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806050/0-16939359514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806050/0-169393595150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806050/0-169393595152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共30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
教学过程典案
12 坐 井 观 天
一、学习本课10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
1.读音提示。
“沿”(yán)不读rán;“井”(jǐng)不读jǐn;“喝”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hē。
2.书写指导。
井
独体字。笔顺是横、横、撇、竖,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比第一笔横稍长。
沿
左右结构。右上的笔顺是“撇、横折弯”,不是“几”字。
答
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注意中间的“人”字要写得大一些。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并在文中找出来,圈一圈。
井沿 回答 口渴 大话 弄错 抬头 坐井观天 无边无际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在井里 ( )在井沿 ( )水喝
( )出井口 ( )起头 ( )得远
四、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读了《坐井观天》,我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 和 的故事。
青蛙和小鸟在为 争论,青蛙认为 ,小鸟认为 。
2.给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朋友,别说大话了!”
①大声说话。 ( )
②话说得太多。 ( )
③夸大的话。 ( )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会认字,会写8个生字。
2.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4.通过朗读课文,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5.理解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青蛙、小鸟的图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会认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青蛙和小鸟,他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课件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他们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它们是为了什么事而争吵,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出示课题: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能读成句。
组内开展学习竞赛,采取轮读、领读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语和句子。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汇报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
2.出示新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A.弄清故事的人物形象——青蛙和小鸟。
B.知道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C.了解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原因及主题。
学生在谈到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顺势切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出示水井。(课件出示)
(2)观察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3)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4.质疑、释疑。
四、指导书写生字。
1.井,jǐng,拼读音节,读词语:井沿。
(1)识记字形。
(2)指导书写:独体字。第一笔横比第二笔横短,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2.观,guān。读词语:观看。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左边的“又”字的第二笔是“丶”。
3.沿,yán,拼读音节,读词语:井沿。
(1)识记字形。
(2)指导书写。
①整体位置,左窄右宽。
②部件位置:三点水,第一笔靠右,二、三笔对齐,“口”左边的竖压竖中线,“”的下面压横中线。
③教师示范,学生仿写,重点指导三点水的写法。
4.答,dá,拼读音节,读词语:回答。
(1)识记字形,上下结构,上边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2)指导书写:上窄下宽,注意中间的“人”字要写得大一些。
5.渴,kě,拼读音节,读词语:口渴。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口渴要喝水,和水有关。
(2)指导书写:三点水,第一笔靠右,二、三笔对齐,“人”要写得小一些。
6.喝,hē,读词语:喝水。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字旁,右边同“渴”的右边。
(2)指导书写。
7.话,huà,读词语:大话。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字旁。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
8.际,jì,拼读音节,读词语:无边无际。
(1)识记字形:左边是双耳旁,右边是“示”。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左耳旁是两笔,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五、巩固练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井沿 坐井观天 回答 口渴 喝水
大话 无边无际
【板书设计】
12 坐 井 观 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第2~7自然段。
1.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板书:青蛙 小鸟)
2.汇报读文情况。
师:刚才你在小组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3.理清两者观点。
请一组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从小鸟和青蛙的对话中,你听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争论吗?
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板书: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板书: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4.学习小鸟的话。
师: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呢?从哪儿看出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出示课件)
(1)师:能告诉我们一百多里有多远吗?(随机指导朗读)
(2)想象说话。(出示课件)
小鸟飞得这么远,都飞过哪些地方,看到过什么?
(3)看图小结。
小鸟飞呀飞,他飞过 ,看见 ;飞过 ,看见 ;飞过 ,看见 。就这样飞了一百多里,小鸟看到的东西可真多呀!
飞得越高,飞得越远,看到的东西就越多,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小鸟——板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师:小鸟飞过这么多的地方,所以他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小鸟是怎样告诉青蛙,让他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出示课件)
(1)指导朗读。
(2)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是“无边无际”的?指名说:无边无际的( )
你们可真棒!说得好极了!青蛙听到外面这么热闹,他是怎么想的?
5.学习青蛙的话。
师:青蛙相信了吗?找出句子读一读。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出示课件)
(1)青蛙的哪个动作表明了他不相信小鸟的话?(笑)
(2)青蛙认为自己 ,所以坚信 。
师:那青蛙有没有说错?
做实验:用手卷成筒看天花板,说说你的感受。
(3)小结:青蛙坐在井底看天,只看见了和井口一样大小的这块天,其余广阔的天空都没有看到,所以他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坐井观天。(板书:坐井观天)
三、分角色表演。
1.同桌对读,选拔优秀朗读者。
2.点名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可以加上动作,使表演更生动。
四、课外延伸。
我们把《坐井观天》的故事重演了一遍,被青蛙听见了,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小朋友,我知道错了,可是我怎样才能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呢?快帮我出出主意吧!”
1.学生各抒己见。
如何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人?
