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17硫及其化合物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809460/0-1694044215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17硫及其化合物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809460/0-169404421542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17硫及其化合物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809460/0-16940442154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北京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
北京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17硫及其化合物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17硫及其化合物,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17硫及其化合物
一、判断题
(2023秋·北京通州·高一统考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浓硫酸是一种氧化作用相当强的氧化剂,它的氧化作用是由分子里价的硫所引起的。加热时,绝大多数金属(除外)都能与浓硫酸发生反应,但都没有氢气生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根据它们还原性的不同,硫酸分子里价的硫能被还原为不同价态的产物,如和等。在一般情况下,大多生成。在加热情况下,当还原性强的锌与浓硫酸作用时,主要生成,但往往同时有单质S和生成。金属的还原性越强,生成S和的倾向就越大。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氢以后的金属,在加热情况下与浓硫酸反应都生成,而不生成S和。常温下,铁、铝的表面被浓硫酸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所以,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硫酸。
请依据以上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正确”或“错误”)。
1.浓硫酸的氧化性与价的硫有关。
2.加热时,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
3.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
4.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硫酸。
二、实验题
5.(2023春·北京大兴·高一统考期末)某研究小组利用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探究含硫物质的性质,设计如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中溶液黄绿色褪去,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为验证和发生了反应,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①甲同学认为若和反应,生成了,只要检验生成的即可。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取适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他认为若验证和反应,需要检验生成的 。
(4)装置C中的现象是 。
(5)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6)研究小组认为可以用溶液来验证中溶液含有。
①实验1方案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实验完成后,取少量D中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溶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
b.然后滴加试剂1,振荡
无明显现象
c.再滴加试剂2,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D中溶液含有。则试剂1、试剂2分别是 、 。
②反思、评价:研究小组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谨,补充了实验2: (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反应后装置中溶液含有。
6.(2023春·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某小组同学研究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并对其产物进行检验。
(1)木炭与浓硫酸反应可选用下列装置中的 (填序号)。
(2)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该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 (填序号)。
a.吸水性 b.脱水性 c.氧化性
(3)设计实验检验该反应气体产物中的各成分,可选用的试剂有: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澄清石灰水;c.无水硫酸铜(已知:难溶于水)
①按照试剂的正确使用顺序排列: (填序号)。
②其中试剂a的作用是 。
7.(2023春·北京丰台·高一统考期末)某小组同学探究与新制悬浊液的反应。
资料:ⅰ.为砖红色固体,难溶于水,会在酸性溶液中溶解而转化为Cu和。
ⅱ.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浓盐酸;能与氨水反应生成在空气中会立即被氧化成而使溶液显蓝色。
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
序号
物质a
C中实验现象
通入前
通入后
Ⅰ
溶液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开始时有砖红色沉淀出现,一段时间后,砖红色沉淀消失,静置,试管底部有少量紫红色固体,溶液呈绿色
Ⅱ
溶液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开始时有黄色沉淀出现,一段时间后,黄色沉淀消失,静置,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绿色
(1)B中试剂是 。
(2)通入前,实验Ⅰ、Ⅱ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
(3)①实验Ⅰ通入后产生砖红色沉淀,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分析实验Ⅰ一段时间后砖红色沉淀消失的可能原因 。
(4)同学们对实验Ⅱ中白色沉淀的成分继续探究。
①甲同学取少量白色沉淀,洗净后加入氨水,得到蓝色溶液,此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乙同学用另一种方法证明了该白色沉淀为CuCl,实验方案如下:
现象1现象2
填写下表空格:
试剂1
试剂2
蒸馏水
现象1
现象2
(5)实验Ⅰ和实验Ⅱ中与新制悬浊液均发生了 反应(填反应类型),反应现象的不同与 有关。
8.(2023秋·北京丰台·高一统考期末)某小组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研究SO2的性质(经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1)①中的现象说明SO2具有 性。
(2)②中石蕊溶液变红,说明SO2与H2O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③中产生淡黄色浑浊,体现了SO2的 (填字母序号)。
a.氧化性 b.还原性
(4)④的作用是 。
