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东方市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海南省东方市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东方市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虽是外来词,但美育思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美育观,并长期作为国家政策,通过兴盛文化艺术来辅行育德,促进人伦关系的稳定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基于儒家主体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在发展中与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不断融合,并在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下深化拓展,逐渐渗透贯穿于古代政治和文化价值体系之中,演进凝练出以“中和”为核心的中华美育精神。“中和”的教育目标逐层深入,分别为人本之和、人人之和、天人之和,组成循序渐进互为一体的完整教育系统。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在育人及应用层面的优秀特质,应积极予以传承和弘扬。
中国美育从古至今一直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表现为将“明道经世”作为审美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中国传统美育中的“乐教”思想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即是将音乐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阐述了“乐教”的原理,曰“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它将音乐之声比作食物之味,指出美妙的音乐是各种因素的相辅相成与和谐统一,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人的心性平定了德行就能合乎规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还将音乐审美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感叹道“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意思是音乐虽美,但如此之精致奢靡,百姓将不堪重负,提出了乐美的社会功能取向及以乐观政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乐”与“礼”结合起来,立足乐教的基本理论发展成通过文学艺术来“明道”的美育话语体系。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将“艺”作为“道”的实现方式。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强调文学的作用是为了“明道”;北宋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也谈到“文,所以载道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进一步论述为:“艺者,道之形也”,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道的外在形态。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扬传统美育的社会建设价值,结合西方美育思想将审美实践的“明道”之用转为“经世”之用,倡导以美育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开近代美育先河的王国维曾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有感“国人审美之趣味之缺乏如此,则其朝夕营营,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他极力主张将美育作为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近代美育奠基人蔡元培甚至推崇“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主要途径。
中国美育传统具有独特品质,它不像西方美育那样突出审美的无功利性和个体自由,而是追求通过个体超越实现群体经验共享,并上升至个人行为与社会国家、宇宙天地运行的融合如一,将“以美和天”作为最高审美理想。美学思想是美育思想的基础。众所周知,西方美学以“审美无利害观”为核心。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认为美是纯粹的、不涉及利害的,建立起“纯然感性主观的形式美学”。彼得·基维曾说到,自18世纪末以来“审美的无利害性”观点被许多持有不同观点的思想家所认可;杰罗姆·斯托尔尼兹也指出,要理解现代美学理论必须先理解“无利害性”这一概念。席勒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开辟新的方向,将对“美”的本体的关注转移到“人”上,基于“美”与“人”联系,创立以审美来恢复人性完整的美育思想,构成西方美育的主要学术观点。以此来看,西方美学的“审美无利害观”与其美育思想是相悖的。既然审美是纯粹无利害的,那审美的教育意义又何在呢?面对这种逻辑尴尬,西方学者只能以审美无利害超越现实利害的理论勉强自洽,并认为“美”的特性可以通过“审美”无差别转移到人身上,将个体自由视为美育的终极目标。黑格尔曾论道,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反观中国美育思想,无论是儒家“依仁游艺”的实践,还是道家“乘物以游心”的主张,抑或禅宗“见性成佛”的意境,都是建立在认同审美本身天然的教育意义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美育也注重美对于个体涵养心性、体味人生方面的独立价值,但它更主张“独乐乐不若众乐乐”,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为目的,指向通过个体完善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更高教育目标。同时传统美育还将这种和谐的审美理想延伸到宇宙天地层面,《尚书·尧典》中关于“典乐教胄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神人以和”;《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建构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其最终审美理想是让个体从美的感发中达到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状态。