2.齐说:我们不要像青蛙一样做“井底之蛙”,要像小鸟一样站得高,看得远,做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人。(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12 坐 井 观 天
青蛙 小鸟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坐井观天 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地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反思:
1.关于本文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语,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个词语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
2.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做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美丽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教学随笔】
13 寒 号 鸟
一、学习本课17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
1.读音提示。
“阵”(zhèn),翘舌音,不读zèn;“枯”(kū),不读gū;“将”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iāng。
2.书写指导。
枯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却
左右结构。左宽右窄。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向上倾斜,右边是单耳旁。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并在文中找出来,圈一圈。
寒号鸟 山脚 一堵 崖缝 当作 喜鹊 晴朗 衔回来 枯草 劝告
趁天晴 将来 得过且过 腊月 狂吼 重复 哀号
三、照样子写一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
热得直 热得像
得直 得像
四、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读了《寒号鸟》,我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 和 的故事。喜鹊每天忙着做窝,所以冬天很 ;寒号鸟忙着 ,所以 。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号”“当”,会写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对比喜鹊与寒号鸟的不同做法与不同结果,理解课文内容。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7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读准多音字“号”“当”。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
3.读懂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出示课题。
这一课,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从石崖里传来小鸟哭叫的声音:哆啰啰,哆啰啰。所以人们就给这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板书课题)
“号”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读二声háo,例如“号叫”“号哭”,课文中的“哀号”读二声。
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可以去问问他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课件出示寒号鸟和喜鹊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用“△”标出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 ”画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应写成“”。)
2.出示新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 ”画出的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排列。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教师适时出示句子: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概括成:
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到了
寒冬腊月(出示课件)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5.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了”的事;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是写“冬天到了”的事;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6.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议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脚,jiǎo,拼读音节,读词语:山脚。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最后一笔竖写得稍长。
2.阵,zhèn,读词语:一阵。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左边是双耳旁,不要写成单耳旁。
3.朗,lǎng,拼读音节,读词语:晴朗。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
4.枯,kū,拼读音节,读词语:枯草。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古”。
(2)指导书写:注意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5.却,què,拼读音节,读词语:却步。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去”,右边是单耳旁。
(2)指导书写:左宽右窄。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向上倾斜,右边是单耳旁。
6.第,dì,拼读音节,读词语:第一。
(1)识记字形:上下结构。
(2)指导书写:上短下长。
7.将,jiāng,读词语:将来。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右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夕”,下边是“寸”。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
8.难,nán,拼读音节,读词语:难过。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中间的“亻”起笔在竖中线上,竖也要写在竖中线上,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9.纷,fēn,读词语:纷飞。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绞丝旁。
(2)指导书写:绞丝旁上下两部分是平行的,最后一笔是提。
10.道,dào,拼读音节,读词语:道理。
(1)识记字形:上下结构,偏旁是亠。
五、巩固练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山脚 一阵 晴朗 枯草 却是 第一 将来 纷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得到。
3.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寒号鸟》这则寓言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寒号鸟》。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2.汇报读文情况。
理解喜鹊看得远,为了将来,早作准备。
(1)“几阵秋风……”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冬天快要到了?(尽)(出示课件)
(2)“冬天说到就到……”从哪儿可以看出天气冷了?(写了寒风)
写寒风用了两个词,一个是模拟声音的“呼呼地”,一个是表示动作的“刮”。
“寒冬腊月……”同样写风,从哪儿可以看出天气更冷了?打了一个比喻,“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出示课件)
(3)现在把这些描写天气的句子读读。刚才提示的词要重读。
(4)冬天来了,寒风呼呼地刮;寒冬腊月,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在冬天还没有来到的时候,喜鹊有没有想到这些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准备过冬)
对,当冬天还没有到,喜鹊就想到冬天,它想得远,做得早。从哪儿可以看出他想得远很对,这样做很好呢?(温暖的窝)
你们说喜鹊傻不傻?
3.指导朗读。
真正傻的是谁?
(1)男女生轮流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2)指导朗读喜鹊的话。
喜鹊热心帮助,语气诚恳。“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现在不做窝的危害,语气加重。“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出示课件)
指点:从喜鹊说的话,可以看出喜鹊看得远。
(3)指导朗读寒号鸟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劝告?为什么不做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做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做窝?谁来做填充。
只看 ,
不看 。
只顾 ,
不顾 。
这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
“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敷衍地过日子。)
“得过且过”的人往往会目光短浅。
读寒号鸟的话把他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指导读寒号鸟的两段独白。
内容一样,读起来语气语调是不是一样?