9.(2023秋·北京·高一北师大实验中学校考期末)下图装置是气体的制备和性质验证装置。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B是除杂装置,B中的试剂x是 (填序号)。
a.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
(3)小组同学观察到C、D中溶液均褪色。反应后C中溶液含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上述实验说明了或利用了的_______(填序号)。
A.还原性 B.氧化性 C.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D.漂白性
10.(2023秋·北京·高一汇文中学校考期末)为测定Na2SO4、FeCl3、AlCl3三种物质组成的固体粉末中各组分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 。
(2)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试剂X后得到红褐色沉淀C,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3)沉淀C加热后由红褐色变为红棕色,写出加热时的化学方程式 。
(4)样品含AlCl3 mol。(已知:Na2SO4的摩尔质量:142 g∙mol-1;FeCl3的摩尔质量:162.5 g∙mol-1;AlCl3的摩尔质量:133.5 g∙mol-1)
11.(2023秋·北京海淀·高一统考期末)某小组用如下装置制备并探究的性质。
(1)制备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所用硫酸的浓度较低,反应时观察不到气泡产生,可能的原因是 。
(2)能体现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的实验现象是 。
(3)②中观察到淡黄色固体生成,说明具有 (填“氧化”或“还原”)性。
(4)③中观察到蓝色褪去,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蘸有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
12.(2023秋·北京昌平·高一统考期末)某研究小组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1)实验I中铁丝表面迅速变黑,反应很快停止,其原因是 。
(2)实验II中产生大量气体。甲同学猜测该实验实现了→的转化,设计实验证明实现了该转化,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
(3)实验III试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①若B中为紫色石蕊溶液,现象为 。
②若B为Na2S酸性溶液,观察到出现淡黄色的固体,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③若B为新制氯水,观察到氯水褪色,推测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由 价转化为 价;为证实产物中氯元素的存在形式,某同学设计实验: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结论:氯水转化为Cl-。该方案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者“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写出2条) 、 。
13.(2023秋·北京海淀·高一清华附中校考期末)化学小组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SO2的性质。用如图装置(夹持、加热仪器略)制备SO2,并将足量SO2通入试剂b中。
(1)浓H2SO4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为了排除可能产生的硫酸酸雾的干扰,下列物质可以作为试剂a是 。
①饱和的NaHCO3溶液 ②饱和的NaCl溶液 ③饱和的NaHSO3溶液
(3)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SO2和CO2都属于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欲验证该性质,试剂b选用紫色石蕊溶液,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4)为了研究二氧化硫是否有氧化性,试剂b可选用 。
①氢氧化钠 ②硫化钠溶液 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④品红溶液
能说明二氧化硫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是 。
(5)试剂b选用0.1mol/LBa(NO3)2溶液。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装置A,发现装置C内有白色沉淀产生,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
①白色沉淀是 。
②分析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NO氧化了SO2,支持甲同学观点的实验证据是 。
③检验C中上层清液是否含有SO的方法 。
参考答案:
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解析】1.浓硫酸属于氧化性酸,则浓硫酸的氧化性与价的硫有关,说法正确。
2.加热时,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说法正确。
3.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因此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反应不会生成氢气,说法错误。
4.常温下,铝遇浓硫酸发生钝化,因此可用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硫酸,说法正确。
5.(1)Cu+2H2SO4(浓)SO2↑+CuSO4+2H2O
(2)SO2+Cl2+2H2O=4H+++2Cl-
(3) AgNO3 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4)产生黄色沉淀
(5)SO2+2OH-=+H2O
(6) 盐酸 BaCl2溶液 取D中溶液,直接进行操作b、c,不产生白色沉淀/沉淀量明显小于实验1
【分析】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uSO4、SO2、H2O,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SO2↑+CuSO4+2H2O,B中装有新制氯水,SO2和氯水反应生成H2SO4和HCl,化学方程式为SO2+2H2O+Cl2=H2SO4+2HCl,C装置中装有H2S溶液,SO2和H2S反应生成S、H2O,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装置D中装有NaOH溶液,是为了除去SO2尾气,防止空气污染,S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和水,离子方程式为SO2+2OH-=+H2O。
【详解】(1)由分析可知,A中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uSO4、SO2、H2O,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SO2↑+CuSO4+2H2O;
(2)SO2和氯水反应生成H2SO4和HCl,离子方程式为SO2+Cl2+2H2O=4H+++2Cl-;
(3)①甲同学想要检验到生成的Cl-,需用到AgNO3溶液,Ag+和Cl-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答案为:AgNO3;
