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的概念、平移的性》教学设计5-七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803322/0-169388193018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平移的概念、平移的性》教学设计5-七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803322/0-169388193027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平移的概念、平移的性》教学设计5-七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803322/0-16938819303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4 平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4 平移教学设计,共6页。
5.4平移(1) 基本信息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4平移(1) 教学内容解析 内容:平移及其基本性质 内容解析:从《课程标准》看,“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是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和相似等。它们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平移、旋转、轴对称研究的都是一个图形经过某种运动与另一个图形重合时,图形所具有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而开辟了一个研究图形问题的新角度。教材在不同阶段安排了图形变换的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教材将“平移”安排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最后一节,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引入,另一方面是考虑引入平移变换,可以尽早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尽早尝试利用平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平移的学习,在研究的方法上也为今后研究轴对称、旋转等提供了参照。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移的定义,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2.能利用平移的性质作简单图形的平移图。 (二) 过程与方法经历画图、观察、测量和讨论的探究过程,归纳平移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性质作出简单图形的平移图。(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尽早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尝试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移的基本性质及其归纳过程教学难点:构建探究平移基本性质的思路如何突破重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模型的直观性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便于理解,也有效的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的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合作交流思考的空间和探索动手的机会,通过直观感知大胆猜想交流验证,构建平移的概念,了解平移的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境引入 PPT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平移现象如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电梯上人的移动,发射火箭等,让学生结合小学知识得出诸如此类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 学生不难得出这些运动属于平移现象 通过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引出课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二探究新知活动一 1将电梯国旗飞机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抽象成简单的平面图形,结合图形思考: (1) 移动是整体移动还是部分移动? (2) 移动的轨迹或方向怎么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平移的定义。平移:把某一个图形整体沿着直线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3.分析定义引导学生: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或竖直的。 1.积极回答2.由于归纳整理能力有所欠缺,答案可能不完整或偶有错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大概得出定义。3.疑惑 1.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对什么叫做平移由小学的懵懂会判断上升到确切理解,从而体现数学知识构造的螺旋式上升。2.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误区加以清晰明确化。 活动二欣赏一组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2)下面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 若能,你能否想象出是怎么绘制的?2.(1)学生展示预留作业中的图画作品作业: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雪人?(2)结合作品同桌之间探讨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有何特点?结论平移只是改变了图形的位置,而大小和形状都没有改变。(性质一)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通过PPT动画演示。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同桌之间探讨得出性质一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本节课的作业习题5.4第1题作铺垫。 2.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再结合具体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交流验证得出平移的性质一。活动三1.如图,雪人甲移动到雪人乙的位置时,雪人甲的鼻尖A移动到了什么位置?帽顶B呢?纽扣C呢?(引出对应点,对应点的连线段的相关概念) 甲 乙2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段有什么关系? (1)结合课本28页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对应点的连线段它们的位置和长度有什么关系?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结果。结论:对应点的连线段平行且相等。教师分析小结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对应点都满足此结论?能否找出一个特例? 性质二:对应点的连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积极回答(1)小组积极讨论(2)通过直观感知和实际测量能够得到相应的结论(3)对于教师的质疑,大部分不能找出特例但个别同学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发现特例。 1.通过简单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来。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集思广益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3.通过自主发现,不断完善知识,逐步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活动四 答疑解惑决定平移的关键是什么?教师分析引导得出: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是决定平移的两大重要因素。如何刻画它们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教师结合两个雪人模型分析引导学生推出:对应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就是图形整体的平移方向和距离。什么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教师结合初一上学期的几何知识引导学生得出: 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图形的平移我们可以转化为什么的平移?教师以线段为例引导学生得出: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关键点的平移。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师生一起归纳得出相应的问题答案。 .发现问题及时解疑答惑,通过一问一答师生积极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并为后边画平移图做铺垫。 活动五例题剖析:如图,若线段AB通过平移,点A平移到了A´,请作出平移后的线段A´B´。 B A . A´小结:图形平移的步骤(1)找:找出图形的关键点;(2)定:把已知的一组对应点连起来, 定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3)移:过关键点作已知对应点连线段的 平行线并利用圆规截取使其相等;(4)连:按原图形顺序连接对应点。 2举一反三 请随意画一个△ABC,在附近定一个点为A´,若△ABC经过平移,点A移到了点A´,请画出平移后的△A´B´C´ (1)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操作。(2)教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适当点拨提醒及时给予纠正。 1.有了活动四作铺垫,同学基本上能在老师的启发下会做平移图。2.动手实践3.在作图的过程中实线虚线混淆不清;所做平行线可能不规范,没有保留作图痕迹。1.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巩固新知,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1.什么叫做平移?2.平移有哪些性质?3.如何做已知图形的平移图?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梳理本节所学,做到心中有数。四布置作业1.课本36页习题5.4的1,3,62.小小设计师作品比赛(利用平移设计作品) 记住要求巩固所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五随堂练习1.找出平移后的图形(抢答)2.哪些汽车标志是利用平移设计的(抢答)3.判断火箭发射,荡秋千是否属于平移?(问答,请同学简单说明理由)4.求图形的周长(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请代表上黑板演示)1至3题由于简单基本畅通无阻,第4题需要教师适当启发。1至3属于基本题型是常规题,考察学生的基本功。第4题属于提高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灵活能力。体现人人都学基本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虽然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对于平移已有一定的认识,能够从平移的角度欣赏判断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平移现象,但是认识都比较感性,如何理性的根据具体图形探讨归纳平移的定义以及相关性质,这需要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渗透,所以在整堂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平稳的构建探究的这个思路显得尤为关键。 板书设计 5.4平移定义: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性质:(1)平移前后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2)对应点的连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作平移图的方法:(1)找(2)定(3)移(4)连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4 平移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目标】,【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过程】,【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成果自我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5.4 平移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4 平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感知图形怎样经过平移得到,巩固练习课本33页,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