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阳泉一中2023年高二分班考试试题
客观题(共45分)
一、单选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22年11月23日,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法国科学家近日复活了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冷冻了数万年的七种病毒,其中最古老的被冷冻了48500年,却仍能感染活细胞。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病毒,说明病毒可以在冻土中繁殖
B. 古老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共有的元素为C、H、O、N、P
C. 古老病毒能够复活说明了在低温环境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未改变
D. 古老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的功能只与其所含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能在冻土中增殖,A错误;
B、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核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P,B错误;
C、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古老病毒能够复活说明了在低温环境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未改变,故仍有活性,C正确;
D、古老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的功能与其所含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大多数”和“主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洋葱鳞片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B. 蛋白质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游离的氨基上
C. 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
D. 细胞中的水大多数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答案】A
【解析】
【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
2、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主要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A正确;
B、蛋白质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CO—NH—”中,B错误;
C、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C错误;
D、细胞中的水大多数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D错误。
故选A。
3. 图1表示某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部分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7表示细胞结构;图2表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a、b、c、d代表参与该过程的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2、4、5、6分别对应图2中的a、b、c、d
B. 图1中不含磷脂的细胞器有2、3,含核酸的细胞结构有2、6、7
C. 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囊泡膜来自b、c,该过程中b的膜面积会减小
D. 可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物质Q来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1~7表示的细胞结构分别为细胞膜、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核;图2中a、b、c、d分别表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详解】A、由图可知,图1中1~7表示的细胞结构分别为细胞膜、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核,图2中a、b、c、d分别表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因此图1中的2、4、5、6分别对应图2中的a、b、c、d,A正确;
B、图1中不含磷脂的细胞器有2核糖体和3中心体,含核酸的细胞结构有2核糖体、6线粒体和7细胞核,B正确;
C、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囊泡可来自b内质网和c高尔基体,该过程中b内质网的膜面积会减小,C正确;
D、15N是稳定性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D。
4. 气孔开放的无机离子吸收学说认为:保卫细胞可逆浓度梯度将H+运出细胞,从而驱动无机离子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运出保卫细胞需要细胞代谢供能
B. 据无机离子吸收学说推断,保卫细胞吸水会导致气孔关闭
C. 在蔗糖等渗溶液中无水分子进出保卫细胞,导致气孔开放度基本不变
D. 抑制无机离子进入保卫细胞会导致气孔张开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A、据信息“保卫细胞可逆浓度梯度将H+运出细胞”可知,将H+运出保卫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细胞代谢供能,A正确;
B、据无机离子吸收学说推断,保卫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张开,B错误;
C、在蔗糖等渗溶液中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保卫细胞大小基本不变,所以气孔开放度基本不变,C错误;
D、据信息“无机离子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气孔张开”可推断抑制无机离子进入保卫细胞,可导致气孔关闭,D错误
故选A。
5. 实验是生物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藓类叶片直接制片即可用于观察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
B.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化学成分及使用方法都不同
C. 用无水乙醇对菠菜绿叶中的光合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
D. 用溴廨香草酚蓝溶液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酒精
【答案】A
【解析】
【分析】1、斐林试剂甲液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为0.1g/mL的NaOH溶液,B液为0.01g/mL的CuSO4溶液,二者化学成分相同,但斐林试剂使用时,需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待测样液,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
2、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详解】 A、用藓类叶片直接制片即可用于观察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A正确;
B、斐林试剂甲液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为0.1g/mL的NaOH溶液,B液为0.01g/mL的CuSO4溶液,二者化学成分相同,但斐林试剂使用时,需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待测样液,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即二者使用方法不同,B错误;
C、可以使用无水乙醇对菠菜绿叶中的光合色素进行提取,但需使用层析液对光合色素进行分离,C错误;
D、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但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常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D错误。
故选A。