②氯水中含有Cl2,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加入AgNO3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若SO2和Cl2反应,会生成,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即可,故答案为: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4)C装置中装有H2S溶液,SO2和H2S反应生成S单质和H2O,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现象是产生黄色沉淀,故答案为:产生黄色沉淀;
(5)装置D中,S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和水,离子方程式为SO2+2OH-=+H2O;
(6)①通过实验可证明D中溶液含有,从现象可推知,c中沉淀为BaSO4,则b中加入酸,操作b、c中滴加的试剂是盐酸、BaCl2溶液,故答案为:盐酸;BaCl2溶液;
②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将氧化为,取D中溶液,直接进行操作b、c,不产生白色沉淀/沉淀量明显小于实验1从而结合实验1,证明了D中含有,可排除空气中氧气对验证方案的干扰,故答案为:取D中溶液,直接进行操作b、c,不产生白色沉淀/沉淀量明显小于实验1。
6.(1)c
(2) c
(3) cab 检验气体产物中的,并将其除去
【详解】(1)a装置用于纯固体物质、需要加热条件的反应;装置b适用于固液态物质、不需要加热条件的反应,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中,反应物是固体木炭与液体浓硫酸、反应条件是加热,则发生装置应该选择c,故答案为:c;
(2)①加热条件下,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生成CO2、SO2、H2O,化学方程式为;
②反应中,S的化合价降低,C的化合价升高,则浓硫酸发生还原反应,表现出强氧化性,故答案为:c;
(3)①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产物是CO2、SO2和H2O,应先验证水蒸气的存在,常用无水CuSO4粉末,再检验SO2的存在,选用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并除去SO2,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存在,则试剂的正确使用顺序为cab,故答案为:cab;
②SO2、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在某些性质上有相似之处,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条件下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CO2的存在,但可能会出现SO2的干扰,所以应该选择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即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检验并除去SO2,故答案为:检验气体产物中的,并将其除去。
7.(1)饱和溶液
(2)
(3) 2Cu(OH)2+SO2+2NaOH=2Na2SO4+Cu2O+3H2O 溶液中溶解的增多,溶液的酸性增强,使溶解
(4) 浓盐酸 白色沉淀溶解 出现白色沉淀
(5) 氧化还原 配制所用铜盐的阴离子种类
【分析】A制备二氧化硫,通过观察B中气泡的速度控制A中产生二氧化硫的速度,C中二氧化硫和新制悬浊液的反应,D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1)B的作用是控制二氧化硫气体的流速,B中试剂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所以B中试剂是饱和溶液;
(2)通入前,实验Ⅰ、Ⅱ中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①实验Ⅰ通入后产生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铜元素化合价由+2价降低为+1价,S元素化合价由+4价升高为+6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H)2+SO2+2NaOH=2Na2SO4+Cu2O+3H2O
②Cu2O在酸性溶液中溶解转化为Cu和,实验Ⅰ一段时间后, 溶液中溶解的增多,溶液的酸性增强,使溶解,砖红色沉淀消失。
(4)①甲同学取少量白色沉淀,洗净后加入氨水,得到蓝色溶液,在空气中会立即被氧化成而使溶液显蓝色,此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浓盐酸;取白色固体加浓盐酸,白色固体溶解,在加蒸馏水,又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白色固体是CuCl。
(5)实验Ⅰ和实验Ⅱ中与新制悬浊液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现象的不同与配制所用铜盐的阴离子种类有关。
8.(1)漂白
(2)SO2+H2O=H2SO3
(3)a
(4)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1)①中观察品红溶液褪色,结论是: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答案为:漂白;
(2)SO2与H2O反应生成了亚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H2O=H2SO3,
答案为:SO2+H2O=H2SO3;
(3)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能氧化硫离子生成硫单质3SO2+2Na2S=3S↓+2Na2SO3,v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淡黄色沉淀生成,结论是:SO2有氧化性,答案为:a;
(4)SO2有毒,NaOH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答案为: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9.(1)
(2)c
(3)
(4)ACD
【分析】装置A制取SO2反应,B装置除杂,C装置验证SO2的还原性,D装置检验SO2的漂白性,D装置之后是尾气吸收装置,体现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详解】(1)铜丝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制得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B为除杂装置,因此试剂x不能与SO2反应,而SO2通入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中均会发生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故除去SO2中的杂质可用饱和NaHSO3溶液,故选c。
(3)SO2通入到C中,SO2具有还原性,与I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I2+2H2O=H2SO4+2H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C装置利用了SO2的还原性,D装置检验SO2的漂白性,D装置之后是尾气吸收装置,体现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故答案选ACD。
10.(1)Ba2++= BaSO4↓
(2) Fe3++3OH-=Fe(OH)3↓ Al3++4OH-=+2H2O
(3)2Fe(OH)3Fe2O3+3H2O
(4)0.02
【分析】Na2SO4、FeCl3、AlCl3三种物质组成的固体粉末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BaSO4沉淀的质量为4.66g;所得溶液中加入试剂X,生成沉淀C为Fe(OH)3,此时Al3+与X反应后,产物易溶于水,则X为NaOH溶液,铝元素转化为NaAlO2;沉淀C为Fe(OH)3,加热分解生成Fe2O3的质量为3.20g。
【详解】(1)由分析可知,反应②中,Na2SO4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等,离子方程式为Ba2++= BaSO4↓。答案为:Ba2++= BaSO4↓;
