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第1页
    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第2页
    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的特征,如何比较两个区域差异,遥感的优势和特点,遥感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1%为协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形状和边界
    (2)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差异性(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南、北方)
    (4)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系)

    (5)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
    (6)可变性(同一地表空间不同区划方案)
    3.如何比较两个区域差异
    (1)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
    (2)人文地理环境: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科技、文化、市场、历史基础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发展受当地、当时的地理环境影响
    ①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有所不同
    ②同一区域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会有所差异
    2.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初期阶段
    概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形成: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状况: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概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形成: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资源状况: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概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形成: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资源状况: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地理信息技术概况

    1.遥感技术(RS)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对地表事物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遥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
    3.遥感平台
    地面遥感:高塔、车、船为遥感平台
    航空遥感:飞机、气球、飞艇等
    航天遥感:卫星、飞船、空间站等
    4.遥感的优势和特点:
    (1)获取信息速度快
    (2)探测范围大
    (3)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变化
    (4)准确掌握观测数据
    (5)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遥感的应用
    是地图的延伸。凡是应用地图或需要处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目前,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6.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和时间
    7.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GPS系统采用“时间同步、单程测距”的原理来实现定位。
    简单地说就是用户同时向已知其位置的3个导航卫星分别进行距离测量,然后再以该卫星为球心,以所测得的距离为半径,在空间画出3个球面,则该3个球面的相交点,就是用户的所在位置了。
    知识点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4.荒漠化的危害
    危害:对以下四方面的危害:
    (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
    (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
    (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
    (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5.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6.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7.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和原则
    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分布区
    措施
    生物措施
    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
    封沙育草
    绿洲前沿地带
    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绿洲内部
    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多层防护体系
    工程措施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的途径: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⑤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3)我国荒漠化治理措施和经验
    ①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②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X k B 1 . c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新课 标第 一 网[来源:学§科§网]
    ②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2)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来源:Z*xx*k.Com]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来源:学|科|网Z|X|X
    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2.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3.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湿地资源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天然: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
    人工:水库、稻田、池塘等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4.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天然的蓄水库,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知识点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能源
    1.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
    (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4)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 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
    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③“三废”的治理:
    *废渣:回收再利用;
    *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废水:沉淀净化。
    流域
    1.流域
    流域又称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2.水系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它汇聚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人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河流,叫一级支流,流人一级支流的河流叫二级支流,以此类推。
    3.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3)开发注意:
    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矿产: 煤铁铜等丰富。
    4.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5.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2).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3).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究综合治理的对策。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2.水利工程的影响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萎缩;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3.长江水患的治理措施
    (1)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增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2)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3)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
    (4)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洪治沙功能。
    (5)加固江防大堤。
    知识点4.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 社会经济条件
    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 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4.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和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品种有限、一年一熟、牲畜防寒问题、春秋低温冻害、降水季节变率大,易产生水旱灾害。
    有利影响: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病虫害较少,品质高、冬季长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积雪春季融化,缓解春旱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2.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 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 市为基地,发展汽车 、钢铁、 石化 、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知识点5.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2.西气东输工程:(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3.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 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4.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2.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转移国)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
    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重难点探究

    如何分析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 气候差异的形成
    (2) 地貌差异的形成
    (3) 水文差异的形成
    (4) 土壤差异的形成
    (5) 植被差异的形成
    2. 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1)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产生作物种类、产量、品质等
    (2)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政策等差异产生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3)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科技水平产生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的差异
    (4)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等差异产生城市形态、数量、规模等差异
    (5)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等差异产生交通方式、线网密度等差异
    例题探究