6. 鼠肝脏部分切除后修复的过程中,肝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②形成的五碳糖可用于合成核糖核苷酸,并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B. 过程③产生的ATP可作为肝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C. 过程④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该过程既消耗水,也能产生水
D. 在有氧条件下,肝细胞可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肝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代谢过程,①表示葡萄糖进入肝细胞;②表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中间产物五碳糖;④过程代表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和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③过程代表丙酮酸分解产生乳酸,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详解】A、合成DNA的原料是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过程③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B错误;
C、过程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反应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该过程既消耗水,也能产生水,C错误;
D、在有氧条件下,肝细胞可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D正确。
故选D。
7. 幽门螺旋杆菌(Hp)能产生脲酶催化尿素分解形成氨和二氧化碳,因此若要检测某人胃内是否存在Hp,常用14C呼吸实验检测,受检者口服特殊的尿素(14CO(NH2)2)胶囊,根据受检者是否能产生14CO2及含量判断有无Hp感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脲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能够被蛋白酶水解失活
B. 温度、pH会影响脲酶的活性,而尿素浓度的改变不影响脲酶活性
C. 一定时间内产生14CO2的量与脲酶含量有关,与口服尿素剂量无关
D. 外出聚餐可能会增加Hp的传播途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以DNA为遗传物质,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尿素为NH3和14CO2。
【详解】A、脲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被蛋白酶水解失活,A正确;
B、温度、pH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从而影响脲酶的活性,而尿素浓度的改变不影响脲酶活性,B正确;
C、一定时间内产生14CO2的量与脲酶含量有关,与口服尿素剂量也有关,尿素浓度不影响酶活性,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C错误;
D、外出就餐频率越高,接触到Hp的概率就高,增加了Hp的传播途径,D正确。
故选C。
8. 2022年2月,《细胞发现》上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研究表明,尿苷(尿嘧啶与核糖组成)是一种能延缓人类干细胞衰老、促进多组织再生修复的关键代谢物。研究人员用注射、涂抹、口服尿苷等方式处理小鼠可以促进多种组织器官的损伤后修复。此前的研究也发现,年轻个体血浆中的尿苷含量比老年人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尿苷与腺苷等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可形成DNA
B. 用3H标记的尿苷饲喂动物,可能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核中检测到放射性
C. 干细胞衰老后便失去了细胞的全能性,影响了组织的损伤修复
D. 衰老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端粒DNA序列逐渐向外延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尿苷即尿嘧啶核苷,是RNA特有的,DNA中没有,A错误;
B、3H标记的尿苷是合成RNA的组成成分,凡是有RNA出现就有尿苷,就有放射性,因此可能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核中检测到放射性,B正确;
C、干细胞衰老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不变,仍具有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根据端粒学说,细胞衰老是因为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两端的端粒就会缩短一截,最后使DNA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衰老细胞的端粒DNA序列不会向外延长,而是缩短,D错误。
故选B。
9. 某人欲建立雄果蝇(2n=8)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模型,现有多种颜色的橡皮泥和相应的用具,在纸上画出细胞形态(能容纳所有的染色体),把橡皮泥做的染色体放在画好的细胞内,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四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果蝇体内的四对同源染色体
B. 需要制作不含染色单体和含有染色单体的各五种形态的染色体
C.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时,细胞处于分裂中期
D. 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可能只含有一种颜色的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表示来自父方、母方的染色体,而应该用四对不同大小和形态的染色体表示四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由于雄性果蝇体内有五种形态的染色体,且减数分裂过程中既有包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类型,也有不包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类型,因此需要制作不含染色单体和含有染色单体的各五种形态的染色体,B正确;
C、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时,细胞处于分裂中期,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可形成只有来自父方或母方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因此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可能只含有一种颜色的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10. 番茄的单式花序和复式花序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决定,花的颜色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B、b基因决定。将纯合的单式花序黄色花植株与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进行杂交,所得F1均为单式花序黄色花。将F1分别作母本和父本进行测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和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番茄的花序和花色都为常染色体遗传
B. 番茄的花序和花色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F1自交后代中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占1/16
D. 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可能有2/3不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纯合的单式花序黄色花植株与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进行杂交,所得F1均为单式花序黄色花知,番茄的单式花序和黄色花为显性性状。根据F1分别作母本和父本,进行测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和数量得出,没有性别差异,故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由于F1作父本时式花序白色花植株少,而F1作母本后代四种比例为1:1:1:1,合子无致死现象,所以F1作父本时式花序白色花植株减少2/3,原因是F1的花粉ab有2/3致死或不育。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番茄的花序和花色遗传时与性别无关,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
