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 光现象》单元测试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 光现象》单元测试第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 光现象》单元测试第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 光现象》单元测试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 光现象》单元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 光现象》单元测试,共18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 光现象》单元测试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分)
    1.(3分)银川北塔湖公园风景优美,站在岸上的游客看到湖中芦苇成荫,水面倒影如镜,肥鱼水中畅游,雨后彩虹挂壁,美不胜收。关于相关美景,从物理学的角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倒影如镜”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B. “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
    C. “彩虹”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D. “芦苇成荫”是光的反射现象
    2.(3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中,其中一幅所反映的光学原理与其它三幅不同的是(    )
    A. 瞄准鱼下方插鱼 B. 放大镜
    C. 湖中的倒影 D. 水碗中的筷子
    3.(3分)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近视眼佩戴的眼镜实质是凸透镜 B. 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用放大镜看书,看到的是字的实像 D. 望远镜的物镜成像原理相当于照相机
    4.(3分)如图所示是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块平面镜均相对水平面倾斜 45° 角,现有一艘军舰位于与平面镜1等高的正前方,则人眼 
    看到军舰所成的虚像位于( ) 

    A. 平面镜1的正上方 B. 与平面镜1等高的正前方
    C. 平面镜2的前上方 D. 与平面镜2等高的正前方
    5.(3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 ) 

    A. ∠1 B. ∠2 C. ∠3 D. ∠4
    6.(3分)下列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树叶上蜗牛的影子 B. 岸边的游客看到湖中的鱼
    C. 凸面镜中显示的景物 D. 放大镜看到的手指
    7.(3分)(2021•益阳)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往往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是 5m0 如图是小红同学在一次测量视力时的情景,关于这次视力测量说法正确的是( )
    A. 视力表中开口向上的 “E”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向下
    B. 视力表中开口指向纸外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指向纸内
    C. 小红同学按要求进行视力测量,则L的大小应该是0.6m
    D. 小红同学按要求进行视力测量,则L的大小应该是0.3m
    8.(3分)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射角为60º,界面右侧是空气 B. 折射角为45º,界面右侧是玻璃
    C. 入射角为30º,界面左侧是空气 D. 折射角为45º,界面左侧是玻璃
    9.(3分)如图的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人水中时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是( ) 

    A. B.
    C. D.
    10.(3分)能正确反映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的光路是(    ) 

    A. B.
    C. D.
    11.(3分)下列关于红外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 B. 人眼可以直接看到红外线
    C. 红外线的颜色为红色 D. 医院中经常用照射红外线的方法来进行消毒
    12.(3分)天地万物五光十色.关于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成的 B.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色散
    C. 色散是光被分解的现象 D. 白光是一种单色光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4分)如图所示,小明想要利用一块平面镜,使跟水平方向成 40°角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则平面镜跟水平方向的夹角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动,将平面镜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将_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4分)红光和紫光是两种不同颜色的色光,当它们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玻璃时,折射角的大小是不同的,如图所示,一束红光与一束紫光相距d平行入射到一块玻璃砖上,再由玻璃折射出后 ______(选填“仍然平行”或“不再平行”),太阳光谱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两部分。人们对不可见光的利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医院中经常会利用 ______来消毒杀菌。

    三 、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5.(6分)如图所示,小孔前有一发光物体AB,利用光的传播规律作出它经过小孔在光屏上成像的光路。(保留作图痕迹)

    16.(6分)(2021•南京)如图,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请在图乙中画出能反映此过程的光路图。
    四 、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7.(12分)“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A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B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18.(12分)给你一个圆柱形平底玻璃杯、一桶水、一支笔、一张纸、一小勺奶粉、一把激光手电筒。请你选择以上器材设计出二个不同的光学实验,并按以下要求填写
    器材
    简要操作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简单解释
    例如:杯、水、笔
    ①将杯盛满水 
    ②将笔放在玻璃杯一侧,从另一侧看笔
    笔放大了
    盛水玻璃杯相当于放大镜









