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吴滩初级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吴滩初级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他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创造了世界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海水稻”在高盐浓度条件下,也能有很高产量。他是下图中的
A.邓稼先 B.杨振宁
C.于敏 D.袁隆平
2.饥饱有度利健康,荤素搭配有营养。从营养平衡角度分析,下列表示健康成年人膳食中各种食物配置比例最合理的是
A. B. C. D.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实现CO2“零排放”。利用高效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聚合成性能与聚乙烯相似的塑料,由这种塑料制成的薄膜埋在土壤里几天后就会被细菌吞噬掉而降解,既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3.塑料属于
A.复合材料 B.合成材料
C.金属材料 D.无机非金属材料
4.下列对节能减排的建议可行的是
A.生活垃圾集中焚烧 B.大力推广燃油汽车
C.推广使用光伏发电 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5.下列不属于CO2吸收或转化途径的是
A.光合作用 B.加高烟囱
C.聚合成塑料 D.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三、单选题
6.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报道已成功合成五氮阴离子化合物(N5)6(H3O)3(NH4)4Cl,该物质具有高密度、超高能量及爆轰产物清洁无污染等优点,有可能用于制造新型超级炸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个共含有36个电子
B.该物质中含有3个水分子
C.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粉和硫磺粉组成
D.该物质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7.对室温下的 100g 饱和硫酸铜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后,得到烧杯甲和烧杯乙(室温),有关烧杯甲和烧杯乙物质间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甲乙 B.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8.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目之比。常温下,向盛有一定量氧气的密闭容器通入氢气,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恢复至相同温度。测得容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与通入氢气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点表示氢气与氧气恰好反应 B.氧气的起始体积为2mL
C.AB间,容器中剩余气体为氧气 D.C点对应纵坐标为(x-2)
9.如图是制取与贮存氢气的一种方法,Mg2Cu是一种贮氢合金,吸氢后生成MgH2和MgCu2合金的混合物(M),MgH2+2HCl═MgCl2+2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nFe2O4中Fe的化合价为+3价
B.循环制氢反应中无需加入ZnFe2O4
C.反应1和反应2的总方程式为:2H2O2H2↑+O2↑
D.M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H2质量大于反应2产生的H2质量
10.向一定质量的 MgSO4和 Na2SO4的混合溶液中依次滴加 Ba(OH)2、HCl 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 点产生的沉淀有两种成分 B.c 点溶液中有 3 种溶质
C.b 点到 c 点发生了两个反应 D.原溶液中 MgSO4的质量为 12g
11.现将一定质量的NaHCO3、NaOH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剩余15.9g固体。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产生10.0g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剩余固体为混合物
B.原固体加热共生成3.6gH2O
C.原混合物中NaHCO3和NaOH的质量比为21:2
D.取两份等质量的原混合物,一份直接与盐酸反应,另一份加热后再与盐酸反应,消耗HCl的质量不相等
四、多选题
12.化学小组的同学取一定量CuO、Fe2O3的混合物样品进行了一系列定量研究,实验过程如下图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混合物样品的质量为5.6g B.该混合物样品中CuO与的质量比为5:2
C.该混合物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28g D.实验过程②中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7.4g
五、单选题
13.硫酸铝铵晶体【NH4Al(SO4)2•xH2O】在空气中持续加热生成某金属氧化物。加热该晶体时剩余固体质量和成分随温度变化的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硫酸铝铵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Al2O3
B.当甲是T1℃刚好完全失去结晶水的产物,则x=12
C.当T2℃~T3℃时生成的气体是氨气
D.固体乙的成分是Al(OH)3
六、科学探究题
14.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金属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实验回顾】用图甲所示装置制取氢气。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能否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判断依据是 。