示范。各自练习。
指名读。
第一次是“悲哀”,表示难过。
第二次是“最后的哀号”,奄奄一息。
4.创造性复述。(故事新编)
现在我们利用原有提纲,编一个让寒号鸟不会冻死的故事。
开头
冬天快到 不听劝告
冬天到了 听劝告
寒冬腊月 快乐地活着
指名复述。(戴头饰表演)
这样的寒号鸟,可以给它改个什么名字?(知过鸟、寒喜鸟、寒乐鸟等)
三、小结。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得过且过,而要像喜鹊,看得远,做得早。
【板书设计】
13 寒 号 鸟
开头
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到了
寒冬腊月
【教学反思】
1.回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实现角色新的定位,即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从阅读教学课堂的形式上讲就是要实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派代表演读、派评委择优贴星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得到了回归,真所谓“人权在手,畅赏自由”。他们能自由赏析他人的演读,同时来“修补”自己的,能在演读中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按各自的喜好来评价他人,投上那可爱的一星。
2.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欣赏评价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之一。在本堂课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欣赏了他人。比如,一学生在听了别人的朗读后,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他找的句子挺好,可读得还不够好。这里除了读出寒号鸟的懒惰,还要读出寒号鸟的厌烦的心情。同时,从在座学生情不自禁的阵阵掌声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们也在此处找到了快乐。
学生们欣赏着同学们精彩的朗读,并在心底里给他们打分。待全体代表读完后,各组的评委将自己手中的星星贴给自己认为的“冠军”。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角色,创造性地表演、欣赏、评价。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相关链接】
“寒号鸟”实际上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啮齿目鼯鼠科,叫橙足鼯鼠。由于它前后肢间生有飞膜,可以借之滑翔,因而古人将之认为是鸟类,连著名的《本草纲目》也把它列在“禽类篇”。
橙足鼯鼠生活于山野,昼伏夜出,滑翔时四肢伸张,在空中飘荡,两侧飞膜外缘呈波状起伏,向后方传动,蓬松的长尾在后面起着舵的作用。实际上,它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吃自己的粪便”。相反,它很爱清洁,食物被污染后就不吃了,更何况是自己的粪便,甚至它的“厕所”与“居室”也是分开的。
【教学随笔】
14 我要的是葫芦
一、学习本课11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
1.读音提示。
“治”(zhì),翘舌音,不读zì;“邻”(lín),不读líng;“芦”(lú),在词语“葫芦”中读轻声。
2.书写指导。
棵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谢
左右结构。中间的“身”字撇不出头,“身”的撇起笔要比左边的言字旁和右边的寸字略高。
邻
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要写成今;右边是双耳旁,不要写成单耳旁。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并在文中找出来,圈一圈。
一棵 葫芦藤 花谢以后 小葫芦啊 蚜虫 心里想 盯着 自言自语
赛过 邻居 治一治 感到 奇怪 慢慢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葫芦藤 ( )的小葫芦 ( )的小花
( )的叶子 ( )地说 ( )地变黄
四、在括号里填上动词。
( )葫芦 ( )绿叶 ( )小花 ( )蚜虫 ( )果实
五、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读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那个种葫芦的人很喜欢 ,但是他却不知道 对葫芦的生长很重要,所以,当 上长蚜虫时,他不去给叶子治病,最后,小葫芦都 。
2.让种葫芦的人感到很奇怪的是( )。
①葫芦长虫子 ②叶子生蚜虫要治 ③叶子生蚜虫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练习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1.小葫芦实物,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简介资料,引入课题。
1.出示葫芦实物:大家见过这种植物吗?它叫什么呢?(指导读好“葫芦”一词,“芦”读轻声)
2.简介资料:谁知道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师用课件展示葫芦的生长过程: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在演示的同时,教师口述葫芦的生长过程。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种植物吗?
3.引入课题。有一个人,他和我们一样很喜欢葫芦,可他种的小葫芦还没有长大,就全都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 芦 藤 谢 蚜 盯 啊 赛 感 怪 慢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一棵 葫芦藤 花谢以后 小葫芦啊 蚜虫 心里想 盯着 自言自语
赛过 邻居 治一治 感到 奇怪 慢慢
(3)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赛过:胜过。本课指种葫芦的人希望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挂:在本课是结的意思。
蚜虫:昆虫,身体卵圆形,绿色、黄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农作物的害虫。俗称:腻虫。(出示课件)
(4)交流识字方法。
①比较识字:盯——叮——丁
邻——领——令
②猜字谜:有眼不见灯火。(盯)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练习读熟。
3.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关注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棵: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右边“果”字的最后一横写在横中线上。
谢:左右结构。中间的“身”字撇不出头,“身”的撇起笔要比左边的言字旁和右边的寸字略高。
想:上下结构,上边是“相”,要写得紧凑,下边是“心字底”,要写得稳,托住上面的“相”。
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是“丁”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表示目不转睛地看。
言:独体字,最上面的一横最长。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要写成今。右边是双耳旁,不要写成单耳旁。
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怪:左右结构。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与“经”字区分。
次:左右结构。注意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呢: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尼。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投影,读词语。
一棵 葫芦藤 花谢以后 小葫芦啊 蚜虫 心里想 盯着 自言自语
赛过 邻居 治一治 感到 奇怪 慢慢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教师出示课文内容的插图,学生先看插图后读课文,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述了哪幅图的内容。与同桌练习说一说。(出示课件)
3.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读文。(出示课件)
★葫芦究竟长什么样?画出描写葫芦样子的句子。
★你喜欢这些小葫芦吗?种葫芦的人喜欢它们吗?从哪里知道的?
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出示课件)
(2)汇报交流。
过渡语:这么可爱的小葫芦能长成大葫芦吗?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感悟课文。
①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你是从哪一个自然段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②种葫芦的人此时是什么心情?应该怎样读出来?