“明道经世”和“以美和天”构成了中华美育精神立地顶天的主体支撑,生动展现了中国美育传统的特色与魅力,是当前文艺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与稳固根基。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以中华美育精神为依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卢海栗《中华美育精神的内蕴与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乐教化”在文中是指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
B.“明道经世”的“经世”体现在倡导以美育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王国维和蔡元培是持此观点的有代表性的人物。
C.“以美和天”在文中是指通过个体超越实现群体经验共享,并上升至个人行为与社会国家、宇宙天地运行的融合如一。
D.“审美无利害观”在文中指的是认为美是纯粹的、不涉及利害的,基于“美”与“人”联系而创立的,以审美来恢复人性完整的美育思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育”是外来词,但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却很早就已经存在美育思想。美学思想是美育思想的基础,中国美育从古至今一直负有社会功能。
B.基于儒家主体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而形成的中华美育精神,在其形成过程中融合了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受到了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
C.《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将音乐之声比作食物之味,指出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中国传统美育中的“乐教”思想可追溯到尧舜时代。
D.建立在认同审美本身天然的教育意义基础上的中国美育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是有区别的。西方学者将个体自由视为美育的终极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将音乐审美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提出了以乐观政的思想,这一思想得到了南北朝刘勰、北宋周敦颐、清刘熙载等人的进一步论述。
B.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扬了传统美育的社会建设价值;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当前,应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和理论体系。
C.蕴含于儒家“依仁游艺”、道家“乘物以游心”、禅宗“见性成佛”中的中国美育思想,与黑格尔对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的看法不同。
D.不论是追求达到“神人以和”,还是希望个体从美的感发中达到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状态,都是传统美育的审美理想延伸到宇宙天地层面的表现。
4.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和主体支撑是什么?孔子在其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好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娟
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野兔子,而要是别人的话,十块钱最少也能买三只。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天气总是那么冷,她哪也不敢去。自从兔子来了以后,她才在商店和煤房之间走动走动。
冬天多么漫长。
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要这时有人说出“你们家兔子炒了够吃几顿几顿”此类的话来,我们一定恨他。
我们真的太喜欢这只兔子了,但又不敢把它放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玩。要是它不小心溜走的话,外面那么冷,又没有吃的,它也许会饿死的。要是被村子里的人逮住的话就更不妙了。反正我们就觉得只有我们家才会好好地对它。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虽然外面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村子里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人和狗,它到哪里找吃的呢?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我们还在家门口显眼的地方放了块白菜,希望它看到后能够回家。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它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从笼子里突然地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的。窗户上蒙的毡子呀,塑料布呀什么的也都扯了下来,沉重的棉门帘也收起来卷在床底下。我们还把煤房好好地拾掇了一下,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顺便说一下,煤房的那个铁笼子一直扣在暗处角落里的墙根处,定睛看一会儿才能瞧清楚里面的动静,要是有兔子的话,它雪白的皮毛一定会非常扎眼,一下子就可以看到的。可是,我们从笼子边过来过去了好几天,才慢慢注意到里面似乎有个活物,甚至不知是不是什么死掉的东西。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定睛仔细一看,这不是我们的兔子是什么!它浑身原本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落落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
我一向害怕死掉的东西,但还是斗胆伸手进去摸了一下——一把骨头,只差没散开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气。看上去这身体也丝毫没有因呼吸而起伏的迹象。我便更加害怕——比起死去的东西,这种将死未死的才更可怕,总觉得就在这样的时刻,它的灵魂最强烈,最怨恨似的。我飞奔跑掉了,告诉我妈后,她急忙跑来看——
“呀,它怎么又回来了?它怎么回来的?”