    19.(12分)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小丽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丽移去蜡烛 B,并在蜡烛B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填“实”或“虚”)像。

    五 、实验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20.(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HUD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情况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车外的景象与车辆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同时驾驶员不必在观察远方的道路和近处的仪表之间调节眼睛,可避免眼睛疲劳,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1)挡风玻璃所成的是______像(选填“实”、“虚”)。 
    (2)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______(选填“厚度”、“透明度”)。 
    (3)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______度。 
    (4)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______(选填“远离”、“靠近”)挡风玻璃。 
    (5)为了使挡风玻璃所成的像离人眼距离达2米以上,甚至更远,以便避免观察数据时眼睛的疲劳,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_____ 
    A.将显示器上的字体变大。 
    B.将显示器安装在后挡风玻璃上。 
    C.让显示器上的信息通过多面平面镜多次成像。
    21.(6分)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 
      

    (1)如图甲,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些;在纸板上标上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3)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2.(6分)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 ______ ;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 ______ ,证实了“影与形无异”; 
    (3)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发现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 ______ ,用刻度尺测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 ; 
    (4)综上可得,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______ ; 
    (5)若在玻璃板后放置一块木板,蜡烛A______ (选填“仍能”或“不能”)通过玻璃板成像。

    23.(6分)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  
    了如表所示的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α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θ

    17°
    24°
    30°
    (1)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外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 ______ (选填“改变”或“不变”)。  
    (2)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______ (选填“增大”或“减小”);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______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为 ______ 。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用塑料薄膜和水制成一个“水凸透镜”,与外观尺寸相同的玻璃凸透镜相比,“水凸透镜”的焦距更 ______ (选填“大”或“小”)。  
    (5)实验中,某同学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此做法是为了 ______ 。

    24.(6分)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 
    (1)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______(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 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3)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树林下,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这是 ______(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 ______(选填“实像”、“影子”或“虚像”)。 
    (4)小明进一步实验,分别测出烛焰的高度ℎ1,烛焰到小孔的距离x1,像的高度ℎ2,像到小孔的距离x2,测得多组数据后发现,它们之间满足关系:x1ℎ1=x2ℎ2,小明测出其中一个光斑的直径为7.0cm,树的高度大约是7m,从网上查到太阳到地面的距离为1.5×1011m,由此可以估算太阳的直径约为 ______km。 
    (5)小明还想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卡片到地面的距离有关,他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卡片(其中孔的尺寸较大,是边长为2厘米的菱形),逐步增大菱形与地面的距离,他的具体发现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倒影如镜”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看到水中的鱼”,是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太阳光射入雨后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太阳光经过折射发生色散,从而形成彩虹,故C错误; 
    D.“芦苇成荫”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词语考查学生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词语反应的物理情境,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2.【答案】C;
    【解析】解:A、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故属于折射现象;  
    B、放大镜是凸透镜,光经过凸透镜时,发生的是折射,故属于折射现象;  
    C、湖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D、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光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发生了折射,属于折射现象。  
    综上所述,ABD都发生了折射,C发生了反射。  
    故选:C。 
    (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3.【答案】D;
    【解析】解:A、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使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故A错误; 
    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B错误; 
    C、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1)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焦距变短,会聚能力过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应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减弱光线的会聚;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放大镜成正立的虚像; 
    (4)望远镜的原理:望远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此题主要考查透镜的应用、光的反射、放大镜以及光的折射现象,是一道综合题。

    4.【答案】D;
    【解析】略

    5.【答案】C;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解:A、树叶上蜗牛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岸边的游客看到湖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凸面镜中显示的景物,属于凸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用放大镜观看自己的手指是利用了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的原理,属于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等。 
    此题主要通过各种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的理解,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此题已经告诉界面和光的传播方向,再根据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确定介质即可。(1)已知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已知CD是界面, 