    例题1.(2022·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三模)我国T县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是亚热带花岗岩丘陵地区水蚀荒漠化的典型代表。2000-2010年,T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8万公顷,治理成效显著。下图中左图示意T县各种治理措施实施面积比例,下右图示意T县各种治理措施资金投入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T县水土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
    A.陡坡开垦 B.生态脆弱 C.气候异常 D.人地矛盾
    2.T县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中最经济的是(     )
    A.封禁治理 B.生态林草 C.坡改梯 D.低效林改造
    例题2.(2022·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模拟)马达加斯加水冲玛瑙出产于贝齐布卡河口处一段5千米左右的河段中(下左图),玛瑙被河里的软泥包裹着,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好,原岩以喷出岩为主。下右图为马哈赞加气温与降水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是(     )
    A.岩浆侵入一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一堆积
    B.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搬运-海水顶托一堆积
    C.岩浆喷出一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一堆积
    D.岩浆喷出一冷却凝固一侵蚀堆积一变质作用
    2.国际市场上水冲玛瑙价格3月份最高,5月份价格回落,不可能因为(     )
    A.品质差异 B.产量差异 C.库存差异 D.供需关系
    3.大量开采水冲玛瑙会导致河流(     )
    A.含沙量变小 B.水位升高 C.汛期变短 D.咸潮加剧
    例题3.(2022·辽宁沈阳·三模)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的集中表现,对当地耕作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东北农民采用秸秆填埋复垦技术,“秸秆捆-土-秸秆捆”相互交替摆放方式,逐层压实,最后预留50厘米用于铺设黑土,完成侵蚀沟的治理并恢复耕地状态。下图为东北某地区侵蚀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侵蚀沟对耕作业的危害(     )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分割土地③增加洪涝风险④增加病虫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东北农民在为黑土疗伤中,采用秸秆填埋复垦技术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持土壤墒情 B.提高土壤温度
    C.缓解土壤板结 D.保障耕地面积
    例题4.(2022·山西·怀仁市第一中学校模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群成为未来城市化的主要空间支撑形态。城市群的构建旨在通过区域协作,形成竞争合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小城镇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集聚阴影区”(发展水平滞后区)。有专家提出,小城镇可以通过借用邻近大城市因规模大具备的优势条件来发展自己,这种理论被称为“借用规模”。下图为“苏锡常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海周边“集聚阴影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周边资源匮乏 B.与上海间交通不便 C.劳动力不足 D.上海的虹吸作用
    2.“集聚阴影区”的出现(     )
    A.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发展 B.改变了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
    C.扩大了区域内部发展差距 D.加大了中心城市对人口的推力
    3.消减“集聚阴影区”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区域实施多中心空间战略②科学定位小城镇功能③扩展城市用地规模④借用规模区域联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22·浙江·高三)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
    2.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 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
    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 D.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
    (2022·贵州·贵阳一中高三)顿斯佩克特克尔岛,早期是波士顿的海上垃圾场,后又成为“大开挖”项目(挖掘隧道将城市高速公路置于地下)的废料堆放地。随着岛上的垃圾和渗滤液造成的污染不断加剧,当地政府加固堤岸,用项目废料将岛上的垃圾场覆盖密封层、覆盖人工土壤、植树种草,将其改造成能远眺波士顿城市景观的自然公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岛是“大开挖”挖掘废料的堆放点的首选,主要是因为该岛(     )
    A.靠近施工场地,运输成本低 B.距离陆地较远,环境污染小
    C.周围寒流流经,自净能力强 D.大量垃圾堆放,填埋水平高
    4.在该岛上覆盖表层土壤的目的主要是(     )
    A.人工养护的成本较低 B.支持高大乔木生长
    C.覆盖和保护垃圾场密封层 D.有效抵御地震海啸
    5.该岛改造的短期内,能有效削减流水冲刷的措施有(     )
    ①种植乡土树种 ②碱少陡坡数量
    ③修建大型防浪堤 ④设置蜿蜒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四川·广安二中模拟)氢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氢能清洁环保,能量密度大,被一些人看作“终极能源”。欧盟等一些国家纷纷下调了煤炭、石油等的进口比率,世界各国纷纷在此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进军氢能源市场;但要大规模发展氢能,还面临制、储、运、用多个环节,以及产业链长、转化技术复杂等瓶颈。能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在2021年发布了《2024年前氢能发展行动计划》明确2024年前全面建立氢能产业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俄罗斯大力发展氢能源的主要原因是(     )
    A.氢能源是清洁能源 B.氢能源发展利润大
    C.传统能源出口受到影响 D.防止全球气候变暖
    7.氢能被称为“终极能源”的主要原因是(     )
    A.储量大清洁无污染 B.能量密度大易开采
    C.无污染属于新能源 D.分布广泛容易获取
    8.氢能未能在目前大规模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备技术未能突破 B.储存技术未能突破
    C.转化技术未能完善 D.运输技术未能突破
    (2021·江西省定南中学高三)纽约是美国东部最大的海港。伊利运河的开挖,主要是为了加强美国东部和中西部的交通联系,同时改善纽约市的用水条件。伊利运河西起伊利湖出口处的布法罗,东至哈德孙河沿岸的奥尔巴尼。伊利湖流向安大略湖形成了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落差超过50米)。下图为伊利运河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哈德孙河与伊利运河接通后,奥尔巴尼附近上游河段水文特点的变化表现为(     )
    A.流量变大 B.流速变慢 C.含沙量变大 D.结冰期变长
    10.连接奥尔巴尼的伊利运河取水点没有选择安大略湖是为了(     )
    ①降低开挖成本②实现水体自流③减轻河流结冰影响④扩大联系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022·浙江绍兴·模拟)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科研人员对黑龙江某黑土区的横垄坡耕地开展专项研究,为黑土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下图是该黑土区相同坡度、不同坡长面上流水冲刷后收集到的泥沙量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促使东北地区形成肥沃黑土的气候特点是(     )
    A.暖湿 B.冷湿 C.暖干 D.冷干
    12.与30米坡长相比,70米坡长最终收集的泥沙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流量小流速慢 B.过程侵蚀弱 C.耕作方式不同 D.沉积作用强
    (20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与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反映该地区经济每增长1%所带来的人口规模变化幅度,常用于衡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人口相应增长0.1%为协调)。图1为京津冀地区2000—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变化图,图2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有关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05—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不断上升,京津冀地区人口不断增加
    B.2005—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波动上升,京津冀地区人口随之波动
    C.2000—2014年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的大量增加,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D.2000—2001年和2010—2011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有明显的下降,人口明显减少
    14.为推动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北京应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天津转移
    B.促进地区产业错位发展,引导人口多中心分布
    C.唐山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高,无须进行产业升级
    D.石家庄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都较低,应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
    (2022·浙江·模拟)泥沙还原即在水库附近建沉淀前池,再将池中淤积的部分泥沙通过人工机械方式,搬运到水库下游归还于河流中。读日本三春水库泥沙还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泥沙还原能够改变水库以下河段的(     )
    A.水位季节变化 B.水系特征 C.河床沉积物结构 D.通航里程
    16.修建前池的主要目的是(     )
    A.节省建设费用 B.缓解下游洪涝灾害 C.扩大耕地面积 D.提高水库运行效率
    (2022·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三)近年来,新疆喀什地区在扶贫中因地制宜推广“总部+卫星工厂+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由总部负责培训和统一发放订单、原料,卫星工厂是承接订单,供应某种自产零件或部分组件的中小企业,家门口稳定务工,兼顾了家庭和子女,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喀什地区扶贫中推广卫星工厂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偏远,市场狭小 B.地域面积广大,生产人员分散
    C.剩余劳动力缺乏,素质较低 D.交通设施落后,资金不足
    18.在现有产业发展模式基础上,当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的是(     )
    A.完善交通设施 B.加强岗位培训 C.拓展销售市场 D.加大资金投入
    (2022·福建·厦门一中模拟)改革开放前,云南省勐腊县(下图)甘蔗种植及制糖业处于徘徊不前状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糖产业逐渐由广东向云南转移,勐腊县糖厂随之蓬勃发展。2000年后,勐腊县关闭或合并落后产能的中小糖厂;2006年选择在老挝琅南塔省进行甘蔗境外种植,成为糖厂原料的重要来源。2018年,勐腊县仅有2家制糖企业,但制糖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20世纪90年代后,制糖产业由广东向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靠近消费市场 B.降低生产成本 C.就近获取动力 D.改进制糖技术
    20.2000年后,勐腊县关闭、合并部分中小糖厂的主要目的是(     )
    ①加强国际合作②培育龙头企业③提高生产效益④控制生产规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与老挝其他地区相比,勐腊县制糖企业选择在琅南塔省种植甘蔗的突出优势是(     )
    A.土地租金更便宜 B.劳动力成本更廉价 C.当地市场更广阔 D.交通运输费用更低
    拒马河,发源于太行山深处,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支流。研究人员依据紫荆关、张坊和新盖房水文站将拒马河流域分成上、中、下游河段。上游遍布众多泉水,中游森林覆盖率最高。2018年9月13日,正式启动南拒马河地下水回补试点,2019年8月底结束。径流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内总径流量(毫米)与降水量(毫米)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Y与造成该时段径流所对应的降水深度X的比值。下图示意拒马河流域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拒马河流域(     )
    A.上游蒸发蒸腾量大 B.中游径流系数大
    C.上中游径流深度变化小 D.下游河段蒸发、渗漏较小
    23.南拒马河实施地下水回补的影响是(     )
    A.南拒马河地表水资源减少 B.南拒马河底栖、浮游生物与鱼类减少
    C.拒马河流域地下水位普遍上升 D.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所致地面沉降
    二、综合题
    24.(2022·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下图左图)以水少沙多、含沙量高而著称。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黄河径流量急剧减少,年均输沙量也发生重大变化,对下游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某科研团队选取兰州、头道拐、龙门和潼关4个典型干流水文站开展了1950—2010年黄河流域水沙变化分析研究,绘制了不同年份兰州至潼关段的年均输沙量折线示意图(下图右图)。