【发现问题】小路同学为验证上述“判断依据”,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实验过程中偶然将两种金属触碰(如图乙),发现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仍是氢气。
【提出问题】图乙中哪种金属参与了反应?该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进行实验】在老师指导下,小路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1:另取纯锌片和纯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如图丙),观察现象;
步骤2:用导线将纯锌片和纯铜片连接,并在两金属片之间串联一个电流表(如图丁),观察现象。
(2)步骤1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步骤2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可推知该过程中 能转化为 能。
【分析解释】图戊为步骤2的微观原理示意图(提示:图中的e-表示电子)。
(4)氢气是由 (填“锌片”或“铜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
(5)请根据图示,从微观角度描述在铜片表面产生氢气的过程 。
【反思拓展】
(6)若按图己进行实验,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石墨碳棒上 (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
(7)若将图中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表指针也发生偏转。则 (填“锌片”或“石墨碳棒”)上会出现红色固体。
【延伸应用】
(8)造船工业为了避免轮船的钢铁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镶嵌的金属是 (填字母)。
A.银块 B.铜块 C.锡块 D.锌块
七、实验题
15.ZB是常用的阻燃剂。已知:
Ⅰ.用硼酸(H3BO3)与ZnO、H2O合成ZB,ZB的组成会受温度等合成条件的影响。
Ⅱ.ZB受热,先释放出水;当温度高于350℃,生成ZnO和B2O3固体;继续升温到400℃以上,B2O3熔化为玻璃态物质。
(1)ZB能起阻燃作用的原因是 (写一种)。
(2)为研究温度对合成的ZB组成的影响,研究小组在不同温度下制取ZB。实验如下:
m(H3BO3)/g
m(ZnO)/g
V(H2O)/mL
t/℃
实验1
28
10
100
94
实验2
x
10
100
98
实验3
28
y
100
102
x、y分别为 和 。
(3)为检测102℃时合成的ZB含水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夹持仪器已略)进行实验。实验时,需要称量获得的数据有:ZB样品的质量、 的质量。
(4)为评估102℃时合成的ZB的阻燃性能,进行木材粉末灼烧残重实验:某温度下,灼烧质量相同的两份干燥的木材粉末(一份经ZB处理)30min,测量残留固体质量:调整温度,重复实验,得到木材粉末灼烧后固体残留率(w)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2。
(注:w=×100%;残留固体质量已扣除ZB的残余质量)
①低于200℃时,两份木材粉末质量均保持不变的原因是 。
②图中曲线 (填“a”或“b”)对应的木材粉末是经ZB处理的,判断的理由是 。
(5)为寻找阻燃性能最佳的ZB的合成温度,应开展的实验是 。
八、科学探究题
16.如图1所示,小瑾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时,发现烧杯内白色沉淀明显增多。为了探究烧杯内物质的成分,她立即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 (写化学式)。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 (写离子符号)。B点,烧杯内的沉淀由 种物质组成。
(4)检验D点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的方法 。
九、流程题
17.某化学小组围绕四氧化三铁开展主题学习。
Ⅰ.检验
(1)生活中常用墨粉中所含铁的氧化物为四氧化三铁,用物理方法初步检验的操作为 ,用化学方法进一步检验可确定。
Ⅱ.制备
(2)低碳铁皮在空气中跟 等物质作用会生锈。
(3)操作Ⅰ和操作Ⅱ相同,为 。
(4)与方法二比较,方法一的不足之处是 (答1点即可)。
(5)当A溶液①和A溶液②的质量之比为 时,铁元素全部转化到Fe3O4中。
Ⅲ.FeOOH的含量测定
已知:FeOOH及铁的氧化物加热分解的温度如下。
FeOOHFe2O3Fe3O4FeO
称取含Fe3O4的FeOOH样品76.6g,进行热分解实验。控制不同的温度对样品加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6)样品中FeOOH的含量为 %(精确到0.1%)。
(7)当加热到T4℃时,M点固体的成分是 ,对应的质量比为 。
参考答案:
1.D
【详解】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故选:D。
2.A
【详解】六类营养物质排成金字塔形状,谷类消耗最大,果蔬类、鱼肉类蛋白、蛋奶类次之,油脂类较少;
故选A。
3.B 4.C 5.B
【解析】3.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不属于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
故选B;
4.A、生活垃圾集中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不利于节能减排;
B、燃油汽车行驶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CO2及空气污染物,则大力推广燃油汽车不利于节能减排;
C、使用光伏发电可以减少火力发电,则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节能减排;
D、合理的使用化石燃料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C;
5.A、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则可以吸收CO2;
B、加高烟囱无法吸收或转化排出的CO2;
C、用CO2作为原料合成塑料,可以转化CO2为可利用物质;
D、NaOH可以与CO2反应生成Na2CO3与H2O,则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
