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课课件ppt
展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由母亲把他抚养成人。长大后,他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之门,接受了孔子一派的政治学术思想,在学成并从事了一段教育活动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便带领弟子到魏、齐、宋、鲁、薛、滕等国对诸侯进行游说。但是,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富国强兵,用武力实现统一。而孟子推行的仁政主张,被认为是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因而他屡次被拒绝。游说中一连串的失意使孟子感到自己在政治上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他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把理想寄托于将来,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整理自己的游说经历和辩难内容,撰写出《孟子》一书,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思想。孟子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论”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仁义礼智”这组概念,在春秋时似乎尚未出现,《论语》和《左传》中都还没有将“仁”“义”“礼”“智”合成一组概念的记载。但到了战国中期,儒家已经将这四个字合在一起并且赋予它们一定的内容和意义。到了孟子时,他直接将“仁义礼智”纳入人性的基本结构当中,将“四端”视为“仁义礼智”存在的基础。
四端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四端说”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课文节选内容多角度阐述了“四端说”。 乡党文中指“同乡”,即“同乡的人”。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
十三经“十三经”指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著作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列为官学,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到了唐朝,将《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尚书》《诗经》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宫,用于开科取士。“十三经”之说,最终形成于南宋。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都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可以说,儒家经典对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于是,就。以:用运:运转,转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就有怜爱别人(百姓)的政策;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爱别人(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的原因。乍:突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交:结交。内,同“纳”要:求取。恶:厌恶。然:这样。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在于:譬如)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的心情——这不是因为要来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是:这,此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端:萌芽,发端。之:主谓取独。是:这。犹:就像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而:表转折。不能:做不到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做不到的人,是在(看轻自己,耽误自己道德的发展)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做不到,是在(看轻,阻碍他的君主道德发展)伤害他的君主。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然:通“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保:使…安定。事:侍奉。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通。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问题: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 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 举例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观点。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文末。 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 非之心”,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 出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本文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然后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论据进行论证。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作用。
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
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这种潜能,你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本善”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但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加强外在的道德约束,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题解读,文意疏通,文本探究,论证思路,拓展探究,孟子“性善论”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课件ppt,文件包含《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整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整版ppt课件,共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