B、F1作母本测交后代四种比例为1:1:1:1,若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不会出现该比例,所以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由分析可知:F1的花粉ab有2/3致死,F1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及比例1/4AB、1/4Ab、1/4aB、1/4ab,雄配子种类及比例3/10AB、3/10Ab、3/10aB、1/10ab,F1自交后代中复式花序白色花植株aabb占1/40,C错误;
D、F1作母本后代四种比例为1:1:1:1,合子无致死现象,F1作父本时式花序白色花植株减少2/3,原因是F1的花粉ab有2/3致死或不育,D正确。
故选C。
11.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由此可以推测( )
A. 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B. 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
C. 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
D. 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片段Ⅱ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存在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有与之对应的等位基因;片段Ⅰ与片段Ⅲ为非同源区段,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
【详解】A、Ⅱ片段是同源区段,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基因是相同的,不含有控制男性性别的基因,A错误;
B、Ⅱ片段为同源区段,但该片段上遗传病控制基因依旧位于性染色体上,其患病率会与性别相关,B正确;
C、Ⅲ片段为Y染色体特有的区段,该区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错误;
D、Ⅰ片段为X染色体特有的区段,上面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故该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D错误;
故选B。
12. 杨万里诗中对牵牛花的描述为:素罗笠顶碧罗檐,晚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篸。该花的颜色主要由液泡中的花青素决定,受pH的影响可以呈现红色和蓝色,如图为花青素的合成与颜色变化途径示意图。从图中不能得出( )
A. 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C. 基因①②③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的实质: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详解】A、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性状还与环境有关,A正确;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性状,B正确;
C、基因①②③不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D正确。
故选C。
13. 生物学家为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将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到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根据密度不同通过离心技术,将细胞中含有不同N元素的DNA分离开来,在试管中得到不同密度的DNA带。下列有关DNA复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复制所得子代DNA分子中(A+C)/(T+G)的值为1/
B. 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第二代细胞中的DNA分子离心后可以得到两条DNA带
C. DNA分子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同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D. 连续培养三代(复制了三次),在第三代大肠杆菌中含15N的链占该代DNA分子总链数的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1、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和证据: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2、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详解】A、在双链DNA分子中,A=T,C=G,故复制所得子代DNA分子中(A+C)/(T+G)的值为1,A正确;
B、如果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那么第二代细胞中的DNA分子离心后可以得到两条DNA带,一条(14N/14N-DNA)位于上部,另一条(15N/14N-DNA)位于中部,B正确;
C、DNA分子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C正确;
D、连续培养三代(复制了三次),第三代大肠杆菌中含15N的链有2条,该代DNA分子总链数为16条,在第三代大肠杆菌中含15N的链占该代DNA分子总链数的1/8,D错误。
故选D。
14. 在一个蜂群中,一直取食蜂王浆少数幼虫发育成蜂王,而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大多数幼虫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B. 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正常表达有关
C. 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D. 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DNA甲基化在细胞中普遍存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如果某DNA片段被甲基化,那么包含该片段的基因功能就会被抑制。DNA的甲基化是由一种酶来控制的,如果让蜜蜂幼虫细胞中的这种酶失去作用,蜜蜂幼虫就会发育成蜂王,和喂它蜂王浆的效果是一样的。由题干可以理出一条逻辑线:DNMT3基因转录出 某种mRNA后,翻译出 DNMT3蛋白,其作用 DNA某些区域甲基化,结果发育成工蜂。
【详解】A、从题目干中的图示可以看出,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A正确;
B、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导致转录和翻译过程变化,使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C正确;
D、从题目干中的图示可以看出,D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DNA内部的碱基排列顺序,未改变DNA片段的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D。
15. 锦葵用雄蕊反卷运动的方式来保障自身繁殖。早上花初开时,雌蕊是合并的,保障访花昆虫带走花粉,促进杂交;傍晚时花柱反卷,让自身的花粉落在自己的柱头上,利于自交传粉。这套独特的繁殖策略保障了锦葵一定能够受精产生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锦葵的繁殖策略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 锦葵自交不会导致其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C. 锦葵促进杂交的方式是其与访花昆虫共同进化的结果
D. 锦葵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锦葵的繁殖策略是与环境适应的结果,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A正确;
B、锦葵自交不会导致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会导致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纯合子的比例增加,B错误;