故选B。
6.B
【详解】A、氮原子的质子数=电子数=7,N5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7×5=35,中是N5得到一个电子得到的微粒,所以1个中含有36个电子,故A说法正确;
B、该物质是五氮阴离子化合物,是一种物质且该物质不是水,不含有水分子,故B说法不正确;
C、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木炭粉和硫磺粉,故C说法正确;
D、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通常称这些有机物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该物质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7.C
【详解】将室温下的100g饱和硫酸铜溶液分成两份50g的溶液,溶液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两份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在甲中加入mg硫酸铜粉末,硫酸铜粉末不会溶解;在乙中加入mg硫酸铜晶体,由于硫酸铜晶体中含有结晶水,溶于水中后会分解出水分子,因此乙中硫酸铜会溶解一部分,所以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溶液的质量;乙的溶剂质量也大于甲的溶剂质量;有两份溶液的温度相同,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故C正确。
故选C。
8.D
【详解】A、B点时容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为零,说明此时两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此选项表述正确;
B、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气的体积为4ml,由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目之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也是2:1,故氧气的其实体积为2ml,此选项表述正确;
C、由A点到B点,随着不断通入氢气,容器内剩余气体的体积逐渐减少,说明氧气在不断被消耗,B点时恰好反应完,所以AB间,容器中剩余气体为氧气,此选项表述正确;
D、C点时通入的氢气的总体积为xml,B点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气的体积为4ml,B点到C点氢气的体积不再减少,剩余的体积为(x-4),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D。
9.C
【分析】考查工艺流程图的分析。
【详解】A、ZnFe2O4中锌元素化合价是+2,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Fe的化合价为+3价,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循环制氢反应中ZnFe2O4在反应1中消耗,反应2中又产生,因此不需要不断加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反应1和反应2的总反应为水生成氧气和氢气,但是反应条件不是通电,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2生成的氢气是反应3的反应物,反应物中的氢元素都在生成物中MgH2中。M和足量稀盐酸反应,即MgH2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生成物中的氢气是MgH2和稀盐酸中的所有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反应2产生的氢气质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此题难度较大,要求掌握元素化合价的求法,根据箭头的流向判别反应物和生成物,然后写出陌生方程式,进行工艺流程图的分析。
10.B
【分析】向一定质量的 MgSO4和 Na2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 和Ba(OH)2,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b点表示MgSO4、 Na2SO4和Ba(OH)2恰好完全反应,b点之后继续加氢氧化钡,不再产生沉淀,接着再加HCl 溶液,稀盐酸不和硫酸钡反应,但可以溶解氢氧化镁沉淀,也可以和过量的氢氧化钡反应,还可以和生成的氢氧化钠反应。
【详解】A、0~b表示有沉淀生成,且前半段斜率更大,证明生成的沉淀更多。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可知a 点为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产生的沉淀有两种成分,故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加入稀盐酸前,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沉淀为硫酸钡和氢氧化镁,c点之前加入了稀盐酸但沉淀质量不变,证明稀盐酸在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反应,则c点的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钡,故B错误;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b 点到 c 点发生了两个反应,即稀盐酸在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反应,故C正确;
D、结合图像可知,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为52.4g-46.6g=5.8g,
设:原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为x。