我远远地看着她小心地把那个东西——已经失踪了一个月的兔子抱出来,然后用温水触它的嘴,诱它喝下去,又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
好在后来我们的兔子还是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比之前还更壮实了一些。五月份时,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跳来跳去,追着我外婆要吃的。
现在再来说到底怎么回事——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到底是兔子嘛。而煤房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我们还一直以为兔子是从铁笼子最宽的那道栅栏处挤出去跑掉的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就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头,又手持掏炉子的炉钩进去探了探,居然也探不到头!后来,他们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大概估计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地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只在墙根处会蒙有一些冰霜)。它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家人对雪兔宠爱有加,关怀备至,但雪兔渴望外面的世界,试图挣脱笼子的束缚享受自由的空间。
B.作者并非将雪兔作为人类用来果腹的食物,而是将其作为渴望自由的个体,并试图揣摩雪兔的动机。
C.雪兔在黑暗中坚持不断地挖掘通往春天的道路,暗喻了人在困境中的坚持,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D.“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落落的”,这一描写表现了作者再次见到兔子时惊诧、怜惜又嫌弃的心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助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充满童真、想象力,还原真实生活的同时叙述富于趣味性、亲和力。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记叙来强化叙事的在场性,撷取阿勒泰生活的具体经验作为创作对象,进行“非虚构”创作。
C.本文采用了有限视角叙述,叙事中贯穿着“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叙述节奏平缓、不徐不疾,可读性强。
D.作者在最后一段多用省略号,既写出了现实和想象的转换,又传达了内心复杂难言的感受,使得文章抒情耐人寻味。
8.文中许多细节体现了“我”对雪兔的体察与关怀,请分别找出一句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的句子做简要分析。
9.本文不是简单地将雪兔进行人格化描写,而是以平等视角来观察思考雪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14.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宋]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深秋的霜降与冷雨,诗人并不畏惧,因为春天正悄然临近。
B.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梅树将酝酿作花,不必为此嗟叹悲伤。
C.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
D.春讯让诗人振作起精神,以静待朋友的佳作来表达共勉之情。
16.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 , ”两句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就如同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一般热烈。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月亮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白居易《琵琶行》中借凄清月色表达凄凉心情的句子有多处,例如“ , ”。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鹗的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续书帮助了曹雪芹的原著的流传。如果没有一百二十回本的出版,《红楼梦》未必很快地就发生那样大的影响。这还不仅仅是活字本和钞本的差异问题。把前八十回排印出来,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没有结局,尽管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这一定不像有头有尾的一个故事那样容易被广大的读者接受。
然而曹雪芹没有能够写完《红楼梦》,却无论如何是一件天地间的恨事。如果我们读文学作品不满足于只是读情节,不满足于只是某些片段还可读,不满足于常常要读到一些平庸的甚至拙劣的描写,我们就不能不感到后四十回实在太配不上原著了。俞平伯先生曾说凡书都不能续,并非高鹗才短。《红楼梦》的续书要写得和前八十回一样好,或许是不可能的。但比高鹗写得更可读,更有文学的意味,更符合曹雪芹的原意,那却不一定不可能做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如果我们读文学作品不满足于读情节、片段、平庸拙劣的描写,我们就能感到后四十回实在太配不上原著”,原句在表达效果上比改后的句子好。请分析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即使医生或患者辨症不准确,( )。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谓 ① 。
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 ),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药物疗法则主要使用药物,是为治病而设。因此,( ),主要针对患者,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 ② 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才能 ③ 。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说:“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我现在要做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以上材料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是“中和”,主体支撑是“明道经世”和“以美和天”。
②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美育观;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艺”作为“道”的实现方式。 5.①创新性:本文研究中华美育精神的内蕴与价值,是依托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学术视角新颖;
②学术性:本文基于中华美育精神这一主体对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获得的结果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具有相当的容量和厚度,具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
③科学性:本文材料真实,论证严密,辩证地分析了中华美育精神的内蕴与价值,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允;
④可读性:本文层次分明,大体呈“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文字通顺,阐述富有逻辑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审美无利害观”不是美育思想,并且“审美无利害观”与其美育思想是相悖的。曲解文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由原文“指出美妙的音乐是各种因素的相辅相成与和谐统一,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可知,原文说的是“美妙的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而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表述中扩大了范围。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左传》将音乐审美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提出了以乐观政的思想,这一思想得到了南北朝刘勰、北宋周敦颐、清刘熙载等人的进一步论述”张冠李戴。南北朝刘勰、北宋周敦颐、清刘熙载的话,是为了阐发通过文学艺术来“明道”的观点的。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基于儒家主体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在发展中与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不断融合,并在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下深化拓展,逐渐渗透贯穿于古代政治和文化价值体系之中,演进凝练出以‘中和’为核心的中华美育精神”“中国美育从古至今一直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表现为将‘明道经世’作为审美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中国美育传统具有独特品质,它不像西方美育那样突出审美的无功利性和个体自由,而是追求通过个体超越实现群体经验共享,并上升至个人行为与社会国家、宇宙天地运行的融合如一,将‘以美和天’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可知,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是“中和”,主体支撑是“明道经世”和“以美和天”。
