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火山和地震》第2课时教案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4807547/0-169398212114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0《火山和地震》第2课时教案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4807547/0-16939821212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0《火山和地震》第2课时教案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4807547/0-16939821212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3.9《地球的表面》教案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3.10《火山和地震》第1课时教案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3.12《地表雕刻师》第1课时教案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3.12《地表雕刻师》第2课时教案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4.13《云和雾》教案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3.10《火山和地震》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3.10《火山和地震》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
10.火山和地震 【教材分析】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火山与地震这两种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借助模型理解、建构火山喷发与地震形成过程,学习避灾基本知识,树立维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学习本课,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以现象为线索、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研究意识。本课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火山喷发现象,借助图片和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火山喷发前后现象,再通过阅读课文学习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火山喷发的现象和危害。第二部分是模拟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的结构模型和工作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现象,帮助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第三部分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通过精炼的文字和富有冲击力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等。第四部分是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形成,借助三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第五部分是认识科学避震方法,借助阅读资料卡、诵读避震口诀和海报,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补充阅读资料。学生材料: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形成实验器材(多层海绵、木片、厚泡沫板)。【教学过程】一、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1.师:(展示地震后的图片)请同学们描述图片中的情景。生:公路的路面被破坏,出现了隆起、断裂等现象。师: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生:地震。师:认真观看视频,下面请你认真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播放视频:地震。师:说说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感受到地震的威力很大,造成了房屋倒塌。生2:我看到因为地震大树都淹没到了河流中。生3:我感受到地震的破坏性太强,地面都塌陷了,汽车也掉进了地洞中。生4:我发现地震也能造成山体崩塌和滑坡。师:大家刚刚看到的情境都是地震造成的。关于地震,你知道什么?生:我知道当我们发现身边的一些猫狗或者金鱼等动物在疯狂躁动的时候,那么,可能预示着地震要来了。它们的各项感官比我们人类要灵敏得多。生:我了解到地震总是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科学家早就预测出了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有日本、喜马拉雅山南部、智利等,但遗憾的是我们还不能预测出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生:地震对自然景观也有很大影响。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会形成堰塞湖。生:我之前去旅游的重庆小南海就是他说的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它是因为地震导致大垮岩、小垮岩两座山发生倒塌,山上的岩石滚落到河流中垒成了大坝。生: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它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灾害。师:同学们真棒!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够从地震的前兆、多发地区、影响和危害等多个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地震带来的影响是多样的,在这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地表形态变化。请同学们看教材的描述。生: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师:你知道震中、震源深度、震级这些词语吗?播放视频:地震与地震波。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震中: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极震区:震后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地震的基本认识。通过阅读或视频,学生将认识到地震往往发生在地球深处,是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动山摇,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地震能量越大、越靠近地表,破坏力越大。]二、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1.师: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其实,全球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像这样大规模的地震并不多,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地震的奥秘。