C、共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锦葵促进杂交的方式是其与访花昆虫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D正确。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及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都可选择淀粉酶来完成
B. 在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线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 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D. 脂肪鉴定与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均使用了光学显微镜
【答案】AC
【解析】
【分析】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若探究酶的专一性,自变量应是酶的种类不同或底物的不同。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14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详解】A、探究“酶的专一性”,可以利用淀粉酶、蔗糖酶和淀粉进行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可以选择淀粉酶和淀粉来完成,A正确;
B、在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线粒体没有发挥重要作用,B错误;
C、卡尔文用14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C正确;
D、脂肪鉴定的实验可以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染色情况,但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没有使用光学显微镜,D错误。
故选AC。
17. 下图表示小麦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关系图解,其中A-D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有关物质。据图判断,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a和c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
B. 图中B、C、D过程可以在整个夜间进行
C. 过程A、C、D均可产生d,其中的H元素都来自水
D. 小麦生长到开花前,A、B过程合成的C6H12O6大于C、D过程消耗的C6H12O6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A、B分别表示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a~e 分别表示H2O、O2、CO2、[H]和ATP,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分析图可知,a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H2O,场所为线粒体内膜,c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CO2,场所为线粒体基质,A错误;
B、分析图可知,A、B分别表示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细胞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可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因此不能在长时间黑暗条件下进行,B错误;
C、过程A光反应阶段产生的d[H]的H元素来自水,过程D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的d[H]的H元素来自于C6H12O6,过程C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的d[H]的H元素来自于丙酮酸和H2O,C错误;
D、小麦生长到开花前有机物含量增加,所以A、B过程合成的C6H12O6大于C、D过程消耗的C6H12O6 ,D正确。
故选D。
18. 完整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下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核糖体DNA(rDNA)用于rRNA编码。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上图所示过程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B. 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rDNA中
C. 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
D. 核仁是合成rRNA和核糖体蛋白的场所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分析图解:图中在核仁中转录形成rRNA,然后形成的rRNA与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结合分别形成大亚基和小亚基,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大亚基和小亚基结合再形成核糖体。
2、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染色体高度螺旋,不能解旋形成RNA,因此图示的转录过程不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A错误;
B、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核仁外的DNA中,图示为核仁DNA转录和翻译形成大小亚基,B错误;
C、据图可知,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到细胞质,C正确;
D、合成核糖体蛋白的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ABD。
19. 科学家利用基因组成为hr和h+r+的两种T2噬菌体同时侵染被同位素标记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分离得到了hr、hr+、h+r和h+r+4种子代噬菌体,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对噬菌体的DNA进行标记
B. T2噬菌体复制的模板、原料和酶均来自大肠杆菌
C. 两种噬菌体的基因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重组
D. 大肠杆菌裂解后,得到的hr、hr+、h+r和h+r+四种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1:1:1
【答案】AC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结构生物。
【详解】A、噬菌体是DN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噬菌体中P元素几乎只存在于DNA中,所以可以用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对噬菌体的DNA进行标记,A正确;
B、T2噬菌体复制的原料和酶均来自大肠杆菌,模板由T2噬菌体提供,B错误;
CD、若两种噬菌体不发生基因重组,那么大肠杆菌裂解后分离只能得到hr和h+r+的两种子代噬菌体,但得到了hr、hr+、h+r和h+r+4种子代噬菌体,说明两种噬菌体的基因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重组,但由于不知道基因重组的量,所以大肠杆菌裂解后,得到的hr、hr+、h+r和h+r+四种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不一定为1:1:1:1,C正确,D错误。
故选AC。
20. 科学家研究发现,L1-CAM基因表达的肠癌细胞能打散到肝脏,而那些缺乏L1-CAM蛋白的肠癌细胞则不能扩散。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合成与L1-CAM基因互补的双链RNA,利用脂质体将其转入肠癌细胞中,双链RNA解链成单链后,与L1-CAM基因的mRNA发生结合,干扰L1-CAM基因的表达,从而对肠癌达到一定的疗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肠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B. L1-CAM基因表达出L1-CAM蛋白需DNA聚合酶的参与
C. 双链RNA解链后与mRNA互补配对,干扰了L1-CAM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D. 脂质体能将RNA转入肠癌细胞中是因脂质体与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物质结构相似
