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点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809537/0-16940466693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点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809537/0-169404666945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点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809537/0-16940466694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作业课件
生物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题型一 生态足迹]1.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B.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大D.一个城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答案 B解析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称为生态足迹,B错误。2.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可理解为为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B.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是指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C.生态足迹中的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等林木产品所需要的林地面积D.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活生产方式,减少生态足迹答案 B解析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3.下列选项不属于生态足迹中对资源消耗的是( )A.建设用地 B.渔业用地C.草地 D.碳足迹答案 D解析 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A不符合题意;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B不符合题意;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C不符合题意;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D符合题意。4.关于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多食素食可以增加生态足迹B.步行出行可以降低生态足迹C.将火力发电改为水力发电,可以降低生态足迹D.食品的过度加工会加大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产生答案 A解析 根据能量传递特点,肉制食品会消耗更多物质和能量,产生更多二氧化碳等废物,从而增加生态足迹,A错误。5.下列属于生态足迹不断增大的原因的是( )①人类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②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③生产力不断提高 ④全球人口不断增长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答案 C解析 人类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均可增大生态足迹,生产力不断提高是全球发展的规律,C正确。[题型二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6.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B.我国人均生态足迹、耕地面积和淡水占有量均低于全球平均值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D.全球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答案 B解析 我国现有的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A错误;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并且人口增长已经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C错误;人口增长并不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错误。知识点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7.下列关于大气中臭氧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B.人类使用的氟氯烃、哈龙等物质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性C.导致臭氧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煤炭D.臭氧层变薄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答案 C解析 臭氧层是地球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活动的保护伞”,臭氧层被破坏,通过的紫外线增强,就会伤害人类和其他生物,如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使农作物减产,水产品损失加大,A、D正确;大量燃烧煤炭可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空气中的氟氯烃、哈龙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可导致臭氧量减少,C错误,B正确。8.下列不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A.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B.酸雨、水资源短缺C.生物多样性丧失、粮食短缺D.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答案 C解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不包括粮食短缺。9.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生产等 ②水体污染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③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指物种以远超出自然的速度灭绝 ④人类活动导致湿润、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①正确;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水污染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②正确;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指物种以远超出自然的速度灭绝,③正确;人类活动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④错误。10.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B.酸雨、水体污染、食品安全等都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全球生态问题C.地球71%为海洋,所以水资源丰富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非常丰富,能始终保持分解和生成的自然平衡答案 A解析 酸雨、水体污染等都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全球生态问题,而食品安全不属于全球生态问题,B错误;淡水约占地球水资源的3%,但是其中可被人类直接利用的不到1/3,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C错误;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会使臭氧层被破坏而失衡,D错误。11.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们应该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B.我国政府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C.全球性生态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D.近年来我国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并未得到改善答案 D解析 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如下表: 中国人均水平世界人均水平比例人均耕地1.5亩5.5亩<1/3人均林地1.7亩15.5亩<1/9人均草原5.3亩11.4亩<1/2人均淡水量2700 m311000 m3<1/4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总资源量比较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了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有一段时间采取了将草原、森林等改造为耕地等措施,以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解决粮食紧张问题,你认为此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有效措施(至少两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人口基数大(2)不可取。因为森林、草原减少后,将会影响气候、降水量等,使自然灾害增加,危害农业生产,使粮食紧张问题更加尖锐(3)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防止环境破坏对资源造成的损失(只要答案合理均可)13.图1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2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汽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汽化温度为420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________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2)如果图1中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________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3)图2中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的植物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食物链(2)温室效应(或酸雨) 物质循环(3)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 蔓田芥 蔓田芥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汽化温度低,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解析 (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2)植物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温室效应(或酸雨)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3)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据图2可知,蔓田芥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汽化温度低,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巩固练习,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精练,共11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合训练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