则原溶液中 MgSO4的质量为 12g,故D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A、该题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有两个,分别为,。将一定质量的NaHCO3、NaOH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剩余15.9g固体,由两个化学方程式可知,能生成二氧化碳,则氢氧化钠全部反应完,所以剩余固体全部是碳酸钠,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产生10.0g沉淀,此沉淀是碳酸钙,由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由4.4g二氧化碳以及可知,加热分解的NaHCO3质量为16.8g,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已知总共剩余15.9g碳酸钠,加热分解NaHCO3生成的碳酸钠质量为10.6g,则由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质量为15.9g-10.6g=5.3g,由5.3g碳酸钠以及可知,氢氧化钠质量为2g,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碳酸氢钠质量为4.2g,此时生成水的质量是0.9g。所以原固体加热共生成1.8g+0.9g=2.7gH2O,故选项错误;
C、由选项B分析可知,原混合物中NaHCO3和NaOH的质量比为(16.8g+4.2g):2g=21:2,故选项正确;
D、取两份等质量的原混合物,一份直接与盐酸反应,另一份加热后再与盐酸反应,因为最后都生成氯化钠,消耗HCl的质量只与钠离子的数量有关,所以消耗HCl的质量相等,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2.AD
【详解】A、氧化铁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铁和水,氧化铜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铜和水,所以溶液增加的质量即是混合物的质量,55.6g-50g=5.6g;正确;
B、根据A的分析,混合物为5.6g,氧化铁和盐酸的反应是Fe2O3+6HCl=2FeCl3+3H2O,氧化铜和盐酸的反应是CuO+2HCl=CuCl2+H2O,氯化铁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3NaOH+FeCl3=Fe(OH)3↓+3NaCl,氯化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2NaOH+CuCl2=Cu(OH)2↓+2NaCl;设有氧化铜的质量为x,氧化铁的质量为(5.6g-x),则有关系:,,则,解得x=0.8g,则氧化铁质量是5.6g-0.8g=4.8g,样品中CuO与 Fe2O3的质量比为0.8g:4.8g=1:6;错误;
C、根据B的分析,氧化铜0.8g,氧化铁4.8g,则氧化铜中的氧:,氧化铁中氧的质量:,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0.16g+1.44g=1.6g;错误;
D、根据B分析,氧化铜中的铜(根据C的分析,铜元素质量为0.8g-0.16g=0.64g)转化成氢氧化铜,其质量为,氧化铁中的铁(根据C的分析,铁元素的质量为4.8g-1.44g=3.36g)转化成氢氧化铁,其质量为,则过程②中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0.98g+6.42g=7.4g;正确;
故选AD。
13.D
【详解】A、题干中可知硫酸铝铵晶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会生成某种金属氧化物,从元素角度分析,只有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可推测生成的金属氧化物是氧化铝,A正确;
B、完全失去结晶水的质量为45.3g-23.7g=21.6g,则硫酸铝铵的质量为23.7g,硫酸铝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27+(32+16×4)×2=237,水的相对分子质量=18,根据化学式可建立等式237:18x=23.7:21.6,x=12,正确;
C、T2℃~T3℃时,固体质量下降,说明硫酸铝铵受热生成了气体,最终产生的固体是氧化铝,从元素变化角度考虑,可能是氮元素形成的氨气,正确;
D、固体乙中含有硫元素,不可能是氢氧化铝,错误。
故选:D。
14.(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是否位于氢前
(2)锌片逐渐溶解,并产生气泡,铜片无明显现象
(3) 化学 电
(4)锌片
(5)在该反应中,锌原子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处,铜片处的氢离子得到失去的电子形成H2
(6)有
(7)石墨碳棒
(8)D
【详解】(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氢前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氢后金属不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所以判断依据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是否位于氢前。
(2)取纯锌片和纯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步骤1观察到的现象是纯锌片逐渐溶解并产生气泡,纯铜片无明显现象。
(3)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装置中有电流产生,证明该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由图戊可知,在该反应中,锌原子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处,铜片处的氢离子得到失去的电子形成氢气,所以氢气是由锌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
(5)由图戊可知,可从微观角度描述在铜片表面产生氢气的过程是在该反应中,锌原子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处,铜片处的氢离子得到失去的电子形成氢气。
(6)在该反应中,锌原子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石墨碳棒处,石墨碳棒处的氢离子得到失去的电子形成氢气,所以石墨碳棒上有气泡产生。
(7)若将己图中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表指针也发生偏转是因为锌原子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石墨碳棒处,石墨碳棒处的铜离子得到失去的电子形成铜,所以石墨碳棒上会出现红色固体。