③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把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画出来。
④比较读。(出示课件)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⑤分角色表演读第二、三自然段。
⑥议一议: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⑦理解寓意。
学习了本文,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出示大屏幕(葫芦的图片)让学生先介绍自己对葫芦的了解,然后再读课文让学生会运用“我要的是……,而不是……”的句式说话;让学生产生质疑,纷纷提出:那个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学生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相关链接】
葫芦,属葫芦科,葫芦属爬藤植物,一年生攀缘草本,有软毛,夏秋开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芦的藤可达15米长,果子可以从10厘米至1米不等,最重的可达1千克。
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种植时需要很多地方。幼苗怕冻。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白色,果实也被称为葫芦,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
葫芦的叶片、花朵的大小,果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果有棒状、瓢状、海豚状、壶状等,类型的名称亦视果形而定。另外,古时候人们把葫芦晒干,掏空其内,做盛放东西的物件。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教学随笔】
口语交际:商量
【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遇到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或与人意见不一致时,或者有求于人时都可以找人商量,学会商量是一种交际的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握商量的要领,做到找人商量态度真诚,以理服人,共同商量,耐心倾听,设身处地,积极策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遇到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或与人意见不一致时,或有求于人时,你是怎么做的?(与人商量)
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学会商量(板书)。(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指导说话。
1.(出示课件一幅幅漂亮的滑板车)瞧,多漂亮的滑板车呀,玩儿起来就更帅了!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心里的羡慕、钦佩等)
(出示课件)有个小男孩名叫乐乐,他和你们一样,连做梦都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滑板车呢!他会怎么做?(找妈妈商量商量)
3.他也曾尝试着和妈妈商量,可是他失败了。(出示课件)
为什么呢?我们来演一演这幅图上的情景,好吗?
生:妈妈,我要滑板车,你给我买。
师:你怎么这样和妈妈说话呢?
生:妈妈,我想买一辆滑板车。
师:你为什么想买?
生:别人都有,我也想要。
师:别人有的东西,你就都要有吗?不行。
生:我不管,我就要,我就要,你给我买,你不买我就不吃饭。
师:同学们,乐乐这样说,我能同意吗?(不能)他应该怎样做呢?(引导学生说出要有礼貌、语气温和、不能大喊大叫等)
师:对,和别人商量事情时要有礼貌,语气要委婉一点儿。(板书:语气委婉)
师:你会语气委婉地说给大家听一听吗?(引导说:妈妈,我想买一辆滑板车,好吗?可以吗?行吗?)
师:妈妈不给乐乐买滑板车仅仅因为他没有礼貌吗?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原因?(出示图片,夸张地再现乐乐蛮不讲理,引导学生说出乐乐的蛮不讲理)
师:对,只有说清理由,才能让别人接受你的意见。(板书:表达清楚 理由充分)
会有哪些理由?(引导说出:玩滑板车可以锻炼身体;玩滑板车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快乐;玩滑板车可以增强平衡能力;我的好朋友都有了,我想和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我也想像电视里的表演者一样,享受飞一般的感觉等)
师:商量时,语气委婉一些,说清理由,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愿望。谁还想扮演乐乐,与妈妈再来商量商量呢?(表演简单的师生商量)
三、再创情境,集体讨论。
1.师引出话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商量时应该怎样做,下面老师这里有三个主题,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完成。
(1)你想和小丽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应该怎样跟她商量?
(2)向同学借的书没有看完,想再多借几天。
(3)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要开始了,但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
2.师:同学们,在商量之前,老师要提个要求:组内成员要依次发言,说明理由,还要耐心倾听,懂得谦让。待会儿我们要请一个小组来表演一下你们商量的过程。(师巡视参与讨论)
3.师:刚才每个小组讨论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请一个小组上台来表演一下你们是怎么商量的?(教师从学生的动作、眼神等及时点评,及时纠正,商量后让学生抓住互相谦让、表达清楚、理由充分、耐心倾听等进行点评)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学 会 商 量
语气委婉 表达清楚 理由充分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我先通过一个情景剧引导学生明确商量事情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然后再出示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怎样与人商量。
【教学随笔】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根据字形特点识记生字。
2.根据生活经验和积累理解带有“言”和“语”的成语的意思。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4.正确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5.积累描写冬天的古诗。
6.引导学生阅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积累描写冬天的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到语文园地五来看看,这里有有趣的成语,有美妙的句子,还有描写冬天的古诗。
二、识字加油站。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字,它们长得很像,但是意义却不同,大家看看下面的这些字:
(出示课件)
1.锋 峰 蜂 幕 墓 慕 吵 抄 炒
2.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读生字组词。(出示课件)
3.你能把这些字分别填在正确的位置吗?(出示课件)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1)你认识下面这些词语吗?开火车读词语。(出示课件)
不言不语 只言片语 三言两语 千言万语
豪háo 言壮语 少言寡ɡuǎ语 自言自语 甜言蜜语
(2)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
不言不语:不说话,闷声不响。
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
三言两语:指很少的几句话。
千言万语:形容说的话很多。
豪言壮语:气魄很大的话。
少言寡语:指平时说话不多。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甜言蜜语: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1)(出示课件)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2)读句子,看一看加点的词语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交流:加点的词语都是说明后面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的,使句子更具体、生动。
(3)(出示课件)
( )天空飘着( )气球。
( )池塘开满( )荷花。
思考:这里要写的是( )的天空,( )的气球,( )的池塘,( )的荷花,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它们,组内说一说。
集体交流、汇报。
示例:晴朗的天空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
大大的池塘开满粉红色的荷花。
四、书写提示。
出示生字:观、呼、忙、如。
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
1.这几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2.观察它们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
3.指导书写。
五、日积月累。
1.出示《江雪》图片:(出示课件)
同学们,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这就是大作家柳宗元笔下的《江雪》,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老师的停顿。
2.学生练读古诗。
3.班内轮流读,评比。
你能想象一下古诗中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说一说吗?
