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803361/0-1693883164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803361/0-16938831642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803361/0-16938831642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精品同步练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共13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3分)有关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其响度
B. 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
C. 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能分辨出二泉映月是用二胡演奏的,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时音色不同2.(3分)“十一”期间,某景区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对喧闹的游客进行劝导:“请不要高声喧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从无人机传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在景区内安装噪声监测仪,可减弱噪声
C. “请不要高声喧哗”,“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 工作人员利用声音向游客传递信息3.(3分)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A. 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
B. 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
C. 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
D. 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4.(3分)学校楼道内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语,这是提醒同学们要控制声音的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5.(3分)在如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A. 敲瓶底火焰摇动 B. 声响定位
C. 超声波捕昆虫 D. 超声波探查6.(3分)下列措施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是( )。A. 改进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使振动减弱 B. 在居民楼靠近马路的一面植树造林
C. 室内打靶时要佩戴耳罩 D. 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7.(3分)如图所示,小华在唱青藏高原这首歌,老爷爷所说的话是指唱到“高原”的“高”时,要求声音的
A. 音调高 B. 音调低 C. 响度大 D. 响度小8.(3分)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A. 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B. 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
C. 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D. 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9.(3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B. “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公路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直接对话10.(3分)如图在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A. B.
C. D.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11.(4分)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升旗时,全校师生一起合唱国歌,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歌声是由声带的 ______ 产生的,如图所示,从物理知识角度看,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的是声音的 ______ 。
12.(4分)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秒以上。测人站在大楼前至少 ______ 拍手能听到回声。13.(4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弹奏吉他,吉他又名六弦琴.琴弦的振幅决定了琴声的 ______ ;距离吉他越近,听到的琴声的 ______ 越大;隔壁的人能听出来是在弹奏吉他,是因为吉他的 ______ 与其他乐器不同.14.(4分)人站在北京天坛回音壁圆形围墙内说话,声音经过多次______,可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编钟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乐器,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驾驶员利用“倒车雷达”来判断车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利用了声可以传播______。15.(4分)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______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填“音调”或“响度”。16.(4分)经常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观众,只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在播音,这是观众根据声音的______进行判断的;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靠近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一般都安装有隔音墙,这是在声音______减弱噪声。17.(4分)在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防止 ______产生,工厂里的工人戴耳罩是在 ______减弱噪声。18.(4分)如图所示,课堂上某同学敲击音叉时发现示波器上出现以下波形,对比分析,说明甲、乙两个声音的 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用手机听歌时音量不能放太大,否则会使耳膜受损,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三 、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19.(6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此实验从正、反两面探究声音传播需要的条件.
在抽气的过程中,随着瓶内的空气逐渐减小,你听到的正在发声的音乐声音在逐渐 ______ ;
将空气放入瓶内,你听到的声音又将逐渐 ______ 就以上实验,可以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 ______ ,若瓶内被抽成真空,你将 ______ 选填“听到”或“听不到”声音由此可得到结论: ______ .
20.(6分)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声音的产生与特性:产生与特性如图,用小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用其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______ 。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发现响度越大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的 ______ 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问题讨论如果想继续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再增加一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听两个音叉发声的音调高低,通过观察比较它们 ______ 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 21.(6分)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会弹开.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或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显示出来,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如将上述装置右侧再放一个音叉,组成乙图的装置,并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实验,则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不动,这说明了______.
为了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小丽与小华另外又做了下面的实验:小华同学同手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声响,第一次轻轻地敲,第二次用力敲,第二次使桌子振动的______填“振幅”或“频率”大,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小丽则是按照图进行实验: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说明声音的音调和______有关.四 、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22.(12分)在长为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声音在金属管中和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和
问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从哪种介质中传过来的?
