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教案 课件 4 次下载
- 5.2《大学之道》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 6.1《老子》四章 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 6.2《五石之瓠》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 7《兼爱》课件+教案 课件 3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课件ppt
展开课题名称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课 型 | 新授课 |
教材分析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三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以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孟子》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以及语言上的独特精妙之处。
| ||
教学目标 | 1.了解与《孟子》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4.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 ||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2.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 ||
教学过程 | 【课堂导入】 品读经典,点亮人生。前几课我们领悟了《论语》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儒家经典之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走进“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的孟子,感受其仁心、仁政思想。 | ||
教学过程 | 一、文化常识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二)孟子主要思想 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三)关于《孟子》(观看视频) 《孟子》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四)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二、翻译课文 1.解读题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2.读准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3.疏通文意 译文: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帝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1)分析开篇的作用: ①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描写。②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译文: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人们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跟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同乡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2)这部分是如何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①通过举例论证,以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②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3)简要分析这部分的论证特点。 ①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证结合,一正一反,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 ②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 ③由举例论证到反面论证的过渡词:由此观之。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恶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知识链接:取消句子独立性(取独) 王力《古代汉语》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为两种: 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 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1、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作状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这时,它只能和它的另一半相互依存成为一个大句子。否则,它只能成为半句话。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以下的“之”的作用不能视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矣。 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例“之”用在主语和介宾短语(状语)之间,只能看成是调整音节的助词。第二例“之”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也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4)如何理解四心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初始阶段),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只有扩充这些善端,才足以安定天下。 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所有跟我一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刚燃烧(最终燎原),泉水刚刚流淌(最终汇入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用来侍奉父母都不够。
三、深入探究 (1)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观点,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第二部分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第三部分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2)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是以人的天性(本能)为前提来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来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性善论”。 (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呢? 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4)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点 (一)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以孺子入井举例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 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二)语言特点 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以“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使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5)默写句子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四、拓展延伸 (一)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服,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1)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_________ 。 答案:(1)修明政令,施行仁政。 (2)居安思危,不应放纵享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札论》) (3)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 答案:①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或: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心,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本性)。 ②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的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 (2)积累孟子语录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⑥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题解读,文意疏通,文本探究,论证思路,拓展探究,孟子“性善论”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课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孟子语录,主题归纳,写法赏析,思辨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整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整版ppt课件,共47页。