    (1)黄河水沙大幅减少可能引发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
    (2)指出1950—2010年兰州至潼关段黄河年均输沙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3)分析1950—2010年潼关水文站年均输沙量变化的原因。
    25.(2022·江苏省如皋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水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超过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改善水资源空间不均衡的现状,新疆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建设了“引额调水”一系列水利工程---“引额济克(克拉玛依)”及“引额济乌(乌鲁木齐)”,也被称为中国的“北水南调工程”。该工程大部分采用明梁建设,有效地缓解了两市资源性缺水问题。
    材料二:左图示意新疆地形、水系分布,右图示意断疆水资源量、人均GDP空间分布及“引额调水”路线。

    (1)描述新疆天山以北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2)结合材料,说明建设“引额调水”工程的可行性。
    (3)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比,简析“引额调水”工程面临的不利环境。
    26.(2022·湖北·荆州中学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2年2月17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建设算力核心区和数据中心,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至西部。
    材料二: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其运行和散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和冷却水资源。而海底数据中心是将相关设备安装在密封的压力容器中,安放在海底,利用海水的巨量流动对设备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冷却。2021年12月26日,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落户三亚,未来几年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陆续建设海底数据中心。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主要数据中心分布图

    (1)分析在沿海地区建设海底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内蒙古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的过程中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东数西算”将带动哪些产业发展。




    相关试卷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的特征,如何比较两个区域差异,遥感的优势和特点,遥感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 自然灾害-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0 自然灾害-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地形地质背景,生物背景,1m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产业区位因素-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产业区位因素-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生产,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