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学案 0 次下载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学案 0 次下载
-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学案 0 次下载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
展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背景
(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 ”思想。
(2)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 思想与法家的 思想。
(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
2.内容
(1)儒家的德治思想
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 。
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 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的法治思想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 。
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 ”“以吏为师”。
3.评价
(1)儒家通过道德礼义 ,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 ,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2)汉承秦制,制成《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
(1)特点:律令儒家化。
(2)表现
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 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 为量刑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
(1)编纂《唐律疏议》
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又最终撰成《永徽律疏》,即《 》。
②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确立的标志。
③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 》,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重视 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著有《 》。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制定《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 》。
2.教化
(1)背景
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 。
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 之中。
③朱熹的《 》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内容
①宋朝以后,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 。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 合流。
【能力提升】
1.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人格精神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C.强调不分等级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2.汉代司法审判遵循“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的原则。这一原则( )
A.导致了法律与道德教化对立 B.促进了宗法制的复兴
C.否定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D.强化了伦理纲常观念
3.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写道:“圣人治天下,必有刑罚何?所以佐德助治,顺天之度也。故悬爵赏者,示有劝也;设刑罚者,明有所惧也。”这反映了汉代( )
A.礼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国策略 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C.继承秦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以法为教强化对百姓的思想教化
4.《魏书·刑法志》记载:“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列。”这表明魏晋( )
A.国家治理体现律令的儒家化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法治成为政府管理主导方式 D.尊老敬老行为规范蔚然成风
5.757年,李白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 )
A.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6.唐代遗嘱的内容越来越具体,由早期的立遗嘱人对身后事全方位的安排到唐宋时期以财产处分为主的安排,程式更加具体,其作为契约文书的特性越来越强,且逐步由国家律令予以规范,并入国家管控的轨道。究其原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门阀制度衰弱 B.小家庭形态的重归
C.两税法的实行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7.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但据学者考证,这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据此可知,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 )
A.反映出宋代经济的繁盛 B.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
C.表达了民众的心理需求 D.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
8.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用以张挂国家法律和朝廷榜文,直接目的是让乡民知晓法令及朝廷相关政策,规范行为,避免触犯。这反映出明代( )
A.意图用法治方式根绝割据势力 B.采用严刑峻法维系统治秩序
C.注重法律宣传和对基层的教化 D.加强对乡村黑恶势力的打击
答案以及解析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1)敬天保民(3)德治 法治(4)成文法
2.(1)德治 仁政(2)法治;以法为教
3.(1)教化民众 民为贵(2)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2)九章律
2.(2)儒学思想;尊卑亲疏
3.(1)唐律疏议;中华法系(2)大唐开元礼(3)家训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1)天圣令 (3)大明律 (4)大清律例
2.(1)理学;族规、家训;家礼(2)吕氏乡约;强制力(3)法律
【能力提升】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提出以“仁”“义”为标准的君臣父子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有利于统治者规范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观点是“仁政”思想的部分内容,A项错误;材料中仁义的具体主张不能说明人格精神在不断丰富和发展,B项错误;孟子的父子君臣仁义观强调了等级尊卑,C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西汉时期援礼入法思想,强调了伦理纲常观念,故D正确;A对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宗法制复兴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信息体现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排除C。故选:D。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固认为治理天下,必须刑罚和德治并用,赏罚功用不同,都不能丢弃,反映出汉代实行德治与刑法相结合,礼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国策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治国理政中儒法结合,并非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秦汉地方制度及其关系,排除C项;以法为教强化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北魏时期的法律规定,若诸犯死罪,家中有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且无成人子孙及旁系亲属照顾,可免去死罪,以便孝养长辈,说明的是当时儒家伦理对法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律令儒家化,与“法治成为政府管理主导方式”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尊老敬老行为规范蔚然成风”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A。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可知,这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说明唐朝的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门阀制度的逐步瓦解,一些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族也随之破裂与解体,隋唐时期的家庭结构形态重新变为以大量的核心家庭与三世、四世直系血亲同居的家庭为主。普通民众的财产利益重新回到小家庭本位,作为个体的普通民众开始追求私产,家庭财产分割与继承的问题凸现出来。“两税法”扩大了纳税主体,并认可了私有土地,加速了土地流转,这一切都刺激着民众对于以土地为主的私有财产的渴望,以遗书、遗嘱这种具有契约性质的文书来处分财产成为了最佳选择。故选项ABC说法正确。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与材料主旨不符,说法错误,故选D。
7.答案:D
解析: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说明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意在倡导民众生产和生育,蕴含着一定的教化作用,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宫廷婴戏题材画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宋代经济的繁盛,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宫廷婴戏题材画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表达的是统治者的意图,而不是民众的心理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明朝注重法律宣传和对基层的教化,C项正确;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对乡村黑恶势力的打击,排除D项。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设计,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德业相劝;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巩固基础,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巩固基础,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