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学案 0 次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展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 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 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 。
4.隋唐
(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 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 ”,以 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 ,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 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 ,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 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 。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 。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 ,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 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 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 。
③ 救大灾, 防小灾。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 ,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 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能力提升】
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地方实现高度自治 B.乡里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
C.乡里属于经济生产组织 D.乡里组织具有双重职能
2.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小农经济的确立 D.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3.下表是东汉、三国时期官方登记在册户、口数数据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时间 | 户数 | 口数 | ||
东汉 | 157年 | 10677960 | 56486856 | ||
魏 | 263年 | 663423 | 1466423 | 4432881 | 7672881 |
蜀 | 263年 | 280000 | 940000 | ||
吴 | 280年 | 523000 | 2300000 |
A.自然灾害多发和严重 B.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C.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 D.北方人口大批量南迁
4.从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现的唐前期的户籍残卷来看,唐代的户籍首先详细记录户主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然后就是各类土地的数量、应授田数、已授田数。并且户籍管理十分严格,对于不觉脱漏(户口)者,轻则笞四十,重则徒三年,这表明唐朝前期的户籍制度( )
A.反映出国家赋税制度的实际需要 B.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以普遍推广
C.持久性地维护了封建小农经济 D.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5.元朝的户籍册称为“青册”,登记人丁、事产等信息,其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一做法有利于( )
A.缓和社会矛盾 B.统一赋税标准
C.强化社会控制 D.提高生产力水平
6.《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黄册,以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此后每十年编造一次,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及布政司、府、县。由此可知明代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迅速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C.提高经济总体水平 D.强化户口及赋税的管理
7.明洪武三十一年颁布《教民榜文》,规定每里须推年高有德之人为里老人,里老人要定期向里中编户宜读并讲解《大明律》、“六谕”等,导民之善,平乡里争讼,得参议民之利当与政之得失。地方官员、坊里百姓都对里老人隆礼以待,尊为“方巾御史”·明设置里老人的主要意图是( )
A.倡导尊老风尚 B.加强基层治理 C.健全行政机构 D.宜传国家政策
8.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律也有灾荒救济、老人赡养、流浪贫民收养等规定。这反映了明清( )
A.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落实仁政思想实行灾荒救济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9.明清时期,国家在西南民族地区自上而下地推进土司制度、乡约制度、保甲制度、团练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官方和民间的基层组织均在不断地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利用宗族势力维持地方秩序
B.中央集权体系趋于完备
C.西南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提高
D.边疆治理方式实现创新
10.光绪五年(1879),直隶突降暴雨,义赈人士严作霖经元善等人携款前来直隶赈灾。光绪三十三年(1907),永定河水灾发生,直隶总督袁世凯也传谕天津商会劝募赈款,散放急赈,“以补官款之不及”。光绪末年,义赈甚至成为官赈的仿照对象,与官赈形成体制内的合作。据此推知,晚清( )
A.政府丧失地方治理主导地位 B.直隶地区社会矛盾持续激化
C.自然灾害频繁加剧财政危机 D.传统社会救济体系加速转型
答案以及解析
【巩固基础】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2.分类登记
3.(1)丞相 (3)人口调查
6.诸色户计
7.(1)职业 (2)黄册 里甲制
8.摊丁入亩
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1)县 (2)三老 (4)里甲制
2.(1)什伍 (2)邻保制度 (4)十家牌法 (5)保甲制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1)政府;常平仓;民间 义仓;官仓 义仓 (2)鸩杖
2.(1)范仲淹
【能力提升】
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奏代的乡里制度定型,乡里组织具有教化和行政的双重职能,故选D;奏代地方并未实现高度自治的乡里宫员并不是由中央直接任命,故排除B;材料并体现乡里的经济职能,故排除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反映了秦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确立,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和控制,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项;小农经济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排除D项。
3.答案:B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户籍是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因此材料中户籍中的详细记载体现的是国家赋税制度的实际需要,A正确;B项错在普遍推广,排除B;材料和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仅凭材料不能体现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故选:A。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将百姓按照不同的职业分为不同户口类型且不得变更、世代相袭,这有利于加强元朝对社会的控制,故选C项。把全国人口按不同职业进行划分而不许变更的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会加剧社会矛盾,故排除A、D两项。在这一户籍制度下,不同职业的人承担不同赋税,并不利于统一赋税标准,排除B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黄册为户籍登记册,利于清查人口。人丁是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重要标准,且“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可知国家鼓励多纳税,故选D;户籍管理不涉及土地流转,不能达到抑制兼并的效果,排除A;黄册能够清查隐匿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赋税征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需要另加赋税,排除B;经济水平由生产力决定,排除C。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里老人的职责是定期向里中编户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六谕”等,是为了教化百姓,平乡里争讼,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治理,B正确;A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可知,明清法律中都有救济老人、贫民的规定,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防止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明朝的灾荒救济,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官方和民间……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可知,西南民族地区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表明其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提高,故选C项。中央政府利用宗族势力维持地方秩序与“官方和民间……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不符,排除A项;“完备”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强调西南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而不是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排除B项;边疆治理方式实现创新与“官方和民间……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义赈人士携款赈灾,到地方高官传谕商会劝募赈款,再到义赈甚至成为官娠的仿照对象,与官娠形成体制内的合作,晚清传统社会救济体系加速转型,D项正确;仅从清末赈灾一事不能体现政府丧失地方治理主导地位,排除A项;“社会矛盾持续激化”从材料看不出来,排除B项;材料侧重表明晚清传统社会救济体系的转型,并非自然灾害与财政危机的内在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设计,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巩固基础,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巩固基础,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