4.背诵古诗。
六、我爱阅读。
1.自己读短文,想一想,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五
【相关链接】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
教学过程典案
12 坐 井 观 天
一、学习本课10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
1.读音提示。
“沿”(yán)不读rán;“井”(jǐng)不读jǐn;“喝”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hē。
2.书写指导。
井
独体字。笔顺是横、横、撇、竖,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比第一笔横稍长。
沿
左右结构。右上的笔顺是“撇、横折弯”,不是“几”字。
答
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注意中间的“人”字要写得大一些。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并在文中找出来,圈一圈。
井沿 回答 口渴 大话 弄错 抬头 坐井观天 无边无际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在井里 ( )在井沿 ( )水喝
( )出井口 ( )起头 ( )得远
四、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读了《坐井观天》,我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 和 的故事。
青蛙和小鸟在为 争论,青蛙认为 ,小鸟认为 。
2.给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朋友,别说大话了!”
①大声说话。 ( )
②话说得太多。 ( )
③夸大的话。 ( )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会认字,会写8个生字。
2.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4.通过朗读课文,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5.理解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青蛙、小鸟的图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会认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青蛙和小鸟,他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课件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他们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它们是为了什么事而争吵,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出示课题: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能读成句。
组内开展学习竞赛,采取轮读、领读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语和句子。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汇报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
2.出示新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A.弄清故事的人物形象——青蛙和小鸟。
B.知道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C.了解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原因及主题。
学生在谈到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顺势切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出示水井。(课件出示)
(2)观察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3)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4.质疑、释疑。
四、指导书写生字。
1.井,jǐng,拼读音节,读词语:井沿。
(1)识记字形。
(2)指导书写:独体字。第一笔横比第二笔横短,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2.观,guān。读词语:观看。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左边的“又”字的第二笔是“丶”。
3.沿,yán,拼读音节,读词语:井沿。
(1)识记字形。
(2)指导书写。
①整体位置,左窄右宽。
②部件位置:三点水,第一笔靠右,二、三笔对齐,“口”左边的竖压竖中线,“”的下面压横中线。
③教师示范,学生仿写,重点指导三点水的写法。
4.答,dá,拼读音节,读词语:回答。
(1)识记字形,上下结构,上边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2)指导书写:上窄下宽,注意中间的“人”字要写得大一些。
5.渴,kě,拼读音节,读词语:口渴。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口渴要喝水,和水有关。
(2)指导书写:三点水,第一笔靠右,二、三笔对齐,“人”要写得小一些。
6.喝,hē,读词语:喝水。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字旁,右边同“渴”的右边。
(2)指导书写。
7.话,huà,读词语:大话。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字旁。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
8.际,jì,拼读音节,读词语:无边无际。
(1)识记字形:左边是双耳旁,右边是“示”。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左耳旁是两笔,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五、巩固练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井沿 坐井观天 回答 口渴 喝水
大话 无边无际
【板书设计】
12 坐 井 观 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第2~7自然段。
1.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板书:青蛙 小鸟)
2.汇报读文情况。
师:刚才你在小组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3.理清两者观点。
请一组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从小鸟和青蛙的对话中,你听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争论吗?
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板书: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板书: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4.学习小鸟的话。
师: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呢?从哪儿看出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出示课件)
(1)师:能告诉我们一百多里有多远吗?(随机指导朗读)
(2)想象说话。(出示课件)
小鸟飞得这么远,都飞过哪些地方,看到过什么?
(3)看图小结。
小鸟飞呀飞,他飞过 ,看见 ;飞过 ,看见 ;飞过 ,看见 。就这样飞了一百多里,小鸟看到的东西可真多呀!
飞得越高,飞得越远,看到的东西就越多,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小鸟——板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师:小鸟飞过这么多的地方,所以他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小鸟是怎样告诉青蛙,让他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出示课件)
(1)指导朗读。
(2)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是“无边无际”的?指名说:无边无际的( )
你们可真棒!说得好极了!青蛙听到外面这么热闹,他是怎么想的?
5.学习青蛙的话。
师:青蛙相信了吗?找出句子读一读。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出示课件)
(1)青蛙的哪个动作表明了他不相信小鸟的话?(笑)
(2)青蛙认为自己 ,所以坚信 。
师:那青蛙有没有说错?
做实验:用手卷成筒看天花板,说说你的感受。
(3)小结:青蛙坐在井底看天,只看见了和井口一样大小的这块天,其余广阔的天空都没有看到,所以他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坐井观天。(板书:坐井观天)
三、分角色表演。
1.同桌对读,选拔优秀朗读者。
2.点名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可以加上动作,使表演更生动。
四、课外延伸。
我们把《坐井观天》的故事重演了一遍,被青蛙听见了,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小朋友,我知道错了,可是我怎样才能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呢?快帮我出出主意吧!”
1.学生各抒己见。
如何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人?
