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课件)-【考点过一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备考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这是一份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课件)-【考点过一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备考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共44页。
一、思想:儒、道、佛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及影响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并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发展冲击了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1.背景: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②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 ③思想: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 ④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2.内容: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主张“无为”; ③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唐代孙位《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
[特别提示]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历史解释】儒道佛的融合的特点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诗风平实浅进,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东晋王羲之成就最高,被称为“书圣”其代表作为《兰亭集序》
①书法艺术发展到高峰,风格多样;
②特点:注重法度规范,楷书最为典型,恢弘大度
③代表: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张旭、怀素)
材料1: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3:“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材料4: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2.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材料5: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材料6: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4.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知识拓展】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艺繁荣的原因
他认为农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重农抑商。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1: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材料2: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 ——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①科技内容:实用性强,忽视理论研究;②科技使用:重农抑商,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进一步转化的动力;③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④研究方法:主要为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⑤主要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但对外来吸收较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唐朝时,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而缠迷处于梦寐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确是开放的、兼收并畜而好探求的。 ——英国学者威尔斯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外传
文字:日本的文字创制,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思想宗教: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朝鲜。儒学传入朝鲜、日本。社会与习俗:饮茶、围棋、服饰。
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寺院建筑,唐招提寺。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日本,茶叶种植。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调制。
教材链接:选必3第2课
交往范围广;交往领域全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交往方式多样,包含贸易交往与宗教交流等;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根据右图: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分析隋唐对外交流的特点。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说明。
信息:唐代对外交通线路范围广、以长安为中心对外辐射;海陆丝绸之路并存;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至朝鲜和日本;西南丝绸之路仍发挥作用等
说明:围绕唐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1)中国:促进了隋唐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土特产输入中国,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等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2)世界和平: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3)世界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新罗、日本、天竺等。
中华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唐朝“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内涵: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的文明共同体。
发展过程:奠定基础——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形成标志——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标志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的确立。发展扩散——盛唐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国精神。
“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如是说
①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选三77)②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选三77)③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选三79)
1. (2023·全国·统考高考.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唱和主要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作诗与别人相酬和,而诗人之间这种诗歌唱和基本以江南为主题,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
2.(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等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其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4.(2020·海南·高考真题)如表唐诗(摘录),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答案】D【详解】材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体现的是劳动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D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A排除;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5.(2020·江苏·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6.(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1.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答案】D
8.(2023·湖南娄底·统考模拟预测)来自印度的唐代著名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其著作中介绍印度的网弧量法是把圆周分为360度,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分为365又四分之一度不同。对此,中国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其术繁碎,或幸而中,不可以为法”。这可以说明当时( )A.中外文化的交流存在复杂性B.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C.中国传统数学成就世界领先D.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力有限【答案】A【详解】由材料可知,来自印度的较先进的数学知识受到中国学者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表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A项正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模拟+真题)-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习题(中外历史纲要上),文件包含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模拟+真题原卷版docx、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模拟+真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农耕文明成熟(精品课件)-【考点过一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备考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共51页。
这是一份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品课件)-【考点过一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备考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定位,考情扫描,命题分析预测,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全球视野下的明清社会,典例研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