    则由图可知OE为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 
    ∠AOC=60°,则∠BOD=60°,所以入射角为90°−60°=30°, 
    而∠COE=45°,则折射角为90°−45°=45°,因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CD的右边是空气,左边是玻璃。 
    综上所述,故选项D正确,选项ABC错误。 
    故选D。

    9.【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和折射光路图的画法,要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内容,同时要特别注意反射角与入射角、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A.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而A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了,故A错误; 
    B.由光路图可以看出,符合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故B正确; 
    C.当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C图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了,故C错误; 
    D.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由光路图可以看出,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解:(1)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是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时,而BD图都是光从空气射向水里,故BD错误;  
    (2)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而A图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正确。  
    故选:C。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该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要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A、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故A正确; 
    BC、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故BC错误; 
    D、医院中经常用照射紫外线的方法来进行消毒,故D错误。 
    故选:A。 
    (1)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所以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2)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 
    (3)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此题主要考查红外线的特点以及紫外线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2.【答案】D;
    【解析】解:AD、我们看到的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混合成的,通常称为白光,故A正确,D错误; 
    B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之后发生色散,而色散就是光被分解的现象,故B、C正确。 
    故选:D。 
    白光是复色光,太阳光经三棱镜之后,太阳光发生色散,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所以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光的色散的实质是光的折射现象。 
    此题主要考查光的色散现象,难度不大。

    13.【答案】65°或115°;变小;
    【解析】略

    14.【答案】仍然平行 紫外线;
    【解析】解:光线通过平行玻璃砖时,要发生两次折射,由于玻璃砖上下两个表面平行,上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下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上表面的入射角,由几何知识可知,出射光线必定和入射光线平行; 
    医院中常用紫外线消毒杀菌。 
    故答案为:仍然平行;紫外线。 
    光线通过平行玻璃砖时,要发生两次折射。由于玻璃砖上下两个表面平行,上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紫外线可用在验钞机上和手术室杀菌。 
    本题根据折射定律和光路的可逆性理解平行玻璃砖的光学特性,难度不大。

    15.【答案】解:过A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MN于A′,再过B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MN于B′,即AB的像为A′B′.如下图所示: 
    。;
    【解析】 
    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过A点和B点分别作出通过小孔的光线,根据光线与光屏的交点确定像的位置。 
    该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作图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6.【答案】略;
    【解析】略

    17.【答案】解:先做出B关于水面的对称点B′,即像的位置,连接像B′与小猴子的眼睛A与水面的交点为O,即为入射点,连接BO为入射光线,再连接入射点O和点A,OA即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
    【解析】 
    由于光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所以月亮和在水中形成的像关于水面轴对称。先确定像的位置,连接像与猴子的眼睛确定入射点,可得反射光线,进一步得出入射光线即可完成光路。 
    该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的应用,这是光现象中的重点,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18.【答案】解:根据题目的要求设计的实验如下表:
    器材
    简要操作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简单解释
    例如:杯、水、笔
    ①将杯盛满水 
    ②将笔放在玻璃杯一侧,从另一侧看笔
    笔放大了
    盛水玻璃杯相当于放大镜
    杯、水、笔
    ①将杯盛满水 
    ②将笔横靠在杯边上
    从水面看去,能看到水中笔的倒影
    平面镜成像
    杯、水、笔
    ①将杯盛满水 
    ②将笔竖直插入杯内的水中
    从侧面看去,笔变“粗”了
    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
    【解析】 
    物体放在水面上时,由于光的反射,水中会有物体的一个虚像,即平面镜成像; 
    水和弧形的杯就能组成一个凸透镜,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时就能看到一个放大的虚像,即放大镜原理。 
    此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应用,实验设计较难,应经常训练。