结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美育观,并长期作为国家政策,通过兴盛文化艺术来辅行育德,促进人伦关系的稳定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可知,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美育观;
结合“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将‘艺’作为‘道’的实现方式”可知,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艺”作为“道”的实现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创新性:
结合“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以中华美育精神为依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知,本文研究中华美育精神的内蕴与价值,是依托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学术视角新颖;
学术性:
结合“‘明道经世’和‘以美和天’构成了中华美育精神立地顶天的主体支撑,生动展现了中国美育传统的特色与魅力,是当前文艺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与稳固根基”可知,本文基于中华美育精神这一主体对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获得的结果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具有相当的容量和厚度,具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
科学性:
结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美育观,并长期作为国家政策,通过兴盛文化艺术来辅行育德,促进人伦关系的稳定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可知,本文材料真实,论证严密,辩证地分析了中华美育精神的内蕴与价值,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允;
可读性:
结合“基于儒家主体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在发展中与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不断融合,并在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下深化拓展,逐渐渗透贯穿于古代政治和文化价值体系之中,演进凝练出以‘中和’为核心的中华美育精神”“‘明道经世’和‘以美和天’构成了中华美育精神立地顶天的主体支撑,生动展现了中国美育传统的特色与魅力,是当前文艺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与稳固根基”可知,本文层次分明,大体呈“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文字通顺,阐述富有逻辑性。
6.D 7.A 8.①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这样的动作描写表现好奇和关切;“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这样的动作描写表达急切和焦虑。②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我们真的太喜欢这只兔子了,但又不敢把它放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玩”“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兔子的喜爱、同情、悲悯。 9.①文中有外婆将兔子当成人一样来照顾怜悯的情节,是人平等地看待兔子,但不是把兔子进行简单的拟人化写作。②文中以有限视角叙事,对于兔子的体验描述建立在作为人的“我”平等地与兔子共情基础上,既不是凌驾于雪兔之上的全知全能的解说,也不是让雪兔像人一样进行自我表达。③文中将兔子作为跟人一样的生命存在来观察,体悟自然生物的生命张力,甚至还跟人进行对比,感叹兔子能够比人更敏锐迅速地感知春天的到来。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嫌弃”错,此处描写透露了作者再次见到兔子那一刹心中的感受,有惊诧、怜惜没有嫌弃。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儿童视角”错误。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但并没有透露出儿童的身份特点。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解答时,要准确指出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还要注意分析这些描写体现“我”对雪兔的体察与关怀。
①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中“跑去看它”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我们对雪兔的好奇和关切;“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中“细细地搜寻”运用动作描写,表达我们对雪兔走失的急切和焦虑;“还是斗胆伸手进去摸了一下”中的“摸”表现“我”对奄奄一息的兔子的关切。
②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我们真的太喜欢这只兔子了,但又不敢把它放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玩”“要是它不小心溜走的话,外面那么冷,又没有吃的,它也许会饿死的。要是被村子里的人逮住的话就更不妙了”“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村子里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人和狗,它到哪里找吃的呢?”“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兔子的喜爱、关切、同情、悲悯。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
结合“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可知,文中有外婆将兔子当成人一样来照顾怜悯的情节,是人平等地看待兔子,但不是把兔子进行简单的拟人化写作。
文中以有限视角叙事,叙事中贯穿着“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如“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村子里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人和狗,它到哪里找吃的呢?”对于兔子的体验描述建立在作为人的“我”平等地与兔子共情基础上,既不是凌驾于雪兔之上的全知全能的解说,也不是让雪兔像人一样进行自我表达。
结合“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可知,文中将兔子作为跟人一样的生命存在来观察,体悟自然生物的生命张力,甚至还跟人进行对比,感叹兔子能够比人更敏锐迅速地感知春天的到来。
10.D、H、J 11.B 12.C 13.(1)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穿上胡服吧。
(2)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 14.①抵御赵国周边国家军事力量的入侵;
②洗雪中山国入侵的耻辱;
③吸取圣人治国经验教训,即习俗礼法应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我的主意已定,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的话了。”
第一个分句,“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句子结构完整,其中“循法之功”做主语,对应谓语为“高”,宾语为“世”,所以第一处断在“D”处;