【答案】BC
【解析】
【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出现癌细胞的所有特点,A正确;
B、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催化,故L1-CAM基因表达出L1-CAM蛋白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转录过程,B错误;
C、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双链RNA解链后与mRNA互补配对,只干扰了L1-CAM基因的翻译过程,不影响转录过程,C错误;
D、脂质体能将RNA送入肠癌细胞内部,是因脂质体与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物质结构相似,能够发生融合,D正确。
故选BC。
主观题
三、综合题(4小题,共55分)
21. 植物A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下图一所示);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下图二所示)。植物B的CO2同化过程如下图三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植物A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推测植物A的生活环境可能是____________。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的原因是缺乏暗反应必需的____________;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是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释放的。
(2)在下午15:0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B细胞中C5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植物B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成下图的曲线。
在一天当中,植物B有机物积累量最多是在曲线的______________点。据图分析,一昼夜后玻璃罩内植物B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___。在C点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 ②. 炎热干旱 ③. ATP、NADPH ④. 苹果酸 ⑤. 细胞呼吸
(2)增加 (3) ①. F ②. 增加 ③.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NADPH)与氧气,同时合成ATP。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 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属于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植物A的气孔在白天关闭,晚上开放,而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有关,据此推测植物A可能生活在炎热干旱的环境;植物A夜晚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为暗反应提供ATP、NADPH,所以吸收的CO2不能合成(CH2O);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由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和细胞呼吸产生。
【小问2详解】
在下午15:0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由于气孔关闭,不吸收CO2,CO2的固定减弱,C5的含量增加。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F点CO2浓度最低,说明BF段一直在吸收CO2,FG段CO2开始释放,BF段光合大于呼吸,有机物一直在积累,F点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由于G点的CO2浓度比A点低,说明一昼夜内CO2总量减少,被合成了有机物,故玻璃罩内植物B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增加。C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都合成ATP。
22. 图1是人体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图2是人体内不同细胞器的有机物相对含量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胆固醇在血液中以与脂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能将胆固醇由肝脏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LDL进入细胞时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成LDL-受体复合物。胆固醇与脂蛋白共有的元素为__________。LDL-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__。若人体中LDL的受体合成缺陷,则血液中的胆固醇值会偏____________。
(2)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从形成到进入溶酶体中涉及的细胞器除线粒体外,还有图1中的___________(填数字)。图1中⑥~⑨过程体现了溶酶体具有__________功能。细胞自噬过程与图1中的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直接相关。
(3)若图1细胞存在于乳腺组织中,则参与乳汁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且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最可能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__。乳腺细胞与大肠杆菌共有的细胞器可用图2中___________表示。(填“甲”“乙”或“丙”)
【答案】(1) ①. C、H、O ②. 胞吞 ③. 高
(2) ①. 1、3、4 ②. 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③. 溶酶体(和内质网)
(3) ①. 乙 ②. 丙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其中1表示内质网,2表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3是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4是高尔基体,5是线粒体;
图中①~⑤表示LDL-受体复合物通过胞吞最终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消化的过程,并且有用的养分被细胞吸收,没用的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图中⑥-⑨是衰老的线粒体进入内质网并与溶酶体结合,衰老的线粒体被水解,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细胞器功能。
【小问1详解】
胆固醇的本质是脂质,其元素为C、H、O,脂蛋白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其元素为C、H、O、N,故胆固醇与脂蛋白共有的元素为C、H、O;LDL-受体复合物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由题可知,LDL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进入细胞,若人体中LDL的受体合成缺陷,则胆固醇进入细胞的过程受阻,血液中的胆固醇值会偏高。
【小问2详解】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蛋白质在细胞中的核糖体3上合成,经1内质网加工后转运至4高尔基体中进行再加工和分类,最后以囊泡形式转运到溶酶体中;图中⑥-⑨是衰老的线粒体进入内质网并与溶酶体结合,衰老的线粒体被水解,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细胞器功能;细胞自噬过程与图1中的溶酶体和内质网直接相关。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甲细胞器为线粒体,具双层膜,乙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溶酶体,具单层膜,丙细胞器为核糖体,无膜,参与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过程且具单层膜的细胞器最可能对应于图2中的乙。乳腺细胞与大肠杆菌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丙)。