    19.【答案】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靠近 不变 不能 虚 ;
    【解析】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小红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不变。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靠近;不变;(3)不能;虚。 
    (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20.【答案】虚 厚度 45 靠近 C ;
    【解析】解:  
    (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由于光的反射成虚像;  
    (2)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两个面都会反射成像;  
    (3)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  
    (4)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  
    (5)为了使挡风玻璃所成的像离人眼距离达2米以上,甚至更远,以便避免观察数据时眼睛的疲劳,利用平面镜成像与物对称,可以让显示器上的信息通过多面平面镜多次成像。故选C。  
    故答案为:(1)虚;(2)厚度;(3)45;(4)靠近;(5)C。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由于玻璃有一定厚度,所以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答;  
    (4)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为了使像到眼睛的距离大于2m应该充分利用平面镜成像增大视觉空间的特点,分析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21.【答案】(1)垂直; 
    (2)粗糙;入射角和反射角;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是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让硬纸板竖直放置,这样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纸上。 
    (2)根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可的出结论;在纸板上标出刻度,可以测量角的大小; 
    (3)实验只做一次结论具有偶然性,若需进一步验证该规律的正确性,需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表中所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硬纸板B垂直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较粗糙,光线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 
    在纸板上标出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3)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1)垂直;(2)粗糙;入射角和反射角;(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2.【答案】;
    【解析】解:(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后面没有点燃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用数学中的知识点可表示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5)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所以成的像是虚像,若在玻璃板后放置一块木板,不影响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在物体一侧还能看到玻璃板内点亮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相等;(3)垂直;相等;(4)对称;(5)仍能。 
    (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4)平面镜成像时,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其连线与镜面垂直; 
    (5)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而且平面镜成虚像,在玻璃板后放置一块木板,不能遮挡住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也不影响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3.【答案】不变 增大 不可能 45° 大 更好的显示光路;
    【解析】解:(1)当空气中的入射角为0°时,水中的折射角和玻璃中的折射角都为0°,故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但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故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则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应为45°;  
    (4)由表格数据可知,入射角为45°时,光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为32°,光射入玻璃的折射角为24°,则玻璃对光的偏折能力更强,  
    所以两个外形完全一样的水凸透镜和玻璃凸透镜,玻璃凸透镜的焦距应更短,“水凸透镜”的焦距更大;  
    (5)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并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牛奶和烟雾可以反射光,此做法是为了更好的显示光路。  
    故答案为:(1)不变;(2)增大;不可能;(3)45°;(4)大;(5)更好的显示光路。 
    (1)根据表格中入射角为0°的情况进行分析;  
    (2)根据表格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分析;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入射角相同时,光射入玻璃和水中时折射角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玻璃和水对光的偏折能力的强弱,最后判断两种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关系;  
    (5)为了使水和空气更好地反射光线,便于观察的角度进行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根据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有一定的综合性。

    24.【答案】下 变小 不变 太阳 实像 1.5×106 光斑的形状由菱形变为圆形;
    【解析】解: 
    (1)光线沿直线传播,因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是倒立像,所以蜡烛向上方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烛焰就离小孔越远,则像变小。 
    (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烛焰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像的形状不变。 
    (3)树叶的缝隙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孔,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的实像。 
    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就是由于树叶之间形成许多小孔,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的像。 
    (4)把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11m作为物到孔的距离, 
    根据:x1ℎ1=x2ℎ2, 
    可得:太阳直径光斑直径=太阳到孔的距离光斑到孔的距离,即太阳直径0.07m=1.5×1011m7m, 
    解得:太阳直径为1.5×109m=1.5×106km。 
    (5)如果孔太大,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因为孔的尺寸较大,是边长为2厘米的菱形,所以逐步增大菱形与地面的距离,即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变大,则光斑的形状由菱形变为圆形。 
    故答案为:(1)下;变小;(2)不变;(3)太阳;实像;(4)1.5×106;(5)光斑的形状由菱形变为圆形。 
    (1)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影响像大小的因素解答; 
    (2)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3)小孔成像,这个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4)根据像的直径和像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等于物体的直径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列式求解。 
    (5)根据光斑和影子的形成原因分别分析各实验的结论即可判断。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