第二个分句,“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与前句为对称句,“法古之学”为主语,“制”为谓语,“今”为宾语,所以第二处断在“H”处;
第三个分句,“子其勿反也”中“子”为该句的主语,应在“子”前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J”处。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和的能力。
A.正确。句意:肥义在旁边陪伴侍奉。/公西华在孔子身边陪伴侍奉。
B.“意思不同”说法错误。意思相同,都是通假字,通“叛”,解释为“背离,背叛”。句意:背离了圣贤们的教导。/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C.正确,均解释为“回复,报告”。句意: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赵武灵王报告。/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D.正确,“五伯”的“伯”通“霸”,解释为“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二州牧伯”的“伯”解释为“古代管领一方的长官”。句意: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两个州的地方长官看见和知道的。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说法错误,赵造先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为下文的委婉劝谏做铺垫,并非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募”,仰仗;“成”,促成;“谒”,拜望;“服”,穿上胡服。
(2)“礼之制也”,判断句;“制”,规定;“所以”,用来……的;“图”,考虑。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可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抵御赵国周边国家军事力量的入侵;
依据原文“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可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洗雪中山国入侵的耻辱;
依据原文“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可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吸取圣人治国经验教训,即习俗礼法应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没事闲坐时,肥义在旁边陪坐。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
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赵武灵王)派王孙绁对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原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袭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离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
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赵武灵王报告。于是,(赵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用方便;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方便。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秦、韩紧紧相邻。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武备,凭什么能守得住呢?早些时候,中山国依仗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又引水围鄗城;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这不是我对您期望的!”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
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饰不同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
赵造规劝说:“不竭尽忠心,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危害国家,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王天下;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效法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我的主意已定,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的话了。”
15.C 16.情:①诗人见秋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并与友人共勉;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理: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推陈出新),不必嗟叹伤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说法错误,选项对颈联句意的理解有误,原句意为只要天天到各个村落去细细寻访,那么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要须”是“只要”之意,“穷日日”有每天坚持之意,并非选项中的“困厄”之意;该句表现出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出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情:
诗歌前两联是说已经到了严霜铺地、零雨送秋的冬季,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不要叹息草木摇落枯萎,不久将有复苏的梅花缀满琼枝。诗人在冬季期盼并坚信春天的到来,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态度,并以此与友人共勉。
尾联“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意思是从现在开始,我要按摩开有病的双眼,等待你清新的诗作和着春光,来洗尽我的昏昏睡意,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理:
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深秋,并不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也不畏惧即将来临的严冬,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这是自然之势,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
17.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衿”“作”“惨”“茫”。
18.如果只是把前八十回排印出来,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没有结局,不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这一定不像有头有尾的一个故事那样容易被广大的读者接受。 19.(1)原句运用三个“不满足于……”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增强了节奏感,表达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更高追求。(2)原句运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严密。(3)原句“不能不”运用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委婉。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把前八十回排印出来”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在前面假设“如果只是”;
“尽管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不合逻辑,“尽管”是转折连词,此处没有转折语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是“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没有结局”中的一个特例,改为“不只(仅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