23. 番茄是二倍体植物(2N=24),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用基因型为RrHh的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育种实验的过程。植株X为___________倍体,其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图乙表示用红果高茎番茄植株A连续测交两代的结果。A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3)番茄的正常叶(T)对马铃薯叶(t)为显性。科学家发现一株正常叶但6号染色体为三体(6号染色体有3条)的植株B(纯合子,植株能正常发育并繁殖后代)。
①在B的体细胞中最多含有___________条染色体。用B作母本,马铃薯叶二倍体作父本进行杂交,理论上说F1中三体植株(C)和二倍体植株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
②为探究T、t基因是否位于6号染色体上,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列两组实验,请根据假设预测各组的实验结果:
第一组:假设T、t基因不在6号染色体上,则用植株C自交,子代正常叶植株和马铃薯叶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
第二组:假设T、t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用植株C与马铃薯叶二倍体植株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其中正常叶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单 ②. RH∶Rh∶rH∶rh=1∶1∶1∶1
(2)RrHH (3) ①. 50 ②. 1∶1 ③. 3∶1 ④. 4 ⑤. 5/6。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由花粉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无论含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即花粉中所含配子的基因型及种类;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学会用分解思想;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第三条染色体随机进入一极,所以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是一半;探究T基因是否在6号染色体上,应该熟练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思想。
【小问1详解】
图甲表示用基因型为RrHh的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育种实验的过程。该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植株X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因此植株X的基因型与配子的基因型相同,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推测,植株X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RH∶Rh∶rH∶rh=1∶1∶1∶1。
小问2详解】
据题意,用红果高茎番茄植株A连续测交两代的结果为图乙,本题用分解思想,倒推法:第二次测交的结果,黄果∶红果为3∶1,高茎∶矮茎为1∶1,则第一次测交的结果应为Rr∶rr=1∶1,而另一种性状的基因型为Hh,进一步推出植株A的基因型为RrHH。
【小问3详解】
①B植株为正常叶纯合体,其6号染色体表现为三体,其体细胞中正常情况下含有25条染色体,但在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50条。用B作母本,马铃薯叶二倍体(tt)作父本进行杂交,由于三体植株B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正常异常配子的比例为1∶1,因此,理论上说F1中三体植株(C)和二倍体植株的数量比为1∶1。
②为探究T、t基因是否位于6号染色体上,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列两组实验,请根据假设预测各组的实验结果:第一组:假设T、t基因不在6号染色体上,则用植株C的基因型为Tt,该植株自交,子代正常叶植株和马铃薯叶植株的比例为3∶1。
第二组:假设T、t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用植株C的基因型可表示为TTt,该植株与马铃薯叶二倍体植株(tt)杂交,该杂交过程相当于测交,则需要分析C植株产生的配子比例,因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能代表待测亲代个体的配子种类和比例,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6号染色体随机分开进入 不同的配子中,因此C植株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TT∶t∶Tt∶T=1∶1∶2∶2,可见C植株测交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正常叶植株所占比例为5/6。
24. 某实验小组想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方法如图: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甲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________。
(2)上述图中抑菌最有效的是 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乙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进化是_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产生是发生在使用抗生素 _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____。
(4)某松鼠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频率:BB、Bb、bb分别为20%、50%、30%,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频率变为BB28%、Bb60%,则第二年,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__,经过这一年,该松鼠种群进化了吗?___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理由是 ________。
(5)证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是 ________。
【答案】(1)抑菌圈大小 (2)B
(3) ①. b ②. 定向 ③. 之前 ④. 选择
(4) ①. 42% ②. 进化了 ③. 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5)化石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由图可知,抑菌圈越大,说明抗性越强。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抑菌圈的大小。
【小问2详解】
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因此上述图中抑菌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小问3详解】
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
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使种群定向进化,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
【小问4详解】
BB、Bb、bb分别为20%、50%、30%,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30%+12×50%=55%。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频率变为BB28%、Bb60%,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28%+1/2×60%=58%,b的基因频率为42%,该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种群进化了。
【小问5详解】
证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是化石。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1页。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