哲学思考后真正的超越。(全班齐读,读出感情)(乐)5.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