2.齐说:我们不要像青蛙一样做“井底之蛙”,要像小鸟一样站得高,看得远,做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人。(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12 坐 井 观 天
青蛙 小鸟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坐井观天 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地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反思:
1.关于本文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语,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个词语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
2.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做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美丽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教学随笔】
13 寒 号 鸟
一、学习本课17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
1.读音提示。
“阵”(zhèn),翘舌音,不读zèn;“枯”(kū),不读gū;“将”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iāng。
2.书写指导。
枯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却
左右结构。左宽右窄。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向上倾斜,右边是单耳旁。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并在文中找出来,圈一圈。
寒号鸟 山脚 一堵 崖缝 当作 喜鹊 晴朗 衔回来 枯草 劝告
趁天晴 将来 得过且过 腊月 狂吼 重复 哀号
三、照样子写一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
热得直 热得像
得直 得像
四、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读了《寒号鸟》,我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 和 的故事。喜鹊每天忙着做窝,所以冬天很 ;寒号鸟忙着 ,所以 。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号”“当”,会写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对比喜鹊与寒号鸟的不同做法与不同结果,理解课文内容。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7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读准多音字“号”“当”。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
3.读懂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出示课题。
这一课,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从石崖里传来小鸟哭叫的声音:哆啰啰,哆啰啰。所以人们就给这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板书课题)
“号”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读二声háo,例如“号叫”“号哭”,课文中的“哀号”读二声。
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可以去问问他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课件出示寒号鸟和喜鹊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用“△”标出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 ”画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应写成“”。)
2.出示新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 ”画出的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排列。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教师适时出示句子: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概括成:
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到了
寒冬腊月(出示课件)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5.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了”的事;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是写“冬天到了”的事;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6.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议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脚,jiǎo,拼读音节,读词语:山脚。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最后一笔竖写得稍长。
2.阵,zhèn,读词语:一阵。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左边是双耳旁,不要写成单耳旁。
3.朗,lǎng,拼读音节,读词语:晴朗。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
4.枯,kū,拼读音节,读词语:枯草。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古”。
(2)指导书写:注意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5.却,què,拼读音节,读词语:却步。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去”,右边是单耳旁。
(2)指导书写:左宽右窄。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向上倾斜,右边是单耳旁。
6.第,dì,拼读音节,读词语:第一。
(1)识记字形:上下结构。
(2)指导书写:上短下长。
7.将,jiāng,读词语:将来。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右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夕”,下边是“寸”。
(2)指导书写:左窄右宽。
8.难,nán,拼读音节,读词语:难过。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
(2)指导书写:中间的“亻”起笔在竖中线上,竖也要写在竖中线上,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9.纷,fēn,读词语:纷飞。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是绞丝旁。
(2)指导书写:绞丝旁上下两部分是平行的,最后一笔是提。
10.道,dào,拼读音节,读词语:道理。
(1)识记字形:上下结构,偏旁是亠。
五、巩固练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山脚 一阵 晴朗 枯草 却是 第一 将来 纷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得到。
3.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寒号鸟》这则寓言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寒号鸟》。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2.汇报读文情况。
理解喜鹊看得远,为了将来,早作准备。
(1)“几阵秋风……”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冬天快要到了?(尽)(出示课件)
(2)“冬天说到就到……”从哪儿可以看出天气冷了?(写了寒风)
写寒风用了两个词,一个是模拟声音的“呼呼地”,一个是表示动作的“刮”。
“寒冬腊月……”同样写风,从哪儿可以看出天气更冷了?打了一个比喻,“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出示课件)
(3)现在把这些描写天气的句子读读。刚才提示的词要重读。
(4)冬天来了,寒风呼呼地刮;寒冬腊月,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在冬天还没有来到的时候,喜鹊有没有想到这些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准备过冬)
对,当冬天还没有到,喜鹊就想到冬天,它想得远,做得早。从哪儿可以看出他想得远很对,这样做很好呢?(温暖的窝)
你们说喜鹊傻不傻?
3.指导朗读。
真正傻的是谁?
(1)男女生轮流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2)指导朗读喜鹊的话。
喜鹊热心帮助,语气诚恳。“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现在不做窝的危害,语气加重。“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出示课件)
指点:从喜鹊说的话,可以看出喜鹊看得远。
(3)指导朗读寒号鸟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劝告?为什么不做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做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做窝?谁来做填充。
只看 ,
不看 。
只顾 ,
不顾 。
这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
“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敷衍地过日子。)
“得过且过”的人往往会目光短浅。
读寒号鸟的话把他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指导读寒号鸟的两段独白。
内容一样,读起来语气语调是不是一样?