求两次声音相隔多长时间?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解:、弦乐器发声的音调高低是由弦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松紧度来决定的;在材质、横截面积、松紧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其长度,可以改变音调高低;所以,演奏弦乐时,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改变了振动弦的长短,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故A错误。
B、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响度,故B错误;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2.【答案】D;【解析】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错误;
、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噪声,但是不能减弱噪声,故错误。
、高声喧哗是指大声说话,这里的“高”是指声音大,是指响度,故错误;
、工作人员告诉游客不要大声喧哗,是向游客传递信息,故正确。
故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传播过程中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此题主要考查关于声现象的基础题,是一道基础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D;【解析】解:
A、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梳齿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改变杯内水量,水量多的难振动,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时,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振幅不一样,声音的响度不一样,但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不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4.【答案】A;【解析】解:
学校楼道内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语,这是在提醒我们要控制声音的大小,即控制响度,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5.【答案】A;【解析】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利用,是一道基础题。
回声定位、超声波探查、超声波捕昆虫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敲瓶底时火焰摇动是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
故选:。
6.【答案】C;【解析】略
7.【答案】A;【解析】解:老爷爷所说的话是指唱到“高原”的“高”时指声音的高低,要求声音的音调高。
故选:。
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该题考查的是对音调和响度的辨别,要结合定义和生活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8.【答案】C;【解析】解:、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振幅越大,鼓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度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该选项说法正确;
D、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检测噪声的强弱等级,不能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噪声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识记性内容,较简单。
9.【答案】A;【解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故;(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0.【答案】C;【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影响音调的因素,难度不大。
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A.图中的实验是探究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实验是探究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不符合题意;
C.改变水量,能改变空气柱的长度,能改变频率,改变音调,因此图中的实验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故符合题意;
D.图中的实验是探究的是物体的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11.【答案】振动; 音调;【解析】解:歌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从物理知识的角度看,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的是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简谱的音符,对应七个音调。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的特性,难度不大,属于常规考查。
12.【答案】17;【解析】解: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秒以上,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所以人站在大楼前至少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
运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可求出距离。
理解回声测距的原理,熟练运用速度的公式,可解答此题。
13.【答案】响度;响度;音色;【解析】解:琴弦的振幅决定了琴声的响度大小;响度大小还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吉他越近,听到的琴声的响度越大;隔壁的人能听出来是在弹奏吉他,是因为吉他的音色与其他乐器不同.
故答案为:响度;响度;音色.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大小还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其三要素的区别,有关这几个概念要注意区分.
14.【答案】反射; 音调; 信息;【解析】解:站在天坛回音壁的围墙附近说话,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声音经过多次反射,故可以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
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钟,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利用“倒车雷达”来判断车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利用了声可以传播信息。
故答案为:反射;音调;信息。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声可以传播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基础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15.【答案】传递信息 ; 响度 ;【解析】解: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皮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
故答案为:传递信息;响度。
声音有两方面的应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来回答;
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
该题考查了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原理,提高响度的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音色 ; 20 ; 传播过程中 ;【解析】解: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故经常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观众,只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在播音,这是根据音色判断的;同时据课本可知,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之间,低于的是次声波,高于的是超声波;靠近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一般都安装有隔音墙,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色;;传播过程。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人耳朵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之间;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的理解、人耳朵听到频率范围的判断和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的应用。
17.【答案】噪声 人耳处;【解析】解:在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工厂里的工人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噪声;人耳处。
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此题主要考查了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比较简单。
18.【答案】响度 能量;【解析】解:由甲、乙图可知,两个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所以频率相同,音调相同;同时波形的形状相同,说明音色相同;
只有声波偏离中线的幅度不同,说明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因此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音量太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太大。
故答案为:响度;能量。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从波形上看,越密集则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从波形上看,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19.【答案】变小;变大;推理;听不到;真空不能传声;【解析】解:该题中随着瓶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即传播声音的介质变少,故听到的声音将逐渐变小;
将空气放入瓶内时,即传播声音的介质逐渐变多,故听到的声音又将逐渐变大;据上面的知识可推理出,若瓶内抽成了真空,我们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变小; 变大;推理;听不到; 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若通过空气传声时,空气越少,其传声的效果就会越差.
分析试验现象,理解试验过程,通过对应的试验理解真空不能传声.
20.【答案】振动 振幅 振动快慢 ;【解析】解:
如图,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乒乓球的振动幅度越大,说明音叉的振动幅度比较大,物体的振幅影响声音的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听两个音叉发声的音调高低,通过观察比较它们振动快慢的不同,从而得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振动;振幅;振动快慢。
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的振幅很小,眼睛不容易观察,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使振动幅度放大,容易观察。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声音响度与音调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解答。注意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21.【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法;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振幅;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频率;【解析】【解析】:
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小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由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发声,小球就不会弹起,处于静止不动,所以这表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第一次轻轻地敲,第二次用力敲,敲桌子的力越大,桌子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塑料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说明声音的音调和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转换法;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振幅;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频率.
:
解决此题要掌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响度的大小和物体的振幅大小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此实验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利用物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放大法进行分析解答问题,是一道不错的综合题目.
22.【答案】解:
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2.5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
===0.17s;
由以上计算可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从金属管中传过来的;
两次声音相隔时间为:-=2.5s-0.17s=2.33s。
答:(1)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从金属管中传过来的;
(2)两次相隔的时间为2.33s。;【解析】
先应用速度公式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再用速度公式计算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相减就行。
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声音在空气中和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两次声音时间相减即得两次时间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