大家发现的这些地表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1:我觉得地震是地表的晃动造成了,因为通过之前的视频我能感受到地震时会伴随着剧烈的晃动。生2:我的看法不太一样,我认为地震更可能是地球内部活动产生的,因为从刚刚的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从岩石层深处到地表的裂缝,而且我们之前学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它并不是空心的,所以地震不应只在地表发生。生3:我认同他的观点,我觉得地震是因为地球里产生了很大的力量,在释放力量的过程中地震产生了,因为在地震中导致的房屋倒塌、山崩地裂都需要很大的力量。生4:我之前搜集资料了解到地震的源头一般都在地球内部,所以我也认为地震可能是地球内部的力量造成的。师:同学们真厉害,都能结合自己的观察进行猜测。其实如同学们所说地震正是因为地球内部运动而产生的。地震强大的力量导致地表形态发生了变化,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模拟了火山的形成,这次我们能不能模拟一下地震实验,模拟岩石层的运动,来观察地表形态变化?生:可以。师:可岩石层是怎么运动的?我们怎么来模拟?生:岩石层就像很多层叠加在一起的大石板一样,两个板块相遇了可能相互挤压也可能向两边分离。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纸板来模拟不同种类或不同年代的岩层。师:这个方法好!可是挤压纸板好办,要是向两边撕裂这么厚的纸板可太难了。生:在拉伸时我们可以用塑料膜来模拟岩石层。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如果我们想更真实地模拟地表观察变化,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添加哪些细节?生:我们可以在纸板上再放一张A4纸模拟地表,同时纸面上还可以放一些纸或黏土做的楼房、树木和小山,这样更真实地模拟出我们生活的地表,观察效果也更明显。师:同学们的方法真是太棒了!既用到了我们使用过的建模方法,又有了很多创意。通过大家的合作我们完成了模拟实验的设计,按照同学们的方案来求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是否有道理吧。师:我们的实验材料有:不同颜色的纸板和塑料膜。首先,将不同颜色的纸板叠放在一起代表岩石层,然后用双手在桌面上向中间挤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地表发生了什么变化。接下来,再把纸板拿起,向中间挤压,同学们看看又有了哪些变化?最后,在塑料膜的两端用力向两边拉伸,直到塑料膜断裂。同学们又有了哪些发现?师:同学们,在三次实验中有哪些感受?纸板和塑料膜发生了哪些变化?生1:我感觉在实验中不同颜色的彩纸就像岩石层一样,当我的双手向中间用力时,岩层受到挤压凸起,导致地表隆起,建筑物从中间向两边倾斜倒塌,山体也有碎石落下。生2:我在实验时是双手在空中向中间用力,纸板向下凹进去了,我认为在真实环境中就像地震时产生的地表的凹陷,岩层受到挤压导致地面凹陷,建筑和植被向中间倒塌。生3:我觉得我的双手在向两边拉塑料膜时需要持续用很大的拉力,最终导致塑料膜断裂了,就如同岩层受到向两边的拉力产生地裂缝一样,在我拉扯的过程中房屋和树木在持续晃动。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全面。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都能感受到岩石层挤压和拉伸产生的力量,同时纸板和塑料膜所代表的岩石层出现了隆起、凹陷、断裂等多种地表形态变化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挤压多层海绵、掰断木片、用力挤压紧挨在一起的泡沫板,帮助学生模拟“地层”褶皱,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和抬升。这些模拟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体验引起岩层形变、断裂和错动的原因,形象又直观。]三、认识科学避震逃生方法1.师:很多人会在地震中受伤甚至失去生命。地震发生时,为了减轻地震危害,我们应当怎么做?生1:我所在的社区就经常宣传,要保持楼道畅通,不要堆放杂物。我觉得是因为地震发生的时间很快,如果有杂物会阻碍逃生和救援。生2:我妈妈在家还准备了应急救援包,因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在平时就做好准备,如果意外发生可以先进行自救。生3:我认为地震发生时我们不要慌张,可以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比如桌子下面。生4:我之前看电视时了解到,在地震震动间隙或停止时,我们应该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在平时我们也应多注意学校或家庭周围最近的开阔场所在什么地方,比如学校操场或者公园。生:5:我认为在地震发生后,我们也要远离容易倒塌的建筑物,避免受到二次伤害。生6:我觉得灾难发生时我们应该互帮互助,帮助受伤的人,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大家一起抵抗灾难。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逃生小技巧,在地震来临时,你是否能想到这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如果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1)在学校,地震来了的话,我们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靠近门的学生可以迅速跑到门外。(2)如果地震时你在楼房中,应该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那么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防范地震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资料,请大家谈谈你对张衡地动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播放地震仪视频资料。生1:我了解到张衡地动仪可以测出地震的发生方位,但是对地震的精准预测和预警还需要现代科技的进一步研究。生2:我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我国张衡发明制造的,让我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智慧。资料中科学家们不断对地动仪进行复原与改进,这也让我体会到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我们上科学课对待实验探究也应如此。师:说的没错,我们也应像科学家们一样严谨细致地对待科学研究。大家通过今天的研究想必都掌握了地壳运动与地震产生的关系,当然能够改变地表形态的除了地震还有火山等其他自然现象。[设计意图: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措施能将损害降到最小。朗朗上口的地震逃生口诀,能让学生很快熟悉正确避震逃生的方法,避免错误的做法,学会保护自己;能扫除阅读障碍,增强记忆效果。]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教师总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地带;来不及撤离时,可暂时躲在卫生间等小开间的墙角(蹲下、抱头或用枕头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撤离高层建筑物时不要乘坐电梯,不可选择跳窗逃生。【教学过程】10.火山和地震地震的危害和成因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避震逃生的方法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