示范。各自练习。
指名读。
第一次是“悲哀”,表示难过。
第二次是“最后的哀号”,奄奄一息。
4.创造性复述。(故事新编)
现在我们利用原有提纲,编一个让寒号鸟不会冻死的故事。
开头
冬天快到 不听劝告
冬天到了 听劝告
寒冬腊月 快乐地活着
指名复述。(戴头饰表演)
这样的寒号鸟,可以给它改个什么名字?(知过鸟、寒喜鸟、寒乐鸟等)
三、小结。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得过且过,而要像喜鹊,看得远,做得早。
【板书设计】
13 寒 号 鸟
开头
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到了
寒冬腊月
【教学反思】
1.回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实现角色新的定位,即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从阅读教学课堂的形式上讲就是要实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派代表演读、派评委择优贴星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得到了回归,真所谓“人权在手,畅赏自由”。他们能自由赏析他人的演读,同时来“修补”自己的,能在演读中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按各自的喜好来评价他人,投上那可爱的一星。
2.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欣赏评价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之一。在本堂课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欣赏了他人。比如,一学生在听了别人的朗读后,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他找的句子挺好,可读得还不够好。这里除了读出寒号鸟的懒惰,还要读出寒号鸟的厌烦的心情。同时,从在座学生情不自禁的阵阵掌声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们也在此处找到了快乐。
学生们欣赏着同学们精彩的朗读,并在心底里给他们打分。待全体代表读完后,各组的评委将自己手中的星星贴给自己认为的“冠军”。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角色,创造性地表演、欣赏、评价。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相关链接】
“寒号鸟”实际上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啮齿目鼯鼠科,叫橙足鼯鼠。由于它前后肢间生有飞膜,可以借之滑翔,因而古人将之认为是鸟类,连著名的《本草纲目》也把它列在“禽类篇”。
橙足鼯鼠生活于山野,昼伏夜出,滑翔时四肢伸张,在空中飘荡,两侧飞膜外缘呈波状起伏,向后方传动,蓬松的长尾在后面起着舵的作用。实际上,它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吃自己的粪便”。相反,它很爱清洁,食物被污染后就不吃了,更何况是自己的粪便,甚至它的“厕所”与“居室”也是分开的。
【教学随笔】
14 我要的是葫芦
一、学习本课11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
1.读音提示。
“治”(zhì),翘舌音,不读zì;“邻”(lín),不读líng;“芦”(lú),在词语“葫芦”中读轻声。
2.书写指导。
棵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谢
左右结构。中间的“身”字撇不出头,“身”的撇起笔要比左边的言字旁和右边的寸字略高。
邻
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要写成今;右边是双耳旁,不要写成单耳旁。
二、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并在文中找出来,圈一圈。
一棵 葫芦藤 花谢以后 小葫芦啊 蚜虫 心里想 盯着 自言自语
赛过 邻居 治一治 感到 奇怪 慢慢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葫芦藤 ( )的小葫芦 ( )的小花
( )的叶子 ( )地说 ( )地变黄
四、在括号里填上动词。
( )葫芦 ( )绿叶 ( )小花 ( )蚜虫 ( )果实
五、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读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那个种葫芦的人很喜欢 ,但是他却不知道 对葫芦的生长很重要,所以,当 上长蚜虫时,他不去给叶子治病,最后,小葫芦都 。
2.让种葫芦的人感到很奇怪的是( )。
①葫芦长虫子 ②叶子生蚜虫要治 ③叶子生蚜虫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练习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1.小葫芦实物,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会认字,10个会写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简介资料,引入课题。
1.出示葫芦实物:大家见过这种植物吗?它叫什么呢?(指导读好“葫芦”一词,“芦”读轻声)
2.简介资料:谁知道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师用课件展示葫芦的生长过程: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在演示的同时,教师口述葫芦的生长过程。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种植物吗?
3.引入课题。有一个人,他和我们一样很喜欢葫芦,可他种的小葫芦还没有长大,就全都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 芦 藤 谢 蚜 盯 啊 赛 感 怪 慢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一棵 葫芦藤 花谢以后 小葫芦啊 蚜虫 心里想 盯着 自言自语
赛过 邻居 治一治 感到 奇怪 慢慢
(3)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赛过:胜过。本课指种葫芦的人希望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挂:在本课是结的意思。
蚜虫:昆虫,身体卵圆形,绿色、黄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农作物的害虫。俗称:腻虫。(出示课件)
(4)交流识字方法。
①比较识字:盯——叮——丁
邻——领——令
②猜字谜:有眼不见灯火。(盯)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练习读熟。
3.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关注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棵: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右边“果”字的最后一横写在横中线上。
谢:左右结构。中间的“身”字撇不出头,“身”的撇起笔要比左边的言字旁和右边的寸字略高。
想:上下结构,上边是“相”,要写得紧凑,下边是“心字底”,要写得稳,托住上面的“相”。
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是“丁”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表示目不转睛地看。
言:独体字,最上面的一横最长。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要写成今。右边是双耳旁,不要写成单耳旁。
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怪:左右结构。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与“经”字区分。
次:左右结构。注意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呢: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尼。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投影,读词语。
一棵 葫芦藤 花谢以后 小葫芦啊 蚜虫 心里想 盯着 自言自语
赛过 邻居 治一治 感到 奇怪 慢慢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教师出示课文内容的插图,学生先看插图后读课文,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述了哪幅图的内容。与同桌练习说一说。(出示课件)
3.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读文。(出示课件)
★葫芦究竟长什么样?画出描写葫芦样子的句子。
★你喜欢这些小葫芦吗?种葫芦的人喜欢它们吗?从哪里知道的?
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出示课件)
(2)汇报交流。
过渡语:这么可爱的小葫芦能长成大葫芦吗?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感悟课文。
①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你是从哪一个自然段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②种葫芦的人此时是什么心情?应该怎样读出来?
