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海潮 扬州慢(第2课时) 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望海潮 扬州慢(第2课时) 课件PPT,共27页。
研读文本,鉴赏诗情读任务二研读分析再读文本,分析杭州城“盈”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在何处?扬州杭州研读分析本词如何具体描述其繁华、清嘉?上阕:写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东南形胜地理形势优越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历史悠久居民区繁华钱塘潮雄伟壮丽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人民富有,社会财富丰盛,民众生活豪奢望海潮上阕点染手法研读分析下阕:写西湖之美和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山水秀丽民众生活悠闲自在钱塘长官生活高雅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总结望海潮下阕点染手法本词如何具体描述其繁华、清嘉?研读分析富庶、美丽、安定、祥和本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杭州作者笔下的杭州给人什么印象?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地理位置上看从历史传统上看从自然景观上看从百姓生活上看从市井面貌上看惊叹、赞美、艳羡小结 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维扬。夜雪初霁②,荠麦弥望③。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④悲吟。予怀怆然⑤,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⑥也。《扬州慢》小序【注释】①冬至;②天由雪转晴;③满眼;④守城士兵的号角声;⑤悲伤的样子;⑥国家沦亡的悲痛;小序解读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淳熙丙申至日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感慨今昔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解读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上片解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上阕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上片解读破败荒凉“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昔日今日(虚写)(实写)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下片解读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下阕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昔盛今衰\感时伤世(黍离之悲) 联想杜牧“惊”名句赏析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名句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名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名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名句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名句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宕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小结荠麦青青昔日名都、佳处春风十里对 比《黍离》之悲正面渲染侧面烘托今日黄昏、清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杜郎重到须惊冷月无声红药为谁生研读分析再读文本,分析杭州城“盈”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在何处?扬州杭州物阜、人丰、景美、乐声悠扬、歌舞升平——承平盛世城内萧条、乐声悲吟、无繁华之声,无赏花之人 ——劫后孤城任务三比较探究两首词所选意象不同,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比较。云树、怒涛、霜雪湖巘、桂子、荷花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珠玑、罗琦雄浑壮阔清嘉秀美富庶繁荣铺叙、虚实、烘托渲染夸张惊叹赞美比较探究两首词所选意象不同,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比较。十里春风、豆蔻词工热闹繁华凄清荒凉今昔对比化用诗句反衬虚实悲怆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二十四桥冷月、红药比较探究两首词一颂生平,一伤离乱,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柳永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王国维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 —宋翔凤【主】歌功颂德(干谒) 【客】时承平日久姜夔【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战争 【隐】统治者苟安求和通过两首词的比较,我们发现城市的繁华没落都折射出时代的兴亡更替,无论是积极用世还是关怀国家意志,都是生命感发的力量,都是城市文化的一份注入。城市引领着时代的潮流,相信在新时代,都市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柳永与姜夔,一盛世之歌,一黍离之悲,这是他们的城市表达。那么你的城市表达又是什么呢?比较探究“初见惊鸿,再见倾城”,央视财经频道的《魅力中国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昂扬的城市精神和独特的城市魅力。有太多的名城矗立在古诗词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古名城在新的时代焕发着生机。假如栏目组邀请你参与竞演,请为你喜欢的某座古名城写一篇“城市推介”词。s要求:结合所学,查阅相关资料,引用古诗词,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