最后修改为:如果只是把前八十回排印出来,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没有结局,不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这一定不像有头有尾的一个故事那样容易被广大的读者接受。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不满足于只是读情节,不满足于只是某些片段还可读,不满足于常常要读到一些平庸的甚至拙劣的描写”运用三个“不满足于……”的句式,形成排比句式,形式上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内容上强化了“不满足于”的多种情况,表达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更高追求。改句“不满足于读情节、片段、平庸拙劣”没有强调突出的效果。
原句运用“只是”“某些”“常常”“一些”“甚至”等表达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严密;改句缺少这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原句“不能不”运用双重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表达“后四十回实在太配不上原著”的感受,改句“就能感到……”则语气生硬。
20.①食物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危害 ②其次才是患者 ③药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局限 21.①一语破的 ②不可或缺 ③相得益彰 22.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适应范围有别,但在防病治病过程中,我们应利用它们各自的长处。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即不对症,亦无他患”,说的是食物不会有太大伤害,同时使用关联词“也”与上句的“即使”搭配,故可填“食物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危害”。
第二空,根据“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说的是次要人群,故可填“其次才是患者”。
第三空,根据“药物疗法则主要使用药物,是为治病而设。因此”“主要针对患者”,说明药物治疗有局限,故可填“药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局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前句引用张锡纯对食疗法作用的说明,成语应表明引用的话表达出了要点,故可用“一语中的”。一语中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
第二空,根据“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说的是在治疗疾病中两者不可缺少,故可用“不可或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第三空,根据“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说的是两者配合得到的结果,故可用“相得益彰”。相得益彰: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药物疗法则主要使用药物,是为治病而设”,说的是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适应范围有区别。“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在防病治病过程中,我们应利用它们各自的长处。
故概括为: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适应范围有别,但在防病治病过程中,我们应利用它们各自的长处。
23.例文:
跳出繁杂信息圈,脚踏实地去追梦
当今社会,互联网高速发达,许多青年人被网络字节俘获,被游戏攻陷,深陷于繁杂的信息陷阱之中。我们应跳出繁杂信息圈,脚踏实地去追梦。
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
青少年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我们心中应有坚定的立场,而不是被其裹挟前进。我们应明白那些娱乐圈的八卦新闻,不是我们应时刻捧起手机关注的对象。相反,用一生一世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做出突出贡献的袁隆平院士,才是我们追寻的榜样;神舟十五飞太空,千年“天宫”梦圆,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事情。正如学者刘擎所说:我们必须做减法,从同质信息的迷恋和娱乐圈围猎中跳出来,才能获得新知。
严于律己,不为外界所扰。
有学生说,自己上网查学习资料,被这些信息分散了注意力,对这种信息自己能否拥有“不知情权”?对此,有人会认为新闻媒体过于关注娱乐圈新闻,没能正确引导青少年。诚然,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我认为其分散了注意力的背后是不自律的表现。网上曾经做过统计,一根网线、一部手机是否能毁了一个孩子,大多数人认为可以,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出在孩子自己的不自律。同样是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上海财经大学生李睿可以在家乡——郑州洪灾之时,利用互联网创建生命文档;残疾人陆鸿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创办网店帮助许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所以说,要想跳出繁杂的信息圈,关键在于自己做到严于律己,不为外界所扰。
利用信息,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
学者刘擎在一个访谈中提到“青年人一面喜欢独处,一面又热衰于获取信息,担心自己out了”。显然繁杂的网络信息圈也给人们带来好处。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追时代的脚印。身处信息洪波下的我们也应该把握这个机遇,利用好信息。李子柒把握住了互联网,通过短视频向全世界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今天国防科技,比如天眼、蛟龙、北斗卫星、嫦娥五号、神舟飞船都需要借助互联网的精准信息,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我们不一定都要做李子柒,但我们都可以利用好信息,汲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使其为自己的梦想助力!
愿每一位身处信息时代的中国青少年,都可以在信息海洋中坚定自我,严于律己,明辨是非,不为外界所扰。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时代青年定可以冲破信息茧房,脚踏实地奔赴自己的理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熊培云所说的这段话,实质上是在强调我们要有对于信息的“不知情权”。对此,其实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熊培云就先提出,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当下,我们拥有书籍、电视、网络等诸多媒介,获取到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等正面信息,却也无法遏制一些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对此,熊培云在书中还提到索尔仁尼琴所说的“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所以,材料中之所以说“我现在要做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是因为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对网络的沉迷无疑已经耗费了我们的大部分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减法,从同质信息的迷恋和娱乐围猎中跳出来,才能获得新知。
所以,行文的中心就应该围绕“信息接受”这一中心来展开。对此,可以阐述我们这些信息接收的个体,应该如何做好自己,吸收最优质的信息:如综合获取信息,辨析信息,多角度分析信息,面对海量信息,恰当筛选利用等。当然,最终,还是应当回到如何避免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们的人生不自由这一问题上来,指出我们应当拥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明白哪些信息需要哪些不需要;以及应当明白生活中新闻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相反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
立意:
1.分清真伪,拒绝误导。
2.不被信息裹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向上。
3.在众声喧哗的信息时代,认清真实世界,汲取向上能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海南省东方市东方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