③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把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画出来。
④比较读。(出示课件)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⑤分角色表演读第二、三自然段。
⑥议一议: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⑦理解寓意。
学习了本文,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出示大屏幕(葫芦的图片)让学生先介绍自己对葫芦的了解,然后再读课文让学生会运用“我要的是……,而不是……”的句式说话;让学生产生质疑,纷纷提出:那个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学生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相关链接】
葫芦,属葫芦科,葫芦属爬藤植物,一年生攀缘草本,有软毛,夏秋开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芦的藤可达15米长,果子可以从10厘米至1米不等,最重的可达1千克。
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种植时需要很多地方。幼苗怕冻。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白色,果实也被称为葫芦,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
葫芦的叶片、花朵的大小,果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果有棒状、瓢状、海豚状、壶状等,类型的名称亦视果形而定。另外,古时候人们把葫芦晒干,掏空其内,做盛放东西的物件。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教学随笔】
口语交际:商量
【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遇到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或与人意见不一致时,或者有求于人时都可以找人商量,学会商量是一种交际的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握商量的要领,做到找人商量态度真诚,以理服人,共同商量,耐心倾听,设身处地,积极策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遇到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或与人意见不一致时,或有求于人时,你是怎么做的?(与人商量)
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学会商量(板书)。(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指导说话。
1.(出示课件一幅幅漂亮的滑板车)瞧,多漂亮的滑板车呀,玩儿起来就更帅了!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心里的羡慕、钦佩等)
(出示课件)有个小男孩名叫乐乐,他和你们一样,连做梦都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滑板车呢!他会怎么做?(找妈妈商量商量)
3.他也曾尝试着和妈妈商量,可是他失败了。(出示课件)
为什么呢?我们来演一演这幅图上的情景,好吗?
生:妈妈,我要滑板车,你给我买。
师:你怎么这样和妈妈说话呢?
生:妈妈,我想买一辆滑板车。
师:你为什么想买?
生:别人都有,我也想要。
师:别人有的东西,你就都要有吗?不行。
生:我不管,我就要,我就要,你给我买,你不买我就不吃饭。
师:同学们,乐乐这样说,我能同意吗?(不能)他应该怎样做呢?(引导学生说出要有礼貌、语气温和、不能大喊大叫等)
师:对,和别人商量事情时要有礼貌,语气要委婉一点儿。(板书:语气委婉)
师:你会语气委婉地说给大家听一听吗?(引导说:妈妈,我想买一辆滑板车,好吗?可以吗?行吗?)
师:妈妈不给乐乐买滑板车仅仅因为他没有礼貌吗?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原因?(出示图片,夸张地再现乐乐蛮不讲理,引导学生说出乐乐的蛮不讲理)
师:对,只有说清理由,才能让别人接受你的意见。(板书:表达清楚 理由充分)
会有哪些理由?(引导说出:玩滑板车可以锻炼身体;玩滑板车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快乐;玩滑板车可以增强平衡能力;我的好朋友都有了,我想和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我也想像电视里的表演者一样,享受飞一般的感觉等)
师:商量时,语气委婉一些,说清理由,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愿望。谁还想扮演乐乐,与妈妈再来商量商量呢?(表演简单的师生商量)
三、再创情境,集体讨论。
1.师引出话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商量时应该怎样做,下面老师这里有三个主题,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完成。
(1)你想和小丽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应该怎样跟她商量?
(2)向同学借的书没有看完,想再多借几天。
(3)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要开始了,但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
2.师:同学们,在商量之前,老师要提个要求:组内成员要依次发言,说明理由,还要耐心倾听,懂得谦让。待会儿我们要请一个小组来表演一下你们商量的过程。(师巡视参与讨论)
3.师:刚才每个小组讨论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请一个小组上台来表演一下你们是怎么商量的?(教师从学生的动作、眼神等及时点评,及时纠正,商量后让学生抓住互相谦让、表达清楚、理由充分、耐心倾听等进行点评)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学 会 商 量
语气委婉 表达清楚 理由充分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我先通过一个情景剧引导学生明确商量事情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然后再出示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怎样与人商量。
【教学随笔】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根据字形特点识记生字。
2.根据生活经验和积累理解带有“言”和“语”的成语的意思。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4.正确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5.积累描写冬天的古诗。
6.引导学生阅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积累描写冬天的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到语文园地五来看看,这里有有趣的成语,有美妙的句子,还有描写冬天的古诗。
二、识字加油站。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字,它们长得很像,但是意义却不同,大家看看下面的这些字:
(出示课件)
1.锋 峰 蜂 幕 墓 慕 吵 抄 炒
2.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读生字组词。(出示课件)
3.你能把这些字分别填在正确的位置吗?(出示课件)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1)你认识下面这些词语吗?开火车读词语。(出示课件)
不言不语 只言片语 三言两语 千言万语
豪háo 言壮语 少言寡ɡuǎ语 自言自语 甜言蜜语
(2)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
不言不语:不说话,闷声不响。
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
三言两语:指很少的几句话。
千言万语:形容说的话很多。
豪言壮语:气魄很大的话。
少言寡语:指平时说话不多。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甜言蜜语: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1)(出示课件)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2)读句子,看一看加点的词语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交流:加点的词语都是说明后面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的,使句子更具体、生动。
(3)(出示课件)
( )天空飘着( )气球。
( )池塘开满( )荷花。
思考:这里要写的是( )的天空,( )的气球,( )的池塘,( )的荷花,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它们,组内说一说。
集体交流、汇报。
示例:晴朗的天空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
大大的池塘开满粉红色的荷花。
四、书写提示。
出示生字:观、呼、忙、如。
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
1.这几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2.观察它们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
3.指导书写。
五、日积月累。
1.出示《江雪》图片:(出示课件)
同学们,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这就是大作家柳宗元笔下的《江雪》,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老师的停顿。
2.学生练读古诗。
3.班内轮流读,评比。
你能想象一下古诗中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说一说吗?
4.背诵古诗。
六、我爱阅读。
1.自己读短文,想一想,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五
【相关链接】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