(8)根据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在潮湿的环境中接触时,活动性强的金属首先被腐蚀,而在银、铜、锡、锌四种金属中,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可得知,为了避免轮船的钢铁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镶嵌的金属的活动性比铁强的锌。故选D。
15.(1)B2O3熔化为玻璃态物质能隔绝空气或氧气(合理即可)
(2) 28 10
(3)含样品的玻璃直管加热前后(合理即可)
(4) 木材还没有燃烧 a 曲线a对应的固体残留率比b的大
(5)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取不同温度下合成的ZB,进行木材粉末灼烧残重实验
【详解】(1)题目中可知,ZB受热,先释放出水;当温度高于350℃,生成ZnO和B2O3固体;继续升温到400℃以上,B2O3熔化为玻璃态物质,释放出的水汽化吸热,生成的固体物质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故填:B2O3熔化为玻璃态物质能隔绝空气或氧气(合理即可);
(2)实验需要控制变量,研究温度对合成ZB组成的影响,只需要控制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需要相同,故填:28;10;
(3)检测ZB含水的质量分数,需要知道ZB样品的质量和水的质量,水会被干燥管中的干燥剂吸收,所以还需要称量干燥管实验前后的质量或含样品玻璃直管减少的质量,故填:含样品的玻璃直管加热前后(合理即可);
(4)低于200℃时质量不变的原因时没有达到反应温度,反应还没有发生,故填:木材还没有燃烧;
ZB有阻燃效果,燃烧后固体残留量大,图中a的残留量大,故填:a;曲线a对应的固体残留率比b的大;
(5)探究温度,需要改变温度通过固体残留率判断,故填: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取不同温度下合成的ZB,进行木材粉末灼烧残重实验。
16. BaCO3、BaSO4 Na+、Cl-、SO 2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含有Cl-;反之,无
【详解】(1)图1所示,碳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和氯化钠,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BaCO3、BaSO4;
(2)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硝酸,而碳酸钡沉淀溶于硝酸,BC段沉淀逐渐减少,说明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钡和硝酸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从AB段沉淀增加,说明该段有碳酸钡沉淀转化成硫酸钡沉淀,可知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氯化钠,即硫酸钠有剩余,而两个反应均生成氯化钠,故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 Na+、Cl-、SO;B点之前沉淀增多,说明有硫酸钡沉淀生成,B之后沉淀减少,说明有碳酸钡沉淀被反应掉,B烧杯内的沉淀由碳酸钡、硫酸钡两种物质组成;
(4)氯离子能和银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氯化银沉淀,检验D点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的方法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含有Cl-;反之,无Cl-。
17.(1)用铁块接近墨粉时,铁块上有墨粉吸附其上
(2)氧气、水
(3)过滤
(4)得到的四氧化三铁中还会含有杂质碳(合理即可)
(5)2:1
(6)69.7
(7) Fe3O4和FeO 29:54
【详解】(1)四氧化三铁具有铁磁性,能够吸引铁,若生活中常用墨粉中所含铁的氧化物为四氧化三铁,则用铁块接近墨粉时,铁块上有墨粉吸附其上,然后用化学方法进一步检验可确定;
(2)根据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低碳铁皮在空气中跟氧气和水等物质作用会生锈;
(3)操作Ⅰ和操作Ⅱ均为把固体和液体分开,为过滤操作;
(4)方法一中,低碳铁皮中的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方法二中,低碳铁皮中的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和FeOOH,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纯净的四氧化三铁;
方法二中得到纯净的四氧化三铁,而方法一中得到的四氧化三铁中还会含有杂质碳,得到的四氧化三铁不纯;
(5)FeOOH中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根据化合价法则可知,FeOOH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Fe3O4可表示为FeO•Fe2O3,即需要+3价铁的个数是+2价铁的个数的2倍,所以当A溶液①和A溶液②的质量之比为2:1时,铁元素全部转化到Fe3O4;
(6)由图像可知,生成氧化铁的质量为71.2g;设FeOOH的质量为x,
x=53.4g
则样品中FeOOH的含量为:;
(7)由图像看出,当加热到T4℃时,Fe3O4还没有完全反应,M点固体的成分是Fe3O4和FeO;
原混合物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为:76.6g-53.4g=23.2g,
根据铁元素质量守恒,FeOOH生成的四氧化三铁质量为:;
故四氧化三铁总质量为23.2g+46.4g=69.6g;
设生成氧化亚铁质量为y,
,
y=43.2g;
故Fe3O4和FeO的质量比为:(66.4g-43.2g):43.2g=29:54。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新世纪实验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新世纪实验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S-32,关于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87g,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