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802485/0-169387126796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802485/0-169387126800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802485/0-16938712680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案 0 次下载
-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学案 0 次下载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 0 次下载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 0 次下载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 0 次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展开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 意义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难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时空坐标:
合作探究一百家争鸣背景
史料一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摘编自《淮南子》
史料二 “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
——摘编自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史料三 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摘自《左传》
史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归纳史料一、二、三中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
(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合作探究二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春秋孔子、老子和战国百家争鸣
时期 | 学派 | 人物 | 主要思想 |
春秋 | 儒家 |
|
|
道家 |
|
| |
战国 | 儒家 |
|
|
儒家 |
|
| |
道家 |
|
| |
墨家 |
|
| |
法家 |
|
| |
阴阳家 |
|
|
合作探究三 “百家争鸣”影响
史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
当堂达标:
1.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C.井田制开始瓦解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2.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3.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 )
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 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
4.“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中国人有时会以一种非常通达、宽容的态度来调和矛盾冲突。”最能体现这一思维模式的思想流派是(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5.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卿)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 B.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C.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 D.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
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
7.(2020·通榆县第一中学校高一月考)周初,周人用“夏”概念,指夏商周三王族的共同文化圈,但夏商两族并不认同,直到春秋时代“诸夏”观念兴起,各氏族集团成员才对自己身属“夏”族群一致认同。这一变化
A.源自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B.说明周王、政治影响力扩大
C.反映了“华夏”观念的发展 D.表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
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的严刑峻法思想
9.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李悝认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由此可见,两人选人标准的相似之处是( )
A.毋论出身 B.军功高低 C.品行优劣 D.世卿世禄
10.(2020·江苏鼓楼南京师大附中高一开学考试)“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知识拓展:
1.小农经济形成原因及特点
⑴原因: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⑵特点:以小农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2.封建经济与小农经济
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古代经济从不同视角看,定义不同:
⑴从土地所有者看,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自耕农拥有自己耕种的土地,“自耕农经济”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⑵从经营方式看,都是小农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称“小农经济”。
⑶从生产目的看,主要是满足自己消费,很少投入市场,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⑷从剥削方式看,主要采用封建地租剥削(租佃关系),称“封建经济”。
3.“华夏”观念
华夏民族与国家在独自发展的历程中,在政治、文化、民族意识上都表现出一种开放、兼容、内聚的形式与态度,这在本质上对华夏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方向起了定位作用,也促进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并形成一些重要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如种族的兼容性、国家对民族的安全性义务、文化的互融性与开放性等。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合作探究一
(1)提示: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等级制崩溃;摆脱等级秩序束缚的“士”追求思想自由;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学术下移。
社会根源: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生产力获得巨大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
(2)提示: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孔子“仁”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合作探究二
春秋孔子、老子和战国百家争鸣
时期 | 学派 | 人物 | 主要思想 |
春秋 | 儒家 | 孔子 | “仁”;“为政以德”;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私学;《论语》 |
道家 | 老子 | “道”;朴素的唯物论(天人合一)和辩证法;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
战国 | 儒家 | 孟子 | 人性善,“仁政” |
儒家 | 荀子 | 人性恶,隆礼重法 | |
道家 | 庄子 | 逍遥自由 | |
墨家 | 墨子 |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 |
法家 | 韩非 |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治理国家;中央集权 | |
阴阳家 | 邹衍 | “相生相胜” |
合作探究三
提示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当堂达标:
ADABB DCBAC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上节回顾,目标导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