(2)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试剂NaOH溶液,Fe3+转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Al3+转化为,则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OH-=Fe(OH)3↓、Al3++4OH-=+2H2O。答案为:Fe3++3OH-=Fe(OH)3↓;Al3++4OH-=+2H2O;
(3)沉淀C为Fe(OH)3,加热后由红褐色变为红棕色的Fe2O3,加热时的化学方程式:2Fe(OH)3Fe2O3+3H2O。答案为:2Fe(OH)3Fe2O3+3H2O;
(4)n(Na2SO4)=n(BaSO4)==0.02mol,n(FeCl3)=2n(Fe2O3)=2×=0.04mol,则m(AlCl3)=12.01g-0.02mol×142 g∙mol-1-0.04mol×162.5 g∙mol-1=2.67g,n(AlCl3)==0.02mol,则样品含AlCl3为0.02mol。答案为:0.02。
【点睛】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11.(1) 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度较大
(2)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3)氧化
(4)
(5)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
【分析】用硫酸和亚硫酸钠制取二氧化硫后,用①中湿润的石蕊试纸检验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的酸碱性,用②检验二氧化硫的氧化性,用③检测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最后用氢氧化钠除去多余的二氧化硫,以此分析作答;
【详解】(1)根据分析,制备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如果硫酸浓度低,使得生成的二氧化硫溶于溶剂中;
故答案为:;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度较大;
(2)根据分析,与水反应可以生成亚硫酸,可使①中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故答案为: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3)根据分析,②中发生反应,,体现二氧化硫氧化性;
故答案为:氧化;
(4)根据分析③中发生,;
故答案为:;
(5)根据分析,氢氧化钠吸收剩余的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吸收剩余的二氧化硫。
12.(1)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
(2)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
(3) 溶液变红 +4 +6 不合理 因为新制氯水中有Cl-,该方案不能证明新产生了Cl- 因为反应产生的也能与硝酸银产生沉淀,该方案不能证明沉淀是由Cl-生成
【分析】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加热后产生大量气体;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方程式为,试管B检验二氧化硫性质,试管C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实验I中,铁丝表面迅速变黑,反应很快停止,其原因是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故答案为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
(2)实验II中产生大量气体,猜测该实验实现了→的转化,生成SO2;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如果使得品红褪色,那么可以证实气体是二氧化硫,故答案为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
(3)实验III试管A中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①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与水反应生成H2SO3,呈酸性,所以紫色石蕊试液会变红;故答案为溶液变红;
②若B为Na2S酸性溶液,观察到出现淡黄色的固体为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③若B为新制氯水,观察到氯水褪色,SO2通有还原性,氯水具有氧化性;所以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转化为+6价;为证实产物中氯元素的存在形式,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结论:氯水转化为Cl-。因为氯水中本身含Cl-,反应产生的也能与硝酸银产生沉淀,该方案不能证明沉淀是由Cl-生成;故答案为+4;+6;不合理;因为新制氯水中有Cl-,该方案不能证明新产生了Cl-;因为反应产生的也能与硝酸银产生沉淀,该方案不能证明沉淀是由Cl-生成。
13.(1)
(2)③
(3) 酸性氧化物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4) ② 有黄色沉淀生成
(5) BaSO4 装置C内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 取少量C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存在硫酸根离子
【详解】(1)浓硫酸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①硫酸酸雾溶于水形成的硫酸可与饱和NaHCO3反应生成杂质气体CO2干扰实验,且饱和NaHCO3溶液会吸收SO2,①错误;
②SO2会溶解于饱和NaCl溶液中,②错误;
③饱和NaHSO3可吸收硫酸酸雾并与其反应生成SO2,同时SO2不易溶于饱和NaHSO3溶液中,③正确;
故答案选③。
(3)SO2和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从而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4)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二氧化硫不表现氧化性,①错误;
②二氧化硫与硫化钠反应生成硫单质,二氧化硫表现氧化性,②正确;
③二氧化硫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硫酸,二氧化硫表现还原性,③错误;
④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因其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不表现氧化性,④错误;
故答案选②。
二氧化硫与硫化钠反应生成硫单质,二氧化硫表现氧化性,实验现象为溶液中有黄色沉淀生成。
(5)①硝酸钡可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装置C中的白色沉淀为BaSO4。
②硝酸根离子氧化SO2生成了硫酸根离子和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因此装置C内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
③检验的方法为取少量C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存在硫酸根离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12硫及其化合物,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18氮及其化合物,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各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16硫及其化合物,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